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疫情的預測首先考慮中國沒考慮國外,但根據目前國外出現的一些情況,疫情首先出現在中國,不一定發源在中國。
在 2020 年 2 月 27 日廣州市政府新聞辦舉辦的疫情防控專場新聞通氣會上,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如是說道。
【圖源:中國新聞網】
雖然疫情來源尚不明確,但不得不說,此前有關此次新冠病毒宿主的一系列研究的確說明「國外起源論」並非空穴來風,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將當前與這一結論有關的推測進行了整理歸納。
實際上,人們為滿足自身的食用和藥用需求,大量捕捉穿山甲並進行非法交易。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標準,中華穿山甲的保護級別處於極危(CR)。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也曾宣布,中華穿山甲在中國大陸地區已「功能性滅絕」。
因此,生活在東南亞國家的馬來亞穿山甲慘遭毒手。
2020 年 1 月,virological 論壇有文章指出,根據公開的病毒宏基因組學數據集,新冠病毒和馬來亞穿山甲所攜帶的病毒的 S1 受體結合結構域在 350-530 胺基酸殘基處的相似度為 97%,從而判定馬來亞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宿主。
此後,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的矛頭多次指向馬來亞穿山甲。
2020 年 2 月 7 日,華南農業大學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研究攻關情況舉行了新聞發布會。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教授沈永義、肖立華等科研人員在會上表示,穿山甲可能為新冠肺炎的潛在中間宿主。
2020 年 2 月 18 日,香港大學管軼團隊與廣西醫科大學胡豔玲團隊的論文在預印本網站 bioRxiv 上發表。管軼等人對三批馬來亞穿山甲樣本進行了分析與研究,發現新冠病毒與馬來亞穿山甲冠狀病毒的受體結合域的胺基酸序列相似度高達 97.4%。同時,馬來亞穿山甲冠狀病毒和新冠病毒在病毒受體區域的 5 個關鍵殘基(如下圖紅框部分)上共享胺基酸(詳見雷鋒網此前報導)。
2020 年 2 月 20 日,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沈永義教授、肖立華教授團隊及廣州動物園科研部在預印本 bioRxiv 再次發表論文表示,馬來亞穿山甲為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團隊對 2019 年 3 - 12 月獲得的 29 只走私穿山甲(4 只中華穿山甲和 25 只馬來亞穿山甲)的組織標本進行了檢測,發現馬來亞穿山甲中冠狀病毒陽性率為 68%(17 / 25)。
同時,從馬來穿山甲中分離的冠狀病毒基因與新冠病毒刺突表面糖蛋白(S)、小包膜蛋白(E)、基質蛋白(M)和核衣殼蛋白(N)的一致性依次為 90.4%,100%,98.2%,96.7%。S 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幾乎與新冠病毒相同,僅有一個胺基酸序列差異。
可以說,馬來亞穿山甲大多攜帶病毒,中華穿山甲卻沒有——這也或多或少解釋了「疫情不一定發源在中國」的觀點。
對於「國外起源論」,還有其他說法。
2020 年 2 月 20 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通過官網發布研究成果信息稱,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新型冠狀病毒是從其他地方傳入的 ,推論該市場不是病毒發源地。
值得一提的是,這篇研究成果還提到,擴散的病例至少來自於 3 個途徑。
為細分來源,研究人員將 58 種單倍型(若干個決定同一性狀的緊密連鎖的基因構成的基因型)分成五組,採用標準是 3 個中心(古老超級傳播者)單倍型(H1,H3 和 H13)和 2 個新的超級傳播者單倍型(H56 和 mv2)。H56 同時是澳大利亞、法國和美國,以及我國臺灣患者的傳染源。其他國家患者因為樣品比較少,大多數的來源比較單一,他們除了是武漢旅遊輸入或在武漢感染外,有一些人可能是在廣東、新加坡等地被感染。
實際上,相關背景人士也表示,可能會出現病毒源於別處,在武漢變異的可能性。
【圖源知乎@李雷】
此外,2017 年,石正麗團隊曾有研究表明:蝙蝠攜帶的冠狀病毒可能直接感染人。2020 年 1 月 23 日,石正麗團隊在 bioRxiv 發表的論文中提到,新冠病毒與蝙蝠攜帶的冠狀病毒在整個基因組中有 96.2% 的一致性。
基於此,當前還存在一種「病毒重組」的說法——主要包括兩個推論,一是中間宿主中發生了蝙蝠攜帶的冠狀病毒和馬來亞穿山甲攜帶的冠狀病毒的重組,二是蝙蝠冠狀病毒直接感染人。
【圖源:知乎@Vigorous Cooler】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推論雖依據了此前一系列的專家研究成果,但並不能完全說明新冠病毒源於國外,究竟病毒來源於何處,雷鋒網還將持續關注相關科研進展。
參考資料:
http://virological.org/t/ncov-2019-spike-protein-receptor-binding-domain-shares-high-amino-acid-identity-with-a-coronavirus-recovered-from-a-pangolin-viral-metagenomic-dataset/362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5013479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13.945485v1.full.pdf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1.22.914952v1
http://www.xtbg.ac.cn/xwzx/kydt/202002/t20200220_5502619.html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