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上郵筒二十天沒有一封信,你有多久沒寫信了?

2020-12-27 瀏陽網

 

  鎮上的郵筒一連二十天沒有一封信

 

  你有多久沒寫信了?

 

  瀏陽日報見習記者張可夫

 

  現象

 

  鄉鎮郵筒連續二十天沒有一封信

 

  昨日上午,金沙北路郵政所的郵遞員胡繼成打開郵筒,裡面僅有2封信件。按規定,郵遞員每天都要打開郵筒攬收信件,然而現在的信件量越來越少,往往幾天都沒有一封信。「這還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區,我有個在鄉鎮的同事,曾經連續二十天打開郵筒都沒有一封信。」據了解,瀏陽目前只剩下四十多個郵筒,整體的使用率都不高。

 

  胡繼成回憶,上個世紀90年代他每天都要送八九十封信,而且以手寫的私人信件為主,而現在每天的信件只有二三十封,而且大多是印刷的商業信函,手寫的私人信件已經寥寥無幾。

 

  「瀏陽的信件收寄量在過去5年減少了三分之二。」市郵政局相關負責人說,如今的信件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掛號信,以公務信函和商業信函為主;另一類是平信,主要以廣告信函為主,但目前這兩類信件都在減少,「函件業務收入僅佔郵政業務的1%,而且在逐年下滑」。儘管信件業務量銳減,但是郵遞員的數量卻在不斷增加,「這是由於包裹快遞業務快速增長,自2016年以來包裹量已經增長了3倍。」

 

  回憶

 

  書信裡那一筆一划都透著溫度

 

  隨著移動通訊的發展,如今人們已經越來越少提筆寫信,對於不少人而言,信件似乎是舊時光裡的物件。你有多久沒有寫信了?對於信你還留存有哪些記憶?幾位不同年齡段的網友分享了他們的故事與回憶。

 

  「陌上花開」(60後,已退休):寫信還是二十七八年前戀愛時的事了,那時候連BP機都還沒普及,電話只有單位上有。男朋友偶爾會把電話打到離我家200米的一個單位,單位上的人很好,會趕快跑到我家來叫我去接電話。這樣太麻煩人家,所以更多的時候是寫信,幾天不見來信就心裡發慌。每天我都要到單位辦公室去瞅瞅,信一到就趕快跑到一個無人的地方,細細品讀。現在想起來,那一筆一划都透著溫度,是手機打出來的整齊劃一的字所無法比擬的。

 

  「我有一頭小毛驢」(90後,上班族):讀書的同時只能通過信件聯繫。我記得教學樓後面有一棟老式紅磚樓,昏暗的樓梯間放了一個看著有些年頭的木架子,每次郵遞員都會把信件放在上面。每過幾天我就過去找有沒有自己的信,想來還有點小期待呢,時間久了就積了厚厚的一沓信。高中畢業後就沒有提筆寫過信了,有了手機的我們好像再也不需要這樣原始的通訊方式了,但是如果有一天能再收到一封手寫的信,我想我也會再次拿起手中的鋼筆。

 

  「Evanism」(00後,大學生):記憶中我沒有給人寫過信,同學之間聯繫都是通過QQ,後來又有了微信。只有一次,初中同學出於好玩給我寫過一封信,我也一直收藏著。如今的微信,很多交流的信息過不了多久就會消失不見,想要再找來看看,也很難了。

 

  書信或將消亡,情懷從未褪色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這是詩人木心的詩歌《從前慢》裡的溫柔訴說;在口碑爆棚的電視節目《見字如面》裡,一封封書信滿載情懷娓娓道來;歌曲《紙短情長》裡,「紙短情長啊,訴不完當時年少,我的故事還是關於你啊」,傳遞著濃濃愛意。

 

  信件這個現代人眼中的老古董,又是文藝作品中的座上賓,書信之所以每過一段時間就能引爆人們的淚點,是因為它承載著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如今,雖然用來書寫的工具變了,但是書信文化中蘊含的禮儀和情懷一直在傳承。

 

