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他們都叫我「兔子書記」丨雷山縣達地水族鄉也蒙...

2020-12-19 天眼新聞

我叫陳鋒,大家都叫我「兔子書記」,今年6月,由於單位原下派駐也蒙村的第一書記身體出了一些狀況不適合再駐村,於是單位讓我接過接力棒。

我所駐的達地水族鄉也蒙村距雷山縣城99公裡,離達地水族鄉人民政府所在地10公裡,從縣城出發到也蒙村最少也要花上4個小時。全村地域面積7.08平方公裡,耕地2198畝,山林6989畝。全村共6個村民小組,223戶107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9戶564人。相對於達地一些村來說,也蒙村的社會發展和經濟狀況相對於達地水族鄉其他村來說算是比較上層的,2017年就脫貧出列了,但是如何將脫貧攻堅成效鞏固好,這是留給我最大的難題。

2018年和2019年,為了能夠有效地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幫扶單位縣人大機關引進了蔬菜種植項目,但就在實施得比較好的時候趕上了雷榕高速項目的實施,交通運輸成了大難題,最後只能選擇放棄。但此前幫扶單位也有過比較前衛的思考,在2019年7月引進了肉兔養殖產業,採取的是「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進行運營,在我來駐村之前村裡出欄過一批兔子,但收入不是很理想,如何把兔子養殖產業在也蒙村很好的發展下去,這是接過扶貧接力棒後給我的考驗。

好像有過這樣一句話,「銷路好不好,關鍵就在跑」,之前籤訂收購協議的公司回收價比較低,這導致養殖過程出現嚴重的虧損,這是產業發展的大忌,我覺得我必須要改變肉兔銷售模式。從駐村以來,我跑遍了雷山縣的各大餐館,也到過凱裡的各大超市尋找肉兔的銷路,我希望產業發展不能在銷售環節出現「減產」,確實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有幾家餐館願意長期與我們合作,這讓肉兔售價從原來公司回收的8.5元/斤升到了12元/斤。每到周末我回縣城車裡多多少少會裝著不下十來只兔子去給餐館,跟我坐車回縣城的同事打趣的叫我「兔子書記」,後面這個外號就在大家的口中傳開了。

肉兔養殖具有短、平、快的特點,種兔每隔42天便可產仔,經75天養殖即可出欄,這是一個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的好產業。從2019年7月開始養殖的100隻到現在共繁殖2300餘只,出售1200餘只,發展種兔400隻,現存欄商品兔1000餘只,2020年以來肉兔售出總收入達5萬餘元。

從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出肉兔養殖產業的前景是非常可觀的,下一步我們合作社將繼續擴大肉兔特色產業發展,採取規範化養殖,對兔圈進行規範化改造和擴建,擴大至3000隻養殖規模,並發動30戶以上有意願的村民參與養殖,把小兔子做成也蒙村的富民大產業,持續鞏固脫貧成效。通訊員 王興秀 整理

