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小茶葉大文章丨黃平縣重安鎮馬場村村民黃壽禮

2020-12-19 天眼新聞

我叫黃壽禮,是黔東南自治州黃平縣重安鎮馬場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黨和國家扶貧好政策的幫扶下,我不僅順利脫了貧,還成了貴州省黃平縣銀山茶業產業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走上了致富路。

茶葉生產基地

2016年底,我因患腦血管瘤,戴上了貧困戶的「帽子」,心裡很不是滋味。個性認真而倔強的我,那時心裡暗自給自己定下了目標,一定要在黨和國家的幫扶下,努力自救,努力的生產生活。生病的那幾年可以說每天都是在煎熬中度過的,不是在看病住院,就是在向人借錢,親戚朋友都讓借怕了。但是,這不能是我倒下的理由。在黨和國家扶貧好政策的幫扶下,我先後發展了生豬養殖、稻田養魚、養雞、養鴨。與此同時,我的醫藥費也得到一定報銷。就這樣,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2017年底,我便主動找到村裡面,要求摘掉戴在自己身上的貧困戶帽子,因為通過生產自救,我已經穩健地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儘管脫了貧,幫扶幹部依然隔三差五就到我家裡來,噓寒問暖,不僅讓我重拾了生活信心,還跟我商議致富的對策和辦法,協助我發展產業。 在病情逐漸好轉後,我便重拾起祖傳的制茶技藝,把自家經營的茶作坊打理得有聲有色,訂單供不應求。

黃壽禮指導農戶採茶

如今,農業產業結構深度調整的春風已吹遍重安大地,飽受過貧困之苦的我知道,傳統的農業種植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不審時度勢,發展種植高效農作物是找不到出路的。一直以家庭式作坊進行自產自銷的我,瞄準了特色產業發展,憑藉自己多年的種茶、炒茶經驗,於2018年8月成立了貴州黃平銀山茶業產業專業合作社。由此,我把馬場村撂荒多年的140畝茶場變廢為寶,並申請得到2019年財政專項扶貧資金30萬元,新建了佔地550平方米的茶葉加工廠房,內設有炒茶鍋、瓶式炒幹機、發酵機、茶葉烘焙機、茶葉理條機、揉捻機、振動冷卻輸送機、茶葉滾筒殺青機、茶葉輸送機、茶葉篩選機等技術設備。這不但破解了我們馬場村茶葉深加工的難題,也為馬場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務實了基礎。

農戶們務工採茶

馬場村種植茶葉的歷史悠久,泡出來的茶,肉質香氣清高、湯清亮、度適中、耐衝泡、滋味醇厚、回味甘甜,在明清時期還被做為貢品供奉給皇親貴族享用。為了重振馬場村清明茶的昔日雄風,我以「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茶產業發展模式,將其打造成助推村民增收致富的大產業,周邊30戶120人貧困群眾因「茶」脫貧、變富,30餘人成功就業。

經過一年多精心的打造和管理,我們馬場村清明茶作為名副其實的「金葉子」,已逐漸形成了集生產、加工、包裝、營銷於一體的產業鏈,成為重安鎮馬場村重要的經濟支柱產業。 時下,我們村正準備依託優良的自然環境,按照「以茶興村,以茶富民」的發展思路決定擴大茶場規模,繼續做大做強扶貧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龍潤裕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錦燾

