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大安市種植的黃菇娘已果熟蒂落,由於種植技術成熟,成規模,一上市便引來外地客商紛紛搶購。黃菇娘種植產業為當地農民鋪就了一條金色致富路。
大安田間地頭,來了許多收購黃菇娘的客商
在大安市太山鎮巨寶村的農貿市場,隨處可見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成噸的黃菇娘在這裡分揀、晾曬、裝箱之後銷往全國各地,他們正在為黃菇娘尋個好「婆家」。
近年來,大安市積極推進黃菇娘種植產業,將其產銷與農民增收、脫貧攻堅工作相結合。截至目前,全市黃菇娘種植面積約3萬畝,特色黃菇娘成為農民致富的「黃金果」。
在太山鎮巨寶村,村民挑揀黃菇娘,每小時能收入10元
黃菇娘產業
帶動貧困村崛起
大安市是國家級貧困縣,2020年正式退出貧困序列。這裡土地貧瘠,多為沙崗地,廣種薄收,玉米產量不高。
這樣貧瘠的土地卻非常適合種植黃菇娘,大安市種植黃菇娘有上百年的歷史,這種漿果成熟後果實色澤金黃,形似葡萄粒,味甜,多汁,2018年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農產品認證」。佔據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黃菇娘成為大安市脫貧攻堅戰的一項重點優勢產業。
黃菇娘給南崗子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據村書記馬軍峰介紹:「2016年以前村裡人均收入只有4000多,2019年人均收入達到11450元,所有貧困戶已於2018年末全部脫貧。」
8月初,正是大地黃菇娘收穫的季節
除發展黃菇娘種植產業外,大安市很多鄉鎮還通過黃菇娘發展休閒農業和加工業,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形式帶動貧困戶脫貧。2017年,徐氏眾誠農業有限公司成立了採摘園,同時也主動擔負起共建帶動的責任,創造工作崗位,幫助貧困戶脫貧。
目前正是黃菇娘採摘旺季,眾誠採摘園每天都要用工70多人,徐氏眾誠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彬指著身後的數十棟大棚對記者說:「這些大棚是政府和企業共同出資建設的扶貧採摘園,大棚裡的黃菇娘一上市,這裡便擠滿了前來採摘的遊客。採摘園不僅每年為全鎮貧困戶分紅幾十萬元,還拉動了當地的鄉村旅遊。」大安市近3000名貧困勞動力到菇娘種植大棚參與採摘、田間管理等方面工作,每天能收入179元。
目前,眾誠採摘園大棚總數達122棟,扶貧暖棚14棟,按每年不低於暖棚總造價10%的比例上繳承包費用,為全鎮1134戶貧困戶分紅。
從種植到出售,黃菇娘要經歷採摘、分揀、檢測等步驟
從溫飽到致富
黃菇娘成了「致富果」
大安市俊峰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俊峰告訴記者:「東北大多數都是黑土地,雖然土地肥沃,含水量大,但種出來的黃菇娘卻口感酸澀、易裂,而大安的沙壤土,種出的菇娘外觀和口感都是一等的。」
劉俊峰今年42歲,已經從事黃菇娘產業20年,見證了大安市黃菇娘從「房前屋後半畝地」走向3萬畝產業規模。他的合作社共有100戶會員,其中貧困戶54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跟他一起種植黃菇娘,沒有勞動能力的也參與分紅。劉俊峰算了一筆帳,「以一垧地為例,如果種玉米除了種子、化肥、農藥成本,無自然災害的話,最多淨利潤8000元,而種植菇娘每垧地純利潤6萬元以上。」
「現在大安種植黃菇娘的越來越多,行情一年比一年好,老百姓腰包鼓了起來,有了規模以後,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客商。我敢說,這個時期全國各地有黃菇娘的水果市場,一定有咱們大安的黃菇娘。」劉俊峰說。
南崗子村民馬佔東種植黃菇娘脫貧致富
好政策
讓貧困戶富起來
黃菇娘效益好,主要是採取大棚種植搶早上市,然而資金是大棚種植黃菇娘面臨的最大瓶頸。為此,大安市出臺各項政策措施,積極鼓勵農民大棚種植,為集中建設10棟以上大棚的農戶每畝補貼4000元,並在大棚水電路的配套資金方面給予支持。據悉,今年補貼政策還在加大,對建設黃菇娘大棚進行補貼,每棟補貼一萬元,無基數限制,上不封頂。
貧困戶種菇娘也有利好政策,大安市按照當地的扶貧政策把貧困戶分為三星,實行差異性的政策補貼。對從事黃菇娘生產的二星、三星貧困戶,幫助建設一棟大棚,對發展黃菇娘生產的一星戶,由於自身發展的動力不足,缺少資金,為他們解決貼息的小額貸款。
南崗子村村民馬佔東以前是村裡的貧困戶,從2016年開始種黃菇娘,如今家裡已經有了存款。他說:「原來種植結構單一,只種玉米,看天吃飯,碰上好年景能多收入點,遇到不好的年份,沒有收入、甚至賠錢。家裡妻子生病、孩子上學,生活的壓力讓他喘不過氣。」
2016年,馬佔東在扶貧政策幫助下,免費建設兩棟大棚,開始走黃菇娘致富的道路。「我沒想到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就賺了兩萬元。2017年,我用賺來的錢又建設了一棟黃菇娘大棚,擴大規模,當年就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現在家裡情況好多了,妻子身體一天天好起來,孩子也大學畢業了,我心裡別提多高興。」馬佔東感慨地對記者說。
據了解,2019年大安市黃菇娘產業帶動貧困戶2000戶,戶均增收8000元。此外,據大安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庭院種植菇娘的貧困戶,每平方米還能補貼3元,每戶最高補貼能達1000元。
來源:吉林農村報
總編:孟繁傑 石巍 韓鐵英
編輯:初慧
吉林農村報設立便民服務窗口
00:25來自吉林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