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扶貧不扶懶漢 勤勞才能脫貧致富丨劍河縣柳川鎮...

2020-12-24 天眼新聞

我叫陳榮發,是黔東南州劍河縣柳川鎮八一社區(八一小村)村民。家有6口人,有3個孩子在上學,一個年邁多病眼瞎的老母親需要贍養。

家裡勞動力少,經濟開支大,生活困難。經過我的申請、村兩委的核實,2017年我們家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陳榮發

成為貧困戶以來,村支兩委、幫扶幹部、駐村工作隊經常來我家看望我們、給我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解決了家裡小孩上學難問題、也給我們夫妻倆解決了就業問題。  貧不足羞,可羞的是貧而無志。  「我不想就這樣靠政策活著,我還年輕,我得靠自己的能力脫貧,孩子是我的動力,靠自己的能力供孩子上學,把日子過好。」我對我的幫扶幹部說。

村裡知道我家情況和我的想法後,給我推薦了村級消殺員的工作,每個月800元的收入;也給我妻子推薦在柳川鎮政府食堂上班的工作,每月2000元的工資。既能照顧年邁的老母親,又能解決家庭收入問題。

村支書和陳榮發交流白芨種植技術

我們很珍惜這份工作,工作時認真努力,與村幹、政府工作人員的關係相處的極好。再加上我懂點種養殖技術,就申報了養豬、中藥材種植、養殖養鴨等項目,目前養殖有40多隻雞、10多隻洋鴨,種的有2畝多的白芨。目前賣豬、雞鴨、雞蛋收入上千元。  教育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扶貧政策切實的解決了我家的教育支出難問題。大女兒在凱裡就讀職校時,享受國家精準扶貧資助,現在二女兒和小兒子在校享受寄宿生補助,真的很感謝扶貧政策。  由於我家小孩讀書多,還有一個年邁眼瞎的老母親,經過駐村工作隊、村兩委核實,我家每年都享受低保政策,現在每個月有將近1000元的低保收入。母親因是二級殘疾人,還享受到了二級殘疾人生活補貼。

