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權是什麼?什麼人對房屋有居住權?登記居住權的房子能不能照常...

2021-01-08 閩南網

  你的房子可能增加一項物權了。

  民法典草案已經進入最後的審議階段,值得注意的是,民法典草案物權編新增了一個叫「居住權」的用益物權。

  那麼,居住權是什麼?這個變化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影響呢?

  以房養老是當下的熱點話題,但在實施中,有的老人不免會擔心:「房子抵押出去了,不讓我住了怎麼辦?」5月24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的民法典草案,或許能打消老人的這種顧慮,因為草案在用益物權部分增加了一個重要的章節——居住權。只要老人籤訂了居住權合同,那在房子中居住的權利,就會受到法律保護。

  這一規定,對於日後購買二手房的市民,也得引起注意,因為購房時不僅需要查詢房屋的權屬、司法查封、設立抵押等情況,還應注意查詢房屋是否登記有居住權。

  「老人子女與保姆爭房」或有新版本

  作為民法典物權編草案的一大亮點,草案在用益物權部分專章規定居住權,明確居住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對他人的住宅享有佔有、使用的用益物權,以滿足生活居住的需要。

  設立居住權,當事人應當採用書面形式訂立居住權合同,同時,應當向登記機構申請居住權登記。居住權自登記時設立。

  草案明確,居住權不得轉讓、繼承。設立居住權的住宅不得出租,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居住權期間屆滿或者居住權人死亡的,居住權消滅。

  根據這些規定,生活中並不少見的「老人子女與保姆爭奪房產」案例,可能會出現另一個版本。湖南工商大學法學教授楊崢嶸,通過設立特殊場景的方式,進行了解釋:一個老人被保姆照顧了很久的時間,老人去世前,希望通過合同或者遺囑的方式,讓保姆可以繼續在房子裡居住,但老人的子女對此可能會有意見,那麼或許就會出現子女與保姆對簿公堂的情況,這樣的案例並不鮮見。「有了居住權的規定後,老人可能會去登記機構為保姆登記居住權,那老人的子女或房子的所有權者都不能趕走保姆。」

  居住權的出臺釋放了制度紅利

  「居住權是一個新增的物權,也是一個典型的物權,能寫入民法典草案,是很大的一個進步。」全國政協委員、湖南啟元律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袁愛平認為,居住權最大的價值和意義,在於釋放了制度性紅利。

  他以一個具體的例子打比方:有一個長沙的老人,擁有一套價值百萬的房子,退休金不高,兒女不在身邊,還要吃藥看病等,那生活可能就會非常拮据。居住權的出現,就可以解決這個困境。老人可以把房子賣掉或者抵押掉,但需要設立居住權——有生之年要讓自己無償居住。這樣,老人就可以得到100萬元,還能安心住在房子裡。「居住權,擴大了一個老人的生活空間,未來還可能打通養老產業、房地產的產業空間,甚至催生新的養老模式。比如養老機構或房屋不動產交易機構,可以以當下的估值買入,獲得所有權,但居住權仍屬於原房主,原房主過世後再把房子賣出去。」

  楊崢嶸認為,居住權的規定,對於公租房、廉租房的承租人,是一大利好。

  他說:「公租房、廉租房的承租人,屬於低收入者,他們是通過租賃合同的形式來保障居住權益,難免會有一種不穩定的感覺,如果通過居住權來保障他們的居住權益,可以給他們更多安全感。」

  袁愛平也認為,對於解決社會低收入群體住有所居的問題,居住權的出現,意義很大。作為一項新出現的權利,有關居住權的配套自然還需要在社會實踐中完善。「尤其是和政府保障有關的制度,需要儘快出臺。」袁愛平說。

  以後買二手房得查詢居住權情況

  民法典草案增加居住權規定,將對房屋的使用權帶來怎樣的影響?對房屋交易又將帶來怎樣的改變?

