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老石和小石的故事丨劍河縣南加鎮城東社區網格員...

2020-12-24 天眼新聞

我叫楊石健,是劍河縣南加鎮城東社區街上村網格員。

2019年7月大學畢業後,11月我便參加了工作,回到生我養我的南加鎮,雖然離縣城很遠但離我家很近,我很滿足。

2019年11月,接到鎮黨委通知正式來到南加鎮城東社區街上村擔任一名網格員兼幫扶幹部。很早我就聽說我家有位幫扶幹部,當自己也成為了一名幫扶幹部的時候,既激動又有些擔憂。

激動的是我也成為了一名能為人民服務的基層工作者,擔憂的是不知道自己是否勝任這份工作。

剛到攻堅隊的時候,我連最基本的九臺帳都不知道是什麼,有時候大家忙得不可開交我卻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攻堅隊的前輩們很照顧我,知道我是新手,會主動教我材料該怎麼弄,對於我請教的問題會耐心講解。

在他們耐心教導中我學會了很多,也漸漸地能夠自己單獨完成各項任務,成為了一個獨當一面的網格員。

入戶了解情況

我們攻堅隊有位已經快要退休的老幹部姓石,大家都叫他老石,老石說話爽朗,看似大大咧咧,但做事細心、有耐心,那時候一天需要上報很多材料,大家忙忙碌碌,對於老幹部來說最難的就是不能熟練使用電腦,打一行字我們只需要幾秒鐘,他可能需要一分鐘。

但他十分有耐心,一坐下就很少起身,雖然打字慢,但是很多時候一天下來需要上報的材料他都能在我們之前完成。

因為我名字也帶有石,我們隊長叫老石習慣了會無意間把我叫成小石,有時候大家都會開玩笑說老石和小石,一老一少。

攻堅隊生活有喜有憂,最快樂的時間就是大家一起在加班弄材料,老石總是「一語驚人」,逗得我們哈哈大笑。

在把材料完成好的同時,我們攻堅隊會一起去打掃村裡步道衛生,清理死角處的垃圾。一起入戶核實農戶住房透風漏雨情況,符合條件的及時上報進行整治,確保沒有漏掉一戶農戶,並且完成了4個村20多戶的廁所改造和驗收。

