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潘學忠,是黃平縣稅務局派駐紙房鄉天馬村的第一書記,今年57歲,現離退休只有3年…… 2017年3月,我主動請纓來到這片熟悉又陌生之地,剛駐村報導時就被這裡崎嶇的山路刺痛了雙眼,當真正走進天馬村,才感覺自己身上的擔子沉甸甸。 天馬村由原來的5個自然村寨合併組建而成,全村總人口為1338戶481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82戶2323人,2014年貧困發生率為36.19%。天坪村、高巖村、馬轉村三個自然村屬全縣極邊地帶,素有「雞鳴三村」之稱,是紙房鄉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扶貧任務最重的區域,一直是全鄉脫貧攻堅「老大難」的代名詞。
一支筆、一個背包、一本筆記本成為潘學忠(左)下村入戶的標配一支筆、一個背包、一本筆記本成為了我下村入戶的標配,也在入戶中感受到了人間溫暖。 剛來時,飲水安全問題是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先是幫水源緊缺的新寨、馬家院、西陽寨等村寨缺水戶尋找水源,協調中寨飲水工程出現的問題進行矛盾糾紛化解,現已全部處理好並制定村寨飲水安全工程供水管理制度及收費制度。
帶領天馬村群眾上山查找水源脫貧攻堅,基礎先行。我在「一事一議」方面協助村幹和駐村幹部完成排水涵管的安裝,爭取投入資金2.8萬元,受益農戶53戶208人,高坡人行步道修建750米,受益農戶36戶145人,完成紙房鄉兩岔河附近至馬轉、中寨到望鄉接馬轉的通村水泥路建設。此外,因天馬村一組和七組水泥路路段局部塌方,我立馬便向我的「娘家人」黃平縣稅務局申請了7500元,用來購買砂石和水泥進行道路維修,並組織群眾投工投勞,將路面修復的同時消除了道路安全隱患。 作為「天馬村」的大家長,更多的是要學會處理很多瑣碎的事情,大到整個村產業謀劃、「兩不愁三保障」的重點解決、疫情的緊急處理,小到群眾住戶的衣食住行、鄰裡矛盾糾紛、特困人員愛心救助。 產業方面,我積極為天馬村謀劃產業項目,促進貧困村組的發展。2017年,我到縣稅務局申請幫扶資金1.5萬元,購買魚苗1000斤用於天坪村8組和9組的稻田養魚項目,覆蓋貧困戶28戶92人;聯繫黃平縣奕博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天馬村種草養牛項目,2020年已實施運行並養牛40頭,獲國家扶貧資金22.5萬元,覆蓋貧困戶15戶78人;協助落實「特惠貸」惠民政策,2017年共有194戶貧困戶申請特惠貸,每戶當年收入2500元;邀請縣農業局專家到村組為天馬村的臍橙種植戶進行種植方面的業務培訓。
2020年秋,因陰雨天氣延綿不絕,潘學忠帶頭為轄區群眾搶收秋糧記得那一次,我到貧困戶潘昌華的生豬養殖基地了解建設情況,因資金緊缺,該戶在修建120平方米豬圈時遲遲未完成,得知緣由後,我就假借縣稅務局名義自己掏錢買了30包水泥進行幫扶,現豬圈已修建完成並投入使用。 記得那一次,我到貧困戶黃榮安家走訪時,發現他家線路嚴重老化,所用電是用照明皮線從三百多米遠的電桿拉來,沿線穿過周邊農戶的土地和山林,有的地方甚至只有一米高,當即我就向鄉黨委政府匯報此事,後經鄉黨委政府協調電力部門幫忙,安全線路已接通到家。 …… 時光荏苒,駐村三年多,故事也很多。我想群眾對我的印象是好的,經常與我開玩笑地說:「潘書記,你可不能走呀,其他人來我們可不想認他們哦。」有次我會車時,不小心車輪胎下溝了,村民看見後就自發組織幫我抬車,我那刻腦袋回想的都是電視和電影裡,群眾在戰爭年代為解放軍抬車的感受,打心裡地熱淚盈眶。 人的一生可燃燒也可腐朽,當我成為扶貧人的那一刻起,我告誡自己:我不能腐朽,我願燃燒起來,時刻謹記魯迅先生「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的精神,無論何時都要做到一個「發熱」的狀態,願以微光吸引微光,形成燎原之勢,為共產主義事業奉獻終生!
通訊員 楊通芳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凌忠雲 整理 編輯 韋依 編審 王璐瑤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