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自強不息養蜂人丨正安縣安場鎮自強村村民楊甫玉

2021-01-18 天眼新聞

我叫楊甫玉,是正安縣安場鎮自強村自立組人,這些年,趕上脫貧攻堅的好政策,我成功脫了貧。

我成婚後,與妻子和嶽父嶽母生活。2014年,因嶽父有三級聽力殘疾,嶽母有一級視力殘疾,且長期患慢性病,兩子女均還年幼,我的妻子就一直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生活的重擔落在我一人的肩上。  2014年以前,人均收入不足2500元,全家6口人僅憑務農勉強度日。後經申請,我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4年,我開始接觸養蜂,當時養了10箱,但由於技術不足而失敗了,村幹部和幫扶幹部了解了我家的情況,不但幫我申請了「一戶一業」產業發展幫扶資金,還幫我聯繫產業導師,指導我養蜂技術,幫助我解決發展困難。

峰箱

經過不斷學習和積累,現在我已成為了一位養蜂行家,在自強村我也算是養蜂大戶了,而且還受聘成為自強村春暉蜜蜂養殖協會副會長。  這幾年來,我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向群眾宣傳黨的扶貧政策,無償為群眾提供養蜂技術服務,向貧困戶發放蜂群,等有收入後才給本錢,在我的帶動、影響下,自強村現有養蜂戶150戶,戶均蜂群30箱,戶均收入2萬元以上。

楊甫玉給大家講解養蜂技術

今年,我養蜂的規模已達130餘箱,年收入約10萬。  通過發展蜜蜂養殖,我已成功脫貧致富,建起了新房,生活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也是一個熱心腸的人,平時也熱愛公益事業,團結鄰裡,2016年被自立組群眾推選為自立組的村民代表,自當代表以來,我主動參與到脫貧攻堅工作中去,幫助群眾發展養蜂產業,為他們提供技術支持、解決市場銷售,在全村脫貧工作中起到了示範帶頭作用。  通過政策的幫扶,我不僅成功脫貧,通過養蜂,每年還有一筆不錯的收益,我很滿足於現在的生活,但我不會安於現狀,我會更加努力去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倫麗 整理

