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幸福生活要靠自己雙手去打拼—織金縣熊家鎮幹河...

2020-12-20 天眼新聞

告別破舊的小瓦房,住上漂亮的大平房。依靠生薑種植、豬牛養殖產業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改變了我一家人的生活,我就是織金縣熊家鎮幹河村的村民周其貴。  我居住的地方叫做幹河村,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村子被整個幹河河流貫穿其中。以前,我們幹河旱季河道水流量很少,平時水淺細小,幾近乾涸,但進入雨季,水勢洶湧,排水困難,河水泛濫嚴重時,還會阻斷我們外出的道路。

由於交通不便,我家僅靠種包穀、紅苕、洋芋等的維持生活,經濟收入很薄。2013年,我家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8年,政府加大人力、物力、財力來修繕治理幹河河道,經過長達半年多的努力,幹河河床疏通了,水患也得到治理,河道的治理成功還了我們村一個安寧的生活。河道旁修通的大馬路打通了我們通向外界的通道,以前到鄉鎮步行要2.3個小時,如今開車只需十幾分鐘時間。  家鄉的道路修通了、河道治理好了,外出方便了,我就有了發展產業的想法。我從我幫扶人那裡得知,政府有小額信貸發展產業的扶貧貸款,可以支持我發展養殖業。說幹就幹的我,利用特惠貸政策貸了5萬元起步資金,修建起了80平方米圈舍,並圈養起了能繁母豬與肉牛。

如今交通便捷了,收豬仔的老闆直接開車到我們家門口進行收購。今年6月份,我剛賣了20個小豬仔,收入了3萬多元。現在豬舍裡又有20多個才出生的小豬仔,再養一個多月的時間,又可以進行銷售了。現在,我家靠著生豬養殖與生薑種植,年收入有5萬多元。  幾年養殖生涯,通過不斷參加培訓與親身試驗,讓我對養豬越來越有心得,在母豬配對、豬仔飼料配比、豬生病治療都有了自己的經驗,由於我們家養的豬養得好,還有很多村民到家裡面學習取經,大家笑稱我是農村生豬養殖的土專家。   在黨和國家好政策的惠及,與各級幹部幫扶下,加上自己的努力,我通過發展產業改變我家的境況,並於2018年實現了脫貧。接下來,我也會把我的養殖經驗與種植經驗向大家分享,讓有意願的群眾和我一起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提高生活質量,邁向小康走向富裕。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維維 吳採麗

