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東漢末年,是指從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指東漢末年亡國前夕,直至曹丕篡漢結束,持續36年。可以說,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數個亂世,其中,尤以東漢末年的亂世形勢最為複雜。在這個紛亂的時代,湧現了許多英雄豪傑與亂世梟雄,他們軍閥割據,彼此混戰。
那麼,掀起這段亂世的始作俑者,究竟是何許人也呢?
漢末宦官釀禍,朝中的大將軍何進為誅滅閹黨召集董卓進京,然而,董卓的人馬尚未進京,何進已在宮變中身首異處。何進一死,洛陽的形勢岌岌可危,袁氏兄弟率重兵進攻皇宮,十常侍中的段矽將幼帝挾持出宮。董卓是幸運的,他帶人「接」回了被挾持的漢帝。
按理說,若董卓是個以江山社稷為重的中興大臣,這場動亂的苗頭就該在此時被掐住了。偏偏董太師是個比十常侍更膨脹的大野心家,靠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他成了下一個「十常侍」。歷史告訴我們,不論是十常侍還是董卓,都沒有曹操那兩把刷子。
他們靠挾持漢帝起家,卻因此淪為眾矢之的,被群起而攻之。董卓囂張了沒多久,便遭到天下英雄的討伐,死於王允的陰謀之下。既然太師已死,王允有沒有匡扶漢室呢?並沒有,因為王允能力和眼界均屬下乘,他只看到了董卓一人,卻忽視了董黨的力量。
誅殺董卓之後,郭汜、張濟等董卓的老部下惴惴不安。王允非但沒有及時赦免這些手握重兵的危險分子,還將這件事拖延了一段時間。沒過多久,郭汜等人就聽見了這樣的流言:「洛陽中人」打算將涼州地區的董黨全部誅殺,一個不留。一時間,董卓舊部人心惶惶,紛紛打算跑路避難。
就在這個關鍵時期,我們今天的主人公——賈詡出場了。正是這個男人,踩滅了漢室中興的最後一點希望之火,讓亂世覆水難收。早期的賈詡並不出名,雖然史料中記載此人有「張良、陳平之奇」,但起初賈詡並未得到任何勢力的賞識。從史料中記載的情況來看,賈詡為人頗陰險毒辣,擅長使用權謀。
賈詡舉孝廉入仕,但因體弱多病而辭官歸家。在回家的途中,賈詡遇到了一群氐人強盜。在亂世之中,來自遊牧民族的強盜多如牛毛,他們都想趁著中原王朝大亂之際分一杯羹。這一夥氐人有幾十人,個個是手持刀槍的悍匪。與賈詡一塊被劫匪抓住的,還有一群無辜的老百姓。
氐人見這群俘虜沒什麼錢財,便打算挖個坑將他們全都活埋了。賈詡見氐人在挖坑,便對他們說道:「我是段公的親外甥,你們千萬別把我活埋了,我家人會給你們一大筆贖金。」當時的確有個段太尉,是戍邊的名將,賈詡口中的「段公」正是此人。
由於,這段太尉常年鎮守邊疆,所以,這些北方少數民族的強盜都聽過此人的大名。經賈詡這一番忽悠,氐人果然不敢將他活埋,而是與他進行了「盟誓」,然後,放他回家了。至於和賈詡一塊被抓的那些人,均被強盜所殺害。
從這個典故中,我們就能看到賈詡顯然不是那種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豪傑人物,而是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現實主義者。從後來發生的歷史事件中,我們同樣能看到這一點。此人為了個人利益,經常算計他人賣命。就在董卓的舊部都要收拾行李跑路時,賈詡站了出來,給眾人出了個餿主意。
別看他的主意餿,理由還比較充分:
「在下聽說,長安城裡的人想要殺掉所有涼州人,如果你們單獨逃跑,只需一個亭長就能將你們逮捕。我覺得不如大家一塊西行,沿途招兵買馬,然後進擊長安,為董老大復仇。如果真的能成事,我們就繼承董公的事業奉國家之命徵天下。就算不能成事,到時候我們再各奔東西也不遲。」
那麼,為什麼賈詡會出這個主意呢?
原來,當時的他剛被調任為平津都尉,算是董卓的「舊部」。不過,他的這番話雖有點道理,但顯然為自己考慮的成分更多。且看郭汜等人,在歸順董卓之前不是久經沙場的老兵,就是落草為寇的山賊,區區亭長怎能將他們緝拿歸案呢?
