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郵筒還有人用嗎 郵遞員:每天開兩次不管有無信件

2020-12-13 中國搜索

一張照片引發網友群體回憶——

路邊的郵筒,還有人用嗎

杭州主城區還有255隻郵筒在堅守,郵遞員每天開箱兩次,不管裡面有無信件

「城市發展越來越快,手寫信的人也越來越少。馬路兩側的大郵筒,日日吃灰。誰曾想,上班路上能偶遇郵政小哥來取件。希望這道美麗的綠色風景能一直被保留。」

鄧亞東打開浣紗路郵筒。

6月18日,杭州一位市民在街上看到一名郵遞員在郵筒邊開箱取件。他拍下照片傳到網上,並寫下以上感慨。

隨後,網上掀起一波回憶殺——「郵筒真的還在啊」、「我小時候還有過筆友」、「下課會去學校傳達室翻信箱的我」……

綠色的郵筒,黑色的郵遞口,加了把鎖的箱門,在手機還不盛行的年代裡,那裡積聚著最濃烈的情感期盼。

當我們走在路上低頭看著手機的時候,沉默的綠色郵筒開始被遺忘,而開啟郵筒的郵遞員們,卻依舊風雨無阻地打開它,上午、下午,每天兩次。

現在,這些郵筒是否安好?打開它,每天又有多少次的「空空如也」與郵遞員邂逅?

打開34隻郵筒

只有1個郵筒裡躺著一封公務信

鄧亞東負責鳳起路周邊區域裡34個郵筒開箱取件工作。

昨天下午1點半,鄧亞東在電瓶車後座上掛上暗綠色的雙麻包,車前放上個小郵包出門了。

下午3點15分,錢報記者在浙江日報社門口見到鄧亞東的時候,他已經開了10多個郵筒了,記者往他身後的雙麻包瞅了瞅,「沒什麼東西。」

打開報社門口的郵筒,空空如也。

鄧亞東說這是常態,「我已經好幾個下午沒有收到一封信了。」2004年的時候,哪怕上午收過一次信,下午再去收,隨便打開一個郵筒,裡面的信能塞滿整整一麻袋。

「現在變了,回單位的時候,電瓶車後座的麻袋沒有重量了。」鄧亞東苦笑了一下。

記者跟著鄧亞東又跑了附近兩個郵筒,他跟記者抱歉地笑笑,「我們開郵筒是有規定時間的,郵遞員得準時到達取件啊。你騎著共享單車太慢了點。」

下午4點23分,錢報記者在投遞站裡,等回了鄧亞東。麻袋包裡只有一封信躺著,一封公司間的業務往來信件。

2004年家信可以佔一半

現在一天可能收不到一封信

「沒有什麼家信啦,信用卡帳單比較多,過年時有一些明信片。」鄧亞東說,「以前還會用掛號信寄給家人照片,現在掛號信都是印刷體單位發票、銀行卡信封。」

「現在從郵筒裡取出的信件平均每天二三十封,有時候一天一封都沒有。」

鄧亞東說著給信件蓋上今天的郵戳。「2004年我剛工作那會,開箱取件回來,忙得很,整理信件、蓋郵戳,得花上40多分鐘,還要同事幫忙,現在一個人足夠了。」

「那時候,幾千封信,家信佔一半,明信片佔一半,還有少許公對公信件。」而如今信件少,區域的信件分類鄧亞東心裡清楚得很:杭高、慶春中學這些學校前的郵筒,多是一些精心製作的明信片,木頭的、竹子的,樣子別致;武林路郵筒多是郵寄國外的帳單;市一醫院那邊是發到衛生局的公家信件。

由於日常信件少了,3年前鄧亞東開始送郵政快遞了,10公斤以下的貨物,在電瓶車後座綁上20個左右,一個小區一個小區地送。

目前杭州主城區

還有255隻郵筒在堅守

杭州主城區的郵筒目前有255隻。「儘管現在使用郵筒的人少了,但是郵筒依舊會存在。我們的郵遞員依然會每天上下午兩次開箱。在沒有設置郵筒的地方,我們也會在小區設置信報箱。」中國郵政杭州市分公司投遞局城南投遞部副經理章新海說。

