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稻花香|織金縣牛場鎮井沙村幫扶幹部王勇

2020-12-20 天眼新聞

脫貧攻堅,沒有等出來的精彩,只有幹出來的輝煌。我叫王勇,原是畢節市織金縣牛場鎮大衝村駐村幹部。2017年我所駐的村出列後,2018年被組織選派到牛場鎮井沙村擔任幫扶幹部。

我新到井沙村是一個以傳統農業水稻種植為主的村。每到秋天,金燦燦的稻穀隨風起舞,散發出一陣陣迷人的稻香。走在田間地頭總能看到鄉親們豐收的笑容,不過笑得最燦爛的要數我幫扶的貧困戶張德禮了。  張德禮是井沙村槐子樹組村民,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沒有什麼特長,種地是他的最愛。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張德禮,原本不是貧困戶,只因三個孩子兩個上大學,一個念中專,因學致貧。  張德禮雖然只會種地,但勤勞質樸的他並不甘心當貧困戶,他把外出務工鄉鄰的田土承包來自己種,不讓土地荒蕪、閒置,也給自己多添一些收入。

「我自己的有七八畝土地,加上給別要來種的土地,現在有二十左右畝。」每次我到他家走訪,張德禮都會和我聊農業,本來我就出生在農村家庭,從小就幹農活,自然和他聊得比較投緣,一來二去我們便成了無所不談的好朋友。   2018年,鎮裡來一批產業直補項目,我結合張德禮的喜好,給他申請了5頭豬作為脫貧致富的本錢。買豬的那天,他非常高興,黝黑的臉上總是掛著笑容。

「我要把一頭餵成能繁母豬,其餘的餵成大豬後就賣掉,母豬可以生小豬,小豬長大又可以換錢,這樣就不愁沒有豬本了。」在張德禮簡單的商業理念中,我看到一個農村人質樸的智慧。

2019年,我又給張德禮申請到直補養牛項目2頭,而這一年他飼養的能繁母豬分二批產下20頭豬崽,種植的12畝經果林也開始掛果。  更讓我感到高興的是他的小女兒張芬豔已完成中專學業,在北京實習期間順利找到了一份工作。兒子張石虎在浙江省寧波市一電瓶車修理店學技術,每個月有1500元的補助。大女兒張玉也即將完成學業,有了國家教育資助政策,張德禮的負擔也輕了很多。  「去年種的稻穀打成稻米陸陸續續的賣了2000多斤,有4000多塊的收入,現在成穀子還沒賣完,新米已經進家了。」看著滿地金燦燦的稻穀,張德禮總是笑得很開心。

