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高原,春雪消融,和風暢暢,萬物復甦。在青海廣大農牧區脫貧攻堅一線,活躍著一批來自城裡的女幹部、女「第一書記」們的身影。在自己的家中,她們是乖巧的女兒是賢惠的妻子是慈祥的母親,承擔著一名普通女性的責任和義務;而在脫貧攻堅一線,她們是巾幗不讓鬚眉的基層女幹部,是把群眾的大事小事時常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的女「第一書記」。在湟中縣上新莊鎮堯灣村、白石頭村、上峽門村,記者近日走近她們中的三位,近距離感受著她們的一顰一笑,聽鄉親們敘述著她們的故事。
「她可厲害了,啥事都給我們辦,就跟我們自家人一樣。」
3月的堯灣村,晴空萬裡卻異常寒冷,這個坐落在拉脊山腳下的村莊,隨處可見未化的白雪。
當記者正在跟村民聊天時,一輛小車停在了湟中縣上新莊鎮堯灣村的小廣場上,車裡走下來一位梳著長發、面容清秀,穿著平底短靴卻滿身泥土的女人。村民王玉芳奶奶說:「這就是我們的趙書記,她肯定又去鎮上給我們跑項目了。她剛來的時候我們心裡還犯嘀咕,男的都不行,還派女的來,保準走過場!可你看她現在可厲害了,啥事都親自給我們辦,就跟我們自家人一樣。」
2015年10月省婦聯女幹部趙雅萍以「第一書記」的身份剛來到湟中縣上新莊鎮堯灣村,就遇到了一堆「撓頭事」。這個村貧困面大,村裡有一些沒有被評為貧困戶的人家其實比有的村的貧困戶還困難。趙雅萍看在眼裡,急在心上。
在走訪摸底時,5社、6社的村民集體反映,2009年從山上搬遷下來後,這幾年一到冬天就吃不上水,由於埋在地下的管子太淺,水管很容易被凍住,沒有水的時候要走400米的路程去打水。核實情況後,趙雅萍從2016年3月開始給上級打報告,經過7個月的努力,多方協調溝通,終於在2016年10月爭取到了17.77萬元的項目資金,實施了堯灣村人畜飲水修復項目,到11月份,那些一到冬天就吃不上水的人家,全都吃到了水,解決了81戶330人冬天吃水難的問題。
5社的楊永發說:「我們的趙書記可厲害了,一個女同志帶著工作隊,給我們解決了吃水難的問題,吃水再也不用去擔水了,自來水直接就拉到了鍋頭邊,還把我們祖祖輩輩沒修好的路也給修好了。」
說到自己家裡的情況時,趙雅萍說:「我一個人帶著孩子,我的母親和我一起住,當接到去下鄉的通知時有很多顧慮,但告訴母親下鄉的事後,母親對我說:『這是組織對你的信任,去吧,孩子我來照顧你放心,你的胃不好,說不定去農村睡睡熱炕,吃吃洋芋,身體會慢慢好起來。』母親的支持打消了我所有的顧慮。」
「給群眾解決了困難,群眾高興,我也跟著高興。在這兒待的有感情了,還真有些不舍,和村民們都處成親人了,村裡的班子越來越強了,村民的生活就更有奔頭了……」趙雅萍說著爽朗地笑出聲來,但眼裡卻閃著淚花。
「阿姐,我掙到錢了,你來我家吃飯,我給你做好吃的。」
湟中縣上新莊鎮白石頭村屬純腦山村,晝夜溫差大。初見白石頭村「第一書記」鄂香蘭時,她正在村黨員活動室拾著柴火生爐子。眼前這位溫柔慈祥,皮膚黝黑,卻幹勁十足的大姐以「第一書記」的身份來到這裡,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她不僅學會了生爐子,「炕」洋芋,也學會了與群眾交流,學會了做群眾工作。
鄂香蘭在幾個月的進村進戶摸底走訪中,認定如果想長期脫貧,發展就要有主業。她了解到白石頭村有個湟中雪山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由於經營不善,並沒有太好的效益。她從辦好這個合作社入手,帶領鄉親們走上了產業脫貧的道路。
從2014年的6.66公頃起步,到2015年的25公頃,如今已經擴大到72.6公頃規模化種植,鄂香蘭不知道花了多少個日日夜夜。不停的跟大家一起為合作社定章程、定管理制度,研究種植黃芪、當歸等藥材。村民通過土地流轉、學習技術、務工就業、提供種苗、負責銷售等方式從中受益。鄂香蘭為了讓合作社更具規模,專程去青海大學請了技術顧問,培訓合作社的管理人員。如今在這裡務工的村民有60餘人,還帶動了周邊六七個村的村民。