編輯劉娟利

見習編輯潘曉飛

編審王璐瑤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我媽說好日子是要靠自己奔的|黃平縣重安鎮包老村...
    我叫王廷英,出生在黃平縣重安鎮包老村的一個貧困家庭,地區偏遠,那裡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家裡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父母也是靠務農來維持家庭經濟。2014年被納入精準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我的父親是個老實憨厚的農民,母親雖然身材嬌小卻總是能夠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勁。農忙時,他們每天天不亮就要出門,一直忙到晚上星星都出來了才回家,雖然同在一個屋簷下,連著好幾天見不到他們人都是常有的事。
  • 「我的扶貧故事」舍小家顧大家,一切都值得|黃平縣重安鎮五福村第...
    我叫蒲祖潤,是黔東南黃平縣農業農村局一名幹部,從2016年4月開始,根據單位推薦和組織選派,我來到重安鎮五福村任第一書記,近5年的駐村工作,沒有時間照顧幾近癱瘓的愛人,舍小家顧大家。  駐村工作中,我每到一戶貧困戶家裡,都認真詳細地了解群眾生產生活現狀,家庭情況、致貧原因、幫扶需求等,並認真作好記錄,我和村「兩委」通過與村民「拉家常」,召集村民召開板凳會、座談會,傾聽群眾對農業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認真梳理歸納和分析。
  • 「我的扶貧故事」傾情為民辦實事 著力產業助脫貧丨黃平縣重安鎮重...
    我叫趙學海,黃平縣政協智力支邊辦主任,現任重興村第一書記、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組長。我到重興村任第一書記一年有餘,是村幹口中能找項目、會帶領隊伍、善於協調的好書記;是群眾口中耐心講解、好脾氣的第一書記;是下隊入戶時站在村口守望中家犬搖尾相迎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把「小蜜蜂」養殖成「大產業」|黃平縣平溪鎮小地...
    我每次來到村裡的大灣山,聽著這蜜蜂嗡嗡嗡地飛,我心裡真開心。蜂蜜養殖,在增加我們村集體經濟收入的同時,還每年給貧困戶每戶500元的分紅。的確是一個好項目。  我是孫文武,今年56歲,現任黃平縣平溪鎮小地村黨支部書記。
  • 「我的脫貧故事」養蜂讓我一家過上了「甜蜜」生活丨黃平縣紙房鄉...
    我叫毛庭武,是黃平縣紙房鄉墮坪村的一個普通村民。5年前一直在外務工,一度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農戶,2015年我返鄉創業,成了紙房鄉墮坪村一位養蜂人,我通過養蜂脫貧了,但是我最大的願望還是帶領村裡的貧困戶大力發展養蜂業,共同增收致富。
  • 「我的脫貧故事」黨和國家的好政策讓我重拾了生活的信心丨黃平縣...
    我叫沈廷伍,今年46歲,是黃平縣一碗水鄉朗滸村村民。2014年精準扶貧的春風吹到了我家,2014年經本人申請,在村民打表大會的評議下,我家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得到國家好政策的扶持,我本想大展拳腳搞發展,摘掉這貧困的帽子。
  • 「我的扶貧故事」聚焦產業促脫貧丨黃平縣平溪鎮黨委書記李拓
    我叫李拓,2012年4月,到黃平縣平溪鎮擔任鎮黨委副書記、鎮長,2017年3月任平溪鎮黨委書記至今,也是全鎮脫貧攻堅的重要決策者之一。李拓聽取茭白種植基地負責人介紹茭白苗培植情況 聚焦產業發展,決戰脫貧攻堅  「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我覺得只有產業發展壯大了,才能給百姓增加就業渠道和收入,才能使經濟持續健康向好發展。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接二連三 好日子蒸蒸日上丨黃平縣野洞河鎮...
    我叫雷國芬,是黃平縣野洞河鎮茶山村人。因為黨和政府的關心,現在我家住上了安全舒適的移民搬遷新房,孩子讀書相關問題在各級政府、脫貧攻堅隊幹部的關心下也得到了解決,現在大兒子在貴陽讀大學,兩個孩子在讀高中,兩個孩子在讀初中。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我媽說好日子是要靠自己奔的 |...
    我叫王廷英,出生在黃平縣重安鎮包老村的一個貧困家庭,地區偏遠,那裡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家裡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父母也是靠務農來維持家庭經濟。 我媽對待「脫貧」這件事很認真,雖然身為一個婦女,卻養豬養牛、照顧家庭樣樣行,別人都說她傻,都有了政府的幫扶,還這麼拼幹嘛,我永遠都記得她的回答:「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好日子是要靠自己奔來的。」在她說這話的時候,身上仿佛在閃著光,那一刻,我對我媽媽有了新的認知。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紙房人 一生紙房情丨黃平縣紙房鄉黨委書記金...