楊石健進行環境衛生整治

攻堅隊到村中清理道路碎石

時間過得很快,,2020年我們城東社區也實現了4個村剩餘貧困戶全部清零,按時高質量完成脫貧摘帽任務,我感到很自豪,我也在這裡學到了很多知識,也充實了自己。

現在老石已經退休,而小石才剛剛起步,在未來的道路中還有很多需要我去學習的東西,我會不斷磨練自己,像他們老一輩一樣沉穩有耐心。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志願西部 服務劍河丨劍河縣南加鎮西部志願者殷芳超
    我叫殷芳超,來自湖北嘉魚,是劍河縣南加鎮的一名西部計劃志願者,也是南加鎮久依村的幫扶幹部。還記得2011年仲夏,大學剛畢業,正是青春,懷揣著年輕的夢想,便參加了全國西部計劃,本著「團結、友愛、奉獻、互助」的志願者精神在劍河縣一待近十年。
  • 「我的扶貧故事」小改變促成大改觀丨劍河縣南加鎮培榮村第一書記...
    我叫李正釗,是劍河縣南加鎮培榮村第一書記。因培榮村是我所在單位劍河縣公安局的幫扶村,因此在前期已經了解到不少村裡的情況,可剛到村裡報到的第一天,我還是傻眼了。那時的培榮村不僅沒有特色產業,也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我暗自下定決心,要想盡一切辦法,啃下這塊扶貧「硬骨頭」。經過走訪調研,我首先梳理出培榮村交通不暢、群眾生活水平落後等問題存在的原因和解決辦法。由於受地理條件的限制,培榮村交通落後、閉塞,村寨環境衛生差,廢棄房子隨處可見。
  • 「我的扶貧故事」精準扶貧讓群眾老有所依丨劍河縣南加鎮新柳村...
    我叫田如成,是劍河縣南加鎮新柳村網格員。2019年3月,新柳村成立脫貧攻堅隊,我便負責起新柳5組的網格,該網格共有22戶87人,非貧困戶17戶71人,建檔立卡貧困戶5戶16人,對口幫扶8戶24人。在2019年至2020年期間,我每月不少於4次深入各戶開展脫貧攻堅政策宣傳,幫助農戶分析致貧原因,從家庭的農田、土地、基本生活資料入手,結合該戶的特長、愛好,幫助尋找脫貧路徑,使其從思想上提高了認識,轉變了觀念,依靠國家政策,自己走上脫貧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笑臉永記在心中丨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網格員...
    我叫楊芝桃,劍河縣林業局工作員,2019年7月23日縣裡派我到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任網格員。柳基村是由柳基村和新臺村合併的一個大村,我所負責的網格是新臺村一組由兩個自然寨組成(即梨木山自然寨和觀音渡自然寨)共有45戶,其中貧困戶15戶。
  • 「我的扶貧故事」這封貧困戶感謝信 是扶貧最好的「答卷」|劍河縣...
    我叫趙青,2019年初,在組織的信任下,我有幸成為了劍河縣太擁鎮展模村的一名網格員。當我負責網格內的貧困戶交給我這封感謝信時,那一刻,心裡暖暖的,眼淚一下控制不住地在眼眶裡打轉。  群眾發自內心的感恩,以及由此激發改善生活來的奮進之心。我想,這就是扶貧最好的「答卷」。
  • 「我的扶貧故事」理清思路 打有把握的仗丨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
    2019年7月,我來到畢下村開展工作,我負責的網格建檔立卡貧困戶7戶,總人口34人,其中勞動力26人。大多是因學、缺資金和技術致貧。現如今七戶已經摘掉貧困的帽子。我從事農村工作幾十年,因此再次接觸農村基層的工作對我來說不是很難。況且我喜歡和農民打交道,又熟知縣裡的農村經濟構成和基本情況。  要想做到精準扶貧首先就得了解每戶致貧原因,要想摸清貧困戶真實底數,做到心中有數,必須真入戶、真走訪、真了解、真識別。
  • 「我的脫貧故事」自食其力來脫貧丨劍河縣南加鎮基立村村民彭恩才
    我叫彭恩才,是劍河縣南加鎮基立村二組村民,現年70歲。家裡共有2口人,妻子舒翠梅現年67歲。由於膝下無子,女兒又早已出嫁,我與妻子成了村裡的老人戶。通過精準識別我成了村裡的貧困戶。  我在村裡一輩子幹活也算努力勤快,到老了卻成了村裡的貧困戶,心裡很不是滋味。於是我跑去同村長了解貧困戶如何才能算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做好事 辦實事 解難事丨劍河縣南寨鎮馬大...
    我叫石森權,是劍河縣南寨鎮馬大營村(白俄小村)駐村網格員,負責白俄村三、四組的幫扶工作,三、四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7戶57人。在村裡工作、生活的這段時間裡,我每天入戶走訪摸清底子,登記家庭人口,經濟收入狀況,致貧原因等,同時,宣傳國家扶貧政策,讓他們知道國家扶貧政策涉及哪些方面,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可以享受哪些扶貧政策。2019年8月,我在入戶走訪建檔立卡貧困戶範昌興老人過程中,了解到該戶老人的存摺不在身上,存摺裡有歷年來獲得的補助款項。
  • 「我的扶貧故事」以誠信搭起金橋丨劍河縣敏洞鄉敏洞社區網格員王...
    我叫王太澤,2018年由劍河縣人民醫院派駐到敏洞鄉敏洞社區駐村扶貧,2019年3月起成為敏洞社區孟恩小村網格員。我們戰隊小,全戰隊僅管理3個網格,貧困戶非貧困戶加在一起僅471人,其中貧困戶26戶91人,但就這麼一個小村寨,在敏洞鄉卻是出了名的上訪村、矛盾糾紛多發村,群眾對幹部認可度極低。我是敏洞本鄉人,又是最窮的平鳥村生長的,對組織的安排我完全服從,而且攻堅隊長楊俊衛是一個有豐富駐村經驗的老領導,我對駐孟恩村非常自信。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讚揚,是對我扶貧工作的認可丨劍河縣久仰鎮...