論起單挑,恐怕只有賈詡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才能被一個小亭長緝拿。只不過,賈詡的這番話讓所有人都有了代入感,每個董卓舊部都覺得自己處境堪憂,這才加入到「所在收兵,比至長安」的行列中。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這支亂軍浩浩蕩蕩地殺向長安,一路招兵買馬,竟召集了十萬之眾。
在攻城時,亂軍甚至擊敗了歸順王允的呂布。亂軍殺入城中後,在長安進行了一番奸淫擄掠,而且,殺掉了所有「殺卓者」。其中,謀劃誅董的王允更是首當其衝,被亂軍砍頭棄市,慘不忍睹。隨後,郭、李等人效仿「老前輩」,將漢獻帝把持在手中,藉此壯大自己的實力。
值此之際,關東豪傑紛紛打著平亂的幌子,在各地組建義軍。在賈詡蠱惑亂軍進京之前,各地的諸侯雖有揭竿而起之心,但卻不敢做得太明目張胆。正是賈詡的一句話,讓東漢的天下陷入空前的亂局中。在這起事件之前,雖然,關中地區經常發生兵變,但這些暴亂的士兵均為正規軍。
他們的變亂,是有組織有預謀的,發動兵變的領袖也都是何進、董卓等野心家。不過,郭、李等人率領的亂軍卻更像是一支烏合之眾,他們沒有統一的領導人,且部隊是由收編的各地亂軍的構成的。所以,在亂軍內部爭奪指揮權的過程中,關中地區陷入空前的動蕩中。
《三國志》中有這樣的記載:「時三輔民尚數十萬戶,催等放兵劫掠,攻剽城邑,人民飢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又有云:天子入洛陽,宮室燒盡,街陌荒蕪,百官披荊棘,依丘牆間。州郡各擁兵自衛,莫有至者。飢窮稍甚,尚書郎以下,自出樵採,或飢死牆壁間。」
「啖食略盡」是個怎樣的場面呢?
恐怕這種情況已比「易子而食」更加可怕,我們總是在說封建社會就是個吃人的社會,但我們重讀這段歷史時,仍無法接受這種真實存在的吃人案例。
就連曾經貴為尚書郎的高官,在這場動亂中都難以自保,何況是那些一窮二白的關中百姓呢?
在這裡,筆者為何將賈詡定性為漢末亂世的「首惡」呢?
且來看看亂軍入長安時的狀況,王允為人正直且有一定能力,朝廷還有朱俊、皇甫嵩等大將。長安城中,雖沒有重兵把守,但也仍能湊出幾萬將士。宦官之禍已被解決,且已無權臣把持朝政。在這樣的狀況下,雖然大漢王朝重回盛世的可能性不大,但保得一時安定還是完全可以的。
就像古人裴松對這起事件的評價那樣,「元惡既梟,天地始開」。若沒有亂軍入城,漢朝的國力會緩慢復甦也未可知。在此之前漢帝尚有一定影響力,但亂軍洗劫長安後漢朝中央政府已失去了所有公信力和威望。獻帝在重返洛陽之際,各地諸侯再未看皇帝臉色,肆意發展勢力,擁兵自立。
這種情況是何時終止的呢?
就是三國歸晉,這種全國範圍的混亂終於告一段落。自賈詡蠱惑亂軍進駐長安開始,一直持續到西晉初期,亂世總共持續了近百年。在這一百年的戰亂中,西漢、東漢兩大王朝所積累的所有底蘊,包括國家財富、人力資源、對外影響力等,全部被消磨殆盡。
即便是那些在亂世之中成長起來的政治家、軍事家,如諸葛亮等,他們也未能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動蕩。諷刺的是,一統中原的是那些坐享其成的後來者,也就是靠祖上餘蔭的司馬氏子弟。
西晉初期的朝臣都是何人呢?
筆者認為,都是些粉飾太平的清淡文人,和只知享樂的門閥子弟。還記得發生在西晉初期的那些鬧劇嗎?不論是高官鬥富的故事,還是後宮羊車的荒唐典故,全都始於亂世之中的門閥現象。這種現象,使西晉王朝的經濟、種族、階級等種種方面的矛盾日益激化,最後一朝爆發。
西晉在統一三國之後,僅享受了二十年的和平時光,中原便再次陷入戰亂之中。先是一場司馬宗室內部的「八王之亂」導致晉室東遷,隨後又是北方少數民族大舉南侵。最終,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戰勝了中原文明,掀開了人類史上最血腥的一頁——五胡亂華。
從表面上來看,五胡亂華與漢末亂世似乎並無關聯,可實際上呢?若無漢末亂世的遺禍,種種弊端怎會被後世沿襲?歸根結底,這兩起亂世的根源皆在賈詡一人。或許,讀完了這篇文章的讀者,會認為筆者的想法有些危言聳聽。然而,歷史就是無數個蝴蝶效應拼湊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