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曹魏是因為內部集團,人品問題差,才出現的司馬篡魏嗎

2020-12-17 青玉歷史

曹魏是因為內部集團,人品問題差,才出現的司馬篡魏嗎

我認為曹魏內亂,即使和司馬家有再長的拉鋸也不可能從根本上影響魏國一家獨大並最終統一中國的總趨勢,從220年曹丕執政,到255年毋丘儉與文欽起兵,25年差不多孕育了將近兩代人,這兩代人從感情上已無匡扶漢室的影響,蜀漢的感情牌在中原地區已沒有任何戰略意義。

無論洛陽之主是曹家還是司馬家,上層建築統一的大方針不會有任何改變,中下層民眾更不能容忍「周圍的小國」成為不定時炸彈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公孫淵就是最典型的案例,退一萬步講,即使司馬家和曹家因政亂產生統治分裂,在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前車之鑑下,強勢者會不惜一切代價迅速重新統一北方,保持三足鼎立的穩定局面。

大田莊制在文景之治時期就把根埋下了,九品中正制的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不得不說在剛確立時還是有一番新氣象的,曹魏裡也有秉承忠貞之志的荀彧,蜀漢裡也有賣了關羽的小官,後來曹魏內亂只能說是有點才能的曹丕曹睿死的太早,後面就是純太子爺了,晉朝也是開國就暮氣沉沉。對於曹操集團內部的人品問題,其實是從士大夫階層的評判標準出發得出的結論。

所謂袁紹、陳登等人都是漢末士大夫階層的精英與代表人士,以儒家為道德基本準則;而曹操出身寒門,代表的是與士族大家相對立的寒門階層,因此曹操用人只看才能,不注重所謂的儒家道德的標準,因此飽受士大夫詬病;然而也正是因此讓曹操在亂世有機會擊敗士大夫階層,寒門階層取得了暫時的勝利,士大夫階層不得不隱忍。而司馬代魏則是士大夫階層在這場鬥爭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說曹操內部集團人士大多道德水平不高的說法不是很認同。五大謀士、五子良將和夏侯親族人品都可以,郭嘉私人行為放浪、程昱因人肉乾事件或受詬病,但不影響他們的政治作用。蜀國傳記中楊儀、李嚴、彭羕、劉封、糜芳才是人品問題很大,牽涉到誤國誤軍機。每個集團的內部都會出現人品有誤的成份。關鍵看,是否影響到隊伍的團結:劉備方面的主要問題在於少數的外地人統治佔絕大多數的土著人,調和西川本土士人和外來人劉備的矛盾,這也多虧了法正的幫助。通過對外戰爭可以起到轉移內部注意力的目的。曹魏方面則是由於搞不清楚屬下是來效忠曹操的、還是效忠漢室的,這影響了曹操後期的事業發展。

三國裡一統天下希望最大的曹魏,其實打天下時譙沛集團作為最核心的人馬還是以武人居多的,三國鼎立之勢形成後短板就顯出來了,其實也是有在積極彌補的而後來的竹林七賢也多是其親族,就是偶然因素比如天災瘟疫,和有能力的人早亡或凋零以及可能出於集權因素而對親族的限制,結果就很遺憾了。