    當聽到這些讚揚時,我心裡感到無比欣慰。我叫楊通躍,是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脫貧攻堅隊隊長。久仰社區轄3個村,14個村民組共461戶197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27戶524人。為詳細了解村裡產業發展狀況和貧困戶生產生活情況,我走訪村裡各小組,進入每一家實地調查,與貧困戶交流談心。
  • 「我的扶貧故事」你們的微笑是對我無聲的信任|劍河縣南哨鎮巫虎村...
    我叫劉良平,是貴州省黔東南州氣象局派駐劍河縣南哨鎮巫虎村第一書記。巫虎村地處劍河、黎平交界處的老山界山腳下,共有6個自然村寨,共有470戶1950人,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48戶618人。劉良平給村民搶收水稻來到村中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村情掌握,起早貪黑的入戶走訪,一小段時間後基本上可對村情民情大體掌握了,同還與很多的群眾交上了朋友,大事小事都可能會來徵求我的建議,或者找我幫個小忙等等。
  • 「我的扶貧故事」看到村裡的變化 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丨劍河縣...
    我叫張書發,是劍河縣自然資源局的一名職工,2019年7月,我來到久仰鎮巫溜村七組擔任脫貧攻堅工作的網格員。巫溜村是久仰鎮貧困面較大的一個貧困村,由巫溜村、光紀村兩個小村組成。我負責的巫溜村七組共有25戶13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0戶43人。作為網格員,一個人要負責這麼多人的幫扶工作,不得不說十分具有挑戰。
  • 「我的脫貧故事」與其「坐等」,不如靠自己︱劍河縣南加鎮黨古村...
    我叫黃透植,是劍河縣南加鎮黨古村村民,家裡4個人,大女兒在劍河四中讀初一,小兒子在南加鎮展牙小學讀三年級,我與妻子在家務農。2017年,為了照顧子女上學,我與妻子兩人長期在家務農,種植三畝左右的水稻、養一頭豬,這些僅僅只夠解決一家人吃的。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久甲有個美麗「約會」丨劍河縣久仰鎮久甲村...
    我叫田鑫,是貴州黔東南劍河縣自然資源局派駐劍河縣久仰鎮久甲村網格員。  2019年7月,正值劍河縣脫貧攻堅總攻關鍵時期,受組織委派,我被抽調久仰鎮久甲村擔任網格員,在簡單準備好必備的生活用品後,便踏上了前往久甲村的行程。
  • 「我的扶貧故事」揮灑青春不負韶華丨劍河縣太擁鎮翁王村駐村幹部...
    我叫潘庭江,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太擁鎮翁王村的一名普通駐村幹部,時光荏苒,日月如梭,不知不覺自己已經駐村三年多了,用我們老支書的話來說,三年都可以抱兩個孫娃娃咯。2016年,經組織安排,選派我到翁王村開展駐村工作,自己帶著一腔熱血和青春的夢想,踏上了這片將與自己工作息息相關的土地上,看著村頭聳立在馬路兩旁一棵棵掛牌的名木古樹,總想著幹出一番成績來。
  • 「我的扶貧故事」用青春書寫網格故事丨臺江縣臺盤鄉空寨村網格員...
    2019年4月由單位選派,投身到脫貧攻堅戰役一線,成為空寨村的一名網格員,在一年多來的扶貧工作中,我用心用情從事網格中的點點滴滴,用行動為脫貧攻堅和群眾幸福儘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在青春中書寫自己的網格故事。走訪入戶初到村裡,映入眼帘的是道路坑坑窪窪滿是汙泥,抬頭望去大山阻隔,轉念想到工作角色的轉換,自身缺乏基層工作經驗,面對這一切我感到既新鮮又倍感壓力和挑戰。
  • 「我的脫貧故事」我要服務好社區這個「大家庭」丨劍河縣久仰鎮夭...
    但好在國家沒有忘記我們,2019年,在村裡的幫助下,我們一家三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的好政策,搬到了縣城裡的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幸福社區。劍河縣易地扶貧搬遷小區幸福社區剛到易地扶貧搬遷小區時,剛剛大專畢業的我對生活一點頭緒都沒有,恰逢那時居委會招聘社區服務工作者,我們家的幫扶幹部便鼓勵我報考參加招聘。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休老鎮長脫貧來幫忙丨劍河縣革東鎮退休老鎮長...
    1982年從軍營退伍回鄉後,相繼在劍河縣6個基層鄉鎮工作過。2013年從劍河縣革東鎮副鎮長的崗位上退下來以後,一心惦記著家鄉的發展,便自告奮勇回到家鄉皆翁村,利用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帶領家鄉人民謀發展。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劍河縣盡銳出戰,整合社會各方力量,匯聚脫貧攻堅一線,為地方的減貧摘帽獻計獻策。這其中不乏一些基層老黨員、離退休老幹部。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生活充滿了溫暖丨劍河縣南哨鎮南北通社區...
    我叫張小慶,是劍河縣南哨鎮南北通社區南哨村的駐村幹部。南北通社區,是由南哨村、遠通村、北魯村組成,作為南哨鎮集鎮所在地,看似比大山裡面的村莊要好發展一些,但其實脫貧難度也挺大。來到社區後,我第一時間與社區幹部們一起入戶走訪,了解社區群眾的基本情況,了解我網格內的貧困戶數量及他們各自的致貧原因。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與村民們拉近關係,在幫扶他們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來自村民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