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因為有「他們」 我不再是一個人︱劍河縣仰阿莎...

2020-12-16 天眼新聞

我叫劉仰土,今年46歲,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打老小村)村民,家裡有6口人。  2015年,我丈夫由於多年勞累患上重病不治,不幸離開了我們,丟下我和3個正在讀書的孩子,還有2個老人,所有的家庭重擔全部落在我一個人身上。  為了這個家我起早貪黑,拼命勞作,但是由於自己是一個文化水平低的農村婦女,找不到高薪的工作,所以生活一直沒有特別起色。  但是自從村裡把我家評為貧困戶,對我們家精準幫扶並且派幫扶幹部來幫忙我以來,我家的生活就像芝麻開花一樣,一天比一天好了。

劉仰土進行透風漏雨改造後的家

記得2014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之前,三個孩子讀書所需的開銷讓以務農為生的我們家陷入了困境,我當時非常擔心今後的生活怎麼辦,會不會讓孩子沒有書讀。  可是成為貧困戶之後,政府各項政策讓我沒有後顧之憂,但是我並沒有因為享受多重優惠政策而產生絲毫懈怠,而是借著精準扶貧的好政策,加倍努力,靠著勤勞的雙手迅速擺脫貧困。

劉仰土參加村裡的培訓

在村幹部們的鼓勵下,我自己養雞養鴨,種果樹等等補貼家用,通過縣裡面的育扶貧政策解決了孩子們上學的難題。後來我還通過特惠貸入股參與村裡的合作社,與全村人共享產業發展釋放的紅利,再獲得農業補貼、種植產業結構調整讓土地產出了好收益。  另外,我還嘗試著外出務工。雖然剛出去幹活,很多活我都不會幹,但是我想不會就學,不能怕吃苦,沒有什麼是學不會的。所以我積極參加村裡面的技能培訓、2018年通過介紹我進入了劍河縣屯州工業園區家具廠務工,有了穩定的收入,也讓多種就業方式使自己致富多條路。  自從村裡來了脫貧攻堅隊,通過幫扶幹部的幫助,2019年我家房子的透風漏雨情況進行了整治,改廚改廁等等好的政策全部覆蓋到了我家。  借著政策的東風,我家已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好日子,看著我家安全的住房、新建的漂亮廚房和乾淨的廁所,我不由得從心底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幫扶幹部,感謝攻堅隊的幫助,我們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  脫貧致富、安居樂業一直是我的夢想。如今,我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家庭條件得到改善,自己在劍河縣工業園區務工,女兒在貴州大學經濟與貿易本科讀書,大兒子在修車廠做事,小兒子在技工學校學技術。  看著一家人生活越來越好逐步步入正軌,我心裏面不由得暗暗下定決心,今後一定要更加努力,抱著一顆感恩之心,奮力前行,不等不靠,把生活變得越來越好。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編輯 韋一茜

