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劉德發,2018年,印江自治縣脫貧攻堅戰進入攻堅拔寨的關鍵時期,我有幸成為羅場鄉扶貧辦工作人員、竹元村結對幫扶幹部,竹元村扇子壩組尖刀班班長,自此,我加入這場沒有硝煙、只能打贏不能輸的「戰役」。
入戶路被組霸拉亂石攔截的水洩不通,組裡漫山遍野都是垃圾,村貌一片狼藉,家家戶戶一團糟......貧困戶和部分農戶房子嚴重跑風漏雨,要低保,爭政策......這是2018年初,扇子壩組的真實寫照。剛參加工作涉世未深的我,深感責任之重大,任務之艱巨,使命感油然而生。
記憶中,和幫扶戶代遠雙和代雙慧兄弟之間的故事,最令我動容。一天,我接到羅場中學張阿菊老師的電話,告訴我代遠雙兄弟倆要輟學打工,兩個孩子性格倔,學校多次勸阻無效,如今已在縣城車站準備外出。
掛斷電話,我立馬騎著摩託車去代方齊家問清事情的來龍去脈,不料代方齊和鄭光梅夫婦因為雙胞胎兒子輟學去打工的問題在吵架。眼看情況不妙,估計也問不出所以然,我轉身騎車朝車站趕去,和窗口服務員說明情況後,緊急請求取消他倆行程的車票。 然後,我把兄弟倆叫到「偏僻」的一角去,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用各種不讀書的壞處和讀書的好處等例子,渴望說服他們。可兄弟倆「決心已定」,去打工的心不動如山。沉默片刻,我思索良久,問他們倆為什麼不讀書了想出去打工?他兩異口同聲的說:「讀不懂,想掙錢來創業。」
我二話不說就帶他兩在縣城幫助他們「求職」,先後走到保險公司、汽車銷售、服裝銷售等店鋪。 「老闆,請問你們還要招人嗎?」 「需要,請把你的身份證和高中以上畢業證拿來登記,登記好後我們經理要對職員進行基本的面試,面試過了才能入職」。 我對他們說,把你們的初中畢業證和身份證拿出來吧。兄弟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無奈道:「我們沒有畢業證」。 於是,我又帶著他們到建築工地求職。工地負責人詢問了兄弟倆基本情況,得知只有16歲,搖頭說道,我們不能使用童工。我微微一笑,帶著兄弟倆走了。 幾個小時後,天色漸深,都沒有給他們「找到」工作,我似乎才見得幾縷「陽光」。 「明天你們就坐車去打工,我現在不勸你們了,也不留你們了。」我對他們兄弟二人說道。不料兩兄弟說「哥哥,我們現在不想去打工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個孩子不僅就此同意坐我的摩託車回家,代遠雙還不停地說:「劉哥謝謝你,我們回去一定要好好讀書。」 回到學校後,我聯繫班主任張阿菊老師,請她在課上多關注他們的學習情況,課下多給他們補補課,更告知兄弟倆不懂就要問。 同時,我每周去幫扶時,抽查他們的作業完成情況,給他們講題。經過一點點努力,兄弟倆的成績一天天的好了起來,最終過了中考分數線,但他們都選擇在印江職業技術學校,學起了自己喜歡的汽修專業。 如今,他們一家人其樂融融,父母也支持兒子的選擇,兒子更是努力上進,認真學習。 通過三年的真幫實扶,如今的扇子壩組群眾生活越來越好,組內越來越和諧了。 風雨砥礪初心如磐、戰甲未脫使命在肩,扶貧工作永遠在路上,我依然不忘初心,不忘來時路,青春無恙、歲月無傷,我將感恩奮進再出發。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蔡茜
編輯 劉娟 編審 王璐瑤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