相關焦點

  • 為啥說司馬懿家族才是三國最牛的?看看司馬八達你就懂了
    「司馬八達」指東漢末年河內名門司馬家族兄弟八人:漢兗州刺史司馬朗,字伯達;魏太尉(晉宣帝)司馬懿,字仲達;魏太宰(晉安平王)司馬孚,字叔達;魏東武城侯司馬馗,字季達;魏鴻臚丞司馬恂,字顯達;魏中郎司馬進,字惠達;魏安城亭侯司馬通,字雅達;魏安平亭侯司馬敏,字幼達。
  • 三國時期最大的家族性政治投資,魏蜀吳三國都壓了,還是壓錯了
    受到正統思想的影響,我們一直認為司馬家族篡奪曹魏政權,是極不光彩的行為,其實,司馬家族在東漢末年是相當有影響力的家族。 曹操在位期間,是極力打壓豪族,而提拔寒門人士,比如曹魏五子良將都是依靠軍功晉升上來的,但是他們也都是曇花一現,因為沒有家族背景,不是曹氏宗親,以後誰還認你!
  • 三國一共有11位皇帝,在位時間最長的是劉禪,最短的又是誰?
    在三國這短短60年間,竟然出現了11個皇帝,而在這其中,竟然有一直被後人譏笑扶不起的阿鬥劉禪。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又是哪位呢?我們今天一起來探究一下。三國時期的曹魏皇帝,老曹家出了最多的皇帝,總共5個,由於種種原因都是短命皇帝。首先是曹丕。曹丕篡漢於220年,建立魏國,並由此開啟了三國時代。
  • 三國演義中,司馬昭部將成濟弒殺魏帝曹髦,為何蜀漢可以興師問罪
    三國鼎立 當年高平陵政變,司馬懿誅殺了曹爽一黨五千多人,忠於曹魏的夏侯霸因為擔心遭到司馬氏的迫害,逃到了蜀漢,這對蜀漢來說,不就是好處嗎?如果蜀漢能以司馬昭弒君為藉口,出軍北伐曹魏,那麼就能搏取曹魏舊臣的好心,如果曹魏舊臣需要藉助蜀漢的力量來反攻曹魏,那對蜀漢來說,不是憑空增加了盟友,有了削弱曹魏實力的機會嗎。
  • 已有三國曹魏在前,拓跋珪為何又把國號定為魏?
    後魏又是哪個朝代呢?其實就是著名的北魏,由鮮卑拓跋氏建立。唐人之所以將北周稱為後周,是因為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周朝在先。後來由於五代後周的出現,為示區別,史家將宇文周稱為北周。北魏也是如此,因為北魏之前已經有了一個魏,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國曹魏。唐人很少有將拓跋魏稱為北魏的習慣,一般還是稱為後魏。問題來了,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國時,為何將國號定為魏?
  • 解讀三國:曹魏五大驃騎將軍:一位救了曹操一命,一位篡奪了曹魏大權!
    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好看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提到武將的官職,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大將軍。不過,大將軍作為武將的最高官職,自然是萬中無一的存在。在漢末三國時期,僅次於大將軍的武將官職,就是驃騎將軍。
  • 陸遜、韋曜與司馬防:三國人物改名小考
    但同時代尚有魏司徒董昭、魏鎮北將軍呂昭、魏校尉段昭、魏將軍郝昭等一系列名諱帶「昭」字者,皆未被改名。似有隱情。最有趣之處,是雖然許多三國人物、為避晉朝皇帝名諱而遭改名,但晉宣帝(司馬懿)之父司馬防、卻因為「避三國皇帝名諱」而被改名。今日所見的「司馬防」,不僅名字被改,甚至連表字都被改了。
  • 三國鼎立的不必要條件!魏蜀吳三國為何曹魏有絕對實力?
    就拿魏蜀吳三國來講,在當時的中國,主要的經濟政治中心都在北方曹魏勢力範圍之內,而且曹操在之後也打通了對西域的商業通路,如果加上西域的話,可以說曹操佔據了將近70%的經濟總體是不誇張的。
  • 他助司馬懿發動變亂,而一生自稱曹魏重臣,是「又當又立」嗎
    例如在魏晉交接之中的司馬家,就有後一種別樣人物司馬孚。司馬孚原是曹魏老臣,也是對曹家取而代之的司馬家族成員。司馬孚一邊對曹魏忠貞,也一邊輔佐司馬家發動了「高平陵之變」,親手參與將曹魏送入歷史的行動。更值得注意的是,司馬孚在西晉代魏之後,卻到死都稱呼自己為魏臣。這是司馬孚「又當又立」嗎?他有著怎樣的一生?
  •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內部真是團結一片嗎?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足鼎立,表面上各國謀士武將攻伐謀算,可是,三國各自的內部真如我們想像中那樣的團結嗎?其實不然。蜀漢四大派系由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細分下來,共分為四大派系。直到曹丕繼位後,曾經忠於漢獻帝的朝臣或死或退,以至於整個朝堂演變成曹氏集團和司馬家族的鬥爭。最終司馬懿韜光養晦瞞過曹爽,並成功兵變,消滅曹爽勢力。至此,曹魏集團實際上被司馬家族掌控,直到司馬炎篡位建立晉朝。
