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趁年輕多幹點 不能辜負駐村韶華丨劍河縣仰阿莎...

2020-12-18 天眼新聞

「趁年輕多幹點,不能辜負駐村韶華。」我經常這樣說,也一直在這樣做。

我叫彭祖彬,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寨章村駐村網格員。

彭祖彬(左)向貧困戶了解生活情況

2019年8月初的一個午後,我背著沉甸甸的行囊來到了寨章村就任脫貧攻堅網格員,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從此與這裡結下了千絲萬縷的聯繫。

剛來時,由於語言不通,人不熟,走訪需人陪、下村人相隨,有群眾就認為我是來走過場的,不願講實情、不敢講真話。

我深知,駐村工作只有全力以赴,以心換心,才能開花結果,贏得群眾的支持和認可。於是,我走到田間地頭、踏遍山鄉田野、深入村民家中了解實情,研究扶貧幫扶措施,制定幫扶計劃,慢慢融入群眾的生產生活。

彭祖彬(左)入戶了解貧困戶就業、生活情況

駐村期間,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田如海戶。他是我幫扶的一名貧困戶,家中有7口人。田如海與妻子邰仰榮均為小學文化,為人忠厚老實,但沒有一技之長,僅靠打零工和務農維持生計。

他們養育的5個子女均為在校生,大女兒讀高一,成績優秀,其他四個小孩在城關三小就讀。為了緩解他們家中的經濟困難,我便和村裡協商,給田如海安排護林員崗位,同時為他們尋找工資更高的工作。

期間,由於寨章村將要打造成全國第九座華潤希望小鎮,因此需要拆遷很多民房,田如海的房子也在拆遷範圍內。

由於自身觀念限制和對拆遷政策不理解,田如海擔心土地被佔用,一直不肯同意拆遷。為此,我無數次登門拜訪,與田如海溝通,慢慢轉變他的態度。

彭祖彬走訪了解貧困戶房屋徵拆情況

隨著拆遷工作的進行,田如海也看到了最先拆遷的村民們拆遷後住進新房的改變,同時經過我不斷的勸說,他最終同意了徵地及房屋徵拆。

因他家中原有兩套木房,如今,田如海不僅住進了新房,還拿到了40餘萬元的拆遷補償款,還時常在劍河縣周圍接工地的活兒,一家7口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

