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照片引發網友群體回憶——
路邊的郵筒,還有人用嗎
杭州主城區還有255隻郵筒在堅守,郵遞員每天開箱兩次,不管裡面有無信件
「城市發展越來越快,手寫信的人也越來越少。馬路兩側的大郵筒,日日吃灰。誰曾想,上班路上能偶遇郵政小哥來取件。希望這道美麗的綠色風景能一直被保留。」
鄧亞東打開浣紗路郵筒。
6月18日,杭州一位市民在街上看到一名郵遞員在郵筒邊開箱取件。他拍下照片傳到網上,並寫下以上感慨。
隨後,網上掀起一波回憶殺——「郵筒真的還在啊」、「我小時候還有過筆友」、「下課會去學校傳達室翻信箱的我」……
綠色的郵筒,黑色的郵遞口,加了把鎖的箱門,在手機還不盛行的年代裡,那裡積聚著最濃烈的情感期盼。
當我們走在路上低頭看著手機的時候,沉默的綠色郵筒開始被遺忘,而開啟郵筒的郵遞員們,卻依舊風雨無阻地打開它,上午、下午,每天兩次。
現在,這些郵筒是否安好?打開它,每天又有多少次的「空空如也」與郵遞員邂逅?
打開34隻郵筒
只有1個郵筒裡躺著一封公務信
鄧亞東負責鳳起路周邊區域裡34個郵筒開箱取件工作。
昨天下午1點半,鄧亞東在電瓶車後座上掛上暗綠色的雙麻包,車前放上個小郵包出門了。
下午3點15分,錢報記者在浙江日報社門口見到鄧亞東的時候,他已經開了10多個郵筒了,記者往他身後的雙麻包瞅了瞅,「沒什麼東西。」
打開報社門口的郵筒,空空如也。
鄧亞東說這是常態,「我已經好幾個下午沒有收到一封信了。」2004年的時候,哪怕上午收過一次信,下午再去收,隨便打開一個郵筒,裡面的信能塞滿整整一麻袋。
「現在變了,回單位的時候,電瓶車後座的麻袋沒有重量了。」鄧亞東苦笑了一下。
記者跟著鄧亞東又跑了附近兩個郵筒,他跟記者抱歉地笑笑,「我們開郵筒是有規定時間的,郵遞員得準時到達取件啊。你騎著共享單車太慢了點。」
下午4點23分,錢報記者在投遞站裡,等回了鄧亞東。麻袋包裡只有一封信躺著,一封公司間的業務往來信件。
2004年家信可以佔一半
現在一天可能收不到一封信
「沒有什麼家信啦,信用卡帳單比較多,過年時有一些明信片。」鄧亞東說,「以前還會用掛號信寄給家人照片,現在掛號信都是印刷體單位發票、銀行卡信封。」
「現在從郵筒裡取出的信件平均每天二三十封,有時候一天一封都沒有。」
鄧亞東說著給信件蓋上今天的郵戳。「2004年我剛工作那會,開箱取件回來,忙得很,整理信件、蓋郵戳,得花上40多分鐘,還要同事幫忙,現在一個人足夠了。」
「那時候,幾千封信,家信佔一半,明信片佔一半,還有少許公對公信件。」而如今信件少,區域的信件分類鄧亞東心裡清楚得很:杭高、慶春中學這些學校前的郵筒,多是一些精心製作的明信片,木頭的、竹子的,樣子別致;武林路郵筒多是郵寄國外的帳單;市一醫院那邊是發到衛生局的公家信件。
由於日常信件少了,3年前鄧亞東開始送郵政快遞了,10公斤以下的貨物,在電瓶車後座綁上20個左右,一個小區一個小區地送。
目前杭州主城區
還有255隻郵筒在堅守
杭州主城區的郵筒目前有255隻。「儘管現在使用郵筒的人少了,但是郵筒依舊會存在。我們的郵遞員依然會每天上下午兩次開箱。在沒有設置郵筒的地方,我們也會在小區設置信報箱。」中國郵政杭州市分公司投遞局城南投遞部副經理章新海說。
而郵筒的養護也在繼續。每過一段時間,會有郵筒維護員去維護它們:平時發現油漆脫落的情況,會及時添補;郵筒上有「牛皮癬」,會及時清理;還會留意報紙信息,如果有道路施工,要把郵筒暫時移開。
綠色的郵筒如今看上去,依舊沉默,裡面也許不再有著最迫切的交流需求,卻依舊承載著最美麗的情感維繫。
在開頭提到的網友跟帖裡,一位網友說郵筒是城市的一張名片,它存在的意義遠超過它的實用意義。
而另一位網友也回復道,去年自己曾給小姐妹寄了封信,信收到的時候,小姐妹哭得稀裡譁啦。
你聽,多動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