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晉城市陵川縣臺北村第一書記郭建平為脫貧攻堅殫精竭慮,倒在扶貧路上;他的女兒郭子涵毅然放棄考研,繼任臺北村第一書記,繼續在脫貧攻堅路上奮進。請聽報導《父女第一書記接力脫貧攻堅》。
一場大雪過後,記者陪同郭子涵前往臺北村入戶調查。腳下的這條公路,就是郭子涵父親郭建平生前修建的。雪下得很厚,幾乎埋沒了我們的雙腳,一路走來,發出吱吱的聲響。
郭子涵:
這個就是我父親在這兒做第一書記的時候修的這條路,丈河到臺南臺北段的這條路,現在有了咱們這種水泥路的話,出行更加方便了,這條路比較寬,所以走起來更方便吧。我到村之後也修建了從臺北村到觀村的這條路,也算是沿著我父親的路繼續走下去。
69歲的村民王元生去年在郭建平的指導下,種了3畝連翹,這比之前種玉米的時候,收入增加了萬把塊錢。看到王元生家門口厚厚的雪,郭子涵忍不住敲開了他的家門。
郭子涵、王元生
爺爺在家呢,下著雪好大呀!
唉呀,路上不好走?
是,路上不方便。咱們要不出去掃掃雪吧,把路都清掃開了,到時候出行也方便。
好。
那咱們走吧。
掃了雪,大家出來也安全一點。
村裡老年人多,掃了雪以後,走路安全點。
走出王元生的家門,郭子涵說,如果父親還在,他肯定會去幫鄉親們掃雪。父親的離去對子涵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對她父親來說,也是無法預料到的。
郭子涵:
我想他一定有很多工作還放心不下,很多心願還沒有完成,作為女兒,我應該替他去把這些工作完成,讓他也放心,讓他不留遺憾。另外我也想通過扶貧工作重新認識父親,我想知道為什麼扶貧路那麼艱辛,他還那麼義無返顧,所以我來到了這裡。
2019年9月5號,郭子涵來到陵川縣臺北村就任第一書記。不到半年的時間,她已經跟村民們打成一片,成了鄉親們信賴的人。
郭子涵:
剛開始來這兒的時候,會有一種陌生感,但是慢慢經過這段時間的工作和大家的相處,現在臺北村對我來說更多的是一種親切感,一種歸屬感,我來到這兒就像回到家一樣。
村民張天發已經70歲了,孩子們都在外打工,自己在村裡種連翹和白皮松,收入不錯。郭子涵這趟主要是了解他家種連翹的情況,幫助制定今年的計劃。
張天發:
過年了,給大家送過來米麵油,增加一點兒年味兒吧。
不錯不錯,買些調料呀,油鹽醬醋就好了,感謝你。
沒有,沒有。能做點事,我心裡也高興。其實這次過來,我也想了解了解連咱們這個連翹的情況,去年咱們種了多少連翹呀?
兩三畝。
收成怎麼樣?
收成還可以,因為郭書記在的時候發展連翹和白皮樹種植,實際上周圍的老百姓是致富了。尤其連翹這個東西見效快,當年種,當年就能收,也不缺少銷路,除了定點兒收以外,每天都有經銷商來收。
那咱以後多種點,再擴種,趁著現在時候好擴種,給咱們也增收一點。
可以,可以,這個應該大量發展,還有白皮松也不錯,雖然說年代長一點,但是它種成了以後一棵樹五六百,一畝地種二百多棵樹,就十幾萬。
張天發是村裡的老人,郭建平、郭子涵父女兩代人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點點滴滴,他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張天發:
像他爸爸的性格,比較溫和、和氣,對人也平氣、熱情。
24歲的郭子涵,大學期間獲得的各種榮譽有30多項。郭子涵說,每一次收穫、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父親的言傳身教。
郭子涵:
我的父親已經與村民結下了比較深厚的感情,在我父親的基礎上,所以我的工作進行起來也是比較順暢,當然這種順暢也讓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我父親在這兒的工作是那麼的紮實。
貧困戶張小河一直在外打工,年收入不也就萬把元。兩個女兒出嫁後,她回到村裡開始種連翹,年收入增加了七八千元。村裡還給她換了新房,日子過的很舒心。郭子涵帶著我直奔張小河家。
張小河:
把玻璃給我們換了,床也給了,看起來乾淨點,以前是上頭也漏了,下雨的時候柴也溼了。
改造了就是不一樣。
進去了安全一點。
子涵剛來了,還想著吃不了苦,變化很大,超過她爸了。
沒有,沒有,也是在我爸的基礎上繼續工作吧。
進村工作近半年,郭子涵變得越來越成熟,辦事能力越來越強。在熟悉基礎工作的同時,她還積極協調村裡的重大工程項目。汙水處理是村裡一個老大難問題,郭子涵不斷和上級進行溝通,幫助鄉親們改善居住環境。村民的危房,馬上要進行改造,她跑前跑後忙得不亦樂乎。村裡的道路不好走,她幾次聯繫交通部門,想方設法解決這個難題。擔任第一書記不到半年的時間,她就幫助村裡建好了蓄水池和村裡的道路,給鄉親們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郭子涵:
通過這些事情,我也更加了解到,咱們做扶貧工作要有更多的耐心,為老百姓設身處地的考慮,解決他們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為他們辦實事。
眼前是白茫茫的一片雪,郭子涵內心卻充滿了熱情。新的一年,她給自己訂下了新的目標,要給鄉親們辦更多的實事,讓大家早日脫貧,過上更好的日子。
郭子涵:
今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我將緊握父親傳給我的接力棒,繼續做好扶貧工作,讓臺北村有一個新的變化,也讓我的青春在扶貧路上閃光。
FM90.4山西綜合廣播全媒體記者張明德、郝建軍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