編審 田旻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趁年輕多幹點 不能辜負駐村韶華丨劍河縣仰阿莎...
    我經常這樣說,也一直在這樣做。我叫彭祖彬,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寨章村駐村網格員。彭祖彬(左)向貧困戶了解生活情況2019年8月初的一個午後,我背著沉甸甸的行囊來到了寨章村就任脫貧攻堅網格員,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從此與這裡結下了千絲萬縷的聯繫。
  • 「我的脫貧故事」一雙手撐起一個家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大稿午村...
    我叫邰二土,今年50歲,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大稿午村村民。我家共5口人,父母早亡,我與哥哥相依為命,20歲嫁到大稿午,2007年我丈夫吳成因病治療無效去世,留下我和四個兒女,當時大女兒吳面紅不滿12歲,小兒子吳劍忠不滿5歲。
  • 「我的脫貧故事」我是貧困戶但也是一個幸運兒︱劍河縣久仰鎮黨義...
    因為,我出生在最好的時代,享受到最好的政策,遇到最好的人。九年義務教育、貧困生補助,醫療補助等等政策……以及現在的精準扶貧政策,讓我成為受益者。  自從2016年上高中至今,我整個學習階段都免學費,並且還有補助金和助學金,這大大減輕了父母的負擔,也讓我更有保障地去完成學業。  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我們家還享受各種產業幫扶、低保,以及各種補貼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家的經濟來源。
  • 銀時不會說「請等我回來」,他會說「我不再酗酒了」
    大家好,我是旁白君!今天在群裡看到一群人在討論小豬的事情,說他在某音上面對粉絲說了一句「請等我回來」,然後這圈子又炸了,第一時間搶熱點的是誰你猜猜(肯定不是我),知乎上關於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問題,已經有 406 個答案了。他們編輯回答的速度真是太快了,佩服,佩服。
  • 「我,莫裡康內,去世了」|百家故事
    82歲的時候,來採訪的人問他,「你有一個很棒的家庭,事業上掌聲不斷,最大的遺憾是什麼?」「老實說,有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大家都只知道我是做電影配樂的,這讓我很痛苦……從事電影配樂並非我的初衷,雖然我也喜歡這份工作,但我原本想走的是布列茲、施託克豪森、貝裡奧的路(註:均為嚴肅音樂作曲家)。」
  • 中國男孩的「性教育」:一個人的激情戲|故事FM
    🎧 點擊上方圖片,跳轉「故事FM」小程序,收聽真人講述。記得添加「我的小程序」,一鍵收聽全部故事喲!今年的三·八婦女節,我們播出了一期關於 的故事。恰好,我還是個愛瞎琢磨的小孩,有的時候看似在發呆,其實腦子裡在高速運轉。當時我最想不明白的一件事就是:我到底是打哪兒來的?我爸媽有的時候說是從垃圾站撿的,有的時候說是怪物抱來的。當然,我知道,這些都是瞎扯淡。他們既然如此遮遮掩掩,我就不追問了,一個人開始了我「出生之謎」的探索之路。
  • 「我不為了取悅別人,我就是我自己」|百家故事
    完美日記在2017年創立之初就想要徹底打破這種偏見,他們反問,韓國有K-BEAUTY,中國的C-BEAUTY在哪裡?「中國的女孩子應該輕鬆擁有她們的美妝產品。」三年過去,他們遇到了天貓超級品牌日,成了第一個參加天貓超級品牌日的國貨彩妝品牌,C位出道。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他們」相識於脫貧攻堅丨上海市第三批援黔...
    一年多的時間,我一直深入基層調研,走遍了遵義8個貧困縣市,走完了遵義15個區縣市,我深深熱愛遵義這片紅色土地。2020年,我很榮幸獲得了貴州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2020年3月3日,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宣布脫貧出列,標誌著遵義革命老區率先全部脫貧。在這場脫貧攻堅偉大戰役中,我認識了許多人,有了許多故事。
  • 這個夏令營裡,我見證了孩子的「偉大」與「卓越」
    「Aha時刻」的出現是因為我們緊緊跟隨著他們的學習足跡,有了前面的鋪墊之後才會意識到這一刻對於他們的成長來說是突破性的。我以為只有不斷的正向評價才能讓他們知道自己有多麼優秀和令人印象深刻,這只是在滿足我作為評估者的評價欲和權力欲。但是,回歸故事評估的本質,他們要「被」誰看到和認可?是他們自己。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攻堅好政策 照耀我的幸福家丨望謨縣石屯鎮...
