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把「小蜜蜂」養殖成「大產業」|黃平縣平溪鎮小地...

2020-12-14 天眼新聞

我每次來到村裡的大灣山,聽著這蜜蜂嗡嗡嗡地飛,我心裡真開心。蜂蜜養殖,在增加我們村集體經濟收入的同時,還每年給貧困戶每戶500元的分紅。的確是一個好項目。  我是孫文武,今年56歲,現任黃平縣平溪鎮小地村黨支部書記。  小地村位於黃平縣平溪鎮政府東北方向,北面與遵義市餘慶縣的小腮鎮接壤,西與紙房鄉毗鄰,東南與亞印村相鄰。全村國土面積20.56平方公裡,轄8個村民小組、6個自然寨,有331戶、1372人。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1戶288人,有20戶已經進行移民搬遷。平時村民以種植水稻、玉米、油菜、烤菸、藥材及牛、豬、羊等養殖業為主要經濟來源。村內有著名的大灣山森林自然保護區,全村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

孫文武指導村民養蜂技術

每年春暖花開的時候,小地村綠植披衣、鮮花點綴、花香四溢。油菜花、野菜花、油茶花、五倍子花等隨季節漫山遍布。豐富的蜜源不時引來外地放蜂人前來擺蜂箱養蜜蜂。「別人跑那麼遠來我們這兒養蜂,我們天天守著大山、看著滿山的花,為什麼不能自己養?為什麼不能把滿山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裡?」看著村裡公路兩側、大灣山森林自然保護區腳下擺放著放蜂人的蜂箱,我不斷地思索著……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多次組織小地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召開會議,圍繞探討如何將村裡的優勢資源發展利用起來。由於小地村地處偏遠,交通發展滯後,群眾發展經濟意識淡薄,全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後。我覺得自己是村黨支部書記,沒有產業發展,群眾難以脫貧。2017年,我自籌資金養殖了30箱蜜蜂,經過努力,在獲得較好的收益的同時,也為我養殖蜜蜂積累了經驗。

孫文武查看蜜蜂情況

2019年,平溪鎮黨委政府給小地村70萬元扶貧資金作為扶貧產業發展的基礎,我成立了養蜂專業合作社,並自告奮勇擔任蜜蜂養殖扶貧項目負責人。採取「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把扶貧資金與61戶貧困戶實行利益聯接保底分紅。由於我在前面幾年蜜蜂養殖的成功,進一步提振了村民的信心,示範帶動作用也開始顯現出來。村民黃國茂、蔣榮華、周益倫等紛紛加入到蜜蜂養殖隊伍裡,村民們不懂的地方就向我了解養殖蜜蜂注意事項,我也為他們提供一些相關養殖技術。  關於蜜蜂養殖,我初步筆者算了一筆明細帳,一般每箱蜜蜂年產蜜12至15斤左右,按照當前市場售價每斤蜂蜜150元,農戶只要養殖一箱收入可達2000元左右,這意味著如果你是貧困戶,家庭人口4到5人,只要你能養殖有10箱蜜蜂,自己就可以真正脫貧了。

小地村大灣山森林自然保護區

今年,在我的帶動下,小地村發展到700多箱蜂,養蜂產值達120多萬元。按照「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小地村武林生態蜜蜂養殖合作社帶動全村76戶群眾加入蜜蜂養殖,61戶貧困戶脫貧摘帽。  如今,我們小地村已經把「小蜜蜂」養殖成為「大產業」,蜜蜂養殖為助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保障。   通訊員 吳忠壽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卓檬

