「我的扶貧故事」駐進鄉親們心坎上丨匯川區松林鎮新莊村駐村第一...

2020-12-19 天眼新聞

我叫陳名航,2015年2月起,我到了深度貧困村松林鎮新莊村駐村,今年是我駐村的第6年。   初到村上,看著眼前的狀況:省級貧困村、山高坡陡、交通閉塞、生產條件差、經濟基礎薄弱……如何做好這個第一書記,我的心裡有些不知所措。

陳名航為貧困群眾送米油等生活用品

為儘快進入到工作狀態,我進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串戶到群眾家推心置腹地拉家常、摸情況。由於交通不便,村民組居住又比較分散,再加上群眾對我不熟悉,溝通難度大,儘管每日早出晚歸,有時一天下來也走訪不了幾戶。   為能全面了解農戶的情況,我下定決心再陡的山路也要爬、再偏遠的農戶也要去。周末也常常放棄陪伴家人的時間,到新莊村民外出務工較為集中的高橋、南白等處進行走訪。

陳名航為群眾修繕房屋

用了半年時間,我把全村795戶的情況摸了個一清二楚,整理了貧困戶信息,梳理問題臺帳,為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   問題要一個不落地解決。袁宗林一家是村裡的建檔立卡戶,一家人擠在兩間土房子裡,六口人中兩個有殘疾,門板當床、幾個塑膠袋團在一塊當枕頭、被褥髒得看不清顏色。考慮到袁宗林一家的生活狀況,在我的宣傳下,2019年初,袁宗林一家搬到了匯川區學堂堡易地扶貧安置小區。

看望老黨員

如今,孩子就近上學,家人看病無憂,袁宗林在社區的幫助下也找到了工作,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在我的努力下,新莊村共有113戶467人搬出了大山,遷到了城市開始新的生活。   為全面改善新莊村的公共基礎設施,我同駐村隊員一起積極協調,完成通村公路改擴建5.2公裡,「組組通」公路建設27.53公裡,村民出行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實施人飲工程項目20個,家家都用上了自來水,徹底解決了群眾飲水難的問題。

查看養殖項目

為改變單一的農業結構,帶領群眾增收致富,在我的牽線搭橋下,新莊村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先後發展了以天麻、九葉青花椒為主的種植產業和以黔北黑豬、黃牛、中華蜂為主的養殖產業,2020年集體經濟收入突破30萬元。我還幫助貧困群眾辦理特惠貸,鼓勵、支持他們創業,並為他們提供技術指導,讓貧困戶得到了更多的收入。  今年2月,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我的孩子出生,為了村民的安全和防疫工作的開展,我只陪了妻兒短短的兩周,又毅然返回新莊村疫情防控一線。   駐村6年,我始終堅持把「駐」村變「住」村,把村民當親人,希望能駐進村民的心坎裡,成為鄉親們最信賴的親人。

查看天麻長勢

在我和新莊村黨員幹部群眾的努力下,2019年年底,省級深度貧困村新莊村實現整體出列。2019年7月,我獲」全省脫貧攻堅優秀村第一書記」表彰。2020年7月,新莊村黨支部獲」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稱號。

主人公陳名航 系遵義市匯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毛石鎮分局長,匯川區松林鎮新莊村駐村第一書記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徐春燕

