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年輕多幹點,不能辜負駐村韶華。」我經常這樣說,也一直在這樣做。
我叫彭祖彬,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寨章村駐村網格員。
彭祖彬(左)向貧困戶了解生活情況
2019年8月初的一個午後,我背著沉甸甸的行囊來到了寨章村就任脫貧攻堅網格員,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從此與這裡結下了千絲萬縷的聯繫。
剛來時,由於語言不通,人不熟,走訪需人陪、下村人相隨,有群眾就認為我是來走過場的,不願講實情、不敢講真話。
我深知,駐村工作只有全力以赴,以心換心,才能開花結果,贏得群眾的支持和認可。於是,我走到田間地頭、踏遍山鄉田野、深入村民家中了解實情,研究扶貧幫扶措施,制定幫扶計劃,慢慢融入群眾的生產生活。
彭祖彬(左)入戶了解貧困戶就業、生活情況
駐村期間,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田如海戶。他是我幫扶的一名貧困戶,家中有7口人。田如海與妻子邰仰榮均為小學文化,為人忠厚老實,但沒有一技之長,僅靠打零工和務農維持生計。
他們養育的5個子女均為在校生,大女兒讀高一,成績優秀,其他四個小孩在城關三小就讀。為了緩解他們家中的經濟困難,我便和村裡協商,給田如海安排護林員崗位,同時為他們尋找工資更高的工作。
期間,由於寨章村將要打造成全國第九座華潤希望小鎮,因此需要拆遷很多民房,田如海的房子也在拆遷範圍內。
由於自身觀念限制和對拆遷政策不理解,田如海擔心土地被佔用,一直不肯同意拆遷。為此,我無數次登門拜訪,與田如海溝通,慢慢轉變他的態度。
彭祖彬走訪了解貧困戶房屋徵拆情況
隨著拆遷工作的進行,田如海也看到了最先拆遷的村民們拆遷後住進新房的改變,同時經過我不斷的勸說,他最終同意了徵地及房屋徵拆。
因他家中原有兩套木房,如今,田如海不僅住進了新房,還拿到了40餘萬元的拆遷補償款,還時常在劍河縣周圍接工地的活兒,一家7口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
【人物小傳】
彭祖彬,1986年10月出生,畢業於貴州師範大學,2011至2017年間,分別於臺江縣南宮中學任教、於劍河縣見義勇為基金管理中心、城關社區服務中心任職,2017年至今,任劍河縣仰阿莎街道辦工作人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