編輯 程達 胡蕊  編審 宋黔雲 熊誠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聚焦產業促脫貧丨黃平縣平溪鎮黨委書記李拓
    我叫李拓,2012年4月,到黃平縣平溪鎮擔任鎮黨委副書記、鎮長,2017年3月任平溪鎮黨委書記至今,也是全鎮脫貧攻堅的重要決策者之一。因此,我帶領平溪鎮黨政領導班子,圍繞全鎮規劃制定的「五個一千畝」工程,結合平溪鎮實際,採取「支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方式,以發展壩區產業和山地產業為抓手,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把產業做大做強。
  • 「我的扶貧故事」從陌生人到群眾的知心人丨黃平縣平溪鎮大寨村第...
    龍安煦入戶走訪群眾對我們下來扶貧的幹部,開始多少會有點排斥,主要是認為這些幹部下來只是走走過場,不會對廣大群眾有所幫助。  老百姓既然有這樣的想法,那我就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讓他們打消這種想法,我們的扶貧幹部,下來就是要為老百姓做實事的,就是要為老百姓謀產業的。  我通過半個月左右的時間,沒日沒夜加班加點地熟悉我們村的村情、組情、民情。我相信,通過與老百姓交心一定能得到群眾的認可。
  • 「我的扶貧故事」用青春書寫無悔華章丨黃平縣紙房鄉向心村駐村...
    紙房鄉位於黃平縣城西北部,距縣城直線距離38公裡,公路裡程67公裡,是兩州一地區三縣交界處,東界遵義地區餘慶縣白泥鎮,南接本縣平溪鎮,西與黔南州甕安縣猴場接壤,北與遵義地區餘慶縣龍溪鎮相鄰。對於紙房,我很陌生。
  • 「我的扶貧故事」放不下的一樁心事丨黃平縣平溪鎮大寨村駐村幹部...
    為了全面摸清村情,在村兩委幹部的配合下,開始從了解寨情組情著手,僅用了10來天就走遍了全村11個網格片區共23個自然寨,把要了解的都詳細地記錄下來。  村支書陳杰總在別人面前這樣打趣我:「別看她小小年紀,工作還輕車路熟,十足的行家裡手」。
  • 「我的扶貧故事」有一分熱 發一分光|黃平縣紙房鄉天馬村第一書記...
    我叫潘學忠,是黃平縣稅務局派駐紙房鄉天馬村的第一書記,今年57歲,現離退休只有3年……  2017年3月,我主動請纓來到這片熟悉又陌生之地,剛駐村報導時就被這裡崎嶇的山路刺痛了雙眼,當真正走進天馬村,才感覺自己身上的擔子沉甸甸。
  • 「我的脫貧故事」小茶葉大文章丨黃平縣重安鎮馬場村村民黃壽禮
    我叫黃壽禮,是黔東南自治州黃平縣重安鎮馬場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黨和國家扶貧好政策的幫扶下,我不僅順利脫了貧,還成了貴州省黃平縣銀山茶業產業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走上了致富路。但是,這不能是我倒下的理由。在黨和國家扶貧好政策的幫扶下,我先後發展了生豬養殖、稻田養魚、養雞、養鴨。與此同時,我的醫藥費也得到一定報銷。就這樣,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2017年底,我便主動找到村裡面,要求摘掉戴在自己身上的貧困戶帽子,因為通過生產自救,我已經穩健地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傾情為民辦實事 著力產業助脫貧丨黃平縣重安鎮重...
    有規矩才能成方圓,我強力推行和完善「村幹值班」制度,工作日每天安排兩名村幹部到村委會坐班制,所有村幹輪流排班,實行上下午籤到,進一步扭轉村幹工作作風。趙學海走訪群眾由於重興村的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結構差、群眾認識不足、基層組織建設落後等情況,我細心研究,因地制宜梳理並制定年度產業計劃,在做好脫貧攻堅各項工作的基礎上,把主要精力放在發展好扶貧產業上。
  • 祈求各界好心人伸出援手救救我媽媽——黃平縣平溪鎮小地村羅煉的求助
    祈求各界好心人伸出援手救救我媽媽我叫羅煉,媽媽吳有芝,現齡35歲,爸爸羅強,家住貴州省黃平縣平溪鎮小地村貧困山區上坪寨組,我們家現有
  • 黃平縣平溪鎮:「稻秧苗」變「茭白苗」 「大糧倉」變「錢袋子」
    在黔東南州黃平縣平溪鎮,以往520畝連片的稻田裡,而今在黃平山水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組織下,全部插起了茭白苗。據了解,茭白是一種水生蔬菜,富含蛋白質、脂肪、糖類和維生素B,除具較高的食用營養價值外,還兼具一定的藥用和養顏功效,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 「我的扶貧故事」擔當使命 倍感光榮丨黃平縣紙房鄉向心村第一書記...
    扶貧路上,以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依託當地生態環境優勢,發展了林下養殖、稻田養魚、果樹種植等等,成立了五個農民種養殖合作社,帶動了299戶1102貧困人口走出貧困。位於黃平縣北部的紙房鄉向心村,與遵義地區餘慶縣小腮鎮、黔南州的甕安縣猴場鎮相鄰接壤。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紙房人 一生紙房情丨黃平縣紙房鄉黨委書記金...
