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明信片一年沒寄到 郵政:郵筒每天至少開兩次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網友明信片一年沒寄到 郵政:郵筒每天至少開兩次

日漸被人們淡忘的郵筒(圖據CFP)

  「記得去年年底給自己郵了一張明信片,懶得去郵局就把明信片投進了郵筒,貌似郵一年了?」12月17日,瀋陽網友「趙大明先森」在微博中爆料,投入郵筒的明信片,等了快一年還沒盼來,他猜測郵政的工作人員好多年都不看郵筒裡有無信件。對此,瀋陽市郵政局回應,雖然常年「飢腸轆轆」,但目前,市區內的400個郵筒都在「堅守崗位」,按照規定,郵遞員每天上午、下午各取一次,少取一次的話都將受到處罰。

  網友:

  給自己寄明信片 一年沒盼來

  瀋陽網友「趙大明先森」在微博中稱,記得去年年底時給自己郵了一張明信片,由於懶得去郵局郵寄,就把明信片投進了南三經街與十一緯路交叉口附近的綠色郵筒中,貌似已經郵一年了,但至今還沒有收到。

  網友「趙大明先森」猜測,估計郵政的工作人員好多年都不看郵筒裡有無信件了吧,他建議各主流媒體郵郵看,看誰的信件郵得最快。

  20年前,一首質樸動人的歌曲《一封家書》,撥動了無數遊子的心弦。但遺憾的是,在電子郵件、電話、簡訊、QQ、微信、微博等科技手段的組團兒「圍剿」下,曾經承載著厚重情感的信件和郵筒,正在淡出觸屏時代的生活,市民孫先生表示,前不久,他帶著上小學的女兒去逛街,女兒指著立在街邊的郵筒,問他這是什麼東西。

  「現在寫信的人確實越來越少了,也就是老年人還時不時寫兩封。」孫先生感慨。

  回應:

  市區400個郵筒每天都開兩次

  對於網友的質疑,瀋陽市郵政局市場部相關負責人回應,對於郵筒開箱,瀋陽市郵政局有著嚴格的規定,並制定了筒箱開箱排單考核辦法,根據考核辦法,市區範圍內的郵筒,郵遞員每天上午、下午各取一次。「每個郵筒內,都有一個戳,如果不打開郵筒的話就蓋不了,郵遞員在取完郵筒內郵件後,要在排單上蓋戳,班長會對排單進行檢查,如果沒蓋戳的話,會被責令補開和罰錢。」市郵政局市場部相關負責人說。

  那麼,這些日漸被人們淡忘的郵筒是否會「下崗」?答案是:不會的。市郵政局市場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瀋陽市區設有郵筒400個,雖然寫信的市民越來越少,有時打開郵筒連一封信都沒有,但與前些年相比,瀋陽郵筒的數量卻沒有明顯減少,郵筒作為一種基礎設施,承擔著為社會服務的職責,設立、移走、拆除都需要上級部門嚴格的審批,誰都沒有權力輕易取締任何一個郵筒的。而郵筒的設立也不能馬虎,要充分考慮區域分布、人口密度、服務半徑等諸多因素。

  未收到明信片原因諸多

  對於網友「趙大明先森」為何等了一年還沒收到自己寄出的明信片,瀋陽市郵政局市場部相關負責人分析,導致市民收不到明信片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收件人地址填寫得不全或是不正確;其次,如果書寫字體潦草的話,也會為投遞增加難度;同時,有些郵件被送到一些單位收發室後,由於相關人員的疏忽,使得信件沒有得到及時轉交;此外,如果小區單元門內設有信報箱的話,平信會被直接投入到居民的信報箱中,但有些居民由於沒有意識到這點,所以誤認為沒有收到信件。

  個人平信僅佔總量五分之一

  瀋陽市郵政局市場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瀋陽市平均每月的平信收寄量是50萬件,這一數字與前些年相比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結構發生了變化。