  北京匯佳律師事務所主任邱寶昌表示,新增居住權的用益物權,實際上是把居住權和所有權分開,設立了居住權的房屋,其自由處置受到限制,在房屋交易過程中可能會遇到障礙,因為即使是房屋能夠過戶,但如果合同約定的居住時間還在持續,依然需要保障居住權人的權益。作為購房者,如果房子是用來自住,一般也不會考慮此類房子。

  設立居住權首先需要房屋所有權人與居住權人書面約定居住的條件、要求和期限,而後到登記機構申請居住權登記。居住權人的身份沒有限制,可以是父母配偶也可以是子女、甚至還可以是保姆,且原則上居住權應該無償設立。登記完成後居住權設立,居住權人根據合同約定對該住宅享有佔有權和使用權,能在約定的時間內一直住在裡面。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房屋的收益權和處分權仍然屬於房屋所有權人。雖然居住權並未限制房屋所有人對房屋進行出售、抵押,如果該房屋設立有居住權,即使房屋所有權人轉讓房屋,享有居住權的一方依然能根據合同,在約定期限內繼續居住,所以設有居住權的房屋流通價值不可避免地被降低。湖南金州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羅淇予提醒購房者,以後買賣二手房時,不僅需要查詢房屋的權屬、司法查封、設立抵押等情況,還應注意查詢房屋是否登記居住權。

  然而,湖南新環境房地產經紀連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明賓對此持有不同觀點。

  「設立居住權根本上是為保障家庭成員的居住需求,如果有轉讓需求的,需先解決現有居住權人的住房需求。是針對特定群體的保障性權利。從整體市場而言,對房屋交易影響有限。」明賓如是說。

  焦點

  登記居住權的房子能不能照常抵押

  已經抵押的房子,還能不能登記他人居住權?登記他人居住權的房子,能不能照常抵押?

  中國社科院民法典編纂工作組秘書長謝鴻飛表示,依據物權法,保護誰取決於權利成立的時間先後。若先有登記居住權,再抵押房屋,是可行的。但存在這樣的問題:如果抵押人還不起銀行欠債,此時銀行在收回房子時,同樣得考慮居住權人的權利,因此銀行在面對此類房產時可能會謹慎為之。若先有抵押,再登記居住權,那居住權人的權利則低於抵押人的權利。

  如果把房子過戶給了子女,同時為自己設立了居住權,居住權可以保障終生居住嗎?如果子女把房子租出去了,自己會被租客趕出來嗎?

  北京盈科(上海)律師事務所全球合伙人郭韌律師認為,可以。居住權的期間可以由當事人自由設定,可以為其設定一個固定的期限,也可以設定為終生。但需要注意的是,居住權期間屆滿或者居住權人死亡,居住權即告消滅。此外,設立了居住權的房子原則上不得出租,除非當事人之間另有約定。另外,居住權規定在民法典物權編的用益物權之章,也就是說居住權人對標的房屋享有物權效力,而租賃是債權關係,物權具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因此,承租人無權幹涉居住權人行使權利。

