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幫扶的醉漢重樹起了生活的信心丨赤水市寶源鄉...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雷小容,現任赤水市寶源鄉黨委書記。

自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我有幸先後在兩個貧困鄉鎮——元厚鎮和寶源鄉任鎮長、書記。六年多來,我參與並見證了這場偉大而磅礴的戰爭從打響到即將取得完勝。

雷小容(左二)走訪貧困群眾

今年5月,當我再到貧困戶王中書家走訪時,發現屋裡屋外打掃得乾乾淨淨,生活用具已齊全。看到他的轉變,我當即決定自掏腰包,為他購買一臺電視機和衛星接收鍋,以豐富業餘生活、打發空閒時間,鼓勵他再接再厲,把日子過得更好。

當嶄新的電視機送到王中書家中時,他一連說了好幾聲謝謝,讓我感受到了他發自內心的轉變。

今年54歲的王中書,是我到寶源鄉工作後的幫扶對象。他的父母已去世多年,曾經也有過一個媳婦,後來離家出走了。一直打著光棍的他便開始酗酒,經常整日整日地喝醉。

王中書在打掃環境衛生

2019年7月10日,是寶源鄉的趕集日。當天下午,我在他家第一次看到他時,他已經喝醉了,說話語無倫次,根本無法溝通。

我從周邊群眾口中得知,王中書是村裡有名的醉漢,只要趕集天,都會上街喝得爛醉。

所以,第二次我特意挑了個不趕集的日子,打算通過此次交流,了解他近來的生活情況。

「我現在的生活就很好,想吃就吃,想睡就睡!」王中書語氣中帶著不耐煩,他已經習慣了「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生活方式,依舊不聽勸。

雷小容(左)與王中書交流

我決定等待合適的時機,再選擇能讓他更容易接受的溝通方式和他交流。

2019年9月,當得知村裡在招聘生態護林員,我突然冒出讓王中書報名試試的想法,於是,我專門去找了他。

「我讀書少,字都認不得幾個,怎麼幹?再說村裡那麼多人,怎麼也輪不上我!」雖然嘴上說不願意,但能聽出他還是想幹這份工作。

「放心,招聘的所有條件你都符合,只要你不再醉酒,拿出你積極的態度,讓大家看到你的轉變,你絕對能行!你就報個名試試吧!」在我一番鼓勵下,他同意報名一試。

雷小容(左)為王中書解讀政策宣傳手冊

後來,王中書靠著自己的努力,通過層層篩選、完成崗前培訓後,成為了一名生態護林員。

被聘為生態護林員那天,王中書高興得像個孩子,還專門給我打電話報喜。我在電話裡鼓勵他要好好表現、好好幹。

也從那天起,王中書就真的像變了一個人一樣,不再每天醉酒了,還開始注重自己的衣著言行,開始熱情地與周邊群眾相處。

王中書用小喇叭沿路開展宣傳

2019年10月,當得知生態護林員工資已經發放後,我怕他又上街買酒喝,所以特意去找了王中書。當時正拿著小喇叭宣傳森林防火知識的他對我說:「您就放心吧!我準備好好工作,存錢找個老伴,不會再去爛酒了。」

他還給大家分享他是怎麼當生態護林員,怎麼巡山阻止群眾帶火進山的。看到戴著「生態護林員」袖標的他精神抖擻,我很欣慰,這個昔日的醉漢終于振作起來了!

【人物小傳】

雷小容,1978年1月出生,女,漢族,貴州赤水人,籍貫四川省合江縣,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1996年8月參加工作,現任赤水市寶源鄉黨委書記。