編輯 胡銳編審 王璐瑤 李劼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真情真意做好幫扶工作丨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西竹...
    我叫練軍,2018年3月,由貴州省教育廳選派到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西竹村擔任第一書記。我到西竹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戶走訪,摸清楚村情村況。  針對農戶的疑惑和困難,我及時入戶了解情況,將扶貧政策講清楚,耐心地做工作,轉變他們的思想。為方便群眾聯繫,我在每家都張貼了連心卡,在村內設立了多個便民意見箱。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幫扶戶都爭著入黨丨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堯...
    我叫陳永健,2018年3月,我來到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堯古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陳永健幫助群眾拔秧苗履職以來,我不斷加強學習,嚴守紀律,紮實工作,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積極爭項目、找資金、為人民群眾辦實事。通過兩年多的努力,堯古村的扶貧工作成效顯著。
  • 「我的扶貧故事」兩洋村裡的「駐村人」丨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
    凌晨的兩洋村格外安靜,新鮮的空氣讓人精神振奮,村寨還有路燈和村委的燈在明晃晃的亮著……我習慣性地望下天空閃爍的繁星,不知不覺,我到兩洋村已經三年了。我叫趙仕平,是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踏上了駐村扶貧之路。
  • ...故事」九年扶貧路,一路見真情丨雷山縣郞德鎮楊柳村駐村第一...
    「我是個老扶貧了,九年扶貧路,真是一路見真情。」我叫楊華周,曾任雷山縣方祥鄉副鄉長,現任雷山縣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同時也兼任雷山縣郎德鎮楊柳村駐村第一書記。2016年8月,因為工作需要,我離開了工作25年的方祥,調到雷山縣殘疾人聯合會工作,縣裡將我的幫扶對象從方祥鄉雀鳥村調到了郎德鎮楊柳村。離開方祥時,許多百姓都自發的到路上等候送我,久久不肯離去,令我萬分不舍。2017年6月,受組織委派,我擔任郎德鎮楊柳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甘於平凡又不甘於平庸的扶貧之路|都勻市歸蘭水族...
    2018年3月按照組織安排來到了都勻市歸蘭水族鄉翁奇村,在這個都勻市最落後偏遠村之一的地方成為了一名光榮的駐村工作隊隊員。這給我帶來了很大地衝擊,也讓我明白了基層幹部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才能幫助群眾實現脫貧。  而我,在翁奇村工作的這九百多天的時間裡,日復一日地走村入戶,調查收集貧困群眾的致貧原因;與整個工作隊共同深挖村莊特色;跟著領導幹部邀請專家赴村研討行之有效的增收之道。
  • 「我的脫貧故事」雷山縣貓鼻嶺村村民侯昌菊:脫貧姊妹手拉手 致富...
    我叫侯昌菊,曾是雷山縣西江鎮貓鼻嶺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前從事過鄉村代課教師,去福建打過工,現在是阿榜服裝廠的負責人。2017年,我們一大家子從貓鼻嶺村老家搬到了雷山縣牛王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我有過在服裝廠打工的經歷,看到安置點有許多因為帶孩子無法務工的留守婦女,便萌生了在社區創辦服裝廠的想法。在徵求並獲得丈夫的支持後,2018年8月我在安置點申請了50多平方米的場地,創建了阿榜服裝廠。阿榜服裝廠內一片繁忙景象創業之初,起步異常艱難。
  • 「我的扶貧故事」抱定初心赴徵程丨鎮遠縣羊坪鎮黃連村駐村第一...
    我叫王文杰,2019年1月,我闊別工作5年多的貴州省地礦局凱裡101地質大隊,調到鎮遠縣羊坪鎮黃連村任駐村第一書記。按照「因戶施策、一戶一策」的扶貧思路,給貧困戶量身定製了幫扶措施,孤老病殘人員納入民政兜底,無法外出務工的半勞力動員申請護林員等公益性崗位,缺乏勞動技能組織參加技能培訓,確保脫貧有門路,致富路上一個不掉隊。
  • 「我的扶貧故事」大家叫我「茄子書記」丨遵義市匯川區泗渡鎮黨委...
    我叫王倩,是匯川區泗渡鎮黨委書記。   作為泗渡鎮「當家人」,我用了一年多時間,將泗渡鎮壩區這個「萬畝荒地」,打造成了「綠色聚寶盆」。用群眾的話說,憑的就是「實幹」。今年6月以來,泗渡鎮壩區3500畝茄子大豐收,遠銷上海、北京、重慶等地,深受消費者喜愛。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他們」相識於脫貧攻堅丨上海市第三批援黔...
    一年多的時間,我一直深入基層調研,走遍了遵義8個貧困縣市,走完了遵義15個區縣市,我深深熱愛遵義這片紅色土地。2020年,我很榮幸獲得了貴州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2020年3月3日,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宣布脫貧出列,標誌著遵義革命老區率先全部脫貧。在這場脫貧攻堅偉大戰役中,我認識了許多人,有了許多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村民一樣幸福丨劍河縣觀麼鎮和平村第一書記...