  「10年前,個人和單位信件佔到了80%,商業信件僅佔20%,而現在個人信件只佔20%,單位和商業信件佔80%,各種商場促銷廣告、銀行信用卡帳單、保險公司信件等佔據了平信中的大頭兒。」市郵政局市場部相關負責人說。(瀋陽晚報、瀋陽網高級記者 白昕 實習生 周初陽)

相關焦點

  • 路邊郵筒還有人用嗎 郵遞員:每天開兩次不管有無信件
    一張照片引發網友群體回憶——路邊的郵筒,還有人用嗎杭州主城區還有255隻郵筒在堅守,郵遞員每天開箱兩次,不管裡面有無信件「城市發展越來越快,手寫信的人也越來越少。當我們走在路上低頭看著手機的時候,沉默的綠色郵筒開始被遺忘,而開啟郵筒的郵遞員們,卻依舊風雨無阻地打開它,上午、下午,每天兩次。現在,這些郵筒是否安好?打開它,每天又有多少次的「空空如也」與郵遞員邂逅?
  • 書信少了街上郵筒成擺設? 郵政:不管有無信件每天按時開箱
    前年大學畢業的王依在市府大道一家單位上班,每到元旦節前一周,她就開始準備給外地的大學同學寄明信片了。  「寄明信片的習慣是在讀大學時養成的,每到大的節日,小夥伴們會互相寫信祝福,出去旅遊時也會寄張明信片回來。」去年元旦前,王依寫了七八張明信片,貼上郵票後,找到市府大道上一個離單位最近的郵筒。  「把一疊明信片放進郵筒時,心情挺緊張的。」
  • 桂林43個郵筒每天只收到300封信,很少寄信的我們依然感謝這份堅守
    出發前,小唐做了簡單的介紹,原本轄區內的郵筒有二三十個,而今陸續都消失了。小唐去開的,是唯一一個屬於普通郵件投遞部的郵筒,而其他4個郵筒都在郵政營業部門口,由營業部的工作人員負責。說完,小唐簡單整理了一下掛在電動車後座的墨綠色收納包出發了。他先是順著每天送信件的路線,從疊彩路4號大院到桂中西區宿舍一路投遞報刊雜誌。
  • 明信片從深圳寄到德國花0.8元 收件人付了郵資
    成功寄往德國的明信片  本報訊(記者張全錄)「出了8毛錢,竟然把明信片從國內寄到了德國。」昨天,武漢市民邱女士接到德國朋友的信息,得知自己51天前寄出的明信片對方竟然收到了,她頗感意外。  邱女士說,3月28日,她到深圳玩,特地在當地一個頗有特色的書店—「舊天堂書店」,花8毛錢購買了一張特別有紀念意義的明信片。於是,便在明信片上寫滿祝福語,順手丟進郵筒裡,寄給一位在德國北萊茵-威斯伐倫州格拉德巴赫市的唐姓朋友。
  • 一張照片引發網友回憶殺,路邊的郵筒,你還安好否?
    馬路兩側的大郵筒,日日吃灰。誰曾想,上班路上能偶遇郵政小哥來取件。希望這道美麗的綠色風景能一直被保留。」(市民上傳到網上的郵遞員開郵筒圖片)隨後,網上掀起一波回憶殺。當我們走在路上低頭看著手機的時候,沉默的綠色郵筒開始被遺忘,而開啟郵筒的郵遞員們,卻依舊風雨無阻地打開它,上午、下午,每天兩次。現在,這些郵筒是否安好?打開它,每天又有多少次的「空空如也」與郵遞員邂逅?
  • 郵筒裡,還裝有多少「期待」?
    6月18日,市民胡先生撥打宿遷晚報熱線電話稱,如今,郵筒在生活中很少見了,雖說平時幾乎不寫信、很少郵寄明信片,但他仍希望這個郵筒能長期佇立在那裡,給回憶留下一個「儲存櫃」。隨後,記者來到市區項王故裡景區,在景區團體購票處的門前,看見了那一抹熟悉的綠。
