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紀宇 實習生 高瞻展
大巴車駛入太行山脈深處,在一座寺廟前停下,車上的一行24人按要求換上藍色禪修服、上交手機,開始一項獨特的「文化體驗」。
這不是純粹的旅遊——遊客要在一天半的時間裡學會感恩、打開心結;這也不是培訓學校——坐禪吃齋、抄悟《心經》。最有趣的是,全過程要求止語——能看能聽能想,就是不允許說話。這個項目的創意者何巖斌說,「我們想通過這個項目讓大家浮躁的心安靜下來。」
A
項目創意
尋找內心的安靜
2011年10月份,何巖斌和幾個朋友開車去焦作太行山玩,一路上青山綠樹、流水潺潺。大山深處的寺廟掩映其間,頗有世外桃源的清幽。
在寺院裡,老何見到了主持一德,「我們向師傅求教,為什麼大家吃得越來越好,病人卻越來越多;房子越來越大,失眠的人卻越來越多;事業上小有成就,幸福指數反而越來越低?」
一德師傅告訴他,現代社會物質豐富,但精神貧乏,物質和精神不平衡,就導致了不幸福。
老何抱怨,作為現代都市人,生活中有太多的壓力和煩惱。一德師傅教他打坐,「關注內心的變化,讓心靜下來。」
「打坐時,能更好地察覺內心的感受,搞清楚心裡到底在糾結啥;然後就要把失敗作為一個既成事實接受下來;如果無法改變現實,就要學著接受失敗,與失敗共處;要及時調整心態,將負面消極的東西轉變為積極正面的。」老何說,經過察覺、認可、接受、轉化、再行動這幾個步驟,他突然打開了心結。
第二天上午,開車回鄭州的他有了不一樣的感覺,「真是全身心放鬆,有機會我還會再來的。」
老何想,自己身邊有不少做生意的人,他們創造了大量的財富,但也會有賠本、改行等痛苦,活得特別累,「如果組織他們來感受這種氛圍,會讓大家想明白很多問題,身體上、精神上都能得到休息。」
探討模式
B
商業運作「禪修」
遠離城市、靜心體驗挺新穎,但商業化運作有沒有市場?
「現在幾乎所有的人事主管,都面臨一個共性的問題——招人難、留人難、用人難。」老何調查發現,現在的80後、90後有個性有想法,但往往這山望著那山高,隨時準備跳槽到更高薪公司。除了工資待遇,他們也很在意自己在公司的存在感和自我提升的機會。
除了高薪留人,不少公司也會打感情牌,專門組織員工參加各種培訓,增強他們的凝聚力。而很多都市白領、草根創業族,在工作上、感情上,也有或多或少的煩惱,而現實生活中排遣渠道有限。
「我們試驗過,一次以20~30人為宜,太多了有點亂,太少了又沒氣氛。」從2012年春天開始,老何陸續組織了7期活動,經營模式已相對成熟,基本做到收支相抵。
「閉上眼,深呼吸,內心立刻變得平和,那種感覺很特別。」一次體驗後,洛陽商人方明給老何來信,說打坐改善了困擾他多年的腰痛,使他精力充沛,也能用來調節日常的煩惱情緒。這應該可以成為一種另類的「旅行」方式,不僅僅是為了讓身心得到放鬆,而是讓人更多地能看清自己的內心。
自我剖析
C
拓展突出動,禪修突出靜
「我們的『培訓』不同於素質拓展訓練,他們突出『動』,在做遊戲中體味生活;而我們更突出『靜』,在寧靜的氛圍內,讓學員自己去感悟。」老何說,靜生定,定生慧,自己親身感悟,印象才更深刻。
活動中要求學員「止語」——只能看只能聽,不能問,則更多是為了激發學員內心潛能,「說話時更多是向外界去探求,容易忽視身體、內心的感受,」老何說,很多人都是盲目地往前走,以至於忘了從哪裡出發,「我們需要每天能靜下心來思考。」
而打坐過程當中要長時間靜坐,一段時間之後雙腿就會發麻澀痛,老何形容那可以用來類比創業路上所有的困難,「堅持一二十分鐘那個疼就會過去,而忍著不動,就需要你去忍受,需要內心足夠的強大,有定力。」
「我們不是禪修班,」何巖斌說,禪修班裡更多的是虔誠學佛的居士,一兩周吃住都在寺院裡,每天十幾個小時打坐誦經,「那需要有虔誠信仰的力量,否則難以堅持。而我們則沒有宗教的成分,更多是讓學員靜心思考,好適應都市的快節奏生活。」
招商代理
尋找相關合作夥伴
何巖斌介紹,無論是想放鬆身心、淨化心靈的都市白領,還是想提升員工忠誠度的管理人員,抑或是想維繫客戶、培育客戶黏度的企業老闆,都是他們這個創意項目的意向客戶。
「在搞活動過程中,我們也聽取客戶的意見,不斷改進項目。」老何說,他們可按客戶需求,策劃更有針對性的活動。
目前,他的「靜心之旅」正面向全省招代理商。
他說,代理商只需要幫他們宣傳推廣、組織客源,便可分享利潤,「具體的分成比例得因事而議。」
他說,也歡迎旅行社、培訓公司跟他們合作,「我們可以將其融入到相關旅行線路的日程中,成為他們遊覽路線的一個亮點。」
如果您對何先生的「禪修之旅」文化項目感興趣,可以通過創富記者熱線13592595246聯絡,記者將為雙方牽線搭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