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楊紅芬,是貴州黔南惠水縣好花紅鎮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工作人員,同時也是惠水縣好花紅鎮百鳥河村的一名駐村幹部。
2017年8月,因工作需要,有幸能成為鎮扶貧站其中一員並負責指導三都片區的業務工作。細細數來,從最初的包村工作轉戰到扶貧站,已不知不覺走過3個年頭,這其中的酸、甜、苦、辣,可謂百感交集。 回想剛剛到扶貧站的時候,從一名包村幹部到一名業務指導員,業務不熟悉的我是一頭霧水,如何指導片區八個村做到識別精準、幫扶精準、退出精準,貧困戶申報有哪些程序,教育、醫療、住房、搬遷都有哪些政策,問題接踵而至。在面對各村提出的關於扶貧相關問題對現在的我來說,這些問題都能對答如流,但對當時的我來說卻急得滿頭大汗,除了翻箱倒櫃找文件、查資料,根本給不了什麼實際的建議。
楊紅芬(右二)走訪群眾
憋著一股「氣」的我在歷次縣扶貧局組織扶貧培訓會和關於扶貧領域知識的大講堂時,認真聽講、仔細記錄,將培訓老師講的內容刻印到自己的腦子裡;紙上談兵不如身體力行,除日常加強業務學習外,在我親身經過無數次國家、省、州、縣的檢查和驗收工作後,不斷的總結工作經驗和方法,自己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鍛鍊,為駐村幹部及群眾答疑解惑的能力也有了提升。 扶貧工作站的工作雖然不似那些「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溼透衣背」,翻山越嶺走村串戶每天都奔走在田間地頭的脫貧攻堅一線駐村工作隊員的艱辛,但是我們既要擔任著與各級部門對接業務的工作,又要指導各村按照上級的安排部署及時開展相關工作,上傳下達起到了重要的「橋梁」樞紐作用。 從脫貧攻堅的查缺補漏到專項治理再到歷次的動態管理,扶貧工作站都會從安排部署、培訓、評議相關資料收集、數據比對、鎮級評議、上報資料審核......直至數據錄入完成並維護,每一道程序都容不得半點馬虎。每每這個時候扶貧站經常通宵達旦,只為力爭做到「不漏一戶、不漏一人」,確保每一戶每一人都是精準識別。 而參加過脫貧攻堅的人就像打過仗的人一樣,堅守在脫貧攻堅一線,離不開家人的理解與支持。 現如今,脫貧攻堅即將圓滿收官,很榮幸在過去的幾年時光裡參與了這場戰役,並見證了歷史,現在的好花紅鎮已然是舊貌換了新顏,原來的「荒草滿地」現在已是「桔香花海」,原來的「農家村莊」現在已是「4A級景區」,貧困群眾也穩定脫貧增收,鄉親們的生活也「好花更紅」。但是,我深知這不並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在未來的工作中將會有新的挑戰、新的困難,我會繼續努力不畏艱難,砥礪前行。
通訊員 楊再芬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楊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