陳榮發飼養的雞

在駐村工作隊、駐村幹部的推薦和宣傳下,現在大女兒在柳川鎮鎮江村衛生院上班,每月也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  2019年我家脫貧了,脫貧不脫政策,「四個不摘」還在落實中。扶貧不扶懶漢,扶貧先扶志,不能等、靠、要,勤勞才能脫貧致富。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我從過去的貧困戶變成了養豬致富戶丨劍河縣柳川...
    我叫楊昌文,是劍河縣柳川鎮白沙村村民。記得2014年以前,家中父親殘疾、患有大病,經常住院治療,同時,家裡還有弟弟在上學,我又走出校門不久,家庭生活一度陷入貧困。楊昌文的養豬場那幾年,我感覺自己在外打工既沒掙到錢,又還沒有照顧到家庭,心裡十分愧疚。正值困難時,我家獲得公益性崗位安置、先建後補、一次性求職補貼等幫扶措施,這些幫扶政策在我最需要的時候扶了我一把。
  • 「我的扶貧故事」以志願之名 換無悔青春丨劍河縣柳川鎮巫庫村網格...
    我叫楊維巧,是劍河縣柳川鎮巫庫村脫貧攻堅網格員,同時我也是一名大學生西部計劃志願者,服務於劍河縣柳川鎮人民政府。我的「新陣地」——巫庫村,這是一個貧困發生率曾達到47.25%的深度貧困村,面積大、戶數多、人口多、村情複雜,其脫貧攻堅難度可想而知。
  • 「我的扶貧故事」難忘的「全家福」丨劍河縣柳川鎮柳川小學教師龍...
    我叫龍家來,是劍河縣柳川鎮柳川小學的一名教師。人的一生中有許多難以忘懷的事情,而相片就是最美好的回憶。我尤其愛照全家福合照,且每年必照。去年我照了一張很特別的全家福,那是我們幾位同事與兩位慈祥老人的合照。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脫貧故事」身殘志不殘,我靠養殖脫貧丨劍河縣南明鎮屯侯村...
    我叫彭宏文,今年41歲,家有4口人,是劍河縣南明鎮屯侯村十三組村民,視力二級殘疾。由於居住在屯侯村比較偏遠的地豆自然寨,生產生活條件差,加上自己身體原因,家庭十分困難。我家兩個小孩上小學,妻子為了照顧我和小孩,無法外出務工。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的生活已發生質的改變丨黔東南州劍河縣柳川...
    我叫楊光環,家住貴州省劍河縣柳川鎮返迷村,現就讀於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大三學生。   在惠民春風吹拂下,在高中、大學讀書期間,我獲得國家教育扶貧政策支助,減免了學費,一學期下來僅是生活費需要自理,有了教育扶貧政策支撐,減輕了我的家庭經濟壓力,讓我能安安心心的讀書。
  • 「我的脫貧故事」感恩脫貧路上的好心人丨劍河縣久仰鎮畢下村村民...
    我是來自劍河縣久仰鎮畢下村的一名普通村民,我叫李漱櫻,我們家是村裡面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現在有五口人。我深深知道所有事情並不是一帆風順,但天色不會一直黑暗,光明終究會來臨。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好,我也深信我們一家人會過得越來越好。
  • 「我的扶貧故事」心中有愛,才能交給群眾一份滿意的答卷丨劍河縣...
    「幹部,你們來這裡一年多了,幫助了我們很多,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變,聽說你們工作要結束了,你們要回去上班,我們會不習慣,會捨不得你們的,以後你們要多來看我們哦!」這是高標村一個村民拉著我手說的話,這也是大多數村民的心裡話。
  • 「我的脫貧故事」感謝你們的真情付出 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劍河縣...
    我叫李秀花,是劍河縣久仰鎮黨裡村村民,現就讀於貴陽學院,今年大四。家中共5口人,我和弟弟李忠洪在學校讀書。幾前年,我父親李進忠在廣東打工的時候大腿受重傷導致殘疾,喪失了勞動力,家中經濟來源全靠母親那微薄的務農收入來維持。
  • 「我的脫貧故事」發展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丨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
    我叫張啟武,今年50歲,是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村民,同時也是村裡一名普通的中共黨員,家裡有6口人,我家是小湳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小湳村周圍大山都種植了杉木,根據國家政策目前可以根據指標辦理砍伐證,我通過申請辦理了砍伐證,並與劍河園方木業公司籤訂購銷協議。  就這樣通過帶領群眾買山賣木材,我收入人生的第一桶金,看著跟自己一起幹的群眾都高興的拿到錢,我很欣慰。經過兩年的奮鬥,我家終於在2016年實現了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來了個「貼心小秘書」丨劍河縣久仰鎮東階仰...
    我叫李興明,劍河縣久仰鎮東階仰村村民。我家有五口人,有我和我妻子以及三個還在上學的小孩,因為妻子患有精神病,長期吃藥治病,只能做一些簡單的活,全家開支主要依靠我外出務工來維持。2016年我申請成為了村裡的一名貧困戶,我深知勤勞才能致富,等靠要是等不來小康生活,我決定開展養殖項目,也得到了久仰鎮政府的大力支持。
