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8日上午,我被組織派到龍泉村參加扶貧工作,開始了我的扶貧故事.......
剛到龍泉村,住在年久失修的瓦房裡,比起生活環境更令我頭疼的是工作中毫無頭緒,扶貧工作是什麼、如何開展扶貧工作等問題使我既膽怯又陷入迷茫,那時我曾想過放棄,深夜裡不斷質問自己,我真的能任駐村工作嗎?
資助學生通過領導和同事的幫助和指引,陷入迷茫的我終於找到了工作方向,白天學習業務知識和整理資料,晚上走村入戶詢問農戶家庭情況,家裡幾口人、生活怎麼樣、是否遇到困難等等,在短短的一個星期時間,我熟悉了龍泉村三組所有農戶的家庭情況,並在厚厚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記錄著:唐某某家是低保戶(標紅色),父親不幸早逝,家裡還有75歲的奶奶,母親常年多病,家庭生活開支全靠唐某某在家務農支撐,故列為重點扶持對象......從駐村到今天,我從龍泉村調整到龍塘村、從龍塘村調整到火陽村,毅然從剛駐村時群眾口中的「小張哥哥」到現在群眾口中的「小張叔叔」,頭髮變得稀少了,胡茬變得密集了,人也變得成熟了,我想這些都是成長過程中必需的積澱吧。兩年半的駐村工作,既有通宵達旦的加班,也有隊友們迎難而上的感動;既有久別親人的思念,也有隊友們逢年過節的問候。是扶貧讓我們收穫了最深厚的友誼、演繹了最淳樸的情感、書寫了最動人的戰歌。
院壩會我深深的記得在網格龍塘村六組時,非建檔立卡戶羅某戶房屋透風漏雨嚴重,一到下雨天,羅某又開始忙碌起來了,家裡大大小小的臉盆就是他擋雨的必備品,讓人看到了既心酸又心涼,心酸的是家庭條件確實艱苦,心涼的是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等同志多次動員他實施老舊房整治項目,戶主羅某雖心懷感激,但他認為實施老舊房整治項目後,會把他的房子整治得亂七八糟,堅決不準施工隊進場,所有人都束手無策。針對該戶的情況,我從情感方面入手,通過與他聊家常,隔三差五去他家耐心的詢問他生活情況,和他一起打掃家庭衛生。在我堅持不懈的動員下,最終他同意了施工隊進場,在房屋整治完成的那天,看到嶄新的房屋、整潔的客廳,他緊緊拉著我的手說到:「小張,感謝你,我沒有進過學堂,不知道說什麼感謝的話,我做夢也沒想到我會住上如此漂亮的房子,感謝黨感謝政府....」。那一刻,我的眼角不聽使喚的溼潤起來,我想這就是工作中最幸福的時刻吧。
走訪去年11月份,組織派我到火陽村工作,通過入戶了解到韋某戶家庭困難,家中只有戶主韋某和其子王某某,韋某屬於精神一級殘疾,無勞動能力,家庭開支全靠政府救助。今年其子王某某以優異的成績考上惠水民族中學,作為困難家庭學子通過國家政策扶持才順利完成學業的我,毅然決定從今年9月份開始,儘自己微薄之力,每個月資助王某某200元生活費,一直到他完成學業(包括大學期間)。在脫貧攻堅工作即將迎來全面勝利之際,深入脫貧攻堅第一線的我即將奔赴鄉村振興的戰場,對於我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既是成長更是考驗,但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我將銘記入黨誓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整理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楊
編輯 張良勝編審 王璐瑤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