而郵筒的養護也在繼續。每過一段時間,會有郵筒維護員去維護它們:平時發現油漆脫落的情況,會及時添補;郵筒上有「牛皮癬」,會及時清理;還會留意報紙信息,如果有道路施工,要把郵筒暫時移開。

綠色的郵筒如今看上去,依舊沉默,裡面也許不再有著最迫切的交流需求,卻依舊承載著最美麗的情感維繫。

在開頭提到的網友跟帖裡,一位網友說郵筒是城市的一張名片,它存在的意義遠超過它的實用意義。

而另一位網友也回復道,去年自己曾給小姐妹寄了封信,信收到的時候,小姐妹哭得稀裡譁啦。

你聽,多動人的故事。

相關焦點

  • 網友明信片一年沒寄到 郵政:郵筒每天至少開兩次
    網友明信片一年沒寄到 郵政:郵筒每天至少開兩次 12月17日,瀋陽網友「趙大明先森」在微博中爆料,投入郵筒的明信片,等了快一年還沒盼來,他猜測郵政的工作人員好多年都不看郵筒裡有無信件。對此,瀋陽市郵政局回應,雖然常年「飢腸轆轆」,但目前,市區內的400個郵筒都在「堅守崗位」,按照規定,郵遞員每天上午、下午各取一次,少取一次的話都將受到處罰。
  • 書信少了街上郵筒成擺設? 郵政:不管有無信件每天按時開箱
    去年元旦前,王依寫了七八張明信片,貼上郵票後,找到市府大道上一個離單位最近的郵筒。  「把一疊明信片放進郵筒時,心情挺緊張的。」王依說,雖然郵筒看起來很新,上面也標註了每天的開箱時間,但還是會擔心寄不寄得到。  直到過了幾天,外地的同學回覆說明信片已經收到了,王依這才放下心來。後來寄信時,她不會再憂慮信能不能寄到這個問題了。
  • 一張照片引發網友回憶殺,路邊的郵筒,你還安好否?
    照片被上傳到了網上,這位市民寫道:「城市發展越來越快,手寫信的人也越來越少。馬路兩側的大郵筒,日日吃灰。誰曾想,上班路上能偶遇郵政小哥來取件。希望這道美麗的綠色風景能一直被保留。」(市民上傳到網上的郵遞員開郵筒圖片)隨後,網上掀起一波回憶殺。
  • 郵筒裡,還裝有多少「期待」?
    此時,天空小雨霏霏,景區裡的遊人並不多,當一兩名遊人經過時,也只是行色匆匆,沉默的綠色郵筒或許被人們不屑一顧,慢慢淡忘。劉忠是眼前這個郵筒最「期待」的人,作為一名攬投員,他依舊風雨無阻地打開它,上午、下午,每天兩次,從不間斷。每天下午3點半,劉忠準時出現在郵筒前,利落地拿出鑰匙,打開郵筒的門。
  • 廈寄信越來越少郵筒不減反增 郵筒成新建小區標配
    不過廈門的郵筒並未消失,相反還在緩慢增長,仍履行著它的職責。  現在還有郵筒嗎  有,而且數量不減反增  記者採訪發現,現在不僅有郵筒,而且數量不減反增。作為郵政系統的資深業務骨幹,廈門郵政公司思明區分公司總經理康火燦曾經參與過全市郵筒的設置、管理工作,對廈門的郵筒發展極為了解。
  • 桂林43個郵筒每天只收到300封信,很少寄信的我們依然感謝這份堅守
    現在我還保留著上百封信件,全國各地,世界各地」……也有人感嘆,隨著電話、電子郵件、網絡視頻電話等通訊業務的普及,用信件交流的方式也越來越少了;很多人在已經適應了城市快節奏生活的同時,又渴望能有「慢一點」的時光,「能讓人沉下心來感受生活」。
  • 寫信的人越來越少 海口海甸島7個郵筒一天收不到一封信