編輯 顧航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自強不息傳佳音!貴州正安自強村鄭依玲高分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近日,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自強村父老鄉親飯後之餘談論的話題,就是繼2012年起,鄭維珍三哥弟先後考上了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之後,今年離鄭維珍家10多米遠的鄰居鄭依玲,又以650分的成績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再一次詮釋了自強人自強不息的勵志精神。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小學生」 真心真情來幫扶丨正安縣市坪...
    2018年3月初,單位派我到正安縣參加省廣電局幫扶正安縣脫貧攻堅工作,接到通知後,與家人商量,得到了妻子和父母的支持,都贊同我到農村來學習鍛鍊一下。雖然一直沒有在農村待過,也沒基層工作經驗,面對單位領導的認可和家人的支持,我於2018年3月中旬來到了市坪鄉龍坪村擔任第一書記。
  • 「我的脫貧故事」小小辣椒改變了我的生活丨正安縣樂儉鎮東門村...
    我叫張先雄,今年39歲,家住正安縣樂儉鎮東門村堡寨組,2014年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原本是樂儉鎮迎接村村民,家裡有四弟兄,我排行老二,父親過世得早,家庭的重擔由母親一個人承擔。  來到東門村後,我做夢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把家庭富起來,我出去打過工,在家做過小生意,跑過農村小客運,都沒掙到錢。2014年底,東門村村民委員會通過民主評議,評定我家為精準扶貧戶。評定後,村民委員會給我家安排了幫扶幹部,還經常到家指導產業發展。
  • 「我的扶貧故事」輸血扶貧不可取 造血扶貧可持續丨正安縣桴焉鎮...
    2020年6月,市委組織部選派我到正安縣桴焉鎮桃子坪村擔任掛村第一書記。初到桃子坪村,為了儘快熟悉情況,我積極召集村組幹部開了一個簡單的情況介紹會,從精準扶貧、黨建、集體經濟、鄉村治理、綜治信訪等各個方面聽取大家的看法,儘可能全面地了解村裡近五年來的發展情況。
  • 「我的脫貧故事」走出無聲世界的孩子丨正安縣土坪鎮新樂村新溝組...
    我叫劉勤分,是正安縣土坪鎮新樂村新溝組村民。2014年,伴隨著暖暖的春意,我的小兒子誕生了。然而,同年11月我的小兒子不幸被診斷為先天性感音性神經耳聾。  經歷了無數次挫折和失望,我雖答應了,卻沒有報多大的希望。然而,第二天卻接到了馮書記的電話,說帶孩子到正安縣殘聯辦理殘疾證和申請治療,我一下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感動不已。給兒子辦理了殘疾證,並做了治療登記後,工作人員就讓我回家等消息。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變身人民教師丨正安縣鳳儀街道田生社區...
    我叫餘蘭霞,是一名年輕的鄉鎮教師,家在正安縣鳳儀街道田生社區。我家脫貧雖然只是短短一年的時間,但是這個期間我也有深深的感觸。我家有四口人,父親是一位建築工人,從我讀書到畢業前,家中一直都是靠父親一個人賺錢養家。
  • 「我的脫貧故事」馬場鎮四村村村民蒲庭輔:脫貧不能「等靠要」
    我叫蒲庭輔,今年45歲,是貴安新區馬場鎮四村村打鐵寨村民。2013年以前,我在外務工,由於文化水平低,加上沒有什麼技術,沒賺到什麼錢,也沒有找到對象,自家的房屋也破敗不堪,生活一度十分困難。2014年,我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從大學副教授到駐村第一書記丨正安縣新州鎮龍崗...
    我叫劉承亮,2018年3月,受組織的委派,從遵義醫科大學的一名副教授變成了正安縣新州鎮龍崗村的第一書記,從此便開啟了我的扶貧故事。  初來乍到,人地生不熟,雖然做好了十足的心理準備,但面對陌生的工作環境,我心裡仍然沒了譜。我明白,要想做好農村工作,成為行家裡手,一切得從零開始。
  • 《經濟日報》關注貴州遵義市正安縣「無中生有...
    12月29日,《經濟日報》刊發文章《貴州遵義市正安縣「無中生有」培育特色產業——吉他奏響「致富曲」》,講述了在遵義市正安縣吉他文化產業園,經過工人的精心打磨,一把把吉他走出大山,漂洋過海,有力助推了當地扶貧工作的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的「心願」丨正安縣班竹鎮上壩村駐村幹部...
    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開展以來,我被派到正安縣班竹鎮上壩村任駐村工作隊隊員,並結對幫扶了5戶貧困戶,鄒孔祿就是其中之一。李俊松入戶登記群眾信息「我叫李俊松,是上壩村駐村工作隊隊員,今後就是我就是你的幫扶人。」
  • 「我的脫貧故事」「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丨正安縣瑞溪鎮柏壩村駐...
    我叫任世鈺,2016年10月至今,一直在正安縣瑞溪鎮柏壩村工作,包保汪家坪組。汪家坪組共有98戶農戶,其中貧困戶29戶(3戶易地搬遷,26戶還在本組居住),低保戶17戶48人,特困戶2戶2人,危房改造23戶,重病重殘戶9戶。
  • 「我的扶貧故事」猶記返村離家時 母親背影催淚下丨正安縣小雅鎮...
