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星:用一本書記錄扶貧故事和情懷,值!

2020-12-11 湖南頻道

《一個扶貧隊長的日記》封面。

正伏案工作的朱明星。

紅網時刻記者 陳雪驊 桃江縣報導

扶貧幹部寫扶貧日記,不稀奇,但日積月累把日記弄成了一本書,這事還不多見。

2020年伊始,一本新出版、帶有油墨香的彩印書——《一個扶貧隊長的日記》,在湖南益陽等地流傳,它忠實記錄了扶貧幹部在駐村期間的點滴見聞和感想,被人稱為一部見證脫貧攻堅戰的「活化石」。

好習慣成就一部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桃江縣商務局駐桃花江鎮大華村幫扶工作隊長、第一書記朱明星。

談起寫書的初衷,朱明星說剛開始完全沒有「出書」的打算,因為他有寫日記和散文隨筆的習慣,有了微信後,他就把這個習慣延伸到微信朋友圈——每天的工作經歷,或某個時刻有了靈感和思考,都記錄下來發在微信上。

駐村後,朱明星的這個習慣沒有放棄,哪怕工作再忙,每天下班後,他都會將一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記錄下來,有時分享在微信朋友圈裡,有時分享到單位的「駐村幫扶工作群」裡,意在幫助新參加「結對幫扶」的年輕幹部學習扶貧政策、知識,提高扶貧技能。

朱明星說:「這種分享的效果確實可以,後來,有領導把我的《日記》推到全縣駐村幹部工作群裡,結果被縣委主要領導發現了,對我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給予了充分肯定,並在全縣推廣。於是,我更加努力探索,並及時加以總結,《日記》自然而成了。」

日積月累,從2019年4月正式駐村幫扶,到2019年10月,朱明星在這半年時間裡,竟然累積了一二十萬字的「微信日記」。

全書由許多獨立成篇的日記組成。

在第一篇日記《意外受命》中,朱明星談到了剛到大華村的感受——「被局長選定為駐村幫扶隊長兼第一書記,我既亢奮又忐忑。」

朱明星說他當時剛做膽囊切除術不到1個月,在休病假,接到這個任務時他有些猶豫,怕自己身體吃不消。但心裡有「幫扶情懷」,還是欣然接受了委派。

說到幫扶情懷,朱明星坦言此前參加過結對幫扶,還和結對的「貧困戶老趙」建立了深厚感情,「對扶貧工作始終有一股激情」,而早在30多年前,朱明星就擔任過副鄉長(副局長),且在沿海地區和縣內辦過企業,工作經歷比較豐富,這些都讓他出任駐村扶貧隊長時多了不少底氣。

到大華村的第一天,他就在村裡轉開了,掌握了許多情況。大華村共有12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經過兩任縣長和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努力,還剩下20戶未脫貧。這20戶中有許多「難啃的扶貧硬骨頭」,但在朱明星看來,辦法總比困難多,他在第一篇日記裡這樣作結:「我們的任務不會輕鬆,好戲還在後頭,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

故事生動 人物形象豐滿

《一個扶貧隊長的日記》由近百篇獨立成章的日記組成,每一篇日記都是一個小故事。

看完這部書,記者的體會是:內容樸實,語言通俗,就像身邊的鄰居在聊家常,很接地氣,讀起來親切,沒有多少「加工」痕跡,但又將人們司空見慣的日常生活寫得娓娓動聽,於平凡處見情懷、見功力。

朱明星自己也承認:「這本書寫的是扶貧,所以我力求簡潔、明白,用白描手法,用不加修飾的語言,講述身邊的故事,讀者讀起來有親近感和親切感。」

簡單樸實的文字,在書中比比皆是。

如在4月16日這天的日記《花溪之殤》裡,朱明星寫到了大華村的一條小溪——

「如今的花溪,沿線有存欄50頭以上的養豬場30餘家,2018年時年出欄量近萬頭,養豬戶排出的水汙染了花溪,成了實實在在的臭水溝,特別是晴天,惡臭燻天,當地百姓苦不堪言……但追責比較難,有一家偷排則家家偷排,花溪臭了誰家都脫不了干係,但又誰家都找不上……」

