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逸待勞 [yǐ yì dài láo]
基本釋義:逸:安閒;勞: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準備,養精蓄銳,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以迎頭痛擊。
出處:《後漢書·馮異傳》:「夫攻者不足;守者有餘;今先據城;以逸待勞;非所以爭也。」
典故:
西漢末年,隴甘軍閥隗囂脫離劉秀,去投靠在四川稱帝的公孫述。劉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結果反被隗器打敗。劉秀再派徵西大將軍馮異,前去佔領枸邑。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將行巡立刻去枸邑搶佔有利地形。馮異的部將們知道後,都勸馮異不要和行巡大軍作戰。馮異斬釘截鐵地說:「我們必須搶佔枸邑『已逸待勞』。」馮異命令部隊急行軍,搶在行巡之前,佔領了枸邑。馮異嚴密封鎖消息,緊閉城門,偃旗息鼓,讓將士們休整。行巡的部隊急匆匆地剛趕到城下,城樓上突然鼓聲大作,亮出了馮異的帥旗。行巡的軍隊毫無防備,嚇得四下逃竄。馮異大開城門,領兵衝出城來,大敗敵軍。讓自己的軍隊養精蓄銳,以等候從遠方趕來的敵軍,以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稱為「以逸待勞」。
相關成語:以逸擊勞 按兵不動 一張一弛 疲於奔命
2.論功行賞 [lùn gōng xíng shǎng]
基本釋義:論:按照。 按功勞的大小給於獎賞。
出處:《三國志·顧譚傳》:「時論功行賞;以為駐敵之功大;退敵之功小。」
典故:
劉邦消滅項羽後,平定天下,當上了皇帝,史稱漢高祖。接著,要對功臣們評定功績的大小,給予封賞。劉邦認為,蕭何的功勞最大,要封他為贊侯,給予的封戶也最多。群臣們對此不滿,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七十處創傷,攻城奪地,功勞最多,應該排在第一位。」這時,關內侯鄂千秋把劉邦要講而未講的話講了出來:「眾位大臣的主張是不對時。曹參雖然有轉戰各處、奪取地盤的功勞,但這是一時的事情。大王與楚軍相持五年,常常失掉軍隊,隻身逃走也有好幾次。然而,蕭何常派遣軍隊補充前線。這些都不是大王下令讓他做的。漢軍與楚軍在滎陽時對壘數年,軍中沒有口糧,蕭何又用車船運來糧食。如今即使沒有上百個曹參,對漢室也不會有損失,怎麼能讓一時的功勞凌駕在萬世的功勳之上呢?應該是蕭何排在第一位,曹參居第二位。」劉邦肯定了鄂千秋的話,於是確定蕭何為第一位,特許地帶劍穿鞋上殿,上朝時可以不按禮儀小步快走。
相關成語:照功行賞 賞罰分明 計功行賞 無功受祿 坐享其成 賞罰不明
3.百萬雄師 [bǎi wàn xióng shī]
基本釋義:為數眾多、威武雄壯的軍隊。
出處:宋·張載《慶州大順城記》:「百萬雄師;莫可以前。」
相關成語:百萬雄兵 殘兵敗將 兵微將寡
4.壽終正寢 [shòu zhōng zhèng qǐn]
基本釋義:壽終:年紀很大才死;正寢:舊式住宅的正房。原指老死在家裡。現比喻事物的滅亡。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紂王立身大呼曰:『你道朕不能善終;你自誇壽終正寢;非侮君而何!』」
相關成語:一命嗚呼 一了百了 嗚呼哀哉 一息尚存 不得善終 不得其死
5.魚貫而出 [yú guàn ér chū]
基本釋義:像遊魚那樣連貫著出現。
出處: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八回:「三人急不暇擇,從竇中魚貫而出,外面正是一條逼狹的胡同,還靜悄悄的沒人阻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