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人山村義教11年:「學生就是我的孩子」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廖樂年在課堂上本報通訊員 丘佳納攝

廖樂年和孩子們在一起。本報記者 吳春燕攝

掃描該二維碼可登錄光明網「尋找最美鄉村教師」專題網頁

  7月23日,馬來西亞華僑廖樂年的新一屆義教英語班,在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湖寮鎮長教村的翠軒公祠開學了。經過山路十八彎的顛簸,記者在長教村看到,廖樂年正在祠堂裡繪聲繪色地為學生們授課。一上午的課程,68歲的他只在短短的休息時間喝了口水。今年來學習的學生有700人,參加義教的有來自香港、廣州和大埔的70多名義工。

  「廖老師教的是標準的英式英語」

  記者跟著廖樂年在村裡走了一圈,誰見了他,都尊敬地喊一聲「老師」。然而,11年前他剛來到村裡時卻引來不少非議:放著國外的好日子不過,來這窮山溝裡免費教英語,哪有這等好人?難道是「顛鬼」(客家話「瘋子」)?

  一個學期下來,廖樂年教的孩子英語成績直線上升,慕名而來的學生越來越多。來這裡上課的學生不分年齡,廖樂年根據英語水平的高低把他們分成不同的班,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第一撥學生還沒下課,第二撥學生就已經候在門口了。

  「在這裡待上一段時間,日常口語都沒問題。」來自湖南的志願者劉春明說。40歲的羅秀琴和女兒一起在班裡學英語,「我18歲就去廣州工作,在大酒店做過總機接線員,當時就想如果會英語多好。沒想到回到村裡,這個心願實現了。」她笑著說。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宣傳司副司長王士彤有一次來到長教村,認真地當起了英語班的「旁聽生」。王士彤曾在中國駐美大使館工作多年,與班上的幾個孩子交流後,對廖樂年的教學法深有感觸:「這些孩子太幸福了!廖老師教的是標準的英式英語,孩子們會終生受益。」

  從2002年回到故鄉從事義教開始,11年來,廖樂年的弟子已達5000人。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各家各戶開始搶著請他到家裡吃飯。

  「學生就是我的孩子」

  辦學不易。村民們幫廖樂年算了一筆帳:祠堂英語班維持運轉,每月最少需5000元;暑假4個星期的大課要花費3萬元;每年資助大學生,需10萬元以上;加上資助村民種苗等等,廖樂年每年起碼要花二三十萬元。

  即便如此,廖樂年仍堅持免費招生。因此每年總有那麼一段時間,他要從長教村消失,奔走於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歐美、澳洲等地,四處「化緣」。「回馬來西亞,我經常打高爾夫球,看到大老闆,就把球往那個方向打,搭上話就向他介紹英語班的事情,爭取經費。」廖樂年幽默地說自己是「棒打大款」。廣東省僑辦提供的數據顯示,10年來,廖樂年籌集的各種經費加起來起碼有200萬元。

  廖樂年至今獨身。他說他並不孤獨,逢年過節,總會有不少學生從各大城市回來看他。他對記者說:「有了家庭,或許就不能投入這麼多精力輔導這麼多孩子了。學生就是我的孩子。」現在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把祠堂學校發展成大埔縣的英文中心,這樣一來,等到有一天他教不動的時候,他的學生還可以繼續幫助更多的人實現夢想。

  「我幫你,你幫我,世界更美好」

  「學向善,伸援手,勿懷疑……」廖樂年幼時家境並不寬裕,是靠著別人的資助才完成學業,這些經歷讓他心懷感恩。因此,他一直希望自己在教孩子們英語的同時,也將做人的道理傳授給他們。

  梅州市外事僑務局局長楊棟說,廖樂年讓人感動之處在於,他把每一件平凡的事都做得不平凡。他不僅自己做好事,還帶動周圍的人,讓愛心傳遞。村民廖安國把賣豬的錢全部交給廖樂年辦學,學生廖文敏免費給幼兒園和一、二年級的孩子上課,湖南人蘇勝不遠千裡來到大埔當志願者……在長教村,愛是一種「流行風尚」:從一個人傳向另一個人,從一個群體傳到另一個群體,點滴之愛聚合成愛的洪流。

