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連產品都供應不上,那什麼誠信、對消費者服務這一切都不存在了,因為你後邊的產品都沒有了,還怎麼談給人服務,對消費者負責?所以我們必須尋求安全感。
統一潤滑油總經理李嘉訪談
從1993 年醞釀、1995 年掛牌,到2006 年排名世界第16 位,北京統一潤滑油公司如同乘坐火箭一般實現著飛躍。在國內3000多家獨立潤滑油公司裡,這家民營企業非常成功,而且仍處於快速上升期,卻做出了與殼牌合資的決定。這對潤滑油產業將產生什麼影響?本刊第一時間獨家採訪了統一潤滑油的總經理李嘉先生之後,這些疑問都迎刃而解
汽車之友(以下簡稱「汽」):殼牌與統一合資,對潤滑油市場的格局影響有多大?
李嘉(以下簡稱「李」):中國每年對潤滑油的需求有550萬噸,其中中石油生產180 萬噸,中石化120 萬噸,統一35萬噸,美孚20 多萬噸,殼牌20 萬噸。殼牌和我們合資後一下成為中國市場的第三名。全球潤滑油公司排名是:埃克森- 美孚、殼牌、BP、雪佛龍、道達爾、中石油……統一排在全球第16名。殼牌收購統一之後,合併產量已經與美孚不相上下。
汽:統一為什麼考慮合資?殼牌哪些方面吸引了你?
李: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感覺遇到了一個瓶頸,那就是基礎油的供應。由於我們是獨立的潤滑油公司,排名世界第16 位,沒有上遊資源,很難像過去那麼高速地發展。所以我們看上了殼牌充足的原材料資源,它是全球第二大基礎油供應商。同時我們也看上了殼牌的技術;此外,殼牌這個老牌企業有很好的管理經驗,也是我們可以借鑑的。
汽:對於合作夥伴,統一自己有什麼考慮?
李: 2004年前後,我們因為增長太快而導致原材料供應不足,一直感覺是個隱患。如果你連產品都供應不上,那什麼誠信、對消費者服務這一切都不存在了,因為你後邊的產品都沒有了,還怎麼談給人服務,對消費者負責?首先你得存在吧?然後才是品牌、其它的。所以我們認為最不安全的項目上,必須尋求安全感,尋找有上遊資源的合作夥伴。
汽:找到合資夥伴是否會減輕民營企業的發展壓力?
李:我們的擔心是,在潤滑油市場發展非常快的時候,由於你的企業不能夠發展或者放慢腳步,那麼傷害的是所有和我們十幾年來一起成長的供應商和員工,對員工以後的出路沒有保障,對客戶、消費者、供應商都不負責任。如果市場每年增10%,我老不增,那不等於我越來越少嗎?那時就算你說做高端,那心情是不一樣的,那就沒有鬥志了。
汽:在合資過程中,外方保留中方品牌,似乎不多見?
李:我們希望保留自己的品牌和渠道,中、外兩個品牌間也需要不同的定位。我們商議在合營期限內,只經營統一產品,不經營殼牌。殼牌認為中國有那麼多消費者喜歡「統一」產品,在中國佔有那麼大市場份額,都做到中國第三、全球第十六了,你能把所有消費者都換掉嗎?而且這個品牌還處於上升階段,為什麼不去培育這個品牌呢?況且這個品牌還是屬於你的?
汽:殼牌和統一,在產品方面有什麼差異?
李:殼牌作為一個國際性公司,在全球的產品都是一樣的。它在中國有三個子品牌:汽機油是喜力品牌,柴機油是勁霸品牌,摩託車油是愛德王子品牌,分別代表轎車油、卡車油和摩託車油品類。殼牌在全球都是這些產品,連包裝上的字都不能變。
「統一」可以做補充,我們可以生產本地化的產品,可以根據每個省的不同需求來做不同的產品。比如廣州、新疆市場對於殼牌是一樣的,但對「統一」是完全不同的細分市場,即使在新疆,南疆和北疆也是不同的,我們有3840個產品規格來適應消費者的多樣化選擇,總有一款是適合你的。
汽:所有的潤滑油公司都是汽車時代的贏家。據我們觀察,國內車輛的換油周期比國外的車要短很多,經常是5000 公裡就換,而國外至少是一萬公裡才換。這樣是否不太合理?有什麼建議?
李:你說得很對,這屬於不理智消費。有的汽車公司在國外要求15000 公裡換,但同樣的車和油到中國就變成5000 公裡了,這對廠家來說是保險了,但消費者付出更多。但這並不是廠家能決定的,潤滑油公司做了大量的消費者教育,但是沒有用。而且我們教育完了,廠家在說明書上還寫「5000公裡換油」。比如標為「SL」的油,是全球第二高級的油,就算中國的路況再差、油再不好,1萬到1.5 萬公裡換都有富餘。而且潤滑的效果有個曲線,我們測試SL 級的油7500 公裡是最好用的時候,但這時候很多人已經把它變成廢油了!不是說變黑了就不能用了。我們自己用的車都是1 萬多公裡才換油。
汽:作為汽車專家,您對於油品級別的選用有什麼建議嗎?
李:車跟人一樣,20歲的人跟60歲的人吃的東西肯定是不一樣的。新車用正常級別的機油就行了,但是,如果車很舊,我們就建議提升一些級別,用些更好的油。比如說到了五十萬公裡,級別更高、粘度大些的油,吸收髒東西的能力更強一些。到冬天,選用起動性好的油,要不起動機打好多下,對發動機磨損太大。所以車況好壞跟保養有非常大的關係。我認為中國的車都怎麼壞的?除了撞壞的就是修壞的。其實車你好好養,它沒毛病。往往你一修,它就有毛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