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沒有等出來的精彩,只有幹出來的輝煌。我叫王勇,原是畢節市織金縣牛場鎮大衝村駐村幹部。2017年我所駐的村出列後,2018年被組織選派到牛場鎮井沙村擔任幫扶幹部。
我新到井沙村是一個以傳統農業水稻種植為主的村。每到秋天,金燦燦的稻穀隨風起舞,散發出一陣陣迷人的稻香。走在田間地頭總能看到鄉親們豐收的笑容,不過笑得最燦爛的要數我幫扶的貧困戶張德禮了。 張德禮是井沙村槐子樹組村民,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沒有什麼特長,種地是他的最愛。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張德禮,原本不是貧困戶,只因三個孩子兩個上大學,一個念中專,因學致貧。 張德禮雖然只會種地,但勤勞質樸的他並不甘心當貧困戶,他把外出務工鄉鄰的田土承包來自己種,不讓土地荒蕪、閒置,也給自己多添一些收入。
「我自己的有七八畝土地,加上給別要來種的土地,現在有二十左右畝。」每次我到他家走訪,張德禮都會和我聊農業,本來我就出生在農村家庭,從小就幹農活,自然和他聊得比較投緣,一來二去我們便成了無所不談的好朋友。 2018年,鎮裡來一批產業直補項目,我結合張德禮的喜好,給他申請了5頭豬作為脫貧致富的本錢。買豬的那天,他非常高興,黝黑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
「我要把一頭餵成能繁母豬,其餘的餵成大豬後就賣掉,母豬可以生小豬,小豬長大又可以換錢,這樣就不愁沒有豬本了。」在張德禮簡單的商業理念中,我看到一個農村人質樸的智慧。
2019年,我又給張德禮申請到直補養牛項目2頭,而這一年他飼養的能繁母豬分二批產下20頭豬崽,種植的12畝經果林也開始掛果。 更讓我感到高興的是他的小女兒張芬豔已完成中專學業,在北京實習期間順利找到了一份工作。兒子張石虎在浙江省寧波市一電瓶車修理店學技術,每個月有1500元的補助。大女兒張玉也即將完成學業,有了國家教育資助政策,張德禮的負擔也輕了很多。 「去年種的稻穀打成稻米陸陸續續的賣了2000多斤,有4000多塊的收入,現在成穀子還沒賣完,新米已經進家了。」看著滿地金燦燦的稻穀,張德禮總是笑得很開心。
或許在張德禮看來金燦燦的稻穀是生活的資本,是撫育孩子念書的希望,而我在濃濃的稻香中聞到的卻是他們一家幸福的味道,是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美好前景。 如今,張德禮一家早已摘下貧困戶的「帽子」,撕掉貧窮的「標籤」,而張德禮那燦爛的笑容和清新的稻香卻永遠留在我的記憶深處。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澤爾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