  「無私」「激情」「魅力」和「智慧」是學生們在形容廖樂年時用得最頻繁的詞彙。「他的付出從沒有要求任何回報。」從小失去父親的學生廖文昌說。「有一句客家話叫『有來有去』,改一下是『有去有來』。我幫你,你幫我,世界更美好。」這是廖樂年最喜歡的一句話。他說:「我還能教多少年,要看鄉親們需不需要我,只要需要,我就一直教下去。」

  人物檔案

  廖樂年,英文名Brother David,馬來西亞人,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1999年在馬來西亞退休。2002年開始回到老家開展英語義教活動,並積極發動國內外志願者參與支教。曾資助20多名困難大學生讀大學,並帶動村民修路、開墾耕地、種植柚苗。榮獲「南方華人慈善盛典」慈善人物獎,被評為「美麗南粵廣東年度貢獻人物」。

  人物評價

  大埔縣委書記林健雄:廖樂年的言行所體現出的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完全相符。一個人做一兩件好事不難,難的是11年如一日默守山鄉義教義助,他的這種精神值得全社會學習。

  學生廖盧洪:我從小學四年級開始跟廖老師學英語,曾經英語不及格的我,高考英語卻考了130多分。如今,一到假期我就會回到翠軒公祠,一邊跟著廖老師學習,一邊當志願者,輔導低年級學生。

  學生廖振思:廖老師不僅創造了獨特的英語教學方法,還有很好的做事藝術和溝通能力,他11年來能很好地融入村民生活、改變村民觀念,靠的就是這種智慧。

  教師自述

  樹高千尺不離根

  廖樂年

  我出生於馬來西亞,祖籍廣東省大埔縣湖寮鎮長教村,是客屬華人第三代。15歲我就離開家到外面讀書,大學畢業後成為一名英文和馬來文教師。1999年,我退休,開始全球旅遊。在美國時,一個朋友聽我說想到非洲義教,就問:「你為什麼不回中國?中國也需要這樣的服務。」我說自己完全不懂中文。朋友說:「你是華人,中文肯定能學好。」於是,2001年,我專程到香港,用3個月的時間努力學習普通話。當年5月,我來到廣州,激動地撥通了老母親的電話,跟老人訴說回家鄉義教的想法。沒想到,剛剛沉浸在回歸故土喜悅中的我,第二天就接到母親去世的電話,這個晴天霹靂讓我悲痛不已,可我並沒有停下返鄉的步伐。至今我一直認為,是母親要我回來的。

  多少年來,我心中一直藏著一個不解之謎,那就是:小時候,母親經常教我說一句奇怪的話,每次教讀這句話,母親的表情總是靜穆莊重。這句話,雖然重複了幾千幾萬遍,話中內容,我卻始終不得其意。我第一次回梅州時,朋友問我老家地址,我搖頭。朋友再問我其他線索,我還是一臉迷茫。情急之下,我突然背出母親教的那句話:廣東大埔長教百江鐵橋德心堂。朋友大驚,隨即把我帶回長教村。我怎麼知道,那句重複了千萬遍的古怪語言,就是先輩的母語——客家話啊!而話的內容,正是老家地址!

  我哭了。直到那時,我才知道母親的苦心,多少年來,無論生活如何輾轉艱辛,父母魂牽夢繞、揮之不去的永遠是鄉情鄉夢,樹高千尺不離根啊!