講述人 雷小容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柳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我的使命丨赤水市寶源鄉聯奉...
    如今的寶源鄉,鮮切花和生態魚成了群眾脫貧致富的「寶貝」。 我叫王陳,是寶源鄉聯奉村黨支部書記,一心想為村裡做點事兒。2016年12月,我當選為聯奉村村委會主任,扛起村裡的工作重擔。2019年8月,聯奉村實施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工作,受村民厚愛,我擔任聯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我幹得更起勁了。
  • 「我的脫貧故事」今後的生活我還是要堅持靠自己丨赤水市寶源鄉...
    我叫王正忠,現年43歲,家住貴州遵義市赤水市寶源鄉回龍村四組,家中有6口人。2014年以前,因病、因學等因素,一家人生活異常困難,2014年,通過自己申請、村級評議和公示等程序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以前,當聽到別人說「一年收入幾萬、甚至十多萬元」的話時,我作為家中男子漢、頂梁柱,臉上總是火辣辣的。心中干著急,暗自在心中發誓一定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擺脫貧困,讓家人過上幸福的生活!
  • 「我的脫貧故事」搬到城裡去,家和萬事興丨赤水市旺隆鎮永興村村民...
    住進縣城去,有個穩定的家,自己做生意養活家人,是我的夢想。我叫陳友勇,是遵義市赤水市旺隆鎮永興村村民,曾一度為了「家」到處奔波。2014年因缺技術成為建檔立卡戶。我的父親在我12歲時意外去世,母親靠種地養活我和哥哥,日子過得非常苦。初中畢業後,我就背井離鄉賺錢養家,不久結了婚,育有一兒,「當家才知鹽米貴」。為了生活,我們長期奔波勞碌,租房搬家很多次,老婆身體吃不消了,一年到頭也沒有什麼積蓄。
  • 「我的扶貧故事」幫助貧困戶找回生活的信心丨興義市烏沙鎮普梯村...
    2016年以來,我與唐德忠同志共同幫扶烏沙鎮普梯村長田組楊顯澤戶。  記得與同事唐德忠第一次走訪楊顯澤家時,他一人在家中烤火,看到有陌生人來訪,顯得有些侷促和緊張。  我們向他說明來意,了解一些基本信息,楊顯澤話很少,基本上是問一句答一句。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用力幫扶 扶貧扶智希望紮根|水城縣第六...
    我叫鄧集雙,是水城縣第六小學的一名教師。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三尺講臺上教育工作做好後,我就會開車到水城縣新橋街道新橋社區的貧困戶家中實地走訪。  這裡是居住著去年從大山搬出的鄉親,我一直想著用真心扶真貧、辦好事、辦實事,讓他們能在新的家園安居樂業,生活有希望。   還記得初到幫扶戶劉遠文老人家時,他家很亂,我立馬帶著其孫子孫女整理房間,耐心地示範東西如何擺放整齊、保持乾淨。
  • 「我的脫貧故事」各項幫扶政策下,我重拾了生活信心|黃果樹旅遊區...
    家庭經濟支柱的重擔就此壓在我身上,讓我不知所措。家中經常「吃上頓愁下頓」,僅靠從自家種地中採些蔬菜勉強應付溫飽。    長期以來,我們家的住房是木架結構,主梁因年久失修、房頂漏水浸泡腐蝕,房體也出現了輕微傾斜,政府鑑定為D級危房,貧窮一度讓年輕的我對生活差點失去了信心。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就是解心結|印江沙子坡鎮邱家村幫扶幹部龍施翼
    我叫龍施翼,是印江自治縣沙子坡鎮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幹部。2016年10月,根據鎮裡脫貧攻堅工作安排,我成為沙子坡鎮邱家村結對幫扶幹部。袁華老實憨厚不多話,早年在河南煤礦工地當礦工,因長期在礦井裡高強度工作,落下了塵肺病,不能再從事重體力勞動。唯一勞動力垮下了,讓這位昔日因無兒在村裡抬不起頭的女強人精神支柱也崩塌了。  了解到袁華家中的情況後,我展開了思考,我認為,要開展好幫扶工作,就要融入到這個家庭中去。
  • 「我的扶貧故事」讓幫扶對象的生活好起來是有意義的事情丨水城縣...
    我叫楊雯,生於1980年,2013年到坪寨鄉工作,現在是坪寨鄉退役軍人事務站的負責人,同時也是坪寨鄉播落村小屯組的包組人員。回想起我的扶貧故事,心中感慨萬千,五味雜陳。剛到坪寨鄉工作時,這裡路不通、電不通、水不通,對工作造成很大的阻礙。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是我的牽掛丨劍河縣久仰鎮久敢村幫扶幹部羅...
    我叫羅世興,是劍河縣政協副主席、縣衛健局黨組書記局長,2019年8月,擔任久仰鎮久敢村的幫扶幹部。我在久敢村的幫扶戶有6戶,我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決策部署,每周到村裡與幫扶戶促膝而談,講政策,找脫貧的方法。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讓我對生活更有信心丨安順市平壩區天龍鎮...
    天龍鎮打磨村是深度貧困村,全村共有80戶貧困戶,我就是其中的一戶。這幾年,在國家政策幫扶下,我靠養雞脫貧致富,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我叫陳中祥,因為家庭貧困,高中沒畢業我就被迫輟學回家。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不脫政策 幫扶一直在路上|記興義市泥凼鎮...
