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破舊的小瓦房,住上漂亮的大平房。依靠生薑種植、豬牛養殖產業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改變了我一家人的生活,我就是織金縣熊家鎮幹河村的村民周其貴。 我居住的地方叫做幹河村,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村子被整個幹河河流貫穿其中。以前,我們幹河旱季河道水流量很少,平時水淺細小,幾近乾涸,但進入雨季,水勢洶湧,排水困難,河水泛濫嚴重時,還會阻斷我們外出的道路。
由於交通不便,我家僅靠種包穀、紅苕、洋芋等的維持生活,經濟收入很薄。2013年,我家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8年,政府加大人力、物力、財力來修繕治理幹河河道,經過長達半年多的努力,幹河河床疏通了,水患也得到治理,河道的治理成功還了我們村一個安寧的生活。河道旁修通的大馬路打通了我們通向外界的通道,以前到鄉鎮步行要2.3個小時,如今開車只需十幾分鐘時間。 家鄉的道路修通了、河道治理好了,外出方便了,我就有了發展產業的想法。我從我幫扶人那裡得知,政府有小額信貸發展產業的扶貧貸款,可以支持我發展養殖業。說幹就幹的我,利用特惠貸政策貸了5萬元起步資金,修建起了80平方米圈舍,並圈養起了能繁母豬與肉牛。
如今交通便捷了,收豬仔的老闆直接開車到我們家門口進行收購。今年6月份,我剛賣了20個小豬仔,收入了3萬多元。現在豬舍裡又有20多個才出生的小豬仔,再養一個多月的時間,又可以進行銷售了。現在,我家靠著生豬養殖與生薑種植,年收入有5萬多元。 幾年養殖生涯,通過不斷參加培訓與親身試驗,讓我對養豬越來越有心得,在母豬配對、豬仔飼料配比、豬生病治療都有了自己的經驗,由於我們家養的豬養得好,還有很多村民到家裡面學習取經,大家笑稱我是農村生豬養殖的土專家。 在黨和國家好政策的惠及,與各級幹部幫扶下,加上自己的努力,我通過發展產業改變我家的境況,並於2018年實現了脫貧。接下來,我也會把我的養殖經驗與種植經驗向大家分享,讓有意願的群眾和我一起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提高生活質量,邁向小康走向富裕。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維維 吳採麗
編審 唐怒嬌 遊正蘭
編審 趙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