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雷山縣貓鼻嶺村村民侯昌菊:脫貧姊妹手拉手 致富...

2021-01-15 天眼新聞

我叫侯昌菊,曾是雷山縣西江鎮貓鼻嶺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前從事過鄉村代課教師,去福建打過工,現在是阿榜服裝廠的負責人。

2017年,我們一大家子從貓鼻嶺村老家搬到了雷山縣牛王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我有過在服裝廠打工的經歷,看到安置點有許多因為帶孩子無法務工的留守婦女,便萌生了在社區創辦服裝廠的想法。在徵求並獲得丈夫的支持後,2018年8月我在安置點申請了50多平方米的場地,創建了阿榜服裝廠。

阿榜服裝廠內一片繁忙景象

創業之初,起步異常艱難。我是一個不懂企業經營的「小白」,通過培訓學習和逐漸探索,讓自己的步伐跟得上企業的成長,讓自己的所學為企業的發展增添助力,後來我還成為了「香橙媽媽」大學的優秀學員。

侯昌菊作為優秀學員參與「香橙媽媽」大學北京研學

創業之路從來都不是坦途。2019年底,服裝交貨的前一天機器壞了兩臺,預計是無法履行合約——按時出貨,後續的連鎖反應可能就是30名女工拿不到工資,無法開開心心過春節。

我當時內心萬分焦急,一面催促丈夫修理機器,一面安撫員工情緒。幸運的是,通過加班加點趕工,我們終於按時交了貨。

拿到貨款,給員工發了工資,支付了材料款後,我發現帳面上只剩下五千塊,心裡特別失落。我心想:「一家人忙了一年到頭就賺這麼點,哪怕我們出去給別人打工一個月也比這多呀。當時都動了放棄的念頭。」

可後來我又想了一想,幹嘛碰到一點點困難就洩氣呢!我團結起了周邊幾十個留守婦女一起幹事創業,雖然賺錢沒有在外務工掙的多,但是日子過得比外面有滋味、有人情味。

「香橙媽媽」大學培訓結業合影(最左為侯昌菊)

經過兩年多的發展,阿榜服裝廠漸漸有了起色,從50平方米、幾臺電腦平車的手工作坊發展到現在佔地600平方米、電腦平車80臺的企業。產品遠銷英國、非洲等地,員工由最初的幾個人增加到現在80人,其中婦女有60人,人均月工資從原來1500元提高到現在的2400多元。

不僅如此,阿榜服裝廠還被評為縣級和州級「巾幗脫貧基地」和省級「先進就業扶貧車間」。

雷山縣長袁剛多次到服裝廠視察指導工作,圖為袁剛與侯昌菊夫妻合影留念。

隨著現在訂單越來越多,我對服裝廠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計劃著進一步擴大廠房、豐富產品門類,幫助更多安置點的搬遷戶「穩得住」「能致富」,帶動更多留守婦女的就業增收,為社會經濟的發展貢獻巾幗力量。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胡家林