編輯 蔣洪飛

編審 陳富強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丨把「駐」村變「住」村|遵義市匯川區松林鎮新莊...
    我叫陳名航,是遵義市匯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毛石分局派駐松林鎮新莊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我從2015年2月開始駐村以來,今年已是第6年。  初到新莊村,看著眼前的狀況——省級貧困村、山高坡陡、交通閉塞、生產條件落後、經濟基礎薄弱……如何當好這個第一書記,我心裡很忐忑,有些不知所措。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深知這一道理。為儘快進入工作狀態,我進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串戶到群眾家拉家常、摸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一步一腳印 傾情促脫貧丨七星關區林口鎮新莊村駐...
    2018年1月8日,畢節市七星關區誓師大會吹響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衝鋒號,千名黨員幹部冒著嚴寒,奔赴在脫貧攻堅一線的路上,我也一樣,告別了舒適的辦公室來到脫貧攻堅一線,近三年的駐村工作讓我感慨良多,如今,我的辦公桌上已寫滿整整三本《民情日記》。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更「駐心」 我把這裡當成家丨平塘縣平舟鎮樂...
    我叫楊春雷,是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平塘公司職工,現是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平舟鎮樂康村駐村幹部。自駐村以來,總是行色匆匆,每次到單位辦公樓總是急著要走,大家都知道,我忙著回到樂康村,我記掛著那裡的一切。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 ...以真情扶真貧|遵義市匯川區團澤鎮卜臺村駐村第一書記陳順才
    我叫陳順才,中共黨員,在貴州省公路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遵義營運管理中心工作。2018年3月,肩負著組織的殷切囑託,我背上行囊,迎著春風,懷揣著對扶貧工作的滿腔熱情,來到遵義市匯川區團澤鎮卜臺村開展駐村工作,成為卜臺村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丨黔西南貞豐縣魯貢鎮坡艾村駐...
    我是施鵬,在2017年有幸加入基層服務單位,正式走上工作崗位,也是這一天正式接觸了扶貧工作,接下駐村這根接力棒,與全國上下一起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駐村幹部與鎮民政辦工作人員到王澤伍戶核對住房信息,為王澤伍戶申請保障性住房接觸過的朋友都會經常這樣問我:「你剛畢業就被安排到村裡,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呢,有效果嗎?」對此,我曾疑慮過,也想放棄過。如今,駐村的年頭過去了三個春秋。
  • 「我的扶貧故事」希望村民過得更好更幸福|興義市滄江鄉新寨村駐村...
    我今年48歲了,在2018年的秋天,也就是組織派我到貴州黔西南州興義市滄江鄉新寨村駐村扶貧的那一年8月,我的兒子才呱呱落地來到這個世界。46歲有了他,我算是「老來得子」。  只是他一生下來,我就已經到距興義70多公裡外的滄江鄉新寨村駐村扶貧來了。我來這裡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孩子還小,家中母親、嶽父、嶽母都七十多快八十的人了,我在山的這一邊,他們在山的那一邊。
  • 「我的扶貧故事」兩洋村裡的「駐村人」丨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
    我叫趙仕平,是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踏上了駐村扶貧之路。村民收入主要來源是種養殖業、進城務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把駐村的一點一滴都記在了筆記本中。駐村第一書記幫助貧困戶搶收稻穀一本、兩本、三本……三年多的時間,我的筆記本記了12本,從剛來的些許彷徨到現在的輕車熟路,甚至還能簡單地用苗語同村民打招呼,我現在就是妥妥的「兩洋人」。
  • 昭通巾幗扶貧故事(13):大關縣人社局駐尾甲村駐村工作隊的故事
    昭通巾幗扶貧故事昭通市婦聯、昭通市扶貧辦、昭通廣播電視臺交通旅遊廣播聯合講述······脫貧攻堅偉大工程戰場上,她們是「巾幗不讓鬚眉」的戰士,她們的感人故事,奏響了「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新時代強音!本期講述:大關縣人社局駐尾甲村駐村工作隊的扶貧故事作為全縣唯一的一支女子駐村工作隊,大關縣吉利鎮尾甲村工作隊用行動詮釋了「巾幗不讓鬚眉」,在脫貧路上展示出「鏗鏘玫瑰」的精神和毅力。
  • 「我的扶貧故事」不畏艱辛 砥礪前行丨惠水縣好花紅鎮百鳥河村駐村...
    細細數來,從最初的包村工作轉戰到扶貧站,已不知不覺走過3個年頭,這其中的酸、甜、苦、辣,可謂百感交集。  回想剛剛到扶貧站的時候,從一名包村幹部到一名業務指導員,業務不熟悉的我是一頭霧水,如何指導片區八個村做到識別精準、幫扶精準、退出精準,貧困戶申報有哪些程序,教育、醫療、住房、搬遷都有哪些政策,問題接踵而至。
  • 脫貧攻堅·那人那事丨格凸河鎮旁如村駐村第一書記廖德勇:鄉親們的...
