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是因為內部集團,人品問題差,才出現的司馬篡魏嗎
我認為曹魏內亂,即使和司馬家有再長的拉鋸也不可能從根本上影響魏國一家獨大並最終統一中國的總趨勢,從220年曹丕執政,到255年毋丘儉與文欽起兵,25年差不多孕育了將近兩代人,這兩代人從感情上已無匡扶漢室的影響,蜀漢的感情牌在中原地區已沒有任何戰略意義。
無論洛陽之主是曹家還是司馬家,上層建築統一的大方針不會有任何改變,中下層民眾更不能容忍「周圍的小國」成為不定時炸彈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公孫淵就是最典型的案例,退一萬步講,即使司馬家和曹家因政亂產生統治分裂,在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前車之鑑下,強勢者會不惜一切代價迅速重新統一北方,保持三足鼎立的穩定局面。
大田莊制在文景之治時期就把根埋下了,九品中正制的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不得不說在剛確立時還是有一番新氣象的,曹魏裡也有秉承忠貞之志的荀彧,蜀漢裡也有賣了關羽的小官,後來曹魏內亂只能說是有點才能的曹丕曹睿死的太早,後面就是純太子爺了,晉朝也是開國就暮氣沉沉。對於曹操集團內部的人品問題,其實是從士大夫階層的評判標準出發得出的結論。
所謂袁紹、陳登等人都是漢末士大夫階層的精英與代表人士,以儒家為道德基本準則;而曹操出身寒門,代表的是與士族大家相對立的寒門階層,因此曹操用人只看才能,不注重所謂的儒家道德的標準,因此飽受士大夫詬病;然而也正是因此讓曹操在亂世有機會擊敗士大夫階層,寒門階層取得了暫時的勝利,士大夫階層不得不隱忍。而司馬代魏則是士大夫階層在這場鬥爭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說曹操內部集團人士大多道德水平不高的說法不是很認同。五大謀士、五子良將和夏侯親族人品都可以,郭嘉私人行為放浪、程昱因人肉乾事件或受詬病,但不影響他們的政治作用。蜀國傳記中楊儀、李嚴、彭羕、劉封、糜芳才是人品問題很大,牽涉到誤國誤軍機。每個集團的內部都會出現人品有誤的成份。關鍵看,是否影響到隊伍的團結:劉備方面的主要問題在於少數的外地人統治佔絕大多數的土著人,調和西川本土士人和外來人劉備的矛盾,這也多虧了法正的幫助。通過對外戰爭可以起到轉移內部注意力的目的。曹魏方面則是由於搞不清楚屬下是來效忠曹操的、還是效忠漢室的,這影響了曹操後期的事業發展。
三國裡一統天下希望最大的曹魏,其實打天下時譙沛集團作為最核心的人馬還是以武人居多的,三國鼎立之勢形成後短板就顯出來了,其實也是有在積極彌補的而後來的竹林七賢也多是其親族,就是偶然因素比如天災瘟疫,和有能力的人早亡或凋零以及可能出於集權因素而對親族的限制,結果就很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