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早晨,天色微亮。75歲的安徽省懷遠縣新莊村村民唐元標來到設在村中的草編扶貧車間,開始一天的工作。
上午10點,遠在千裡之外,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龍姐農家樂」的後廚,女主人龍興花正忙著為遊客們準備飯菜。
下午2點,湖北省利川縣的一條「網紅街」上,身著土家族民族服飾的「么妹兒」何貞碧,正通過「村花直播」平臺向網友推銷當地特色豆乾。
近期,「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南線採訪團奔赴湖南、湖北、安徽三省,深入30餘個採訪點探訪當地脫貧攻堅「答卷」。從秘境湘西到魅力恩施,從山城懷化再到梨都碭山,採訪團親身見證了一個個曾經的貧困村正發生著喜人變化,一個個特色的扶貧產業發展得如火如荼,一張張充滿自信的面龐神採飛揚……
政策指路:不掉一村、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圖為湖北省興山縣高嵐村村民李明興一家所居住的易地扶貧搬遷社區「圓夢家園」。人民網記者李源 攝
「原先是靠天吃飯,家裡主要收入就是兩三畝水稻的收成,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想都不敢想。」擺脫貧困,對湖北省興山縣高嵐村的李明興一家來說,曾經是遙不可及——李明興的老伴兒曾經摔斷了15根肋骨,長期臥病在床;二兒子李斌先天小兒麻痺,幹不了重體力活。
如今,縣裡實施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希望。當地還為李斌安排了公益性崗位,每年能有9000元的固定收入。除了社保、低保,李明興、李斌還能通過在附近景區就業每年增收兩萬餘元。
李明興一家的脫貧經歷並不是個例。採訪團調研發現,不少地方都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了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扶貧政策,實實在在地惠及了當地貧困群眾。
在安徽省利辛縣鞏店鎮的菌業扶貧基地,記者見到了曾因身患癌症致貧的魏國堂。他介紹,得益於政府實施的健康脫貧工程,經過新農合報銷、大病醫療救助及「351」兜底政策,家裡再也不用為看病發愁。「我現在基本花不了啥錢,一個月務工還能掙兩千多,挺滿足的!」魏國堂笑著說。
圖為湖南省保靖縣隘口村村民張紹紅(右)展示自家茶廠的手工炒茶。人民網記者李源 攝
「以前連雞蛋都捨不得吃,買個油都得精打細算。」 湖南省保靖縣隘口村村民張紹紅家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小兒子因病致殘,巨大的醫療費缺口壓得全家喘不過氣。近年來,依靠縣裡的脫貧產業幫扶政策,村裡送茶苗、送肥料,落實產業獎補資金,張紹紅逐漸將黃金茶種植產業發展了起來。如今張紹紅不僅建起了大房子,辦起了茶廠和農家樂,還打算買一輛汽車。
……
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舉措落地生根,一大批特色產業在貧困地區拔節成長。「正是有了這些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的扶貧舉措,我們才能夠做到解決絕對貧困不漏一戶、不落一人、不留『鍋底』。」湖北省興山縣副縣長餘宏珊說。
產業帶路:可造血、可複製、可持續
圖為湖南省鳳凰縣菖蒲塘村水果產業園。人民網記者李源 攝
武陵山深處,湖南省鳳凰縣菖蒲塘村的水果產業園裡,沉甸甸的蜜柚掛滿枝頭,一片豐收的景象。
「有女莫嫁菖蒲塘,家裡只有爛籮筐」,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菖蒲塘村貧窮境況的真實寫照。近年來,菖蒲塘村堅持將水果種植作為主導產業,依靠技藝傍身、科技興農、果業延伸、網絡銷售,成為當地脫貧攻堅的工作「樣本」。
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一路走來,採訪團欣喜地看到,一批適合當地發展、行之有效、可持續的扶貧產業脫穎而出:
——湖南省鳳凰縣把旅遊作為扶貧攻堅主導產業,通過政府主導、景區帶村、能人幫扶等方式,輻射帶動近2萬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脫貧。