  • 司馬昭一念之仁放了殺兄仇敵,卻給兒子換來了萬人難敵的猛將
    三國後期,隨著曹操、諸葛亮等人先後病逝,魏、蜀、吳三國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基本上魏國一家獨大,因為魏國有司馬懿運籌帷幄。隨著魏國的籌碼不斷增多,原本平衡的局面也逐漸被打破。本是老曹家掌控的魏國,也漸漸的隨著司馬家的崛起,有了改姓司馬的可能。好在這一時期的司馬懿並沒有徹底篡魏的決心,但是到了他兒子這一輩卻已經把魏國皇帝玩弄於股掌了。
  • 嚇死司馬,逼死諸葛,出場太晚的三國第一武將
    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好看 。          提起三國裡能打的武將,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排名。最普遍的就是「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七黃八許九姜維」。
  • 鎮魂街:曹魏仇人司馬懿早已登場?霸佔一方土地,手下都是狠人!
    在鎮魂街中,一共分為三大勢力,分別是神武靈軍團,領導人是皇甫龍鬥,也就是曹龍鬥,曹焱兵的親叔叔;三大武神軀,曹焱兵,劉羽禪,孫斬天,三人代表了三國時期的魏蜀吳;還有王國組織,他們都是西方神話傳說中的人物,領導人是King,現在霸佔了曹焱兵父親曹炎冥的身體。
  • 毛主席:司馬懿有幾手比曹操高明_三國
    就比如許多人人,都感到奇怪的一個問題:三國時期的司馬懿,他有何德何能,竟然能笑到最後?首先要說的是,這其實就是三國的魅力之一。無論你站在三國大格局上去觀察,還是緊盯著某位三國牛人去分析,都會發現總能給人以各種想像不到的「驚喜」。比如從三國大格局上來說,三足鼎立,曹魏、蜀漢和東吳,三家打得不可開交,堪稱是金戈鐵馬不斷,花樣奇謀迭出,無所不用其極。
  • 鍾會滅蜀後叛亂,是因為野心膨脹,還是忠於曹魏?
    而近代史學大家呂思勉先生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鍾會叛亂是忠於曹魏表現。在《三國史話》中呂思勉先生指出:「鍾會是個文人,很有學問的,不是什麼不知義理的武人,他要盡忠於魏朝,是極合情理的。所以鍾會可說和王凌,毌丘儉,諸葛誕一樣,都是魏朝的忠臣,並不是自己有什麼野心。」
  • 他是司馬懿親弟 在司馬家篡魏時痛哭流涕:我死都是魏國大臣
    司馬家的西晉王朝,取代了享國46年的曹魏王朝。曹魏滅亡了,曹奐被降封為陳留王,食邑萬戶,安排在鄴城居住。當曹奐離開洛陽前去鄴城時,形影孤單,情景悽涼,與當皇帝時的前呼後擁形成鮮明的對比。就在這時候,一個最不應該出現的老人來了。這人是司馬懿的親弟弟、晉武帝司馬炎叔祖父司馬孚。司馬孚來幹嘛呢?他來為曹奐送行。
  • 此人熬死了曹家三代人,等到七十高齡才造反,他到底在怕什麼?
    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 。 「魏蜀吳」三分天下,群雄輩出,猛將如雲,彼此爭戰不休,致使天下大亂,雖說看起來「熱鬧」,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天下大亂受苦的還是普通人民!而「三國之亂」一直延續到公元280年西晉滅孫吳。
  • 三國魏蜀吳相互攻伐,周邊外族為何沒人趁虛而入,原因很簡單
    而五胡亂華和滿清入關,全是借著中原動蕩,才藉機而入。可是漢末三國也是一段動蕩的時代,曹魏、蜀漢、孫吳搞成了一鍋粥,為什麼沒聽到發生外族之亂?漢末,黃巾起義以後,起先董卓亂政,接著便是各界諸侯國軍閥混戰大戰,發生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勢,再之後便是魏蜀吳三國的對決,可以說,漢未一百多年是一段爭奪持續的雄霸九州。
  • 三國名氣最大的六位前將軍:東吳一人,蜀漢兩人,曹魏三人!
    按照東漢時期的官制,左將軍在武將中僅次於大司馬、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官職,也即是一個中等偏上的武將官職。在漢末三國時期,不少著名的武將就被封為前將軍。其中,就以下六位「前將軍」,擁有比較高的名氣,並且隸屬於魏蜀吳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