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龔衛國 唐瓏瑜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黃巍
6月23日清晨,芷江侗族自治縣大樹坳鄉新莊村,村主任田年髮帶上剪子、捆枝繩等工具,來到他聯繫的貧困戶龍啟林家的葡萄園裡,查看葡萄長勢,指導生產。
山坡上的葡萄藤掛滿果子,一串串葡萄青碧如玉。「這個角葉攔起陽光就會影響葡萄的光合作用,需要剪掉一片至兩片角葉。」田年發邊現場示範邊指導龍啟林。
高山刺葡萄是新莊村傳統產業,但一直以來,葡萄產量不穩定、價格上不去,還經常面臨滯銷難題。2017年,新莊村以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為契機,重點發展高山刺葡萄產業,積極探索「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將貧困戶利益緊緊聯結在產業鏈上,鋪築起村民穩定增收、快速致富的高速路。
新莊村黨支部書記曾凡雙介紹,村裡在2017年成立了綠佳特色水果專業合作社。作為合作社負責人的田年發,與黨支部成員組成葡萄管理技術服務隊,經常到村民葡萄園指導管理生產,幫助貧困戶聯繫葡萄銷售。2019年,合作社幫助銷售葡萄65.5萬公斤,種植戶畝均增收1800餘元。
「葡萄要熟了,銷售又要靠你們了。」龍啟林笑著對田年發說。「你只管放心培管好『金果』。」田年發拍著胸脯說,今年的葡萄銷售沒有問題,已有4個酒廠和合作社達成收購意向。
「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就是這17畝葡萄。」龍啟林說,這些年多虧合作社幫助,解決了葡萄的種植技術和銷售難題。今年葡萄估計有4萬多公斤,純收入應該有5萬多元。
貧困戶龍大海家的葡萄園裡,葡萄藤外面都搭著大棚。「搭大棚之後,葡萄不容易『生病』,產量還高些。」龍大海笑呵呵地解釋。
據了解,南方地區多雨潮溼,最易產生霜黴病,影響葡萄種植。為此,合作社想出新招:2016年,試種6畝大棚避雨葡萄,當年掌握技術並獲得成功,實現畝均增收2500餘元。
「通過推廣大棚避雨栽培技術,產量比露天種植要增加20%到30%。」田年發說,2018年全村有52戶村民發展避雨葡萄栽培200畝,帶動21戶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
山果變金果,村民的日子變得富裕起來,家家都添置起彩電、冰箱、空調,住上新修建的侗族木房子。2017年,新莊村建檔立卡貧困戶38戶150人通過種植葡萄實現脫貧出列。2019年,村級固定資產達到350萬元,葡萄產業面積864畝,總產值420多萬元,人均純收入944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