    「現在生活好多了,謝謝書記,謝謝你們,幫我渡過了那段最艱難的日子,一家5口再也不用四處漂泊了。」邰政學對我說。我叫楊國梅,是黔東南自治州劍河縣民政局派駐觀麼鎮和平村第一書記。由於舉家外出多年,家裡房子年久失修,居無定所,村裡曾多次電話勸他回來申請危房改造或透風漏雨整治項目,他都以各種理由拒絕了。無奈之下,在得知他春節返鄉過年後,節後返崗第一天,我便匆匆趕到他暫住的哥哥家裡,耐心地跟他們面對面地進行擺談,分析一個家庭居無定所的各種利弊,終於同意留下來配合開展老舊房透風漏雨整治工作。
  • 山城相依 小康同行丨我心安處是吾鄉 雷山姑娘「安家記」
    扶貧車間。在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城南社區,水族姑娘潘承花的一天井然有序。扶貧車間裡擔任車間主任。接送孩子上學,給家裡人做可口飯菜,在家附近找到合適的工作……這是在外漂泊了十多年的潘承花未曾想像過的生活。潘承花的老家在雷山縣達地水族鄉烏達村,順著盤山公路開上兩個多小時才能抵達縣城。
  • 「我的扶貧故事」仙人街上的旅遊大使丨石阡縣龍井鄉關口坪村第一...
    我叫楊光復,是貴州師範大學的一名教師。在脫貧攻堅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響應黨中央號召,經過層層選拔,於2019年初赴石阡縣龍井鄉關口坪村擔任第一書記。我憑著知識分子的悲憫情懷和黨員幹部勇於擔當作為的精神品質,扎紮實實地推進了關口坪村精準扶貧的各項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薏小白」扶貧記|興仁市百德鎮硐坪村第一書記曾蔚
    我叫曾蔚,是興仁市百德鎮硐坪村第一書記,作為省人大常委會機關駐村工作隊副隊長,同時還掛職興仁市委常委、副市長。   興仁於我,並不陌生。  初識「薏小白」  2007年,我剛參加工作不久,便來到興仁市參與扶貧工作,2018年3月,我來到硐坪村擔任第一書記,在駐村工作隊隊長袁健的帶領下,我從老書記周德林手中接過接力棒。他們叮囑得最多的就是村裡的薏仁米產業。
  • 「我的扶貧故事」把小事做好就是最大的扶貧丨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拉...
    我的一個包保對象謝家榮移民新房後一直居住在舊房不願搬出來,成了是鄉村駐村幹部整治兩頭住問題的「大難事」。  駐村的第一天,我就到謝家榮家開始動員老人家搬出去住。  「謝公,我是新來的第一書記,我姓韋,叫我小韋......」
  • 「我的扶貧故事」聚焦產業促脫貧丨黃平縣平溪鎮黨委書記李拓
    我叫李拓,2012年4月,到黃平縣平溪鎮擔任鎮黨委副書記、鎮長,2017年3月任平溪鎮黨委書記至今,也是全鎮脫貧攻堅的重要決策者之一。  為了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決定動員長嶺、川巖、翁巖、皇妹山、小地相對比較偏遠的5個村寨,生產生活環境較惡劣的148戶698人進行了搬遷。但是,就是存在個別群眾不願意,死活都不搬遷的人,至今想起,讓我終身難忘。
  • ...都勻市歸蘭水族鄉聯盟村第一書記、市衛健局駐村工作隊隊長王德周
    我叫王德周,是都勻市歸蘭水族鄉聯盟村第一書記、都勻市衛生健康局駐村工作隊隊長。2018年1月,在臨近豬年春節之際,我帶著組織的期望和重託,帶著背包行囊風塵樸樸來到都勻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歸蘭大山深處的一個深度貧困村,聯盟村。
  • 「我的扶貧故事」做石固群眾的「三好書記」丨石阡縣石固鄉黨委...
    我叫林國海,是銅仁市石阡縣石固鄉的黨委書記。從踏入崗位的那一刻起,我就把「用真情為石固鄉老百姓辦實事,以實績澆築脫貧路」作為自己扶貧工作的座右銘並始終在工作中貫徹執行。2019年1月,在我和戰友們的共同努力下,石固鄉順利完成脫貧摘帽。那段時間,我最開心的不僅僅是順利完成了工作任務,更重要的還是得到了石固鄉群眾的一致認可和讚揚,他們親切地稱我為「石固鄉的三好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老鄉都說我是「自家人」丨平塘縣塘邊鎮興隆村黨...
    我叫楊光海,94年出生,工作3年了,曾在3個工作崗位上幹過,擔任了2個村的黨支部書記,因為不到 30歲的所以我被大家叫「娃娃書記」。  工作以來,先後被評為「黔南州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平塘縣脫貧攻堅『五一』勞動尖兵」「平塘縣基層優秀村黨組織書記」等榮譽稱號。   老鄉都說我是「自家人」,有什麼難事找我「穩當」。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 讓群眾滿意的「莫書記」還在堅定前行丨...
    我叫莫可芝,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甲高村第一書記。我出生在荔波縣拉平村一個叫做「小河」的村落。我是家裡面最小的孩子,家裡還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父母每天為生計勞碌。兩歲的時候,母親因為過度勞累而去世。在我就讀小學四年級的那天,父親也突發腦溢血無力地倒下了......那時候,對於貧困的無力感,刻骨銘心。到初中時期,我便背著大米上學。到了職高,因貧困,被迫途中退學,回家後,在把查電站成為一名運行工人,生活也慢慢有了起色。一路走來,我一個人脫離了貧困,兩個哥哥還是老家村子裡的在冊貧困戶,姐姐遠嫁他鄉。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是新生活奮鬥的起點丨德江縣長豐鄉黨委書記...
    我叫尚紅,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德江人,現任長豐土家族鄉黨委書記。「尚紅書記剛上任就提出要求,村幹部必須率先帶頭帶領示範發展產業,明確我們墮坪村黨支部率先發展1500畝茶葉作為試點,並對其它村因地制宜逐一明確產業發展規劃,當時,我心裡真沒底,如今,茶葉初見成效,你們來觀摩交流,證明我們當初路子走對了。」墮坪村支部書記彭祥周在一次產業觀摩現場進行介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