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父母圈裡流行著這樣一句話: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了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資源,父母可以說是拼盡全力,買學區房、租房陪讀、周末補習班......
電視劇《虎媽貓爸》畢勝男和羅素這對本來很幸福的小夫妻,隨著孩子教育中的難題接踵而至,兩人教育觀念的分歧成了導火索,引發了家庭矛盾、情感衝突。《三十而已》中顧佳為了兒子能上最好的幼兒園,背負巨額貸款買學區房,想方設法打進「貴婦圈」。《陪讀媽媽》中幾位媽媽為了遠在加拿大留學的孩子,放下手中的工作,遠離家人,選擇前往加拿大成為全職「陪讀媽媽」......當與孩子之間出現矛盾時,父母各種焦慮接踵而至,不知道什麼才是好的教育方式、學習方式。
自古以來,關於學習一直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大到從人類起源,小到個體生命的結束,學習都貫穿始終。我們都很好奇世界上那麼多國家的孩子是怎樣學習的?那些優秀的孩子是怎樣學習的?這些優秀的孩子家長又是怎樣教育的?怎樣的學習才是最好的學習?這些問題始終牽動著無數家長和學生的心。
針對這些簡單而又極具深度的問題,《怎樣才是最好的學習》這本書作了深度剖析。這本書是韓國KBS電視臺打造的一部特別的紀錄片,身為世界頂尖學府——哈佛大學的四位高材生走遍中國、韓國、印度、美國、法國、以色列,去探尋全國各地學習文化。他們親身探知了不同國度、不同文化的人們,隨著探索之旅的不斷深入,「怎樣才是最好的學習」的答案也在我們頭腦中逐漸清晰。
他們的第一站是韓國的一個著名的「不夜城」——大峙洞補習街,漆黑的夜色中,閃耀著螢光的不是餐館也不是夜店,而是鱗次櫛比的補習班。韓國人把這條街評論為:這是屬於教育的天堂,所有的大人都對這裡滿懷敬意。
四位哈弗學子和補習班的高中生比賽解數學題,求極限,結果四位哈弗生全敗。韓國學生的學習目標是畢業後找到一份高薪水的工作,然後找一個優秀的人結婚。他們喜歡租住在一個只有5平米的房間裡,只有一張桌子一張床,認為這樣有助於學習。而韓國媽媽除了照顧孩子讀書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去拜佛祈福。這樣的學習方式和教育方式都讓哈弗學子感到驚奇,但同時也有一絲惋惜——在如此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是否會失去童年的快樂與創造力,從而徹底丟失學習的本真呢?
中國人準備高考時是抱著苦大仇深的心態的,每到高考時用幾十輛大巴車將即將奔赴考場的學生拉到考點考試,場面非常壯觀。清華的學子學習很刻苦,幾乎每個學生都有充電式檯燈,最誇張的是有人會準備5個充電式檯燈,挑燈夜讀。學生宿舍也十分的簡樸。中國最優秀的大學生都將自己學習的目的放在家人、社會、國家的層面上,以天下為己任。而且中國的擇校費、高考移民、陪讀現象也令人震撼。
美國MIT(麻省理工)工學專業一位教授問一位印度學生:「你們國家不是有IIT(印度理工)嗎,你為什麼還要來MIT呢?」這位印度學生回答:「正是因為我沒有考上IIT,我才來到了MIT。」在印度,幾乎每個印度孩子都把「考進IIT」當作自己的奮鬥目標。
美國矽谷的創業者中15%來自IIT,NASA的職員32%來自IIT,美國醫生中12%也來自IIT。所以在印度,學生拼命學習,是因為IIT畢業是唯一能夠擺脫貧窮和出身的方法。他們每天堅持學習12小時,印度的考試很少有客觀題,無論是化學、物理還是數學,都需要背出大量的原文。可以說,印度就是靠著背誦能力成為IT大國的。
韓國與印度的學生可以說是埋頭學習,而法國與美國接受的是另一種教育方式——討論與交流。
法國的高考需要考哲學。小學課堂裡就被老師引導者討論各種各樣的議題,除了課堂上常規的主題討論外,法國的高中生放學後就會去咖啡館與一些社會人士共同探討哲學議題。
美國課堂裡的課程也基本上是以討論的方式完成的。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學院是美國最負盛名的寄宿學校,扎克伯格就畢業於這所學校。這所學校的「哈克斯圓桌」比較有名,各學科的教學都是用圓桌教學進行的,老師們說,利用這樣的方式教學就是希望孩子參與到課堂中,希望看到孩子們在交流、討論、合作中學習。他們學校的標語就是「思考!討論!提問與分析!」
哈弗學子走遍不同的國度之後,他們認為,「最好的學習」應該屬於猶太人。各項研究結果表明,猶太人的智商確實比其他民族高,但這與他們取得的成就相比,這樣的研究結果不足以說明什麼。猶太人從來不承認自己的成功是因為遺傳基因,而是得益於他們重視教育。猶太人口差不多1700萬左右,哈弗大學1/3的學生是猶太人,耶魯25%,常春藤盟校30%以上的教授都是猶太人,諾貝爾得主中有23%是猶太人。
數千年來,伴隨著猶太族群慘遭迫害歷史的,卻是對知識孜孜不倦的追尋與對學習的熱忱。猶太人清楚,生命可能會被殺害,財產可能會被掠奪,但只有知識才是任何人都無法搶奪走的。
他們誘導孩子進行自發性的學習,誘導孩子理解自己想要傳達的意思。猶太人認為父母是最好的老師,父母是學習的楷模。每個星期六是安息日,從周五晚上太陽落山,所有猶太人就回到家裡,不出家門。所有家人圍坐在一起享用長時間的安息日晚餐,交談、唱歌、喝酒。父親會在安息日和每一個孩子單獨交談。這也是為什麼好的方法會代代相傳,影響深遠的原因。
《怎樣才是最好的學習》深入剖析了東西方的學習差異和這種差異產生的根本原因。書中在最後指出,人們夢想的能夠實現快樂學習和幸福學習的方法,即人們未來應該追求的真正的學習,其實就是和別人一起做,無論是做什麼。其實簡而言之就是交流與協作。
看完這本書後,我感受到了許多我們所熟悉的東西,但也看到了許多的不同之處。家長為孩子的無私付出、孩子的勤奮刻苦都是我們所熟悉的。與西方式的提問、討論、交流、合作等的學習方式相比,我們東方式的學習方式更像是「孤立競爭的延續」。
一個國家、一個家庭教育方式、學習方式的形成一定是漫長的社會選擇的結果,它需要進步,需要變革,但並不都是糟的。也許,「最好的學習」也不會僅僅停留在某個國家、某個族裔、某種模式,而應該是彼此的融合、碰撞吧。那對於我們中國來說,最好的教育方式、學習方式應該是吸收西方教育的優點,保留東方教育的優勢,根據自身的發展情況進行革新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