  • 「我的扶貧故事」志願西部 服務劍河丨劍河縣南加鎮西部志願者殷芳超
    我叫殷芳超,來自湖北嘉魚,是劍河縣南加鎮的一名西部計劃志願者,也是南加鎮久依村的幫扶幹部。還記得2011年仲夏,大學剛畢業,正是青春,懷揣著年輕的夢想,便參加了全國西部計劃,本著「團結、友愛、奉獻、互助」的志願者精神在劍河縣一待近十年。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是我的牽掛丨劍河縣久仰鎮久敢村幫扶幹部羅...
    我叫羅世興,是劍河縣政協副主席、縣衛健局黨組書記局長,2019年8月,擔任久仰鎮久敢村的幫扶幹部。我在久敢村的幫扶戶有6戶,我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決策部署,每周到村裡與幫扶戶促膝而談,講政策,找脫貧的方法。
  • 「我的扶貧故事」我對幫扶戶說「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丨劍河縣革東...
    我叫張達,是劍河縣革東鎮五河村脫貧攻堅隊網格員。2019年7月下旬,組織的一聲召喚,我帶著單位黨委和同事們的重託,來到五河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我真正的感受到,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一件責任重大且值得思考的事情。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讚揚,是對我扶貧工作的認可丨劍河縣久仰鎮...
    當聽到這些讚揚時,我心裡感到無比欣慰。我叫楊通躍,是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脫貧攻堅隊隊長。久仰社區轄3個村,14個村民組共461戶197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27戶524人。為詳細了解村裡產業發展狀況和貧困戶生產生活情況,我走訪村裡各小組,進入每一家實地調查,與貧困戶交流談心。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家脫貧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李世能
    我叫李世能,今年21歲,是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現在就讀凱裡學院二年級。我家4口人,父母均50歲,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妹妹李世芯19歲,現就讀凱裡學院一年級。那年,我的家庭情況很糟糕,我上了高中二年級,妹妹初中三年級,母親沒有文化,在家種田、餵豬,年內可得收入4000元。父親初中文化,外出打點臨工,年內可得收入20000元,表面上來看,整個家庭生活超過了溫飽線。但是由於我和妹妹上學費用的開支,又把家庭拉向了貧困的泥潭,每到學校開學之際,我父母就發愁,我和妹妹非常懂事,就靠「忍飢挨餓」節省開支。
  • 「我的脫貧故事」易地扶貧搬遷 融入幸福之家丨劍河縣革東鎮麻慄村...
    我叫王安和,是黔東南自治州劍河縣革東鎮麻慄村的村民。我父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母親便帶著我們兄弟改嫁到麻慄村。家裡人口眾多,一家人過著拮据的生活。他到村裡後的第一時間與我通了電話,向我宣傳黨的扶貧政策。我向他表達了訴求後,沒多久他便告訴我,現在村裡有名額可以讓我搬到縣城裡的易地扶貧搬遷小區去生活,以後若是回來還可以讓孩子在縣城裡面上學。我聽到楊漢華隊長的介紹之後,心情無比激動,當即與家人和兄弟們商量。
  • 「脫貧攻堅群英譜」駐村駐心的「扶貧明星」朱明星
    「我把每天的見聞和感受用文字記錄下來,發朋友圈,引發了很多扶貧幹部的共鳴。後來,我的《日記》被縣委主要領導發現,對我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給予充分肯定,並在全縣推廣。我及時總結整理,《日記》於2019年10月出版。」朱明星說,同名歌曲由作家劉鑑協助他創作歌詞、作曲家孟勇譜曲,今年4月底,該歌曲的MV完成拍攝。
  • 「我的扶貧故事」看到村裡的變化 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丨劍河縣...
    我叫張書發,是劍河縣自然資源局的一名職工,2019年7月,我來到久仰鎮巫溜村七組擔任脫貧攻堅工作的網格員。巫溜村是久仰鎮貧困面較大的一個貧困村,由巫溜村、光紀村兩個小村組成。我到村開展工作後,正好政府實施衛生廁所改造工程扶貧項目,但因是由村民先建好後政府再進行補助,群眾顧慮很大,工作剛開始推進很不順利。「這會不會是騙我們的哦?」「萬一我們花錢建了沒得錢怎麼辦?」「你把我們舊廁所拆了我們去哪裡上廁所嘛?」
  • 「我的扶貧故事」基層是最好的學校,群眾是最好的老師丨劍河縣久仰...
    我叫王金澤,是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的網格員。我是2019年7月到巫溜村做網格員的,一年過去,一路的扶貧歷程,充滿著極大的挑戰和無數艱辛。幫助貧困家庭脫貧,考驗的是扶貧幹部的智慧和功夫,不下大力氣和沒有一番「繡花功夫」,是難以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