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同讀一本書」讓教育幫扶更深更實丨貴陽市第二...

2020-12-19 天眼新聞

我叫姚堯,是貴陽市第二實驗小學信息技術教師。2020年5月17日,我校送優質小學教育資源到偏遠的印江一小,領導班子代表以及優秀教師共計14人送教下鄉。而我,作為一位攝影愛好者,不僅用鏡頭記錄下了每一個扶貧精彩瞬間,還利用音視頻手段,讓教育幫扶更深刻、更持久。

「同讀一本書」活動現場

在我的鏡頭中,我記錄下我校優秀教師龔節強、何維立、朱美欣三位老師為印江一小的師生及家長帶去的三節精彩「空中黔課」現場課堂教學,並加班加點選材、剪輯、配字幕、加現場錄音,使之成為可用的教學片。讓印江一小可以整體觀看使用,也可以拆開重點反覆研究,供當地更多教師借鑑參考。

「同讀一本書」活動現場

同時,為讓兩校更多師生實現溝通,開展了「同讀一本書」活動,讓實驗二小的同學們通過視頻,在貴陽為印江一小的小夥伴們推薦自己喜歡的好書,邀請印江一小的學生、老師、家長一起加入到閱讀的隊伍中來,通過生生共讀、師生共讀、親子共讀等方式,一起感悟閱讀的魅力。實驗二小愛心助援隊(這次扶貧扶智活動的組織)還為現場需要幫助的50位優秀學生帶來了《山海經》《讀圖識中國》《稻草人》《夏洛的網》等優秀書籍,號召印江城關一小的學生們牽起父母的手,讓「悅」讀成為自己家的良好家風,和實驗二小的同學們同讀書、共成長。

活動合影

志智雙扶不是一時的口號,也不是一夕的相處。而是要將教育力量真正留在貧困地區造福更多貧困學子。我堅信,結合現代科技手段,音視頻流傳的教育方法將為更多貧困地區教育帶去力量。今後,我還將用實際行動為教育扶貧工作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愛心傳遞,真情永駐校園!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娟