  瀟湘晨報記者劉李 易思含 李姝 實習記者牛蕊長沙報導

責任編輯:凌芹莉

相關焦點

  • 房子居住權是什麼意思?產權人可以收回居住權嗎
    房子居住權是什麼意思?最近,一個新的概念走進人們的視野——居住權。一個房子的所有權、租賃權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可房屋的居住權卻很少聽說。它被規定在了我國全新的《民法典》中,民法典實施後,也就是2021年1月1號起,居住權就開始正式執行了。
  • 二手房居住權是什麼意思 二手房居住權怎麼查
    我們都知道,房子的居住權是有年限的,所以,人們在購買二手房的時候,首先要了解清楚,二手房的居住權年限是多少年,那麼,二手房居住權是什麼意思,二手房居住權怎麼查,二手房居住權是多少年呢?一起來了解下吧。一、二手房居住權是什麼意思二手房居住權是指房主按照住房性能對房屋進行事實上的利用,同樣通過一定法律契約,非房屋所有權人也可獲得房屋的使用權,房主將房屋租給他人使用,並不失去對房屋的所有權。
  • 民法典|什麼是居住權?
    房子一直是老百姓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民法典中居住權的提出受到廣泛關注。什麼是居住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三百六十六條規定:「居住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對他人的住宅享有佔有、使用的用益物權,以滿足生活居住的需要。」居住權怎麼設立?居住權應當通過書面合同或者遺囑方式設立,並向登記機構申請居住權登記。居住權自登記時設立。居住權原則上是無償設立,但是雙方也可以約定有償設立。
  • 什麼是居住權?居住權可以轉讓和繼承嗎 居住權最新民法解釋
    涉及買房、賣房、租房、養老——「居住權」入法 事關你的房  房產,是當前社會大眾最為關注的焦點之一。2021年元旦即將開始施行的《民法典》,首次提出了房屋「居住權」這一嶄新的法律內容。什麼是居住權?居住權入法,又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呢?
  • ...普法】民法典的「居住權與使用權」有何區別?(附居住權協議範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將於2021年1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的居住權是一大亮點。有網友提出疑問,房屋所有權和居住權有什麼區別?居住權使用期就是70年土地使用期嗎?「居住權」到底是什麼?居住權,是指居住權人對他人所有房屋的全部或部分所享有地佔有、使用的權利。 居住權設定的目的在於將房屋所有權在居住權人和所有人之間進行分配,從而滿足各自不同的需求,既可以實現特定弱勢群體的住房保障,也可以靈活地滿足當事人的其他住房需求。
  • 民法典的「居住權與使用權」有何區別?(附居住權協議範本)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將於2021年1月1日正式實施,其中的居住權是一大亮點。有網友提出疑問,房屋所有權和居住權有什麼區別?居住權使用期就是70年土地使用期嗎?
  • 房屋沒了,怎樣依法維護我的居住權?
    居住權是個什麼東東?有錢我可以在城裡買商品房,有土地證我可以在村裡蓋大宅院;沒錢我可以租房,實在不行合租、借住,「居住權」唱得是哪門子戲?起初,筆者和你一樣,沒有想到到還有居住權這麼個說法。後來,通過一個案件,筆者才認識到,居住權這種權利不僅存在,而且很有可能就發生在你我的身邊,只是咱們沒注意到罷了。今天,我就和你就說道說道居住權的事。
  • 什麼是居住權?會帶來哪些影響?適用於哪些情形?
    2020年5月28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會上表決通過了民法典草案,其中居住權引起廣泛關注。那什麼是居住權?民法典對居住權有何規定和解釋?實際應用意義在哪?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居住權?居住權原則上無償設立,居住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經登記佔有,使用他人的住宅,以滿足居住需要。設立居住權,當事人應當採用書面形式訂立居住權合同。居住權會帶來哪些影響。
  • 關於居住權的那些事兒
    蘇大強有一套自己所有的住房,由於年歲已高,擔心自己去世後陪伴照顧自己多年的保姆小蔡流離失所,但又想把房子留給自己的子女。此時,蘇大強應該怎麼做才能兩全其美呢?蘇大強的小兒子蘇明成自小受母親溺愛不成器,靠低保維持生計且無自身住房。蘇大強打算自己百年後將自己的另一處住房留給小兒子解決居住問題,但又顧忌其他子女,不想把房產所有權只留給小兒子一人。此時,蘇大強該怎麼做,才能不顧此失彼呢?
  • 當「抵押權」遇上「居住權」