基礎建設和環境治理被駐村幫扶隊擺在了突出位置。

在4月18日這天的日記《我的幫扶對象》裡,朱明星寫了自己「一對一」幫扶的3戶貧困戶:47歲的莫女士,73歲的老劉,69歲的老周。他在實地探訪3戶貧困戶後,在日記中寫道:「三戶貧困戶的情況各有不同,我也應該因戶施策,除了用盡用活政策,更要動員各種資源幫扶他們。」

如8月28日寫的《今天是個好日子》,用這樣一句話寫貧困戶「四伢子」的脫貧盤算——

「緊挨著我的『四伢子』告訴我,他那二十多畝竹林全部搞『筍竹兩用林』改造,今年至少完成十畝。他說得很堅定、執著,一定是思考和掙扎了很久。」

在朱明星的筆下,這樣生活氣息濃鬱的鮮活故事很多,並塑造了一群形象豐滿的真實人物。除了「四伢子」,還有貧困戶莫小兵和「燦明癲子」等人,還有村支書莫飛虎、村主任何長春,都寫得「很立體」、有趣味。

朱明星(右)與貧困戶主「燦明癲子」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尤其是與「燦明癲子」鬥智鬥勇的故事,生動形象,佔了許多篇幅。這位貧困戶主是個嗜酒如命的懶漢,喝醉酒有時候還打老婆,朱明星從「扶心扶志」著手,不斷與他交流,隔三差五地去他家串門,打消他破罐破摔的念頭,極盡所能幫助他、開導他。後來,「燦明癲子」與朱明星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在8月25日寫的《一袋紅辣椒》裡,朱明星兌現了對「燦明癲子」許下的諾言——「等他變好了,喝酒有節制了,一定送兩瓶好酒給他喝」。他用一些細節記錄了那天兌現承諾的情景——

「燦明癲子」邊系褲帶邊朝我們小跑過來:「一聽腳步聲,我就曉得一書記來了!」我說:「你還差嗎?」他答:「我還敢嗎?」我又說:「兌現,給!」他又答:「何解好意思,真的不敢受!」但我分明感到了他接酒的手有股勁在拖,急不可耐……

朱明星將自己藏了10年的兩瓶「桃花江」原醬酒給了「燦明癲子」,「燦明癲子」也樂得將自己的心事與他分享,人也變得勤快起來,農閒時還出外打工賺錢,日子過得有奔頭。

謀劃美麗鄉村之變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在日記《見證村民自治》裡,朱明星作為一名「旁觀者」,用心記錄了參加村支部擴大會議的全過程,感慨「原以為會有一番唇槍舌劍,不料討論很理性,場景很感人」。

在《柳暗花明》裡,朱明星寫到了一個很堅強的人——54歲的莫介民,因傷高位截癱,父母都是八旬老人,家境貧寒,「此人從不叫苦,從不向政府和社會伸手,十分堅強」。「他的父母也是如此」,朱明星在書中說了自己對這一家人的印象。

也是在這篇文章裡,朱明星提到了他駐村後的另一種感受——

「在貧困戶兜底戶的核定上,有村民提出異議,當年確定貧困戶時,有的貧困戶家境一般,不是特別貧困,也納入了政策扶持範圍,有的老百姓有攀比心理,我們在走訪時,不時聽到這樣的譏諷和抱怨。」

傾聽貧困戶心聲。

朱明星也提到了自己的應對之策,他將自己和隊友的幫扶工作,主要概括為六個方面,如以「駐村駐心」作為工作理念,須有「自選動作」,要有長遠目標,有中期規劃,有近期工作重點;如以「貧困村」到「省級美麗鄉村」的華麗轉身等「四個轉變」作為工作目標。在方法策略上,他提出以「抓兩頭促中間」為工作的主要方法,以「扶貧扶志」作為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以「筍竹兩用林」改造作為工作的突破口等等,取得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扶貧效益。