  2002年,我婉言謝絕了多家機構的高薪聘請,放棄了在馬來西亞悠閒富足的生活,回到了祖地,教孩子們學英語。我這個客家遊子終於找到了下半生堅定前行的道路。

  從事義教以來,我克服了語言、飲食、居住、信任等許多困難,自創了一種學習英語的特殊方法,利用拼音思路來拼讀英文單詞,使補習班越辦越好,參加補習班的學生人數從最初的幾十名發展到幾百名。11年來,我教的學生超過了5000人。

  我在教孩子們英語的同時,還教他們給予與奉獻。我常鼓勵學生,一輩子最少要幫助兩個人。愛的傳遞,將放大慈善的力量!(本報記者 吳春燕 本報通訊員 丘佳納)

相關焦點

  • 馬來西亞華人留學中國:我愛馬來西亞也愛中國
    馬來西亞華人留學中國:我愛馬來西亞也愛中國 2017年04月28日 11:0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客屬華人廖樂年義教英語班:沒有課桌的祠堂教室
    客屬華人廖樂年義教英語班:沒有課桌的祠堂教室 圖為廖樂年和讀高三的學生廖根梅交流。中新社發 張浩 攝   中新社梅州4月23日電 題:沒有課桌的祠堂教室--探訪客屬華人廖樂年義教英語班  中新社記者 楊凱淇  一間約40平米的祠堂內,滿滿的擠進了七八十個學生,一排排紅色塑料椅子緊湊而整齊的排列在屋內
  • 內地學生在港組織義教:做公益別談發展,教會孩子如何生活
    特別想強調在三心,最大的感動就是在義教過程中看到學生身上的迅速改變。比如我的學生告訴我他們都進了學校的實驗班,他們在堅持我們當初的分享和經驗,即使當下沒有完全聽懂,但在後面就能一步一步利用這些知識去提高學習效率、解決困難。夏令營的時候,我能看到學生對知識的強烈渴求。
  • 不會講華語的華人,算華人嗎?馬來西亞謀殺華語!華人抗爭40年
    而這其中,在馬來西亞馬來種族主義政治下,大馬華人對華語數十年的保護和堅守,書寫了20世紀海外華人的民族史詩。 在這場與馬來西亞政府的角力中,華人社團及背後的華人社會,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和精誠團結的意志,打贏了這場看不見的文化戰爭。
  • 馬來西亞華人堅持讓孩子上漢語學校,卻被馬來人斥為種族主義者
    馬來西亞華人堅持讓孩子上漢語學校,卻被馬來人斥為種族主義者!十年之前的數據,全世界華人華僑的數量已經突破了千萬。儘管華人華僑遍布於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但分布卻極不均衡。並不是人口多的省海外華人就多,比如山東人口接近一億,但是海外華人才十萬人(其中五萬在韓國)。為什麼這麼少?因為山東人太愛國啦,深愛著腳下這片土地。別說海外有財富吸引著他們,就是有人拿刀逼著,也不願離開自己的家鄉半步。山東人是植物,從出生的那一刻就紮下了根的。這不是說山東人不愛冒險或者沒有海外生存能力,真的不是,就算是也不是小編說的。
  • 一個馬來西亞華人的自白
    作者:何燦浩來源:人人網、共識網 一、尷尬的存在:捍衛中華文化的外國人 場景1當我剛到中國時,人們問我的第一個問題總是:「你的漢語怎麼說得那麼好啊?」緊接著「來到中國多說年了?」、「難道是從小學漢語嗎?」
  • 文化的傳承—為何馬來西亞華人的華語很好?
    馬來西亞有著自己獨特的中華文化教育體系,打從幼兒園開始,華人孩子們就開始接觸華文教育,小學也進入了華人小學。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是東南亞首屈一指的,馬來西亞是唯一擁有小學、中學、高校完整中文教育體制的國家。
  • 馬來西亞華人在汶萊:與世無爭 安居樂業
    中新網5月29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網報導,汶萊於1984年3月獨立後,憑藉其豐富的原油和天然氣資源,成為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許多馬來西亞華人選擇前往當地發展,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故事。  林蟈蠑:「汶萊治安很好,晚上開著大門也不用害怕。」
  • 勤勞的華人,為何在馬來西亞活得那麼憋屈?