    你寄或者不寄,綠色郵筒它都在那裡一天開箱兩次,郵遞員常常空手而歸  寫信的人越來越少 街頭那抹「綠」會消失嗎?6月29日上午9時許,記者來到其中一座郵筒前看到,開筒時間為上午9:30以及下午17:00。記者在郵筒旁邊站了一個小時,路上的行人和車輛來來往往,卻沒有一個人往郵筒裡投遞信件。  郵筒不遠處一家文具店的老闆告訴記者,每天早上8點多到9點多這個時間段,都會有郵政車輛經過,郵遞員都會下來打開郵筒,但信件卻寥寥無幾甚至常常空手而歸,「現在電話、微信都能聯繫,哪還會有人寫信啊。」
  • 你還記得上一次寫信,是什麼時候嗎?街頭信箱還有多少人在用?小每妹...
    評論現已開啟,請看官們在文末發表觀點街頭信箱還有多少人在用?蘭州主城區仍有254個信箱在堅守不管有無信件,郵遞員每天定時開箱兩次「城市發展越來越快,如今通信如此發達,還有人使用信箱寄信嗎?」隨後,記者在朋友圈進行了小範圍的調查,立刻掀起一波回憶——「信箱真的還在啊」「剛上班那陣子,每天中午飯後還會去單位傳達室翻信箱」……現在,這些信箱是否安好?打開它,每天又有多少次的「空空如也」與郵遞員邂逅?又能勾起多少人的回憶?
  • 寄信跑幾條街才見一個郵筒 信太少!郵遞員取信一周僅取到幾封
    &nbsp&nbsp&nbsp&nbsp郵遞員:每天攬收,平日一周僅幾封&nbsp&nbsp&nbsp&nbsp一位郵遞員告訴記者,現在主城區的郵筒根據實際需求確實有了一些變化,而新城的變化確實更大一些,城市道路拓寬、原來老舊小區的拆遷,確實會使郵箱數量在一段時間減少,這就是不少人感覺到找郵筒難度增大的原因
  • 街頭郵筒一整天沒一封信 南京郵政部門稱仍會「堅守」
    央廣網南京3月29日消息(南京臺記者闕方海 孫浩人 江蘇臺記者朱萍)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隨著通訊手段的越來越發達,很多人幾乎不再寫信了。而郵筒對於很多現代人來說也被歸入「老物件兒」的行列了。在南京街頭,有800多個郵筒,它們中很多一整天都不會有一封信投遞。不過,南京市郵政部門表示,儘管使用率不高,南京的郵筒還是會「堅守」。
  • 消逝的郵筒:除了寄明信片 平時你還會想到它嗎
    這樣的信件數量並不多,一周只有幾封。  與鄉村一樣,城市的手寫書信也越來越少。  北京市一投遞點每天送出6000多封平郵信件,其中只有100多封手寫書信和數十張明信片。「銀行帳單、企業廣告佔絕大多數」,該投遞點工作人員說。  郵筒數量逐年減少  寄信的人少了,街邊的郵筒似乎成了擺設。
  • 郵筒被撤,寄信要走半小時
    編輯同志:人民中路曙光集團門前的郵筒怎麼移走了?強烈要求恢復移走的郵筒。方園數裡都得坐兩站車到火車站才能投信,百姓十分不便。白沙古井對面長沙銀行門前有一郵筒,該郵筒已經壞了一兩個月了,郵筒的投遞口也被貼了封條,但是一直都沒有人來維修和更換。
  • 鎮上郵筒二十天沒有一封信,你有多久沒寫信了?
    瀏陽日報見習記者張可夫   現象   鄉鎮郵筒連續二十天沒有一封信   昨日上午,金沙北路郵政所的郵遞員胡繼成打開郵筒,裡面僅有2封信件。按規定,郵遞員每天都要打開郵筒攬收信件,然而現在的信件量越來越少,往往幾天都沒有一封信。「這還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區,我有個在鄉鎮的同事,曾經連續二十天打開郵筒都沒有一封信。」據了解,瀏陽目前只剩下四十多個郵筒,整體的使用率都不高。