面對前述養殖戶汙染環境的問題,朱明星與工作隊同事一道,與村支兩委達成共識,在環保整治動員大會上,朱明星先是談了對大華村的認識和印象,然後講到「大華村的瓶頸問題」——近幾年過濫發展禽畜養殖,且都是小規模的傳統養殖,導致汙水橫流,環境汙染大,大華村有「莫應豐故裡」和「竹鬱之鄉」兩塊旅遊資源招牌,要發展鄉村旅遊業,就必須突破這個瓶頸。

在駐村幫扶隊謀劃下,大華村面貌日新月異。

他在最後一段發言中,直指養殖業要謀出路,要「從長計議,要尋找新項目新產業為轉型做準備,同時要嚴格自律和他律,主動接受政府和周邊老百姓的監督檢查。」

這篇發言稿——《在大華村禽畜汙染整治動員會上的講話》也被錄進書裡,成了最好的動員會備案材料。事實證明,後面的治理徹底改變了這一落後瓶頸。

不拘一格記錄扶貧工作的點點滴滴,用最平實的語言還原了脫貧攻堅戰的精彩過程,《一個扶貧隊長的日記》都做到了。

書出版後,朱明星似乎比以前更忙了。穩固扶貧成果,梳理旅遊資源,大華村的「美麗鄉村建設」已擺上檯面。

2019年底,國務院扶貧辦有領導聽說桃江出了一本扶貧隊長寫的書後,表示了極大興趣,朱明星與縣扶貧辦同仁應邀赴京特意進行了扶貧工作匯報。此外,還有影視製作企業對《一個扶貧隊長的日記》給予好評,準備拍攝成影視作品。