  • 廈寄信越來越少郵筒不減反增 郵筒成新建小區標配
    郵筒收遞員多嗎  專職人員僅1人,其餘由片區郵遞員兼開  1989年至1993年,廈門郵筒的使用頻率非常高,家信尤其多;1993年至1998年,個別片區的郵筒信件量較大,比如廈門大學校園內的郵筒。「(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遇到春節等重要節日,整個郵筒都是滿的,有時一天要開兩次以上。」
  • 郵筒被撤,寄信要走半小時
    丁先生  記者調查:接到丁先生的投訴後,記者昨日再次來到長沙市白沙古井對面的長沙銀行門前,發現該郵筒的信件入口處曾被貼上「此郵筒已壞不能使用」的封條,現在已被撕掉,郵筒已經修好了。而在人民中路曙光集團門前,以前也確實有過郵筒,該郵筒於前年6月被移走後就一直沒有增補。
  • 消逝的郵筒:除了寄明信片 平時你還會想到它嗎
    北京市一投遞點每天送出6000多封平郵信件,其中只有100多封手寫書信和數十張明信片。「銀行帳單、企業廣告佔絕大多數」,該投遞點工作人員說。  郵筒數量逐年減少  寄信的人少了,街邊的郵筒似乎成了擺設。  北京市西城區某寵物店門口立著一隻綠色郵筒。
  • 微信郵局·微郵筒發布會舉行 開啟隨拍隨寄的DIY明信片溝通方式
    微信實體郵局正式揭幕 「微郵筒」微信服務號同步對外發布  活動當天,在廣州市TIT創意園微信總部的微信實體郵局正式落成揭幕,廣州郵政「微郵筒」微信服務號同步對外發布。郵政和微信的主色調都是綠色,因此當天活動現場以綠色調為主,寓意勃勃生機的未來發展。活動當天即被定為「微信郵政日」。
  • 海口郵政花12萬元換郵筒遭質疑:有人寫信嗎(圖)
    近日,網友王鵬發出一條微博,對此表示質疑。南國都市報記者從海口郵政局了解到,去年年底,該局耗資約12萬元,將海口市區內50多個老舊的郵筒更換。在記者調查中了解到,現在快遞、網絡等多種通訊工具較為快捷,很少有市民還通過信件與親朋聯繫。「耗資更換新郵筒,不就成了浪費資源嗎?」不少市民質疑道。
  • 郵筒一收信 手機有提醒 安徽郵政升級郵筒讓普遍服務更智慧
    本報訊(記者 方懷銀) 3月12日,隨著「叮鈴……」提醒鈴聲的響起,安徽省馬鞍山市郵政大廈支局負責人魏戎手機微信上顯示,與她手機綁定的郵筒中,有一封待被攬收的信件。微信提醒是智慧郵筒管理系統後臺發出的。目前,這樣的智慧郵筒在安徽共有1970個,佔全部郵筒(箱)近90%。
  • 如何從新加坡寄明信片到中國(寄到其他地區也差不多)
    從新加坡寄明信片回國,這裡小編羅列出一些方式,方便各位查詢相關信息以及粗淺認識下新加坡的郵政系統。2,許多地鐵站出口或是居民區均設有郵筒可投遞,這些郵筒也可通過singapost順便提醒下大家,新加坡的郵筒不是中國的綠色不是德法的黃色也不是大英帝國的紅色,而且它的形狀也不是傳統的「筒狀」,是四四方方一個大白箱(如下圖),頭頂或是箱體上有singpost(新加坡郵政)的紅色標誌,下面有兩個投遞口分為:國內和國外。
  • 多久沒寫信了?一隻郵筒見證杭州人社交方式的轉變