    我叫金延楷,因組織安排,於2017年8月調至紙房鄉擔任鄉長後,開啟了我的戰貧使命,同時也開始了我三年「紙房人」的生涯。初來乍到,對於山高地遠的紙房,甚是陌生。不過作為「85後」的我,一腔熱血和滿懷衝勁也在深夜讓我沉下心來,決定從「實地調研」入手。
  • 「我的脫貧故事」馬場鎮四村村村民蒲庭輔:脫貧不能「等靠要」
    期間,幫扶幹部和村支兩委成員經常到我家走訪,宣傳講解各項扶貧政策,鼓勵我通過自己的努力脫貧致富。2015年,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我獲得危房改造補貼,加之部分土地被徵佔獲得補償,我修建了新房。同時,我用村裡免費發放的豬苗和雞苗,進行養殖。這一年,我不僅搬進了新家,還娶了老婆,生活發生大變化。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對此,我堅信不疑。
  • 黃平縣商會組織為遭受水災村民獻愛心
    黃平縣商會組織為遭受水災村民獻愛心 發布時間:2019-06-21 11:05:29   作者:吳忠壽   來源:貴州網
  • 「我的脫貧故事」一個人脫貧不算什麼 大家都脫貧致富才是最好的丨...
    我叫唐國珍,今年57歲,是黃平縣紙房鄉天馬村三組人。因家庭條件有限,我17歲就開始外出打工,做過服務員、工廠工人、管理人員等,十幾年的打工生涯,卻沒掙著什麼錢。嘗盡了在外打工生活的艱辛與淚水,我暗下決心回鄉發展。
  • 「我的脫貧故事」國家的好政策讓我重獲新生丨黃平縣新州鎮西門村...
    我叫潘蘭英,是黃平縣新州鎮西門村2組村民,家庭人口4人。自2017年丈夫意外出事後,家庭勞動力只有我一個人,同時還要負擔三個孩子的讀書,家庭的重擔壓得我喘不過氣。村「兩委」知道了我家的情況後,駐村幹部羅金霜特意跑到我家,動員我寫困難申請。
  • 「我的扶貧故事」有一分熱 發一分光|黃平縣紙房鄉天馬村第一書記...
    我叫潘學忠,是黃平縣稅務局派駐紙房鄉天馬村的第一書記,今年57歲,現離退休只有3年……  2017年3月,我主動請纓來到這片熟悉又陌生之地,剛駐村報導時就被這裡崎嶇的山路刺痛了雙眼,當真正走進天馬村,才感覺自己身上的擔子沉甸甸。
  • 「我的扶貧故事」從陌生人到群眾的知心人丨黃平縣平溪鎮大寨村第...
    之前,我是搞農業技術的,到了村裡,業務上有很多不同,我需要去溝通,去給老百姓講國家政策,有時候還要處理老百姓之間的矛盾,所以很多東西我都要從身邊的群眾、網格員、村支兩委身上學習。  去年我們繳合醫和收養老保險的時候,已經開始在微信上繳費,然而很多老百姓都不會用手機繳,我通過前期的走訪,每到一家,都會加群眾的微信。不會用微信的老人,都把我的電話號碼給他們,可能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都是喊我幫他們在手機上交,不是在手機上交,他們也把錢轉給我,我就拿到大廳裡去交,得到老百姓的認可,我覺得也是一種改變。
  • 「我的脫貧故事」有信心就會升起希望的太陽丨黃平縣谷隴鎮山凱村...
    我叫雷勾付,今年59歲,搬遷前住黃平縣谷隴鎮山凱村二組。我在村裡住的是親戚的房子,靠種5畝土地生活,面臨著「看病難、居住難、發展難」的貧困現狀。我的兒子身患狂躁型精神病,現在在精神病醫院治療。每次兒子犯病嚴重了,我都要請人幫我把他送去鎮上的醫院治療。
  • 我所經歷的脫貧攻堅故事丨村裡老人的兒子 ——林永茂
    我所經歷的脫貧攻堅故事丨村裡老人的兒子 ——林永茂 2020-09-28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粳米種植助我脫了貧丨黃平縣野洞河鎮新華村村民...
    我叫王伯彪,家住野洞河鎮新華村新寨組,以前出門打工,後來回家種地,但種地收入較低,到最後是空有一身力氣,就是發揮不出來,但後來種植粳米助我脫了貧。 王伯彪正在收割自己農家肥種植的原生態水稻  2014年由於家庭經濟狀況困難,群眾勸我向村委會申請而被評為貧困戶,並且還一度依靠低保金過日子,這確實是讓人羞愧難當。
  • 「我的脫貧故事」發展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丨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
    我叫張啟武,今年50歲,是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村民,同時也是村裡一名普通的中共黨員,家裡有6口人,我家是小湳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同時,在保證自己種植的需求後,通過與政府溝通協調,我免費發放15萬株辣椒苗給村民種植,為脫貧攻堅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