編輯 張良勝  編審 王璐瑤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真愛付出 我心無悔丨修文縣六廣鎮中松村幫扶幹部...
    我叫羅輝,是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教育局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是修文縣六廣鎮中松村的一名幫扶幹部,中松村村民靳富(化名)是我的幫扶對象。看得出,兩位老人一臉的無奈和無助。我表明來意及聯繫方式,告訴他們,有事情可以隨時聯繫我。  從靳富家回來的路上,我十分難受,非常同情這一家人的遭遇,想到一個家庭,一人病殘,兩個孩子一個六歲,另一個才四歲,毫無生活來源。所以我心裡一直在想,該怎樣盡最大的努力去幫扶他家呢?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用力幫扶 扶貧扶智希望紮根|水城縣第六...
    我叫鄧集雙,是水城縣第六小學的一名教師。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三尺講臺上教育工作做好後,我就會開車到水城縣新橋街道新橋社區的貧困戶家中實地走訪。鄧集雙(左一)幫助幫扶對象核對系統內信息扶貧工作雖然艱辛,但使命光榮。幫扶工作不僅僅只是帶領整理房間、美化家居,幫助補齊生活短板,改善人居環境、宣傳惠民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把初心鐫刻在教育扶貧的路上丨六盤水市六枝特區...
    驚喜之時,我懸著的心也終於平靜下來!胡滴滴是我包保戶胡平的女兒,我幫扶她家後,成了微信好友,這一平臺成了我鼓勵他好學習和關心她就業的主渠道。現就業於月亮河鄉人民政府辦公室的胡滴滴我叫羅開學,六枝特區月亮河鄉第二小學的一名普通教師,已紮根農村教育30餘載。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白雲區派駐水城縣結對幫扶工作組...
    我叫鄧明禮,是白雲區農業農村局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工作人員。2018年4月,白雲區委組織部選派我到六盤水市水城縣開展結對幫扶工作。水城縣轄30個鄉鎮188個村(居),總面積3607.82平方公裡,總人口96.6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4.5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42.25萬人。
  • ...扶貧故事」落實國家幫扶政策 幫助貧困學生圓夢|貴陽市交通學校...
    我叫葛翔,是貴州省貴陽市交通學校(貴陽市交通技工學校,以下簡稱「貴陽市交校」)的一名普通老師。2009年學校根據工作需要,將我調整到學生科從事貧困學生資助管理工作,至今已經奮鬥11年了。我一直全力為貧困學生足額申請各項資助來減輕家庭經濟壓力,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
  • 「我的扶貧故事」爭做群眾好幫手 發展產業促增收丨貴陽市交通集團...
    我叫袁鳳剛,是貴陽市交通集團選派的駐村幹部,2019年2月,組織安排我到開陽縣高寨鄉平寨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為了選準適合的產業,我先後向省農科院蔬菜專家、果樹專家、水產專家、畜牧所專家請教相關種養殖知識,並邀他們到村開展葵花種植、冷水魚、養雞、藍莓種植、精品水果等指導培訓,為產業發展奠定理論基礎。同時,商議擬定了平寨村稻田養魚、冷水魚、礦泉水廠、林下養雞、生薑、藍莓種植等產業發展幫扶方案,小範圍探索試種、試養。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是我的牽掛丨劍河縣久仰鎮久敢村幫扶幹部羅...
    我叫羅世興,是劍河縣政協副主席、縣衛健局黨組書記局長,2019年8月,擔任久仰鎮久敢村的幫扶幹部。我在久敢村的幫扶戶有6戶,我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決策部署,每周到村裡與幫扶戶促膝而談,講政策,找脫貧的方法。
  • 「我的扶貧故事」從南明河畔到牛欄江邊 雖然累但我覺得值丨貴陽市...
    我叫彭茂松,今年54歲,是一名來自貴陽市白雲區第八初級中學的教師。2020年8月,受省教育廳派遣,貴陽市40名教師赴威寧自治縣參加脫貧攻堅扶貧支教,我有幸成為「三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計劃中的一員,來到威寧鬥古鎮鬥古中學。
  • 「我的扶貧故事」投身扶貧 雖苦尤甜丨清鎮市紅楓湖鎮林業站站長方...
    我所幫扶的羊昌村依山傍水,土壤肥沃,有種植葡萄、蔬菜等農業產業的天然優勢。四年前,我憑著對地方情況的足夠了解,堅持以「發揮區域資源優勢,抓好產業發展核心,推動『造血式』幫扶」為理念,帶著村支兩委動員村民種植葡萄和蔬菜。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一同前行丨安龍縣灑雨鎮海星村幫扶幹部...
    海星村位於安龍縣灑雨鎮政府駐地西面,距鎮中心4公裡,是全縣扶貧攻堅特困片區。我叫陳清祿,根據組織安排,我於2018年9月到安龍縣灑雨鎮海星村進行扶貧幫扶工作。陳清祿(右二)與幹部們交流進村後我第一時間來到村委會,詳細了解我的包保戶的基本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巧解村民用水難 幫扶就業謀發展︱黔靈鎮雅關村駐...