    我叫唐忠,2019年7月下沉到興義市泥凼鎮學校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擔任前沿指揮所工作人員,也是學校村3戶12個貧困人口的結對幫扶人。我想既然來了,就要沉下身、安下心,實實在在為村民做些事,真正把扶貧工作做好。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是一種愛的傳遞丨鎮遠縣大地鄉嶺崗屯村幫扶...
    我叫李曉蘭,是黔東南州鎮遠縣司法局的一名普通幹部。我幫扶的貧困戶是鎮遠縣大地鄉嶺崗屯村春木樹組的村民。劉文光戶是我幫扶的其中一戶。第一次來到劉文光家時,我被眼前的場景震驚了:黑漆漆的屋內各種雜物堆得凌亂不堪。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戶順利脫貧致富是我最好的收穫|岑鞏縣扶貧辦...
    聽著岑鞏縣大有鎮大坪同心社區易搬戶周道祥講述如今的生活,我也高興不已。  我叫舒萬模,是岑鞏縣扶貧辦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1月,我開始幫扶大有鎮大有村、奔坡村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給幫扶戶周道軍宣傳扶貧政策為了讓他家增收致富,根據他家的情況我結合現有的扶貧政策重點給他宣傳了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和易地移民搬遷政策。  「我今年60多歲,外出務工是不現實的,咋個增收嘛?」
  • 「我的扶貧故事」我見證了幫扶戶家的改變丨鳳岡縣琊川鎮中心完小...
    響應黨的號召,縣局安排,我們學校高度重視扶貧工作。我有幸分配到幫扶琊川鎮偏刀水社區貧困戶張志亮家,接觸他家以來,我見證了他家的改變,我為他高興。第一次去他家幫扶時,我的心中有忐忑、有不安,仿佛壓著千斤重擔,並不是擔心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任務,我憂慮的是,能否真正的幫到他們家。來到貧困戶張志亮家裡,他親自接待了我,經了解,張志亮原來是退伍兵,後因出車禍,導致大腦受傷,沒有勞動能力,一家三口全靠妻子一人做點小生意維持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的「專車」|印江自治縣紫薇鎮幕龍村幫扶...
    「梁書記、彭局長,你們還在搞精準扶貧工作呀?」  「代犬生,你會開車了?」  「梁書記,我會開幾個月了嘞。」  「你這老人電瓶代步車是誰給你買的呢?」  「是政府發給我舊房拆除補助款後,我請人幫我買的!4000多塊錢,方便出行。」我叫彭顯斌,是印江自治縣紫薇鎮幕龍村幫扶幹部。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苦與樂隨行|匯川區交通運輸局幫扶幹部...
    我叫餘明軍,是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交通運輸局的一名普通幫扶幹部,也是一名共產黨員。2015年以來,我先後到團澤鎮四合村、高坪鎮聯豐村、芝麻鎮高原村結對幫扶4戶,回首6年的扶貧路,在苦與樂之間一路走來,虔誠而又執著。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滿意度是我奮鬥的目標丨岑鞏縣馬坡村黨支部...
    我叫胡國祥,是黔東南州岑鞏縣舞水街道馬坡村村黨支部書記。   自2014年脫貧攻堅以來,我始終按照上級黨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拓寬扶貧思路,落實幫扶項目,解決貧困群眾實際困難,贏得群眾真情,成了群眾的主心骨。
  • 「我的扶貧故事」真愛付出 我心無悔丨修文縣六廣鎮中松村幫扶幹部...
    「羅老師,你看,你幫扶的這一家居住環境乾淨多了,生活條件也改善了……」這是今年端午節前,同事在扶貧路上對我的調侃。雖說是玩笑話,但回想著三年來的扶貧路,心中感慨萬千。我表明來意及聯繫方式,告訴他們,有事情可以隨時聯繫我。  從靳富家回來的路上,我十分難受,非常同情這一家人的遭遇,想到一個家庭,一人病殘,兩個孩子一個六歲,另一個才四歲,毫無生活來源。所以我心裡一直在想,該怎樣盡最大的努力去幫扶他家呢?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對象日子越過越好丨貓洞鄉來腰鼓村幫扶幹部...
    說起來腰鼓村扶貧的每一幕都是那麼的記憶猶新。記得第一次到村裡,幾經周折才發現原來村委已經修建了新的大樓,那裡已經廢棄。  我有一戶幫扶對象,他叫餘海軍,一家四口,與妻子育有一兒一女,十分幸福。不幸的是餘海軍因為一次意外失去了右手,但他是一個心態非常積極向上的人,即使失去了右手,仍然笑對生活。  記得第一次去他家時,他們一家還住在老房,妻子平時外出在周邊打零工,他一人在家餵豬,大概有十多頭豬。說實話,那時我內心對他充滿了敬佩之心,想想如果我是他,我都不一定能做得這麼好。
  • 「我的脫貧故事」黨和國家的好政策讓我重拾了生活的信心丨黃平縣...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015年我因被犁土機絞傷了左腳,因傷勢嚴重左腳被高位截肢,同年配偶也丟下兩個小孩離我而去,給我本就貧困的家庭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這樣的打擊使得我心灰意冷,對生活失去了希望。然而,黨和國家並沒有拋棄我,給了我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