編審 唐怒嬌 遊正蘭

編審 趙勇軍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不能「等靠要」,幸福生活「手創造」丨興義市...
    以前我家的生活是這樣的:房子破破爛爛、三餐粗茶淡飯、出門兩手空空、錢包比臉乾淨(臉上至少還有鬍子)。通過我和幾位幫扶責任人幾年來的不懈努力,共商共建,一系列幫扶政策落地生根,我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上了以前做夢都想不到的幸福生活。現在我家的生活是這樣的:住房寬敞亮堂、三餐魚菜噴香、出門摩託代步、錢包鼓鼓脹脹。
  • 【我的脫貧故事】馬武朵:脫貧致富要靠自己的雙手
    【我的脫貧故事】馬武朵:脫貧致富要靠自己的雙手 2020-12-21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今後的生活我還是要堅持靠自己丨赤水市寶源鄉...
    在以前,當聽到別人說「一年收入幾萬、甚至十多萬元」的話時,我作為家中男子漢、頂梁柱,臉上總是火辣辣的。心中干著急,暗自在心中發誓一定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擺脫貧困,讓家人過上幸福的生活!王正忠(左一)與第一書記黃小偉商討竹筍產品包裝由於妻子要在家照顧年幼的孩子,我又長期生病,不能幹重體力活,只能靠自己家中現有雜竹林、楠竹林、大竹林尋找致富之路。於是我不分白天黑夜、天晴下雨都在自家竹林中辛勤勞動,通過除草、鬆土、施肥等手段,進一步提高竹林的出筍率。
  • 「我的脫貧故事」靠自己的雙手過上好日子丨榕江縣平江鎮亞聾村...
    我是潘雲先,榕江縣平江鎮亞聾村人,父母去世很多年了,我一個人生活,村裡沒有親人。我以前住的地方與其說是房子,還不如說是「牛棚」。我性格孤僻,很少與村裡人來往,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什麼也不想去做,就靠著190塊錢的低保金渾渾噩噩地過著日子,我也因此被別人稱為「懶漢」。
  • 「我的脫貧故事」我靠勤勞的雙手「魔」出了幸福日子丨百裡杜鵑...
    2013年以前,我還沒有發現種植魔芋這條致富路,那時家裡條件十分困難,四個孩子相繼上學,妻子要照顧孩子讀書,根本騰不出手來掙錢養家。為了撐起整個家庭,我不得不到處打零工補貼家用。自從在2014年被村裡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孩子們上學都有了教育補助,壓在我肩上的經濟重擔得以大大減輕。
  • 「我的脫貧故事」馬場鎮四村村村民蒲庭輔:脫貧不能「等靠要」
    我叫蒲庭輔,今年45歲,是貴安新區馬場鎮四村村打鐵寨村民。2013年以前,我在外務工,由於文化水平低,加上沒有什麼技術,沒賺到什麼錢,也沒有找到對象,自家的房屋也破敗不堪,生活一度十分困難。2014年,我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我的脫貧故事」產業扶貧政策送到家|織金縣珠藏鎮新莊村村民魯明學
    幸好駐村幹部把產業扶貧政策送到我家,帶我去參加養殖培訓,為我們謀出路,讓我在家發展養豬產業,不然到現在我還不知做什麼養活整個家庭,根本就談不上脫貧。非常感謝幫扶幹部的用心用情,把國家的好政策落實到我們身上我叫魯明學,屬於織金縣珠藏鎮新莊村罕嘎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4年之前,我空有一身蠻力,由於自身缺發展資金和一技特長。加之家中有兩個年邁的老人需要照顧,所以整個家庭的生計只能靠在外打臨工養活。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稻花香|織金縣牛場鎮井沙村幫扶幹部王勇
    脫貧攻堅,沒有等出來的精彩,只有幹出來的輝煌。我叫王勇,原是畢節市織金縣牛場鎮大衝村駐村幹部。2017年我所駐的村出列後,2018年被組織選派到牛場鎮井沙村擔任幫扶幹部。我新到井沙村是一個以傳統農業水稻種植為主的村。
  • 「我的扶貧故事」難忘的笑聲|織金縣茶店鄉山林村駐村第一書記龐成智
    2020年11月底,全村已實現整村脫貧目標。駐村以來,讓我最難忘的是貧困戶劉永發搬進城裡新家那天一家人幸福滿足的笑聲。2019年年初,在開展大走訪大排查行動時,劉發永的情況引起了我的關注。該戶有四口人,夫妻倆在織金打零工供兩個孩子讀書,偶爾回村裡看望老人。
  • 「我的脫貧故事」班繼龍:幸福生活是靠辛苦勞作拼來的!
    2017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國家政策幫助和自身努力,2020年實現了脫貧。作為昔日貧困戶,他感慨的說道,「等、靠、要」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只有通過自身努力才能徹底改變生活的窘境。班繼龍說,曾經他們一家人住在半山腰的老房子裡,他常年在外面打工,父母在家裡做點農活順便帶帶我女兒,日子也還算過得去。