【人物小傳】

彭祖彬,1986年10月出生,畢業於貴州師範大學,2011至2017年間,分別於臺江縣南宮中學任教、於劍河縣見義勇為基金管理中心、城關社區服務中心任職,2017年至今,任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工作人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志願西部 服務劍河丨劍河縣南加鎮西部志願者殷芳超
    我叫殷芳超,來自湖北嘉魚,是劍河縣南加鎮的一名西部計劃志願者,也是南加鎮久依村的幫扶幹部。還記得2011年仲夏,大學剛畢業,正是青春,懷揣著年輕的夢想,便參加了全國西部計劃,本著「團結、友愛、奉獻、互助」的志願者精神在劍河縣一待近十年。
  • 「我的脫貧故事」一雙手撐起一個家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大稿午村...
    我叫邰二土,今年50歲,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大稿午村村民。我家共5口人,父母早亡,我與哥哥相依為命,20歲嫁到大稿午,2007年我丈夫吳成因病治療無效去世,留下我和四個兒女,當時大女兒吳面紅不滿12歲,小兒子吳劍忠不滿5歲。
  • 「我的扶貧故事」過去的「頭疼村」 如今的富裕村丨劍河縣岑松鎮柳...
    劍河縣岑松鎮柳旁村是由柳旁、展亮兩個小村組成,對於其他人來說,柳旁村是遠近聞名的「頭疼村」,一提起來,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環境衛生髒亂差」。這就是我駐村幫扶的地方,2019年6月,貴州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派駐我到柳旁村擔任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從貧困戶子女到幫扶幹部丨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駐...
    我叫吳永健,是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的駐村幹部。  我出生於農村,是貧困農民的兒子,因母親不幸患有重病,家裡所有積蓄都用於四處求醫,加上當時本人亦在上學,這使原本並不富裕的家庭變得窮困潦倒。  但幸運的是,我家被評為貧困戶後得到了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的大力幫扶,在幫扶單位、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我順利畢業並進入檢察院工作成為一名檢察幹警。  我深知脫貧攻堅、扶貧工作任務的遠大意義,所以當聽到縣組織部派幹部下沉農村的消息後,我第一個主動報名,申請前往基層一線開展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揮灑青春不負韶華丨劍河縣太擁鎮翁王村駐村幹部...
    我叫潘庭江,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太擁鎮翁王村的一名普通駐村幹部,時光荏苒,日月如梭,不知不覺自己已經駐村三年多了,用我們老支書的話來說,三年都可以抱兩個孫娃娃咯。2016年,經組織安排,選派我到翁王村開展駐村工作,自己帶著一腔熱血和青春的夢想,踏上了這片將與自己工作息息相關的土地上,看著村頭聳立在馬路兩旁一棵棵掛牌的名木古樹,總想著幹出一番成績來。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不扶懶漢 勤勞才能脫貧致富丨劍河縣柳川鎮...
    我叫陳榮發,是黔東南州劍河縣柳川鎮八一社區(八一小村)村民。家有6口人,有3個孩子在上學,一個年邁多病眼瞎的老母親需要贍養。家裡勞動力少,經濟開支大,生活困難。經過我的申請、村兩委的核實,2017年我們家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基層是最好的學校,群眾是最好的老師丨劍河縣久仰...
    我叫王金澤,是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的網格員。我是2019年7月到巫溜村做網格員的,一年過去,一路的扶貧歷程,充滿著極大的挑戰和無數艱辛。幫助貧困家庭脫貧,考驗的是扶貧幹部的智慧和功夫,不下大力氣和沒有一番「繡花功夫」,是難以成功的。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笑臉永記在心中丨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網格員...
    我叫楊芝桃,劍河縣林業局工作員,2019年7月23日縣裡派我到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任網格員。柳基村是由柳基村和新臺村合併的一個大村,我所負責的網格是新臺村一組由兩個自然寨組成(即梨木山自然寨和觀音渡自然寨)共有45戶,其中貧困戶15戶。
  • 「我的扶貧故事」這封貧困戶感謝信 是扶貧最好的「答卷」|劍河縣...
    我叫趙青,2019年初,在組織的信任下,我有幸成為了劍河縣太擁鎮展模村的一名網格員。當我負責網格內的貧困戶交給我這封感謝信時,那一刻,心裡暖暖的,眼淚一下控制不住地在眼眶裡打轉。  群眾發自內心的感恩,以及由此激發改善生活來的奮進之心。我想,這就是扶貧最好的「答卷」。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讚揚,是對我扶貧工作的認可丨劍河縣久仰鎮...