  • 傳統書信逐漸冷落 你知道市區哪個郵筒信件最多嗎
    打開後,同樣只有兩封信件。  2點33分,記者又來到第一橋原溫州飯店。打開郵筒後,裡面什麼都沒有。經過半個多小時的「搜尋」,陶海河管理的10個郵筒總共才20封信件。  「以前每個郵筒每天都有幾十封信,還經常發現錢包、銀行卡、身份證等雜物,猜測是小偷所為。發現這種情況,我們會把證件寄還給對方。不過,現在隨著社會治安轉好,小偷小摸的事情也很少碰到了。」
  • 郵筒寄信,半年都沒收到
    吳小姐投信的解放西路郵筒。 記者 李幸 攝  本報記者 李幸  「我半年前在郵筒投了一封信,但是,至今朋友都還沒有收到。」  據吳小姐介紹,半年前,她給家住南岸區的朋友寄了一封信,信是投到渝中區解放西路的郵筒裡,但至今朋友還沒有收到。吳小姐很是疑惑:「這個郵筒的開鎖處有灰塵,是不是已經很久沒用了?」  1月27日上午,記者來到吳小姐所指的那個郵筒旁等候郵差來開箱。在這裡擺攤的劉阿姨告訴記者,隔三差五還是會見到一位50來歲、戴著眼鏡的老郵差來收信,順便給郵筒「洗個澡」。
  • 郵筒開箱時間模糊 天津市民:郵筒還能正常投信嗎?
    也許是郵筒的日漸落寞和開筒次數的模糊,讓那些仍然採取郵寄方式的人們對郵筒是否處在「工作狀態」產生懷疑,對此天津市郵政公司表示均可正常投寄。  市民疑慮  路邊郵筒還能正常投信嗎?  近日,市民張大爺找到記者,對自家附近的一個郵筒是否還在正常使用提出了疑問。
  • 智慧型手機普及的現在,你還會寫信,用郵筒寄信嗎
    以前手機不流行的時候,那綠色郵筒,就是人們最濃烈的情感期盼,期盼它能帶來遠方親人,朋友的關愛思念。如今智慧型手機這麼普及,人與人之間聯繫越來越方便,不在寫信郵筒漸漸被人遺忘。其實郵筒是需要珍視的一種文化的符號,它傳遞著綿延數千年的文化,那就是書信文化,郵文化。
  • 成都郵政信筒被指每天只收幾封信 淪為「垃圾桶」
    「幾乎每天都有把郵筒當垃圾桶用的。」業務人員告訴記者,進入郵筒的垃圾除了提到的紙巾等廢棄物外,還有身份證、銀行卡、空錢包等,「這些應該是小偷作案後丟棄到郵筒內的。」而對於這種進入郵筒的物品,郵局工作人員會根據身份證上的地址寄給失主。  當天暑襪街郵筒開箱後,總計收到4封信件。「其中三封是賀卡、明信片。」業務人員肯定地告訴記者。
  • 現代通訊普及郵筒「失寵」 十天沒有一封信(圖)
    據了解,目前中山市全市信筒(箱)有160個,分布在各鎮區街道,黨、政、企事業單位,住宅小區,學校,商業區,村等,其中城區就有40個。這些郵筒現在還有人使用嗎?它會不會消失?日前,記者為此進行了走訪調查。
  • 想寄封信,卻不太容易找到郵筒
    一位外來務工人員聯繫上記者,他想給一位不常聯繫的好友寄封信,卻發現現在郵筒越來越少了,不知道還會正常開箱取信嗎?近期,記者走訪了解傳統郵物的變遷,推出了這組「逐漸被淡忘的『綠色記憶』」系列報導。   今年41歲的張先生,曾經是少年宮民樂隊的一員。他在上初中時,和一位日本來鎮江四中交流的男孩成了筆友。此後,他和這名日本男孩通信通了10多年,郵寄出的信件、賀卡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