或許在張德禮看來金燦燦的稻穀是生活的資本,是撫育孩子念書的希望,而我在濃濃的稻香中聞到的卻是他們一家幸福的味道,是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美好前景。  如今,張德禮一家早已摘下貧困戶的「帽子」,撕掉貧窮的「標籤」,而張德禮那燦爛的笑容和清新的稻香卻永遠留在我的記憶深處。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澤爾 整理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田旻佳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扶貧故事」用心用情辦實事 苦幹實幹謀發展丨織金縣牛場鎮井沙...
    我叫潘黔,是畢節市織金縣牛場鎮井沙村第一書記。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有幸被派駐到牛場鎮井沙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在通往牛場鎮的客車上,我思緒萬千。我本是農村出生的孩子,現在又回到農村廣袤無垠的天地,這一刻我最強烈的感覺就是回歸。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苦與樂隨行|匯川區交通運輸局幫扶幹部...
    我叫餘明軍,是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交通運輸局的一名普通幫扶幹部,也是一名共產黨員。2015年以來,我先後到團澤鎮四合村、高坪鎮聯豐村、芝麻鎮高原村結對幫扶4戶,回首6年的扶貧路,在苦與樂之間一路走來,虔誠而又執著。
  • 「我的扶貧故事」心裝一本帳 勁往弱處使|織金縣桂果鎮扶貧幹部李偉
    我叫李偉,2015年7月畢業於貴州大學管理學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織金縣桂果鎮的一名扶貧幹部。我們都知道,精準施策是脫貧致富的助推器,是社會和諧的穩定閥。參加扶貧工作以來,在我的心裡始終裝著一本帳,經常思考和記錄著我幫扶的每一戶貧困戶:窮在哪裡?為什麼窮?有哪些優勢?哪些自力更生可以脫貧?哪些通過政策支撐可以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產業扶貧政策送到家|織金縣珠藏鎮新莊村村民魯明學
    幸好駐村幹部把產業扶貧政策送到我家,帶我去參加養殖培訓,為我們謀出路,讓我在家發展養豬產業,不然到現在我還不知做什麼養活整個家庭,根本就談不上脫貧。非常感謝幫扶幹部的用心用情,把國家的好政策落實到我們身上我叫魯明學,屬於織金縣珠藏鎮新莊村罕嘎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4年之前,我空有一身蠻力,由於自身缺發展資金和一技特長。加之家中有兩個年邁的老人需要照顧,所以整個家庭的生計只能靠在外打臨工養活。
  • 織金縣阿弓鎮深度貧困村 脫貧攻堅「變身計」
    「這是2015年由畢節市紀委牽線搭橋,協調聯繫中國聯塑科技發展(貴陽)有限公司對接幫扶吹聾小學幫忙修繕的。五年來,每年『六一』兒童節貴陽聯塑都會來慰問看望孩子們。今年他們又為吹聾小學捐贈了30臺電腦。」吳維敏說,吹聾村是織金縣深度貧困村,在畢節市紀委駐村工作隊後,織金縣紀委也選派了駐村幹部加入到阿弓鎮的脫貧攻堅工作中。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白雲區派駐水城縣結對幫扶工作組...
    我叫鄧明禮,是白雲區農業農村局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工作人員。2018年4月,白雲區委組織部選派我到六盤水市水城縣開展結對幫扶工作。水城縣轄30個鄉鎮188個村(居),總面積3607.82平方公裡,總人口96.6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4.58萬人,少數民族人口42.25萬人。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是我的牽掛丨劍河縣久仰鎮久敢村幫扶幹部羅...
    我叫羅世興,是劍河縣政協副主席、縣衛健局黨組書記局長,2019年8月,擔任久仰鎮久敢村的幫扶幹部。我在久敢村的幫扶戶有6戶,我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決策部署,每周到村裡與幫扶戶促膝而談,講政策,找脫貧的方法。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就是解心結|印江沙子坡鎮邱家村幫扶幹部龍施翼
    我叫龍施翼,是印江自治縣沙子坡鎮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幹部。2016年10月,根據鎮裡脫貧攻堅工作安排,我成為沙子坡鎮邱家村結對幫扶幹部。  了解到袁華家中的情況後,我展開了思考,我認為,要開展好幫扶工作,就要融入到這個家庭中去。  拉家常、談心事、講政策、說故事成為我起初入戶幫扶的重要工作,漸漸地,雙老開始依賴我,期盼我每周都能去家裡看望他們,能有個人說說話、聊聊天,待我就像自己的兒子一樣。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變扶貧幹部 我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
    我叫羅娜,曾是毛尖鎮富溪村的村民,現在是毛尖鎮人民政府一名工作人員,脫貧攻堅一線的駐村隊員。從脫貧到扶貧,自身的經歷讓我更加理解了扶貧的責任與意義。看著母親日益消瘦的臉頰和兩鬢的白髮,我哭過、迷茫也無助過,甚至想過放棄升大四,只想趕緊進入社會,上班掙錢供弟弟妹妹們讀書,替母親分擔一點家裡的負擔。羅娜(右)入戶走訪宣傳政策就在這時,是毛尖鎮黨委政府的領導、村兩委、駐村工作隊,幫扶幹部給了我們希望。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做好幫扶丨織金縣大平鄉前坪村幫扶幹部...