2019年是許多貧困縣脫貧摘帽年,這一年,朱明星也收穫頗豐。除了《一個扶貧隊長的日記》外,他寫的另一本書《桃花江往事》也出版了,「迎檢工作也順利完成了任務」。

「終於可以放鬆一下了,連睡了兩個完整的覺……」新年伊始,在微信上,朱明星寫下了一段新的日記。

相關焦點

  • 「脫貧攻堅群英譜」駐村駐心的「扶貧明星」朱明星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楊軍 通訊員 周舟 龍小林 劉育東最近,《一個扶貧隊長的日記》和一首同名歌曲,火了朋友圈,感動許多人。日記和歌詞的作者是年過五旬的桃江縣商務局幹部朱明星。2019年4月,他受命擔任桃江縣桃花江鎮大華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兼村黨總支第一書記。
  • 從扶貧日記裡,感受來自脫貧攻堅火線的「硝煙味」
    如今,84歲的老父累得「頭和腳彎到了一處」,母親急成了「皮包骨」。此人從不叫苦,從不向政府和社會伸手,十分堅強。父母力勸他去鎮中心醫院住院,一旁的何村委也勸他去,保證不花他一分錢,他都決然拒絕。返途,何村委告訴我,他的尾脊骨處已爛成了一個洞,是母親用酒精天天為他擦洗消炎……這些天,我時時記起他善良、痛苦、無助又坦然的眼神,特別是想像那傷口,陣陣肉麻和刺痛感襲來。」……由湖南省桃江縣商務局駐桃花江鎮大華村幫扶工作隊長朱明星撰寫的《一個扶貧隊長的日記》已出版發行。正伏案工作的朱明星。
  • 班主任一本書記錄了他們的傳奇
    這本書用厚厚的278頁10多萬字,記錄了傳奇15班三年的學習生活,作為重中之重被記錄的,是孩子們三年來在學校參加的各項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果要問學校初2020級學生最喜歡去的地方是哪裡?他們會異口同聲的告訴你『共享書吧』。」書裡的「傳奇記憶」部分,講述了老師們利用每層教學樓轉角處打造的「共享書吧」,孩子們一有空就往書吧跑,他們分享優質圖書,做自覺閱讀少年。
  • 扶貧故事 | 廣州交投:扶貧路上的夫妻檔
    一場充滿能量的家庭會議 在村幹部家庭的長大藍智賢,從小受到爺爺和父親勤奮耕耘、服務村民的影響,對鄉村振興工作有著別樣的情懷。儘管如此,2016年5月,藍智賢第一時間收到集團指派人員對接扶貧工作的通知時,他還是猶豫了,自己才32歲,留在廣州專心做好本職崗位也許更有前途,離家人也更近一些。
  • @扶貧一線採訪的你 這兩篇一等獎作品創作故事值得一讀
    ,湖南廣播電視臺持續關注該村在脫貧路上的探索和實踐,用鏡頭忠實記錄點點滴滴,拍攝了大量視頻素材。扶貧工作隊用近一年時間開展思想建設,我們也把這一過程記錄了下來,沒有因為十八洞村產業發展還未現端倪就放棄記錄,而是從潛移默化的村民思想變化中,感知到了下一步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釐清了思想建設的手段和目的,才能說明今後產業發展的動力源泉,十八洞村的故事才會具備可信度。
  • 「我的扶貧故事」「同讀一本書」讓教育幫扶更深更實丨貴陽市第二...
    2020年5月17日,我校送優質小學教育資源到偏遠的印江一小,領導班子代表以及優秀教師共計14人送教下鄉。而我,作為一位攝影愛好者,不僅用鏡頭記錄下了每一個扶貧精彩瞬間,還利用音視頻手段,讓教育幫扶更深刻、更持久。
  • 從習近平扶貧故事中悟初心、決心和恆心
    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串聯起人民領袖同扶貧事業的不解之緣。人民日報海外版組織編寫的《習近平扶貧故事》,近日在全國發行。《習近平扶貧故事》由67篇扶貧故事組成,按照時間順序,系統講述了習近平同志先後在陝西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直到擔任總書記,都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關心困難群眾生產生活、帶領困難群眾脫貧攻堅的感人故事,生動記錄了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扶貧開發、馳而不息推進脫貧攻堅的精彩瞬間,展現了習近平同志「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赤子情懷。
  • 「地評線」天府網評:從習近平扶貧故事中悟初心、決心和恆心
    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串聯起人民領袖同扶貧事業的不解之緣。人民日報海外版組織編寫的《習近平扶貧故事》,近日在全國發行。<br><br>  《習近平扶貧故事》由67篇扶貧故事組成,按照時間順序,系統講述了習近平同志先後在陝西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直到擔任總書記,都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關心困難群眾生產生活、帶領困難群眾脫貧攻堅的感人故事,生動記錄了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扶貧開發、馳而不息推進脫貧攻堅的精彩瞬間,展現了習近平同志「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赤子情懷。
  • 雲集扶貧案例入選《扶貧紀事——2020杭商故事特輯》一書
    ——2020杭商故事特輯》一書,由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正式出版並在杭州舉行了新書發行儀式。該書濃縮了杭州民營企業家和商(協)會扶貧的典型做法和感人故事,用生動筆墨再現杭商群體遍布山川湖海的扶貧足跡。一張張真實照片,反映出企業家一心為民的真摯情感;一個個沾泥土、帶露珠的案例故事,書寫出杭商精神的深刻內涵。在這本書中,會員電商平臺雲集(NASDAQ:YJ)通過「三育扶貧」撬動助農新支點,成為電商下鄉、村貨上行的典型案例。
  • 致敬最美巾幗奮鬥者丨用鏡頭記錄中國脫貧故事
    在柴紅芳的作品中,「同情」和「悲天憫人」無處不在,但這種「同情」和「悲天憫人」又遠遠超出一般意義上扶助弱勢群體的層面,擴大到了對人類生存狀態和發展方向的關注、憂慮。柴紅芳認為,作為新聞人,用責任和擔當紮根中國大地,講述中國人不懈奮鬥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更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 縣審計局:「三千情懷」聚力紅塔鎮磨石溝村和桂坪村扶貧攻堅