——湖北省秭歸縣大力發展柑橘優勢產業,積極探索智慧農業,做大做強產業鏈條,完善物流電商服務體系,走出了一條「政府支持、片區推進、企業領銜、合作社跟進、柑農受益」的柑橘銷售新路,30萬農民有了「致富樹」。
——安徽省懷遠縣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全面推廣「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組織1295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園區及扶貧基地帶動51個貧困村、40個重點幫扶村、17640戶貧困戶發展產業增收。
圖為安徽省懷遠縣曹河村一家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日光育苗溫室。人民網記者李源 攝
「如果沒有合作社的幫助,俺家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脫貧呢。」自從建立大棚蔬菜基地並成立專業合作社後,安徽省懷遠縣曹河村村民張君保心中就有了「主心骨」。近年來,合作社每年為種植蔬菜大棚的貧困戶免費提供價值1200元的西紅柿種苗2000株,同時提供產前培育、產中指導、產後銷售等一條龍服務,統一採購農資,統一標準化管理,統一包裝銷售,讓群眾掌握技術、懂得經營。
產業興旺了,村民富裕了,山村紅火了,一個個特色產業帶動貧困群眾甩掉窮帽子,走向了新生活。
就業鋪路: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
圖為湖南省沅陵縣易地扶貧搬遷點太安社區內的服裝加工扶貧車間。人民網記者李源 攝
「以前一直和老公在上海打工,一年才回一次家,孩子只能公婆幫忙照看。」在湖南省懷化市沅陵縣太安社區的扶貧車間裡,談起曾經的外出打工經歷,吳豔豔內心充滿了對老人、孩子的虧欠之情。
去年,當地易地扶貧搬遷點太安社區建成,吳豔豔一家搬進了新房。隨之而來的還有新工作,今年年初,吳豔豔通過當地線上招聘平臺,順利入職社區內的服裝加工工廠。
如今,「上樓生活,下樓做工」,不用出社區就有了穩定的收入,孩子和老人也能兼顧,吳豔豔心裡的大石頭終於落了地。
播撒就業「金種子」,加速收穫「致富果」。採訪團調研發現,完善就業服務機制、搭建就業服務平臺、拓展創新就業渠道、加強技能培訓已成為各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發力方向,有效帶動了當地貧困群眾「錢袋子鼓起來,腦瓜子活起來」。
圖為安徽省碭山縣一家水果罐頭公司的生產車間。人民網記者李源 攝
「離家近,每月還能掙個3000多,我覺得挺好。打算一直幹下去!」在安徽省碭山縣一家水果罐頭生產車間裡,44歲的馮豔娟向記者介紹,早些年她帶著孩子僅靠務農和打零工餬口,三年前來到這裡務工,掙錢顧家兩不誤,日子漸漸有了起色。
近年來,碭山縣通過走訪、梳理本地重點企業用工需求,採取點對點的方式,支持重點企業優先招用貧困勞動力。此外,全縣大力支持貧困戶創業,鼓勵引導碭山電商協會指導貧困殘疾人開設網店,實現網上創業。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獲得者李娟身殘志堅,幫助貧困戶銷售水果40萬餘公斤,直接帶動周邊12戶貧困戶走上電商脫貧路;另有140餘名殘疾人成為電商達人,走上創業致富路。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能在家門口學手藝,既方便又輕鬆,還能多點收入。」湖北省利川縣柏楊壩鎮的脫貧戶舒作香利用空閒時間做編織,枕頭、坐墊、果盤、手提包、挎包……通過售賣草編產品,56歲的舒大姐平均每天可以額外收入100元左右。
「手編」正逐漸成為當地留守婦女的新收入來源。據介紹,柏楊壩鎮整合就業創業資源,牽頭創辦職業技能培訓學校,聘請當地手工藝編織大師對留守婦女進行培訓,並對學員提供培訓補貼,目前已培訓留守婦女近1000人。
「靠著牆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思想沒了市場,貧困群眾脫貧的主體意識被充分激發。腦子轉起來、心裡熱起來、身子動起來,掌握一技之長的人們,正大步奔跑在小康路、致富路上。
編輯:韓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