    「在我們村,上至老人,下至孩童,幾乎每一個人都認識小楊,小楊的工作是做得比較好的,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久仰村村民邰新銘對別人說到。當聽到這些讚揚時,我心裡感到無比欣慰。我叫楊通躍,是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脫貧攻堅隊隊長。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是我的牽掛丨劍河縣久仰鎮久敢村幫扶幹部羅...
    我叫羅世興,是劍河縣政協副主席、縣衛健局黨組書記局長,2019年8月,擔任久仰鎮久敢村的幫扶幹部。我在久敢村的幫扶戶有6戶,我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決策部署,每周到村裡與幫扶戶促膝而談,講政策,找脫貧的方法。
  • 「我的扶貧故事」小改變促成大改觀丨劍河縣南加鎮培榮村第一書記...
    我叫李正釗,是劍河縣南加鎮培榮村第一書記。因培榮村是我所在單位劍河縣公安局的幫扶村,因此在前期已經了解到不少村裡的情況,可剛到村裡報到的第一天,我還是傻眼了。進村路陡、彎、窄,村民房屋破舊,路上垃圾、家畜糞便隨處可見。總人口203戶74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79戶290人。那時的培榮村不僅沒有特色產業,也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我暗自下定決心,要想盡一切辦法,啃下這塊扶貧「硬骨頭」。
  • 「我的脫貧故事」因為有「他們」 我不再是一個人︱劍河縣仰阿莎...
    我叫劉仰土,今年46歲,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打老小村)村民,家裡有6口人。  2015年,我丈夫由於多年勞累患上重病不治,不幸離開了我們,丟下我和3個正在讀書的孩子,還有2個老人,所有的家庭重擔全部落在我一個人身上。
  • 「我的扶貧故事」做平凡小事走進老百姓的心丨劍河縣革東鎮白浪村...
    我叫張文海,2017年來到劍河縣革東鎮白浪村擔任白浪村同步小康工作組組長、第一書記,2019年兼任白浪村脫貧攻堅隊隊長。73歲的老村幹、老黨員還參加村合作社,精心管理著我們村的大棚,到退休年齡了還在種田、挖土種地、養牛等農活。2020年9月,我去他家看望他,送去一套秋季服裝。當時他正在刮痧,看出來他的病情是十分嚴重,我便跟他說:「今天下午我們村召開第一書記駐村工作半年述職評議會,你就不要來參加了。」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做好事 辦實事 解難事丨劍河縣南寨鎮馬大...
    我叫石森權,是劍河縣南寨鎮馬大營村(白俄小村)駐村網格員,負責白俄村三、四組的幫扶工作,三、四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7戶57人。在村裡工作、生活的這段時間裡,我每天入戶走訪摸清底子,登記家庭人口,經濟收入狀況,致貧原因等,同時,宣傳國家扶貧政策,讓他們知道國家扶貧政策涉及哪些方面,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可以享受哪些扶貧政策。2019年8月,我在入戶走訪建檔立卡貧困戶範昌興老人過程中,了解到該戶老人的存摺不在身上,存摺裡有歷年來獲得的補助款項。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久甲有個美麗「約會」丨劍河縣久仰鎮久甲村...
    我叫田鑫,是貴州黔東南劍河縣自然資源局派駐劍河縣久仰鎮久甲村網格員。  2019年7月,正值劍河縣脫貧攻堅總攻關鍵時期,受組織委派,我被抽調久仰鎮久甲村擔任網格員,在簡單準備好必備的生活用品後,便踏上了前往久甲村的行程。
  • 「我的扶貧故事」看到村裡的變化 一切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丨劍河縣...
    我負責的巫溜村七組共有25戶13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0戶43人。作為網格員,一個人要負責這麼多人的幫扶工作,不得不說十分具有挑戰。我到村開展工作後,正好政府實施衛生廁所改造工程扶貧項目,但因是由村民先建好後政府再進行補助,群眾顧慮很大,工作剛開始推進很不順利。「這會不會是騙我們的哦?」「萬一我們花錢建了沒得錢怎麼辦?」「你把我們舊廁所拆了我們去哪裡上廁所嘛?」
  • 「我的扶貧故事」不負韶華 脫貧攻堅路上的追夢人丨石硐鎮中壩村駐...
    我自2018年3月擔任息烽縣石硐鎮中壩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員以來,一直嚴格要求自己,牢記脫貧攻堅職責使命,圍繞「一宣六幫」駐村工作要求,認真開展扶貧工作,積極落實脫貧政策,我時刻把自己當做中壩村的一位村民,站在村民的角度看待、解決問題,傾聽群眾心聲。幫扶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得到了群眾和領導的廣泛認可。
  • 「我的扶貧故事」以誠信搭起金橋丨劍河縣敏洞鄉敏洞社區網格員王...
    我叫王太澤,2018年由劍河縣人民醫院派駐到敏洞鄉敏洞社區駐村扶貧,2019年3月起成為敏洞社區孟恩小村網格員。我們戰隊小,全戰隊僅管理3個網格,貧困戶非貧困戶加在一起僅471人,其中貧困戶26戶91人,但就這麼一個小村寨,在敏洞鄉卻是出了名的上訪村、矛盾糾紛多發村,群眾對幹部認可度極低。我是敏洞本鄉人,又是最窮的平鳥村生長的,對組織的安排我完全服從,而且攻堅隊長楊俊衛是一個有豐富駐村經驗的老領導,我對駐孟恩村非常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