編輯 韋倩

編審 李坤 李冰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馬場鎮四村村村民蒲庭輔:脫貧不能「等靠要」
    我叫蒲庭輔,今年45歲,是貴安新區馬場鎮四村村打鐵寨村民。2013年以前,我在外務工,由於文化水平低,加上沒有什麼技術,沒賺到什麼錢,也沒有找到對象,自家的房屋也破敗不堪,生活一度十分困難。2014年,我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巾幗脫貧故事匯 | 魏金華: 故事裡的小黃花,脫貧路上「致富花」
    巾幗脫貧故事匯 | 魏金華: 故事裡的小黃花,脫貧路上「致富花」 2020-07-14 17: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把我當「親戚」|長順縣付家院村脫貧攻堅隊...
    我叫王徽,是長順縣家院村脫貧攻堅隊隊員。2019年3月18日,在縣委組織部門的選派下,我和丈夫毅然前往脫貧攻堅一線開展幫扶工作。2019年以後,長順縣脫貧攻堅工作進入總攻階段。我「狠心」將僅僅10個月大的女兒交給家中老人照顧,便來到了長順縣付家院村。付家院村龍家院組由我所包保,我一家一戶摸查走訪核對信息,邊核查邊登記,筆記本記滿了,每家的基本情況也基本掌握。大家也逐漸認可了我這個幫扶幹部「小王」,從開始的冷淡到後面偶爾開下小玩笑,村民們開始接納我這個新來的「親戚」。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重燃致富希望|都勻市墨衝鎮拉海村村民...
    「是脫貧攻堅的政策讓我們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我的父親向入戶走訪的扶貧幹部感嘆著。我叫何騰春,是都勻市墨衝鎮拉海村慄木山組村民。一直以來,我們一家5口人靠種地和農閒時務工維持家裡的生活,家庭經濟收入較低,經常入不敷出。
  • 「我的脫貧故事」發展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丨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
    我叫張啟武,今年50歲,是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村民,同時也是村裡一名普通的中共黨員,家裡有6口人,我家是小湳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同時,在保證自己種植的需求後,通過與政府溝通協調,我免費發放15萬株辣椒苗給村民種植,為脫貧攻堅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 「我的脫貧故事」幸福生活在眼前|盤州市淤泥鄉麻郎垤村村民杜丙成
    我叫杜丙成,今年46歲,是盤州市淤泥鄉麻郎垤村三組村民,2014年,因為一家人缺乏技術進入了貧困戶序列,當年在村幹部的幫扶下順利脫貧。我生在農家,長在農家,早年和妻子一起靠著家裡的土地養育著兩個女兒,日子一貧如洗。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走上致富路丨晴隆縣沙子鎮保家村村民...
    我始終堅信,人只要不懶,總有一天會熬出頭的。2015年年底,我家終於脫貧了。這當中我最感謝的是網格員、幫扶責任人等給我的關心和幫助。我叫黃禮會,家住晴隆縣沙子鎮保家村六組。早年我與丈夫離婚,育有一子一女,女兒出嫁在本村,兒子也娶妻生子。
  • 「我的脫貧故事」不甘貧困,爭做脫貧先鋒丨興義市敬南鎮白河村村民...
    王明軍到工地架設鋼管架2015年,精準扶貧工作啟動,在村幹部的幫助下,我遞交了申請,通過一系列程序評定,我被評為貧困戶。這時,王健作為幫扶人走進了我的家庭,他了解我家的貧困原因和家庭人口結構,幫助我出主意、找路子。
  • ...故事」九年扶貧路,一路見真情丨雷山縣郞德鎮楊柳村駐村第一...
    「我是個老扶貧了,九年扶貧路,真是一路見真情。」我叫楊華周,曾任雷山縣方祥鄉副鄉長,現任雷山縣殘疾人聯合會副理事長,同時也兼任雷山縣郎德鎮楊柳村駐村第一書記。初到該村,發現該村農戶居住分散、群眾思想落後、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貧困農戶多等,這非但不影響我的扶貧信念,反而讓我信心滿滿。驗收農戶的因戶施策項目楊柳村未來的路要怎麼走?如何讓群眾致富?是我到該村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 「脫貧攻堅·村村道」赫章縣刺竹村:脫貧變化看得見,致富幸福摸得著
    基礎設施強落實,鄉村美麗更宜居—— 過去刺竹村是土路,坑坑窪窪,亂石凸起,開車路過底盤很容易被刮傷,村民出行更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此外,土塊房、危房隨處可見,房前屋后土地閒置、堆滿雜物。產業發展促脫貧,窮山溝溝也致富——「村子要致富、貧困戶要脫貧,還要依靠產業發展。」從一開始確立這個扶貧思路,駐村工作隊就向著這個目標堅持不懈地努力著。 如何發展產業?發展什麼樣的產業?