    我叫麻貴林,是望謨縣石屯鎮和平村村民。作為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中的一員,亦或是作為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受益人,我這些年深深感受到我的家庭以及我的家鄉這些年在脫貧攻堅政策惠及下發生的巨大變化。我作為一名學生,最能感受到國家教育扶貧政策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到現在我清晰地記得:在我考上興義八中讀高中那一年,我的思緒異常複雜,可謂是悲喜交加!在為我考上理想的高中而欣喜的同時,父母卻為我高昂的報名費而憂愁,他們找親戚東拼西湊,也沒少嘗過苦頭。那一年我在想,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學費及生活費的事情又該如何解決?
  • 「我的扶貧故事」文繼芳:「小蚊子」的脫貧攻堅記
    我叫文繼芳,95後小女生,因為眼睛小、年齡小、個子小,被脫貧攻堅的戰友們「愛稱」為「小蚊子」,今天,距我到村決戰脫貧攻堅已有16個月,雖然「兵齡」不長,但經歷的「戰事」卻很多。2019年8月,初秋,剛參加工作4個月的我很榮幸作為縣裡的第三批網格員被選派到平舟鎮苗攀村參與脫貧攻堅工作。組織有號召,我就必定響應。就這樣,我成為了一名光榮的網格員,衝鋒戰鬥在脫貧攻堅一線。
  • 「我不會再把權力交給那些偷走我身體的男人」|百家故事
    Argento希望《紐約客》記錄下她完整的故事,儘管這可能會削弱她控訴的可信性:在被侵犯後,韋恩斯坦不停地和她共進晚餐,還把她介紹給他的母親。接下來的5年裡,兩個人有過雙方都自願的性關係,「我覺得我必須這麼做,因為我的電影要上映了,我不想惹怒他。」她擔心如果她不順從,韋恩斯坦會毀掉她的事業。
  • 「我的脫貧故事」與其「坐等」,不如靠自己︱劍河縣南加鎮黨古村...
    有一次,我參加村裡群眾大會,聽到駐村幹部宣傳到上級的扶貧政策,頓時我看到了希望,希望得到國家政策幫助我擺脫貧困,我向村委會交了貧困戶申請書,被評為村裡貧困戶。扶貧幹部向村民們宣傳政策後來,村裡的第一書記潘仁坤來到我家走訪告訴我:「現在我就是你家的結對幫扶幹部,以後遇到困難,可以和我反應,我會幫你解決,解決不了的大家一起來研究解決。」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趕路人|赫章縣興發鄉新營村駐村幹部吉荷
    >  他們為貧困山區帶來了希望  產業需要發展  思想需要光亮  脫貧攻堅,扶志當先  脫貧路上誰都不得偷懶  田間地頭,村頭寨尾  聽,那採花姑娘山歌悠揚  貧困勞動力收入有保障  看,阿西裡西草原上的牛羊  是扶貧戰士為貧困戶種下的希望  你來了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周青蘭:陪老公踏上三年零八個月的...
    2017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沒有過,田明告別了我和他年邁的父母,一個人驅車就去了與廣西一湖之隔的興義市滄江鄉坪堡村。老公扶貧去了,他到村裡後要到每個周五的晚上才能回家來,有時候他工作忙,周末也不回來。老公一天在村裡到底幹了些什麼,我想一探究竟。那年暑假的一個周末,老公回來一天後又要走了,我告訴他,我也要去。
  • 「健康」「我也曾想過一了百了」
    2012.2.14:黑人之間會不會有「嘿~你今天的黑眼圈好重啊」「哎~你也是啊~」這樣的對話啊呵呵呵呵呵。「我好累啊」「我不開心」「我好沒用」「沒有人理解我」「好想去死」……這些似曾相識的留言,每一條都代表著抑鬱症患者的心聲,一共有 100 多萬條。到現在,每天還有很多網友會來到她的微博下,訴說自己的心事。
  • 「我的脫貧故事」他們關懷照顧,讓我重拾家人的溫暖|都勻市沙包堡...
    在她們的幫助下,我分別申請到低保與特困供養金,並參與特惠貸等項目分紅,因我腿腳不便,不能幹重體力活,馬紅雲特意為我申請落實殘疾人補貼。我的基本經濟保障問題也得到了有效解決。2019年,兩位溫和客氣的陌生人來到我家裡,為我修補破損窗戶,並叮囑我有什麼困難可以直接去村裡面找他們幫忙。
  • 「我的脫貧故事」發展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丨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
    我叫張啟武,今年50歲,是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村民,同時也是村裡一名普通的中共黨員,家裡有6口人,我家是小湳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10年前我一直在外打工,因為家裡人多,全靠我一人的務工收入支持家裡的生活開支,當時家裡有年邁的父母、我的一雙兒女,還有身體不好的嶽母也跟著我們生活。
  • 殺馬特我愛你:被社會剿殺和拋下的「他們」也是「我們」
    有個男孩這麼形容他玩殺馬特的心情:戴假髮回憶長頭髮的歲月,讓人回到小時候那些開心和快樂的那些事情,忘記那些煩惱。有個女孩說起殺馬特對她的影響,「能夠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是自由的,我的人生由我做主才行,哪怕是錯的。」
  • 「我的脫貧故事」一個人脫貧不算什麼 大家都脫貧致富才是最好的丨...
    我叫唐國珍,今年57歲,是黃平縣紙房鄉天馬村三組人。因家庭條件有限,我17歲就開始外出打工,做過服務員、工廠工人、管理人員等,十幾年的打工生涯,卻沒掙著什麼錢。嘗盡了在外打工生活的艱辛與淚水,我暗下決心回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