    近日,縣審計局全局幹部職工「兵分兩路」,深入紅塔鎮磨石溝村和桂坪村,紮實開展「帶著三千情懷  聚力扶貧一線」活動,傾聽民情民意,共商脫貧之策,進一步架設黨群幹群「連心橋」。  精準扶貧,關鍵在人。給錢給物只能解一時之困,扶貧扶志才能真正拔除窮根,打贏脫貧攻堅戰,就要想辦法激發貧困群眾的信心和志氣,激發他們脫貧的內生動力。
  • 《習近平扶貧故事》學習分享會暨河北省直機關「青年講壇」舉行
    國務院扶貧領導小組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貧困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雷明教授做了題為「脫貧攻堅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題講座。河北省廣播電視局公共服務處處長、駐圍場縣八頃村第一書記郭安治和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駐陽原縣辛堡鄉四十畝灘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孫國亮,作為河北省直機關駐村幹部代表,講述了他們的駐村扶貧故事。
  • 《中國扶貧人物故事》重磅推出,看「小人物」匯聚大能量
    為全方位、立體化記錄此次在中國歷史上甚至全人類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偉大成就,多角度、多維度呈現人民群眾與日俱增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新聞辦公室與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際合作司強強聯手,重磅推出多語種系列短視頻《中國扶貧人物故事》。
  • 聽書中人物講述總書記扶貧故事 《習近平扶貧故事》學習座談會在...
    昨日下午,高山陽光明媚,同安區軍營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暖意融融,《習近平扶貧故事》新書贈送和學習座談會正在進行。  商務印書館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顧青和廈門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廈門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江曙曜帶隊,將近日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習近平扶貧故事》送到了高山上。一行人重走總書記走過的初心路,重溫總書記的囑託,並和書中人物見面座談,學習總書記當年在廈門的好思想、好傳統、好作風,感受「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與使命。
  • 這本書火了,翻開這些年習近平總書記講過的故事
    滴水穿石、信仰的力量、跟上時代、像牛一樣勞動、友誼鑄就坦贊鐵路、尋找莎士比亞、梁家河的變化……從書中遴選出的這七則故事,被董卿用飽滿的感情娓娓道來,偌大會場擠滿了讀者,聽得入神。有讀者全程埋頭記錄,不願錯過故事中的任何一個細節;也有的禁不住眼眶溼潤…… 「一個故事勝過一打道理。」
  • 歌劇《馬向陽下鄉記》:用喜劇演繹精準扶貧故事
    該劇聚焦精準扶貧,塑造了下鄉扶貧的「第一書記」馬向陽這一人物形象。來源於人民生活的藝術創作,再加上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讓這臺戲兩年三度進北京演出,收穫不俗反響。《馬向陽下鄉記》講述了農科院助理研究員馬向陽下鄉擔任「第一書記」扶貧濟困的感人故事。該劇取材於現實生活,有著濃鬱的山東風格、青島印記,也是一個個「第一書記」扶貧故事的縮影。
  • 《追夢人》:冷校長的不老詩心與熾熱情懷
    《追夢人》分兩輯,第一輯為「追夢人」,歌頌在各條戰線上的普通勞動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前進不止步,永遠在路上,點燃生命的烈焰,用青春和智慧、信念與忠誠,撐起一片天地,在攀登的徵途,追夢逐浪,編織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譜寫一首首輝煌的樂章。在這一輯中,寫得最多的是堅守在農村的人民教師。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不只是一項任務,更是一種情懷丨錦屏縣林業局...
    人是感性的動物,我與彥洞村的扶貧故事莫過於一個「情」字。為此,我一方面充分發揮村組幹、黨員、致富能手、合作社等的帶頭引領作用,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倡導村委積極上報薏仁米為首要扶貧產業,該申報得到上級扶貧資金每畝260元(貧困戶)的補助,從而村民的種植積極性大大提高。
  • 《中國扶貧案例故事選編2020》英文版圖書
    11月24日下午在我市召開的2020全球減貧夥伴研討會上《中國扶貧案例故事選編記者/冉創昌 攝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總裁吉爾伯特·洪博在為本書所作的序言中指出,中國預期在 2020 年實現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裡程碑:在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幫助這麼多人擺脫貧困。這一成就將使中國成為第一個實現聯合國 2030 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1 的發展中國家,這比全球目標的實現提前了 10 年。
  • 用鏡頭記錄歷史,用詩歌抒發情懷
    ——泌陽縣文聯推出:薛建國抗「疫」攝影書法作品用鏡頭記錄歷史用詩歌抒發情懷用書法展示藝術用真心守護平安戰 疫 情薛建國(一)風一更,雪一更,今夜萬城多寂靜,卡點閃警燈。思一程,念一程,祈盼金星伴月明,天使逆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