    ▲2019年馬來西亞富豪榜排名上面這幅圖,只看富豪的名字我們會以為是中國富豪排行榜,但這的的確確就是優秀的馬來西亞華人所取得的驕人成績。有「亞洲糖王」之稱的郭鶴年更是其中的翹楚。73年時間馬國華人比例降低20%,馬來人做了什麼?預計到2030年,馬來西亞華人佔全國人口的比例將比1957年的華人佔比降低一半,達到19.6%。那麼,馬來政府到底是如何排擠華人的呢?
  • 池洞 | 「義教之旅」開始啦!
    池洞鎮大學生協會義教部策劃的一系列暑假義教活動陸續開展中池洞大學生協會2018年暑假義教活動啟動儀式暨扶參小學開課儀式於7月11日在池洞扶參小學舉行在此儀式中,中國中藥控股有限公司為義教活動捐贈兩萬元的物資,其物資將用於池洞鎮4間開展暑假義教活動的小學以及
  • 馬來西亞檳城華人社會的語言生活
    按照王賡武(1994)對海外華人的分類,移居檳城的華人也可以分成以下幾種不同的類型:(1)華商型;(2)華工型;(3)華僑型;(4)華裔或再移民型。和其他馬來西亞華人一樣,華人移居檳城有三個高潮:一是辛亥革命失敗後的軍閥混戰時期;二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三是抗日戰爭時期,例如馬來西亞著名作家任雨農先生(湖南籍)就是1937年到檳城的。
  • 馬來西亞華人:支持華教,功德無量
    但當你以為是遇到了同胞上前詢問他們來自哪裡時,卻會得到一個出乎意料的答案:我來自馬來西亞。「哦,馬來人啊。」當你這樣稱呼他們時。「不是馬來人,是馬來西亞華人」不管多麻煩,他們都一定會鄭重地糾正。目前華人在當地的經濟地位很高。
  • 馬來西亞議員抱怨華人太富有 指責華人「貪得無厭」
    本報駐馬來西亞特約記者 李 峰本報特約記者  伍沽河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日前報導,該國右翼的土著權威組織主席易卜拉欣•阿里稱,馬來西亞華人正在控制馬來西亞經濟的主要部分,在最富有的人群中,華人佔了9成之多,但這些華人仍不滿足,想得到更多。
  • 馬來西亞華人公會馬江區會向貧困學生派發購物券
    據馬來西亞星洲網報導,日前,馬來西亞華人公會馬江區會分發購物券給家境清寒的學生,減輕家長們為孩子採購開學用品的開銷負擔。 馬江區會婦女組主席翁秀秀指出,該區會今年成立了扶貧助學基金,協助來自清寒家庭的學生。
  • 【華僑華人】逆流而上的馬來西亞華文教育
    在這種熱絡的情勢下,馬來亞第一所新式現代化學校中華官音學堂,在滿清駐檳城理事張弼士的大力捐助下於1904年在檳城正式開課。1906年,馬來西亞又出現了尊孔學堂,坤成女子中學及育才學堂分別於1908年先後由華人創辦。1919年,中國爆發五四運動,馬來西亞的華文學校深受五四精神的影響,也將教學課程改成了現代的語文、數學、體育、音樂等科目。
  • 我所看見的馬來西亞|吉隆坡|華人文化_網易旅遊
    八月中旬,我接到任務,於八月底前往馬來西亞吉隆坡,採訪當地三十一日於獨立廣場舉行的國慶盛典。在這之前,我對馬來西亞的印象僅限於有很多的華人,以及它處於熱帶氣候炎熱潮溼。
  • 都知道馬來西亞華人很多也很牛,可為何他們紛紛選擇離開?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王高飛):近日有美媒報導,馬來西亞的人口結構中,華人所佔比例正在逐年減少。根據馬來西亞最大的獨立智庫「亞洲策略與領導研究院」的統計數據,如果該國目前的外向移民趨勢不變的話,到2030年,馬來西亞華人佔全國人口的比例將從1957年的38.2%下降到19.6%。若此數據屬實,那麼是何原因導致華人紛紛離開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華人到底如何看待中國?
    我在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上學,近水樓臺先得月,在學校針對馬來西亞華人做了一個問卷,幾小時內就70份回答,大多數回復者為年齡小於25歲的年輕人(再次更新時已經超過120份回復,但是問卷結果沒有大的變化,原文遂未作修改)。雖然樣本量不大,但是總比個案有說服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