    我叫金延楷,因組織安排,於2017年8月調至紙房鄉擔任鄉長後,開啟了我的戰貧使命,同時也開始了我三年「紙房人」的生涯。初來乍到,對於山高地遠的紙房,甚是陌生。不過作為「85後」的我,一腔熱血和滿懷衝勁也在深夜讓我沉下心來,決定從「實地調研」入手。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幫扶需堅持丨黃平縣新州鎮新莊村同步...
    經常有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對此,我也曾心存疑慮。  如今,我可以很肯定地回答他們,我們做了很多實事,成效顯著!  駐村以來,通過對貧困戶基本情況的了解,我才真切體會到扶貧這項工程是何等的重要和偉大。
  • 珠醫著力產業扶貧 立體增強茂坡村「造血」能力
    產業基地提升貧困群眾「造血」能力珠海市人民醫院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促進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主要抓手。為進一步擴大產業扶貧覆蓋面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充分發揮村「兩委」在產業扶貧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018 年 3 月,在幫扶單位的推動下,創建了由村黨支部書記鍾勇飛為法人、全村貧困戶代表為成員組成的化州市寶圩茂坡勇榮養殖專業合作社,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經營模式,大力推進扶貧產業項目建設,助力脫貧攻堅。
  • 「我的扶貧故事」舍小家顧大家,一切都值得|黃平縣重安鎮五福村第...
    我叫蒲祖潤,是黔東南黃平縣農業農村局一名幹部,從2016年4月開始,根據單位推薦和組織選派,我來到重安鎮五福村任第一書記,近5年的駐村工作,沒有時間照顧幾近癱瘓的愛人,舍小家顧大家。  駐村工作中,我每到一戶貧困戶家裡,都認真詳細地了解群眾生產生活現狀,家庭情況、致貧原因、幫扶需求等,並認真作好記錄,我和村「兩委」通過與村民「拉家常」,召集村民召開板凳會、座談會,傾聽群眾對農業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認真梳理歸納和分析。
  • 講扶貧故事 | 秦家莊:小蜜蜂釀出「甜日子」
    收入翻番 生活如「蜜」 今天 【講扶貧故事】 小編帶給大家的是秦家莊: 小蜜蜂釀出「甜日子」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戶老鄧一直記掛我|黃平縣紙房鄉永聯村幫扶...
    我叫雷邦凱,是黃平縣紙房鄉人民政府的一名基層幹部。2018年,隨著脫貧攻堅號角的吹響,鄉黨委政府安排我到永聯村開展幫扶工作,在那裡有我的十戶包保幫扶對象,其中鄧開舉家給我的印象尤其深刻。   幫扶這幾年我感觸很深,扶貧工作平凡而艱辛,包保幫扶就是直接服務群眾,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做群眾的貼心人。當我第一次去鄧開舉家走訪時,被他們家的狀況驚呆。鄧開舉年邁,妻子智障,兒子多年前在工地受傷失去勞動力,其居住的房子低矮漆黑,村幹部說他們僅靠低保勉強維持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三地扶貧人 一生扶貧情|遵義市匯川區沙灣鎮人民...
    初到芝麻,我對它的認識是,地域小、地勢遠、基礎落後、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所以我曾經思考:為什麼是我來?我能做到嗎?我可以做些什麼?每天準時到扶貧辦報到,成了我的工作常態。 業務不熟悉,就長時間泡在扶貧辦學習業務;政策不了解,就到牽頭部門討教領會;數據不精準,就以扶貧對象動態管理為契機,按程序「拉網式」清理排查貧困人口。
  • 「扶貧故事」紅棗的故事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科協改革進行時陸續為您刊發相關內容,敬請關注。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我的扶貧故事」他們都叫我「兔子書記」丨雷山縣達地水族鄉也蒙...
    2018年和2019年,為了能夠有效地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幫扶單位縣人大機關引進了蔬菜種植項目,但就在實施得比較好的時候趕上了雷榕高速項目的實施,交通運輸成了大難題,最後只能選擇放棄。但此前幫扶單位也有過比較前衛的思考,在2019年7月引進了肉兔養殖產業,採取的是「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進行運營,在我來駐村之前村裡出欄過一批兔子,但收入不是很理想,如何把兔子養殖產業在也蒙村很好的發展下去,這是接過扶貧接力棒後給我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