    如今,郵筒依然佇立在街頭,見證著萬千世界裡你我的故事。寄信的人少了天氣炎熱,一上午跑下來,王強身上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漬。作為杭州郵政城南投遞部3名專職開箱員之一,王強所管轄的18隻郵筒已經成為他的「老朋友」。杭州城站火車站廣場前的郵筒,是王強開箱線路的最後一站。8月2日10時30分,記者跟隨王強到達城站廣場。
  • 因鹿晗而成「網紅」的郵筒將裝鹿角、發明信片
    圖說:位於中山東一路上的「網紅」郵筒將帶上一對可愛的鹿角。上海郵政官微圖說:因為當紅藝人鹿晗的一張照片,這隻郵筒成了「網紅」。網絡圖  【新民網訊】因為當紅藝人鹿晗的一張照片,外灘中山東一路的一個郵筒成了「網紅」。
  • 800個郵筒的深圳堅守
    對於郵筒,更多的市民是好奇:現在郵筒還有人開嗎?多久才開一次,裡面還有信嗎? 在隨後的周五,記者來到沙嘴郵政沙嘴投遞部,跟隨投遞員許國石去取信。上午9時許,來到位於新洲南路的郵筒前,打開箱門,一封信孤零零地躺在偌大的郵筒裡。他鄭重其事地把它裝進自己的郵包,還順手拿塊布擦了擦郵筒,再對準箱門內側的條形碼掃碼。「這個是電子化監控手段,有點類似於打卡,表示今天已經開過箱了。
  • 你有多久沒注意過街邊的郵筒 它在加速消失
    你有多久沒注意過街邊的郵筒 它在加速消失  2016-07-29 13:52:52  不知從何時起,街邊的郵筒逐漸淡出人們的事業。特別是快遞物流的突飛猛進,平郵等服務日漸忒微,街邊郵筒慢慢地淪為擺設,只有當寄明信片時才偶爾想起。
  • 成都郵政信筒被指每天只收幾封信 淪為「垃圾桶」
    郵筒的「上班」時間沒有變。  來信摘錄華西都市報:  我是身著草綠色,頭戴綠草帽的郵政信筒。在成都市區主要街道的路邊,每天都能看到我的身影。而在本世紀初,這種仿製舊式郵筒的造型一經問世便讓人眼前一亮,仿佛老成都再現。  那綠色的懷舊郵筒,就是開啟時光列車的鑰匙;而那一張張帶著成都味的明信片,便是記載回憶的車票。  然而,隨著現代通訊技術的進步、網際網路應用的普及,郵筒「肚子裡」每天吞下的信件也越來越少。這個曾經承載著無數人通信重任的綠色工具,在如今該何去何從?
  • 寫信的人越來越少 海口海甸島7個郵筒一天收不到一封信
    郵政工作人員每天開箱2次  曾幾何時,坐落在街頭的綠色郵筒是人們的情感寄託。曾幾何時,每天清晨郵遞員打開箱門,從郵筒裡取出沉甸甸的信件,是人們最幸福的時刻。而郵遞員們,依舊穿梭在街頭,堅持每日兩次打開郵筒。記者曹寶心 文/圖  1 空箱是常態  海甸島7個郵筒,一天收件量均為零  記者從海甸島京海花園公交站出發,乘坐20路公交車到達龍華路的海口市一中公交站點,沿途看到4個綠色郵筒,分別坐落在公交站點、郵政服務網點以及學校周邊的街頭。
  • 想寄封信,卻不太容易找到郵筒
    西津渡的郵筒。 孫霞 攝   編者的話:上次寄信是什麼時候,您還記得嗎?郵筒、報刊亭、明信片,這些曾經活躍在我們生活中的物件,如今漸漸被淡忘。一位65歲、在路邊做裁縫生意的阿姨告訴記者:「現在沒人寫信了,我們年輕的時候才寫信。那時候,沒有手機電腦,所以和外地的朋友交流只能寫信,書信在當時是最頻繁的交流方式了,不管多遠,都可以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