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魅力不僅在於帶來多少歡笑,更多的是它所映射出的觸動。
文/清攸影訊
印度電影在國內的評價越來越高,從阿爾米汗的《三傻大鬧寶萊塢》、再到2017年上半年火遍中國的《摔跤吧!爸爸》,12.9億的票房再一次刷新了印度電影在國內的記錄,可能是印度和中國的發展有一定的相似性,有一些社會現象還是會感同身受的。不得不說,印度電影非常犀利的揭露了當今社會的現象,像《三傻》揭露古板、生產線式的教育現狀,《神秘巨星》調侃了印度男女地位的懸殊等等,不僅在印度,在中國也同樣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電影《起跑線》的一開始,丈夫拉吉曾質疑是否有必要擠破腦袋讓女兒上名校時,妻子米圖非常激動的表示,我們不能讓皮雅接受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因為她覺得正是因為沒有接受到好的教育,他們才只能待在中產階級,接著她又表示,好的學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語教育,而英語在印度不僅僅是一門語言,還是階級。
於是,拉吉和米圖義無反顧地加入到了搶奪起跑線的行列中,在期間,他們遇到了不計其數和他們一樣的父母,為了孩子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他們可謂是不辭辛勞。片中關於教育的不公、擇校的思考等,細節比比皆是,值得大家品味。跳出來看,導演其實是想借這個家庭的心路歷程,告訴我們最簡單卻最容易被忽略的道理——最好的教育,應該是家庭、學校、社會的三位一體。
最後,想再誇一下這部片子的譯名——「起跑線」,我非常喜歡。這不僅點明了富人與窮人之間截然不同的起跑線,更告訴我們,如果孩子的人生有起跑線,為人父母的我們,才是最重要的那一條。
看完這部電影,不禁的讓我想起中國的一句古話,我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裡不單單說的是電影中印度的教育體系,中國的擇校體會就是一部血淚史,中國認為一個孩子在當今社會具備強大的競爭力,靠的就是良好的教育,作為孩子的啟蒙教育,更是尤為重要,我們老說教育改變命運,但小編認為這是一個家庭、一個學校、一個社會共同的課題,進一步說,教育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的,但真正改變的是我們對教育的態度,這就是這一期的清攸影訊,歡迎大家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