    雖然在我國《物權法(草案)》中曾規定有居住權,但因種種原因,未能正式吸收到《物權法》中。居住權人僅對其居住房屋享有的佔有權及使用權,享有所有權人處分權和收益權之外的部分所有權,體現出它是一種用益物權的類型。居住權人須與房屋所有權人籤訂居住權合同,且經法定登記程序方可設立。居住權的設立有助於解決弱者(如未成年子女、離婚未獲得房產所有權一方、老人等)的住房問題,使得他們能夠住有所居,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 新增居住權!2021年房屋產權新規來了……
    而關於買房賣房、租房、房屋產權等領域都有全新的規定,你了解過嗎? 2021年房屋產權新規 1、 新增房屋「居住權」 從2021年起,每一套大產權房子都擁有三種不同的物權屬性,分別是土地使用權、房屋產權、居住權。
  • 聊民法典37:民法典的居住權,不是過去的居住權,很多隱秘角落
    即法律上的物權種類和內容,必須是由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制訂的法律才能規定,其他級別的立法是不能規定物權種類和內容的。過去在法律實務中會涉及到的「居住權」,是指居住的權利,但都不是物權,而是債權。比如說,最常見的住宅房屋的租賃人就有該房屋的居住權,但是這種租賃權不是物權,而是一種債權,是雙方基於租賃合同關系所產生的債權。
  • 注意,民法典首提「居住權」!影響有多大?
    民法典物權編的一大亮點,是增加規定「居住權」這一新型用益物權。明確居住權原則上無償設立,居住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或者遺囑,經登記佔有、使用他人的住宅,以滿足居住需要。在我國,房屋所有權、土地使用權合二為一。我們對房屋本身享有所有權,對房子之下的土地擁有40年、50年或70年不等的使用權,住宅70年產權到期可自動續期。
  • 民法典實施後,即使是自己的房子也住不了?一文透解居住權
    居住權最新民法解釋,居住權的入典是此次民法典的亮點。居住權是指居住權人對他人所有房屋的全部或部分所享有地佔有、使用的權利。有這樣一則網絡視頻,錢老太被診斷患了癌症,但膝下無子,無依無靠,只能靠賣房治病,於是錢老太找到了「炒房客」肖經理。
  • 一套房可分出繼承權和居住權,《民法典》新增居住權讓很多問題有解了
    同一套房產,劉女士明確了「繼承權」,同時還明確了「居住權」。考慮到哥哥以後需要固定的住所,劉女士在該套房屋以及拆遷還原所得房屋上為其哥哥設立了居住權。按照遺囑內容,如果這套房子一直在,那麼劉女士的哥哥劉先生可以一直居住在這裡,即便是小張繼承了房屋後,如果面臨房屋拆遷,而小張又選擇了貨幣安置方式,這種情況下,劉先生仍然享有居住權。
  • 【每日學一「典」】房子過戶給子女,「我」還有居住權嗎?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關於居住權的問題。 案例故事1 王大爺為了在某農場居住的孫子能在寶泉嶺管理局上學,想到就這麼一個兒子,於是將自住的學區房過戶給兒子小王,從辦理完不動產登記就開始擔心,等到孫子上完學,兒子把房子賣了,年邁的自己和老伴可就無家可歸了。
  • 居住權不登記的話影響它生效嗎?
    社會性居住權是為生活中的弱者一方所設立的,具有扶助、贍養、關懷的性質。社會性居住權通常是無償的,不需要居住權人支付對價,最能體現民眾之間互相幫助、互通有無、互相接濟的道德風尚。所以目前在我國,承認並規定居住權具有積極的意義:它可以滿足弱勢群體對房屋的需求,有利於解決我國家庭成員對房屋的需要[1],使得諸如離婚婦女、未成年人等社會的弱者居者有其屋。
  • 《民法典》解讀:居住權
    兩者的主要區別如下:居住權是一項由民法典設定的用益物權,屬於物權,租賃權性質是一種契約關係,屬於債權;居住權是為了保障居住權人的居住目的而設立的,其不得轉讓、繼承,租賃權是通過租賃合同而產生的一項債權,經出租人書面同意可轉租;居住權無最長期限限制,租賃權的期限不得超過二十年;居住權的設立以訂立書面合同並登記為前提,租賃權的設立可採取非書面形式(租賃期限六個月以上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
  • 【談「典」說法】當「抵押權」遇上「居住權」
    雖然在我國《物權法(草案)》中曾規定有居住權,但因種種原因,未能正式吸收到《物權法》中。居住權人僅對其居住房屋享有的佔有權及使用權,享有所有權人處分權和收益權之外的部分所有權,體現出它是一種用益物權的類型。居住權人須與房屋所有權人籤訂居住權合同,且經法定登記程序方可設立。居住權的設立有助於解決弱者(如未成年子女、離婚未獲得房產所有權一方、老人等)的住房問題,使得他們能夠住有所居,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 【學習宣傳民法典專欄】民法典中的居住權人,能排除房屋的強制執行嗎
    【學習宣傳民法典專欄】民法典中的居住權人,能排除房屋的強制執行嗎 2020-12-09 14: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