    我與母親不相見已半年有餘,學生時寫命題作文《我的母親》,提起筆來想起的便是母親喋喋不休的嘮叨和唰唰作響的衣架,兩者在我的心靈和身體上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母親之於我的嚴厲,讓我少年時期萌生了遠離家庭,獨自生活的想法。
  • ...扶貧故事」馬南村的「三大行動」丨正安縣謝壩鄉馬南村第一書記...
    馬南村地處正安縣謝壩鄉東南邊陲,距離縣城70公裡,馬南村588戶2366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97戶771人。我叫餘波,2017年3月,被選派到謝壩鄉馬南村擔任第一書記。  面對如此多的困難和問題,我沒有退縮也不能逃避,我開始用心思考、研究對策、尋找辦法,不讓馬南村落下一戶、掉下一人。  駐村以來,我一心想著為群眾服務,我吃住在村,閒暇時間,我就走訪入戶。一年來召開脫貧攻堅工作會20多次、研判會10多次,參加群眾會12次。
  • 「我的脫貧故事」都脫貧了,還要什麼低保丨劍河縣革東鎮養門村村民...
    「都脫貧了,還要什麼低保」。2020年4月1日,在養門村村級低保評議會上,我主動提出,自己家已經脫貧了,以後都不要低保了。我叫萬勝和,是革東鎮養門村一組的村民。貧困戶萬勝和參加村脫貧攻堅會議這幾年來,國家積極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給予貧困戶大力幫助和扶持。我們一家看見了希望,緊緊抓住政策機遇,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
  • 「我的脫貧故事」發展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丨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
    我叫張啟武,今年50歲,是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村民,同時也是村裡一名普通的中共黨員,家裡有6口人,我家是小湳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同時,在保證自己種植的需求後,通過與政府溝通協調,我免費發放15萬株辣椒苗給村民種植,為脫貧攻堅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家脫貧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李世能
    我叫李世能,今年21歲,是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現在就讀凱裡學院二年級。我家4口人,父母均50歲,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妹妹李世芯19歲,現就讀凱裡學院一年級。那年,我的家庭情況很糟糕,我上了高中二年級,妹妹初中三年級,母親沒有文化,在家種田、餵豬,年內可得收入4000元。父親初中文化,外出打點臨工,年內可得收入20000元,表面上來看,整個家庭生活超過了溫飽線。但是由於我和妹妹上學費用的開支,又把家庭拉向了貧困的泥潭,每到學校開學之際,我父母就發愁,我和妹妹非常懂事,就靠「忍飢挨餓」節省開支。
  • 「我的脫貧故事」種好辣椒 生活不「焦」丨正安縣流渡鎮星光村村民...
    我坐在狹小陰暗的出租房中,不斷地重複著這幾句話。妻子在一旁催促:「不要想了,明天還要上班,爭取今年多存點錢,回家能給老人孩子買幾件新衣服。」  2019年10月,我還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當時,我和妻子還在在浙江溫州務工,收入不高,在外務工的每一天都在思考怎樣才能給家中老人孩子一個好的生活。
  • 「我的脫貧故事」感恩脫貧路上的好心人丨劍河縣久仰鎮畢下村村民...
    我是來自劍河縣久仰鎮畢下村的一名普通村民,我叫李漱櫻,我們家是村裡面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現在有五口人。我深深知道所有事情並不是一帆風順,但天色不會一直黑暗,光明終究會來臨。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好,我也深信我們一家人會過得越來越好。
  • 「我的脫貧故事」小小黴豆腐,脫貧好幫手丨獨山縣基長鎮江寨村村民...
    我叫蒙宗勝,是獨山縣基長鎮江寨村村民,我雖然是貧困戶,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國家政府的扶持,靠著小小的黴豆腐,實現脫貧增收,現在生活越來越好。  2019年11月,在外務工的我,偶然發現黴豆腐在獨山縣和三都縣十分受歡迎,於是萌發了在家裡發展黴豆腐產業的想法,得到了全家的支持,我的豆腐乳手工作坊開工。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肯幹 就能脫貧丨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
    我叫胡文邦,是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在脫貧攻堅中,我們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要感謝黨的好政策。  多年前,我與村寨裡大多數村民一樣,守在大山裡,靠著自己與妻子的勤勞把家撐起。生活雖然清貧,但一家人過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