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黃壽禮,是黔東南自治州黃平縣重安鎮馬場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黨和國家扶貧好政策的幫扶下,我不僅順利脫了貧,還成了貴州省黃平縣銀山茶業產業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走上了致富路。
茶葉生產基地
2016年底,我因患腦血管瘤,戴上了貧困戶的「帽子」,心裡很不是滋味。個性認真而倔強的我,那時心裡暗自給自己定下了目標,一定要在黨和國家的幫扶下,努力自救,努力的生產生活。生病的那幾年可以說每天都是在煎熬中度過的,不是在看病住院,就是在向人借錢,親戚朋友都讓借怕了。但是,這不能是我倒下的理由。在黨和國家扶貧好政策的幫扶下,我先後發展了生豬養殖、稻田養魚、養雞、養鴨。與此同時,我的醫藥費也得到一定報銷。就這樣,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2017年底,我便主動找到村裡面,要求摘掉戴在自己身上的貧困戶帽子,因為通過生產自救,我已經穩健地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儘管脫了貧,幫扶幹部依然隔三差五就到我家裡來,噓寒問暖,不僅讓我重拾了生活信心,還跟我商議致富的對策和辦法,協助我發展產業。 在病情逐漸好轉後,我便重拾起祖傳的制茶技藝,把自家經營的茶作坊打理得有聲有色,訂單供不應求。
黃壽禮指導農戶採茶
如今,農業產業結構深度調整的春風已吹遍重安大地,飽受過貧困之苦的我知道,傳統的農業種植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不審時度勢,發展種植高效農作物是找不到出路的。一直以家庭式作坊進行自產自銷的我,瞄準了特色產業發展,憑藉自己多年的種茶、炒茶經驗,於2018年8月成立了貴州黃平銀山茶業產業專業合作社。由此,我把馬場村撂荒多年的140畝茶場變廢為寶,並申請得到2019年財政專項扶貧資金30萬元,新建了佔地550平方米的茶葉加工廠房,內設有炒茶鍋、瓶式炒幹機、發酵機、茶葉烘焙機、茶葉理條機、揉捻機、振動冷卻輸送機、茶葉滾筒殺青機、茶葉輸送機、茶葉篩選機等技術設備。這不但破解了我們馬場村茶葉深加工的難題,也為馬場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務實了基礎。
農戶們務工採茶
馬場村種植茶葉的歷史悠久,泡出來的茶,肉質香氣清高、湯清亮、度適中、耐衝泡、滋味醇厚、回味甘甜,在明清時期還被做為貢品供奉給皇親貴族享用。為了重振馬場村清明茶的昔日雄風,我以「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茶產業發展模式,將其打造成助推村民增收致富的大產業,周邊30戶120人貧困群眾因「茶」脫貧、變富,30餘人成功就業。
經過一年多精心的打造和管理,我們馬場村清明茶作為名副其實的「金葉子」,已逐漸形成了集生產、加工、包裝、營銷於一體的產業鏈,成為重安鎮馬場村重要的經濟支柱產業。 時下,我們村正準備依託優良的自然環境,按照「以茶興村,以茶富民」的發展思路決定擴大茶場規模,繼續做大做強扶貧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龍潤裕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錦燾
編輯劉娟利
見習編輯潘曉飛
編審王璐瑤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