    我叫熊香友,現年28歲,中共黨員,2018年4月,受貴陽市雲巖區市場監管局選派,加入了「鄉村振興·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近3年的時間裡,先後在黔靈鎮偏坡村、雅關村開展駐村幫扶。綜合考慮後,工作組決定興建一處24立方的封閉式不鏽鋼蓄水池,引地下水進行蓄積,布設管道進入村民家中。方案確定後,我立即向局領導匯報,爭取到了2萬元幫扶資金,順利地完成該處飲水項目。就在2018年嚴冬枯水季,工作組再次來到貓壩山頂進行走訪調研。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對象日子越過越好丨貓洞鄉來腰鼓村幫扶幹部...
    說起來腰鼓村扶貧的每一幕都是那麼的記憶猶新。記得第一次到村裡,幾經周折才發現原來村委已經修建了新的大樓,那裡已經廢棄。  我有一戶幫扶對象,他叫餘海軍,一家四口,與妻子育有一兒一女,十分幸福。說實話,那時我內心對他充滿了敬佩之心,想想如果我是他,我都不一定能做得這麼好。幫扶對象乾淨整潔的院壩之後,每次去他家走訪各方面情況都挺不錯的,每每問道生活是否有什麼問題,有什麼我能夠幫到的儘管說,他總是很客氣連聲答謝,也沒有提出過什麼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不負韶華 脫貧攻堅路上的追夢人丨石硐鎮中壩村駐...
    我叫黃輝耀,貴陽市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支隊航空港區大隊工作人員,共青團員,1994年生,本科學歷。我自2018年3月擔任息烽縣石硐鎮中壩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員以來,一直嚴格要求自己,牢記脫貧攻堅職責使命,圍繞「一宣六幫」駐村工作要求,認真開展扶貧工作,積極落實脫貧政策,我時刻把自己當做中壩村的一位村民,站在村民的角度看待、解決問題,傾聽群眾心聲。幫扶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得到了群眾和領導的廣泛認可。
  • 朱明星:用一本書記錄扶貧故事和情懷,值!
    紅網時刻記者 陳雪驊 桃江縣報導扶貧幹部寫扶貧日記,不稀奇,但日積月累把日記弄成了一本書,這事還不多見。2020年伊始,一本新出版、帶有油墨香的彩印書——《一個扶貧隊長的日記》,在湖南益陽等地流傳,它忠實記錄了扶貧幹部在駐村期間的點滴見聞和感想,被人稱為一部見證脫貧攻堅戰的「活化石」。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苦與樂隨行|匯川區交通運輸局幫扶幹部...
    我叫餘明軍,是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交通運輸局的一名普通幫扶幹部,也是一名共產黨員。2015年以來,我先後到團澤鎮四合村、高坪鎮聯豐村、芝麻鎮高原村結對幫扶4戶,回首6年的扶貧路,在苦與樂之間一路走來,虔誠而又執著。
  • 「我的扶貧故事」高慶平:扶貧讓我做了此生最有意義的兩件事
    我叫高慶平,是貴陽高新區稅務局職工,今年5月份剛退休,曾是稅務局在習水縣和納雍縣對口幫扶村的扶貧隊隊長。 扶貧讓我做了此生最有意義的兩件事:一是在習水縣大坡鎮的裕民村,幫助癱瘓在床16年的女孩袁小霞重新「站」起來,找到了營生。二是在納雍縣化作鄉的大營村,讓6個村民組 328 戶人家1000多人,用上了方便衛生的自來水。
  • 「我的扶貧故事」搬遷戶的幸福故事丨普安縣新店鎮波汆村幫扶幹部...
    2017年調整結對幫扶貧困戶時,我與王會結緣,我們共同書寫了發生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的幸福故事。  王會是普安縣新店鎮波汆村小冬瓜林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7口人。家中的耕地用於套種一些傳統的農作物,但是,收成遠遠不能滿足一家人的口糧,王會的丈夫和兩個兒子平日裡不得不在外打零工,一家人勉強度日。  但困擾王會的遠不止生活開支困難,還有住房問題,他們一家人常年擠住在一個不足70平方米的磚木結構的瓦房內,除去休息、吃飯的地方,家裡基本騰不出其他的「空地」。
  • 「我的扶貧故事」黨員教師大家訪 教育扶貧助成長|黔南州貴定縣...
    我叫羅雯,是貴州省黔南州貴定縣雲霧幼兒園的一名黨員教師,同時也是雲霧鎮平伐村新東三組精準扶貧大家訪教師。羅雯(左一)在建檔立卡戶家中詢問近期生活、身體狀況,並提醒她們查收該年的教育資助。2018年9月,我來到雲霧幼兒園工作。入職後,我便包保幫扶平伐村40戶農戶,其中有2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當天傍晚,我便到包保的農戶家中開展大家訪。
  • 「我的扶貧故事」詹家坳的歌聲丨玉屏自治縣委黨校講師黃國奉
    詹家坳扶貧走進詹家坳村,看到這些真實的生活,作為一名幫扶隊員,我陷入了思考,落實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多麼現實而迫切。幫扶,我應該怎麼做? 經過朱家場鎮、詹家坳村、村扶貧隊員多次的「望、聞、問、切」和在村裡召開壩壩會,聽取群眾意見,詹家坳村確立了就業幫扶、文化幫扶、資金幫扶、品牌幫扶的總體思路,開出四劑脫貧「藥方」為詹家坳服務。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幫扶工作將是我一生最難忘的記憶丨貴陽市...
    我叫李仁傑,是貴陽市南明區後巢鄉四方河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自去年4月到四方河以來,我帶領全體駐村幹部積極轉變角色,調整心態,紮根基層,當好「五員」(即黨建指導員、政策宣傳員、和諧調解員、致富信息員和民生服務員),以主人翁的意識全身心投入到村支兩委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