    我叫安利婭,是畢節市織金縣大平鄉前坪村的幫扶幹部。在工作中,我始終牢記駐村幫扶的工作職責,用心用情做好幫扶工作。我負責幫扶的吳賢芬戶,她今年55歲,後天四級殘疾。丈夫張永付,62歲。夫妻二人育有兩女一男,大女兒婚後居住在金沙。小女兒婚後居住在黔西。小兒子12歲時候生病去世了。
  • 「我的扶貧故事」難忘的笑聲|織金縣茶店鄉山林村駐村第一書記龐成智
    我叫龐成智,是畢節市織金經濟開發區經濟發展和社會事務管理局副局長,2018年3月擔任織金縣茶店鄉山林村駐村第一書記。該村是茶店鄉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有224戶82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7戶269人,易地搬遷7戶26人,貧困發生率曾一度高達20.09%。
  • 「我的扶貧故事」從貧困戶子女到幫扶幹部丨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駐...
    我叫吳永健,是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的駐村幹部。  我出生於農村,是貧困農民的兒子,因母親不幸患有重病,家裡所有積蓄都用於四處求醫,加上當時本人亦在上學,這使原本並不富裕的家庭變得窮困潦倒。  但幸運的是,我家被評為貧困戶後得到了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的大力幫扶,在幫扶單位、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我順利畢業並進入檢察院工作成為一名檢察幹警。  我深知脫貧攻堅、扶貧工作任務的遠大意義,所以當聽到縣組織部派幹部下沉農村的消息後,我第一個主動報名,申請前往基層一線開展幫扶工作。
  • 「脫貧攻堅在一線」扶貧路上「姐妹花」
    「仰望天空,腳踏實地」是金城辦城古社區第一書記胡文婷和工作隊員任偉妮寫在工作紀實本扉頁的一句話,扶貧路上,這對「姐妹花」用行動詮釋著這句話的內涵。胡文婷和任偉妮是市婦聯幹部。脫貧攻堅號角吹響後,她們下沉基層,與群眾貼近心、一塊忙、一起幹,用實實在在的成效贏得群眾認可。城古社區位於金城辦東部,全村5個村民小組,532戶2480餘口人,未脫貧戶5戶8人,其中,低保戶2戶5人,五保戶3戶3人。
  • 身邊的扶貧故事:幫扶熱情催人奮進
    胡豔萍說:「扶貧工作最根本的就是幫助貧困戶解決最實際問題,在脫貧攻堅的基層一線,我發現了許多感人的扶貧故事,他們用一個個甘心付出和無悔行動,感染著我,激勵著我......」「扶貧工作是個良心活,要幹好扶貧工作,一定要把貧困戶的事放在心上,把貧困戶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去辦,他們才能信任你,接受你。」徐永亮這麼說,更這麼做,作為社區負責人,無論大事小事、不管是政策落實、環境整治、還是居家環境提升,他都能帶領村社區幹部衝鋒在前,靠前工作,用心、用情開展扶貧工作,俯下身、勇擔當,成為了貧困群眾的「主心骨」。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 點燃幫扶路上的熱情「火」|都勻市沙包...
    我是唐顯江,都勻市沙包堡辦事處茶園村的一名幫扶責任人。自2015年接到沙包堡扶貧站通知的那天,我輕裝簡行正式踏上脫貧攻堅之路,承擔茶園村四戶建檔立卡戶的幫扶責任。幫扶伊始,身邊沒有現成的經驗提供學習,我只好抱著熱情,投石問路,一步一腳印狠下功夫、積累經驗,用心用情擔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責任。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對象日子越過越好丨貓洞鄉來腰鼓村幫扶幹部...
    說起來腰鼓村扶貧的每一幕都是那麼的記憶猶新。記得第一次到村裡,幾經周折才發現原來村委已經修建了新的大樓,那裡已經廢棄。  我有一戶幫扶對象,他叫餘海軍,一家四口,與妻子育有一兒一女,十分幸福。說實話,那時我內心對他充滿了敬佩之心,想想如果我是他,我都不一定能做得這麼好。幫扶對象乾淨整潔的院壩之後,每次去他家走訪各方面情況都挺不錯的,每每問道生活是否有什麼問題,有什麼我能夠幫到的儘管說,他總是很客氣連聲答謝,也沒有提出過什麼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的1460多個日日夜夜丨劍河縣岑松鎮脫貧攻堅...
    我叫楊蒸,是劍河縣岑松鎮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脫貧攻堅期間,任岑松鎮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我經歷的扶貧故事,和眾多奮戰在一線的戰友們的故事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些拋家棄子、廢寢忘食、日以繼夜之類的東西,寫得人多了,也就不免落入俗套。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村裡的老「紀」們在脫貧攻堅路上的故事|天柱...
    我叫吳小江,是天柱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幹部,2019年1月積極響應召,主動報名投身到脫貧攻堅第一線,開始了我和網格區「老紀們」的故事。「小吳,我和你上去。」「莫要緊,今年提高了繳費標準,怕大家不理解,加上小吳是才來的扶貧駐村網格幹部,我也需要帶他來認認路,混個臉熟。」老紀一邊拍打著身上的雨水,一邊搓著手說道。花了半天的功夫,老紀幫我完成了任務,在家的群眾都交了合醫,我首戰告捷,高興得像個孩子。   在回村委的路上,我問老紀,他們不是不願意交嗎,你一來就解決問題了,這有啥秘訣。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月亮佳人」|鐘山區委非公工委辦公室...
    「嘻嘻,我畫起玩。」「你在哪裡學的?」「小時候媽媽教的。」……一番問話交流,才知道這個女生叫祝軍琴,是祝建華的兒媳婦。   與祝軍琴的交談,讓我有了靈感。我當時在雙塘村包保4戶貧困戶,每戶都要針對家庭情況制定相應的幫扶措施,這手藝在脫貧攻堅中定能發揮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