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吳小江,是天柱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幹部,2019年1月積極響應召,主動報名投身到脫貧攻堅第一線,開始了我和網格區「老紀們」的故事。
「小吳,我和你上去。」天柱縣甕洞鎮紅星村原老支部書記老紀走到我身邊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倆相視一笑。他叫紀必生,時擔任村總支部副書記。剛到村裡我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進寨收取群眾的農村合作醫療,我的網格區長衝寨子離村委最遠,還要爬到山頂,老紀把外面羽絨服拉鏈一拉,便和我同伴而行。我倆停停走走大約走了一個小時,來到長衝寨。
一進家門,鄉親們熱親招呼著我們:「老紀,你這麼把年紀了,身子骨也不好,你打個電話我們來村委交就行了。」「莫要緊,今年提高了繳費標準,怕大家不理解,加上小吳是才來的扶貧駐村網格幹部,我也需要帶他來認認路,混個臉熟。」老紀一邊拍打著身上的雨水,一邊搓著手說道。花了半天的功夫,老紀幫我完成了任務,在家的群眾都交了合醫,我首戰告捷,高興得像個孩子。 在回村委的路上,我問老紀,他們不是不願意交嗎,你一來就解決問題了,這有啥秘訣。「有啥秘訣,就是一句話,你要把群眾的冷暖記在心頭,用真感情和腳步去丈量,不要擺架子。」
不久,老紀住院去了,村長老張告訴我,老紀這個肺心病有幾年了,那天他是帶病陪你去的。住院期間我和老紀通了幾次電話後,我們就再也沒能見面。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老紀的話常常浮現在腦海,他的這句話也成了我和群眾交流為群眾辦事的準則。 「不坐一坐,我不認識你」。一臉怒氣的喊著,一邊推著我們出門。紀必清,一個倔強的老頭,我和歐陽第一次走訪就吃了一個閉門羹,後來才曉得他是一個熱情好客的倔老頭。
一次、兩次、三次....,我硬著頭皮又去了幾次,老頭的氣才消,現在我們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返回單位再去走訪,我都要去他那裡混個「連心飯」。記得還是去年的四月份,我們村接到了朝天椒種植任務,我的網格區分到了4畝。我帶著1畝的任務來到了老紀家裡,向老紀講解產業政策,政府出肥料,幫扶單位出苗錢,你看能不能試種1畝。
「國家政策這麼好,沒有理由不種」。年近七旬的老紀十分爽快的答應了,我的開頭炮一炮打響。我還擔心老百姓不願意種,心裡沒有底,老紀的爽快讓我信心倍增,後來經過發動,我網格區有4戶種植勝利完成了辣椒任務。在收穫季節,老百姓手捧火紅的朝天椒,滿臉笑容。 群眾告訴我說,只要政府有政策,老天照顧,種朝天椒比種包穀好,我們每畝也有兩千多的收入。 下一個老紀,我要講講我們村的「紀」助理。他叫紀恭洞,五十出頭,有著一個「魯迅式」的平頭,倔強而執著,話不多,做事仔細認真。2017年紅星村出列,「紀」助理臨擔重任,依然辭工回家擔任村支部書記、村長助理。「紀」助理的故事還得從朝天椒說起。面對村裡下達的30畝任務,經過十多天的入戶宣傳,老百姓種了20畝,還有10畝。 「天不等人。」在村委會上老紀一拍桌子,就是開荒我也要完成任務。說幹就幹,買來割草機,老紀帶著老婆一頭扎進荒山,十天硬是把十畝的辣椒地平整出來,我們再看老紀時,鬍子都鋪滿了臉頰。每當我和老紀談起朝天椒,老紀告訴我,搞產業就得村幹帶頭,你幹了群眾才肯幹。我的十畝,不僅我倆老口掙得了活路錢,關鍵是還帶動了群眾有務工,多多少少他們也有幾百塊收入。 在駐村的500多個日子了,我認識了更多的老「紀」們,他們也在我心中留下了一個個在脫貧路上的故事。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德玉 整理
編輯 徐然
編審 楊儀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