  • 「我的脫貧故事」小小的人兒「搬」出大大的幸福丨龍裡縣醒獅鎮...
    我叫史義菊,今年56歲,是易地扶貧搬遷戶,現居住在龍裡縣醒獅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我的脫貧故事,可能並沒有別人那麼精彩,但我也想感謝黨和政府,讓我住進了新房子,過上了平平凡凡又幸福的日子。當時,家裡的生活也十分困難,兒子在外務工,媳婦也因為家庭條件的原因和兒子離了婚,留下一個五歲的孫女,我因為患有殘疾,身高只有1米左右,幹不了什麼農活,外出務工也沒有地方要我,愛人年紀也大了,兩老口只有在家帶帶孫女。兒子每月的務工的收入,除去平時的生活費後,所剩無幾。一直想把家裡的房子修整一下,但收入實在太少,一家人只能住在透風漏雨的房子裡。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讓我對生活更有信心丨安順市平壩區天龍鎮...
    天龍鎮打磨村是深度貧困村,全村共有80戶貧困戶,我就是其中的一戶。這幾年,在國家政策幫扶下,我靠養雞脫貧致富,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我叫陳中祥,因為家庭貧困,高中沒畢業我就被迫輟學回家。
  • 我的脫貧故事丨陳仕剛:醫療幫幫助我們減輕負擔,生活越來越幸福
    我的脫貧故事丨陳仕剛:醫療幫幫助我們減輕負擔,生活越來越幸福 2020-12-09 1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在我的「幸福窩」裡闖出「新天地」|獨山縣鄢家山...
    我叫韋相培,原居住在麻萬鎮三裡村新村組,現在,全家都搬到了鄢家山安置區,我們在城裡擁有了一個「幸福窩」。以前,我們一家人居住在交通極不方便的新村組,家裡沒有交通工具時,每次到城裡就得花費1個多小時。我從小沒上過學,手裡也沒有什麼技術,全家就靠務農維持生計,日子過得十分艱苦。
  • 「我的脫貧故事」我用雙手成就美好生活丨畢節市七星關區海子街鎮...
    我叫黃餘貴,家住在七星關區海子街鎮熱水田社區黃家丫口組。2014年被識別納入為貧困戶。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外加自己努力做工,我家於2015年成功脫貧。  回想起以前的窮苦生活,我心中倍感酸楚!  以前,家裡的生活來源都是靠我一個人在外做木工掙錢,妻子負責在家照顧三個孩子,我們全家人擠在只有兩個房間的老房子裡生活。當時木工這份工作不穩定,導致收入也不穩定,我們的生活捉襟見肘。
  • 2018,獻給所有女人:靠自己賺錢「很辛苦」「很幸福」
    愛會看見,今天是2018開工的第一天,想給自己立個flag,過去的一年,自己帶了一年孩子,開始也是靠老公每個月給一些收入,後來有一些渠道,就開始了朋友圈賣小零食,一般是在孩子上學之後,就開始送貨,因為都是鄰裡之間,所以不管多少錢,只要顧客有需要就去送,後來天冷了,有的是下班回來想吃點小零食,我也給他們送去,老公還說,掙點辛苦錢,他會給的,不要去了好好帶孩子就行
  • 「我的脫貧故事」幸福生活在眼前|盤州市淤泥鄉麻郎垤村村民杜丙成
    我叫杜丙成,今年46歲,是盤州市淤泥鄉麻郎垤村三組村民,2014年,因為一家人缺乏技術進入了貧困戶序列,當年在村幹部的幫扶下順利脫貧。我生在農家,長在農家,早年和妻子一起靠著家裡的土地養育著兩個女兒,日子一貧如洗。
  • 「我的脫貧故事」用勤勞的雙手換取幸福丨金海湖新區竹園鄉尖山村...
    我叫王信妹,是金海湖新區竹園鄉尖山村熊寨二組村民。在鄰居眼裡,我肯吃苦,也能吃苦;在村幹部眼裡,我積極上進懂得感恩。大家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之前我家日子雖苦,但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們靠著勤勞雙手,成功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2006年,我與丈夫馬祥明結了婚。
  • 「我的脫貧故事」各項幫扶政策下,我重拾了生活信心|黃果樹旅遊區...
    家庭經濟支柱的重擔就此壓在我身上,讓我不知所措。家中經常「吃上頓愁下頓」,僅靠從自家種地中採些蔬菜勉強應付溫飽。    長期以來,我們家的住房是木架結構,主梁因年久失修、房頂漏水浸泡腐蝕,房體也出現了輕微傾斜,政府鑑定為D級危房,貧窮一度讓年輕的我對生活差點失去了信心。
  • 我的脫貧故事|羅庭華:​感恩與幸福相伴 奮鬥不停歇
    我的脫貧故事|羅庭華:​感恩與幸福相伴 奮鬥不停歇 2020-12-20 20: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