    全縣扶貧幹部以「不破樓蘭誓不還」的擔當鏖戰貧困,成為當前脫貧攻堅最美麗的風景。為真實再現他們走鄉村,進田間,跨山谷的感人事跡及他們駐村的心路歷程,縣融媒體中心特開設「脫貧攻堅那人那事」專欄。這個平臺主要以民情日記、隨手拍、感想、詩歌、散文等反映脫貧攻堅工作及其有關文字為重點,及時向全縣人民進行推送。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們的態度變好了丨鳳岡縣新建鎮官田村駐村...
    我叫梁言琴,生在官田,長在官田。2018年10月,懷著忐忑心情,我開始了駐村扶貧之路,幸運的是,駐村地點恰好是我生長的官田村,至少就地域上而言,我無比熟悉,幹起工作來想必會很順利。然而,後來發生的事證明,我想簡單了。走訪建檔立卡朱德華、朱德實戶駐村以前,村裡的「爺爺」「奶奶」大都是笑眯眯的,叔伯們也溫和待人、遇事講道理。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就是幹|羅甸縣紅水河鎮平亭村駐村工作...
    2019年3月,單位主要領導找我談話,決定派我到黔南州羅甸縣紅水河鎮平亭村主持開展脫貧攻堅駐村工作,我欣然答應,這對我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為了進一步攻克修路困難,搭上全縣人居環境「五位一體」綜合整治項目這趟「班車」,我多次組織駐村工作隊到各組調查測量需要實施串戶路的情況,摸清底數,另外,我還制定了《平亭村人居環境「五位一體」綜合整治項目方案》,為項目實施打下基礎。到2019年底,我們完成實施串戶路硬化103條,總長度4858.63m,總面積10047.05㎡,建成了13個垃圾焚燒爐。
  • 「我的扶貧故事」讓群眾臉上掛滿笑容 這便是我駐村的意義丨七星關...
    一開始,對駐村工作我是懵懂且好奇的,甚至有些期待。還記得剛到朱昌鎮白泥村時,村支書看到我打趣地說,小姑娘你畢業了嗎? 朱雲燕走訪村民  我想,在脫貧「戰場」上,「90後」確實是比較年輕的力量,作為一名剛參加工作的「90後」,剛踏入職場便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心中不免也有些許擔憂。  當我第一次走訪入戶完畢,回程的路上我不禁陷入沉思,也陷入不安。
  • 駐村第一書記的「公車」
    新華社鄭州12月9日電題:駐村第一書記的「公車」新華社記者韓朝陽、馬驍駐村第一書記張書濤開進村的老福特是自家的私車,卻也成了曾莊村鄉親們的「公車」。周日,張書濤離家上山駐村,城裡的子女請他為山上的父母帶衣服。他的老福特成了連接山村與城區的媒介。張書濤是濟源示範區黨工委宣傳部派駐曾莊村的第二任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6月,他被選派駐村時,第一任駐村書記成富營就對他說,私車就是村裡的公車,捎人帶物是常事。張書濤倒不怕捎人帶物,他擔心的是通往曾莊村的山路不好走。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扶貧「三部曲」︱德江縣泉口鎮水塘村脫貧...
    我是德江縣泉口鎮水塘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杜朝文。有幸出生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有幸在脫貧攻堅這場偉大的「戰役」中,把精彩美好、充滿激情的韶華奉獻在這茫茫大山裡的村落。  回首過往,風雪無數。「三部曲」講述我在水塘,駐村兩年的扶貧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我們仍需接續奮鬥丨鎮遠縣報京鄉石橋村駐村第一...
    我叫黃金保,自2018年3月起擔任鎮遠縣報京鄉石橋村駐村第一書記至今。  精準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駐村以來,我常常利用向群眾宣傳扶貧政策的有利時機,挨家入戶訪民情、嘮家常。我每到一戶都要到農戶家中房前屋後、室內室外進行觀察貧困現狀,鼓勵貧困戶發展致富信心,向老百姓盤根問底,了解其發展意願和需求。  我通過走訪了解到,全村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於外出勞務和傳統的種養殖業,村內適宜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養殖業主要以豬、牛、羊、雞、鴨等。
  • 「挎包書記」的扶貧情懷——三都縣中和鎮水維村駐村第一書記...
    電影《錢學森》中,一句「學成必歸,報效祖國」,無論時隔多久,總能給我莫大的感動和激勵。  我是貴州省地震局駐三都縣中和鎮水維村第一書記、同步小康工作組組長唐德龍。自幼在農村長大的我,對農村飽含深情,總希望有機會回饋農村。在連續兩年申請駐村幫扶後,2019年3月,黨組織安排我到榕江縣古州鎮高武村扶貧,同年6月,因機構改革,轉戰到三都縣中和鎮水維村。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幫扶需堅持丨黃平縣新州鎮新莊村同步...
    經常有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對此,我也曾心存疑慮。  如今,我可以很肯定地回答他們,我們做了很多實事,成效顯著!  駐村以來,通過對貧困戶基本情況的了解,我才真切體會到扶貧這項工程是何等的重要和偉大。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精神永伴我前行丨獨山縣上司鎮打羊村駐村...
    6年前,「扶貧」只是我在新聞信息上看到的字眼,2015年9月在我踏進玉水鎮那一方熱土時,從此與「扶貧」結緣。2019年2月14日起,有幸到貴州黔南獨山縣上司鎮打羊村開展駐村工作。韋興祥(右)慰問困難群眾駐村後,我成為產業專班工作人員與打羊村點寨組包保網格員。
  • 「我的扶貧故事」從大學副教授到駐村第一書記丨正安縣新州鎮龍崗...
    我叫劉承亮,2018年3月,受組織的委派,從遵義醫科大學的一名副教授變成了正安縣新州鎮龍崗村的第一書記,從此便開啟了我的扶貧故事。  到村後,我便積極與村支兩委幹部進行溝通交流,到黨員同志、村民組組長、退休老村幹及村民家中進行走訪,了解村情民意,摸清大家最期盼、最迫切的訴求,再竭盡所能給予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