53歲的應措爾是村裡的殘疾人低保兜底戶,家裡只有一個17歲的女兒。在沒來合作社上班前,僅以種點燕麥、油菜維持生計。鄂香蘭幾次去她家鼓勵應措爾來合作社務工。2016年4月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後,應措爾靠鬆土、挖藥材,澆水,四個月就賺了5000餘元,極大地改善了家庭生活。「我都這把年紀了,還能既照顧家又能在家門口領工資,這要比到外面打工省心省力。阿姐,我掙到錢了,你來我家吃飯,我給你做好吃的。」應措爾激動地拉著鄂香蘭的手說道。
低保兜底戶王佔山以土地流轉方式入股,合同期限為三年,三年下來也有5000餘元收入。
「光把土地流轉還不行,還要掌握種植藥材這門技術,這樣才可真正賺上錢。」51歲的村委會主任郭發龍說。今年他在駐村扶貧工作組的幫助下,藉助湟中雪山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率先進行規模化種植,藥材種植規模擴大了近3倍,而且藥材全都有訂單。這下大家的心再也不慌了,摘掉貧困的帽子信心十足。
「鄂書記幫我們拓寬道路、治理河道、修建文化廣場、新建垃圾填埋場、規整衛生室,可以說我們的村子一天一個樣。我們跟她也一天天地親近起來,連稱呼也變成如今大夥口裡的『我們的書記』」。村民劉發貴感慨地說。
鄂香蘭的想法很明確,就是通過修通道路、學校改造、河道治理、發展產業這些具體的工作,一步一步、一件一件地做,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貧困戶樹立起信心,大傢伙的日子也就會一天天地好起來。
「為了這些樸實勤勞的村民,作為『第一書記』,我知道自己的擔當和責任」
初見姚陽,她眼神清亮,言談舉止間盡顯知識女性的溫文爾雅。讓人難以將她跟鄉村「第一書記」聯繫在一起。
湟中縣上新莊鎮上峽門村是一個純回族村,屬純腦山地區,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初來時的泥濘道路,破舊房屋,並沒有嚇到看起來柔弱的姚陽。姚陽來到這裡後挨家挨戶訪民情、摸底細。「村民們的經濟主要依賴於種植業、養殖業,並以祁連山水泥廠運輸礦石為主導產業,還有部分務工人員在武漢、浙江、西寧等地開拉麵館,不僅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也形成了本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渠道。」對於村裡的情況,姚陽爛熟於心。
村裡基礎設施差、部分水渠年久失修,農田灌溉用水困難,有幾個組雖然已修通公路,但年久失修路況差,一遇雨天便無法行車,給村民生活帶來了許多不便。這些,姚陽已經一項一項地列入了她的扶貧計劃,通水的項目已經開始著手實施。
脫貧要扶智。姚陽說:「家有讀書郎,小康有希望!」 2016年7月,姚陽跟她的駐村工作隊申請的「音樂之聲,我要上學」助學行動項目實施了,為村裡1—4年級29名貧困兒童爭取到連續三年,每人每年400元的助學金。10月19日,省婦聯為上峽門村申請的香港何崇本先生愛心助學基金發放,為4名小學生、4名初中生、5名高中生共發放12500元。姚陽還為村民爭取到澳大利亞魏基成天籟列車捐贈愛心助聽器100臺,上新莊鎮13個貧困村的耳聾智障者因此受益。「天哪,我聽見了,突然好清楚我都不習慣了,現在你們說啥我都知道了。」帶上助聽器的馬佔雲激動地流下了眼淚。
姚書記還組織村裡的30餘名村民學習牛羊育肥知識,並進行現場指導。為村裡的貧困婦女開展絲帶技能培訓,參加培訓的30名學員共做出絲帶繡製品80件。幫助小夥子張進全的串珠工藝品在網上順利交易,做起了微商。「雖然剛起步,但我信心十足,在姚書記的帶領下我一定會實現自己的創業夢。」張進全對自己的創業前景很有信心。
「扶貧要有好帶頭人!」姚陽走村入戶尋訪。村主任馬生雲就是一位致富帶頭人,以牛羊育肥為主,在鎮上賣肉,每年收購村裡牛700餘頭,羊5000餘只,帶動了一批村民以發展牛羊養殖脫貧。
看著越來越多的貧困戶主動發展生產,用辛勤的勞動擺脫貧困,看到上峽門村一天天的變化,姚陽堅定地說:「為了這些樸實勤勞的村民,作為『第一書記』,我知道自己應有怎樣的擔當和責任」。(董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