  • 「脫貧攻堅」大安:特色黃菇娘,致富「黃金果」
    黃菇娘種植產業為當地農民鋪就了一條金色致富路。大安田間地頭,來了許多收購黃菇娘的客商在大安市太山鎮巨寶村的農貿市場,隨處可見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成噸的黃菇娘在這裡分揀、晾曬、裝箱之後銷往全國各地,他們正在為黃菇娘尋個好「婆家」。近年來,大安市積極推進黃菇娘種植產業,將其產銷與農民增收、脫貧攻堅工作相結合。
  • 「我的脫貧故事」抓住「雞」遇 勇闖致富路︱三穗縣雪洞鎮界牌村...
    冬天的清晨,晶瑩的露珠掛在林間的樹梢上,濃霧持久未消散,我站在高坡上的林下養雞基地裡,一陣陣寒風吹來略有些刺骨,但是望著這片「致富路」,我的心裡卻暖意十足。  我叫楊志滔,是三穗縣雪洞鎮界牌村的一名村民,也是千畝林下雞養殖基地負責人。楊志滔正在餵雞初中畢業後,因為家境貧窮,我只能外出打工,賺取生活費用。
  • 「我的扶貧故事」兩洋村裡的「駐村人」丨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
    我叫趙仕平,是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踏上了駐村扶貧之路。查看兩洋村6組貧困戶餘當山種植的小米  作為一個甕安人,我懷揣著為人民服務的心趕赴脫貧攻堅一線,只是到村後,有點懵。  兩洋村是雷山縣37個深度貧困村之一,也是大塘鎮最邊遠的一個村。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雖充滿艱辛,但結局是美好的|大方縣興隆...
    我叫王才勳,是大方縣興隆鄉上壩村村民。2007年,一場車禍導致我右手和腦部受傷。2010年,又在翻蓋自家房子時摔斷左腳,導致行走不便,留下殘疾,家庭陷入困難。面對坎坷的命運,我沒有低頭,以非凡的毅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靠種植魔芋鋪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脫貧路。王才勳。馬應 攝2018年12月,我順利通過了脫貧「雙認定」核驗,不僅自己成功脫貧,還帶動周邊7戶貧困群眾實現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都脫貧了,還要什麼低保丨劍河縣革東鎮養門村村民...
    「都脫貧了,還要什麼低保」。2020年4月1日,在養門村村級低保評議會上,我主動提出,自己家已經脫貧了,以後都不要低保了。我叫萬勝和,是革東鎮養門村一組的村民。貧困戶萬勝和參加村脫貧攻堅會議這幾年來,國家積極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給予貧困戶大力幫助和扶持。我們一家看見了希望,緊緊抓住政策機遇,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兵支書」袁真勇的脫貧致富經
    袁真勇說:「我是1979年參軍入伍,1981年退伍的,從部隊退伍後我自己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了23年,積累了不少的社會經驗和人脈。2004年,在村民的共同推舉下,擔任了村委會主任。200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08年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讓我對生活更有信心丨安順市平壩區天龍鎮...
    那時,我就想靠自己的雙手致富,於是,向親戚朋友借來3萬元發展肉雞養殖。但由於缺乏經驗和技術,最後打了水漂。為還借來的錢,我遠離家鄉外出打工。失敗的養雞經歷讓我懂得技術的重要。打工期間,一有空暇,我就看一些養殖技術方面的書,千方百計提高自己。幾年下來,我讀過的養雞書籍不下百餘本。
  • 【脫貧故事】李永會:養殖摘「窮帽」 致富奔小康
    【脫貧故事】李永會:養殖摘「窮帽」 致富奔小康 2020-11-24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溫暖的迴響——脫貧攻堅四川故事匯」高學輝 ‖ 我的駐...
    這是一個民風淳樸的藏族村落,傳統意識和農耕方式制約著全村致富發展。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引導村民規模種植,實現穩定增收,是亟待推進的工作。7月15日下午,以「聽取民意、共謀發展」為主題的卡心村集體經濟發展民主座談會召開,幫扶單位縣民政局、洞松鄉人民政府、卡心村村兩委全體社幹、村民代表和駐村工作隊踴躍發言、獻計獻策,研究確定了引導村民規模種植經濟作物——圓根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