相關焦點

  • 現代通訊普及郵筒「失寵」 十天沒有一封信(圖)
    據了解,目前中山市全市信筒(箱)有160個,分布在各鎮區街道,黨、政、企事業單位,住宅小區,學校,商業區,村等,其中城區就有40個。這些郵筒現在還有人使用嗎?它會不會消失?日前,記者為此進行了走訪調查。
  • 多久沒寫信了?一隻郵筒見證杭州人社交方式的轉變
    開箱員王強和杭州城站火車站廣場前的郵筒從書信、簡訊到微信,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的社交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郵筒連接著相隔萬水千山的你我。如今,郵筒依然佇立在街頭,見證著萬千世界裡你我的故事。寄信的人少了天氣炎熱,一上午跑下來,王強身上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漬。作為杭州郵政城南投遞部3名專職開箱員之一,王強所管轄的18隻郵筒已經成為他的「老朋友」。杭州城站火車站廣場前的郵筒,是王強開箱線路的最後一站。8月2日10時30分,記者跟隨王強到達城站廣場。
  • 傳統書信逐漸冷落 你知道市區哪個郵筒信件最多嗎
    早些年,郵筒為四方形,兩側為有機玻璃,可用作廣告等商業用途。當時之所以推出這種郵筒,也是一種創新,可以通過廣告收入來進行郵筒的日常維護。不過這種郵筒容易損壞,風吹雨淋後以及人為破壞,使得郵筒數量不斷自然減少,加上隨著寫信人數減少,就沒有再去設立新的郵筒。近幾年,郵政部門又重新設置傳統的圓形郵筒,這種郵筒是鑄鐵的,雖然成本較高,但不容易損壞。
  • 「你會寫信嗎?」短短一句話引發熱評!杭州的第一封信從這裡寄出...
    近日,人民網微博發布了一條《你還會寫信嗎?》,用九張圖文並茂的圖片給網友科普了如何正確使用從稱謂、提稱到署名的寫信格式。此條微博很快被諸多主流媒體關注和轉載,網友紛紛留言表示:「原來寫好一封信有這麼多講究」、「如今的社會很少人會寫信了,但是信件一直都是人類情感最佳的載體」、「信息化時代,寫信更像是一種情懷」……事實上,從去年到今年,諸如《信·中國》、《見字如面》這類有關書信的節目火爆也成為現象級事件
  • 寫信的人越來越少 海口海甸島7個郵筒一天收不到一封信
    你寄或者不寄,綠色郵筒它都在那裡一天開箱兩次,郵遞員常常空手而歸  寫信的人越來越少 街頭那抹「綠」會消失嗎?6月29日上午9時許,記者來到其中一座郵筒前看到,開筒時間為上午9:30以及下午17:00。記者在郵筒旁邊站了一個小時,路上的行人和車輛來來往往,卻沒有一個人往郵筒裡投遞信件。  郵筒不遠處一家文具店的老闆告訴記者,每天早上8點多到9點多這個時間段,都會有郵政車輛經過,郵遞員都會下來打開郵筒,但信件卻寥寥無幾甚至常常空手而歸,「現在電話、微信都能聯繫,哪還會有人寫信啊。」
  • 800個郵筒的深圳堅守
    深圳商報記者 肖晗 有多久沒有寫信或者收到信了?對,是那種一筆一划、字斟句酌在紙上寫出來的信,不是電子郵件,更不是簡訊或者微信。在通訊日益發達的今天,提筆忘字已成為書寫常態,可是深圳仍有800郵筒還在堅守那份書信情懷。
  • 你有多久沒注意過街邊的郵筒 它在加速消失
    你有多久沒注意過街邊的郵筒 它在加速消失  2016-07-29 13:52:52  不知從何時起,街邊的郵筒逐漸淡出人們的事業。特別是快遞物流的突飛猛進,平郵等服務日漸忒微,街邊郵筒慢慢地淪為擺設,只有當寄明信片時才偶爾想起。
  • 傳統書信逐漸被冷落 10個街頭郵筒僅有20封信
    早些年,郵筒為四方形,兩側為有機玻璃,可用作廣告等商業用途。當時之所以推出這種郵筒,也是一種創新,可以通過廣告收入來進行郵筒的日常維護。不過這種郵筒容易損壞,風吹雨淋後以及人為破壞,使得郵筒數量不斷自然減少,加上隨著寫信人數減少,就沒有再去設立新的郵筒。 近幾年,郵政部門又重新設置傳統的圓形郵筒,這種郵筒是鑄鐵的,雖然成本較高,但不容易損壞。
  • 你有多久沒寫過一封信?
    你們有多久沒有寫封信了呢?大家可以試著從腦海裡找尋近幾年與郵局、信件有關的記憶,不知道又能搜羅出多少呢。大概幾年前,你也有那個屬於自己的某個人,你會準備好精美的信紙、信封,連郵票都是精心挑選的圖案,跟那個TA聊學習、聊生活、以及可期的未來。郵局就像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將你的心事、困惑寫下來,投進捲簾門的投信口,第二天就能在牛奶箱裡得到回答。
  • 書信少了街上郵筒成擺設? 郵政:不管有無信件每天按時開箱
    「郵筒上都標註有開箱時間,由於郵筒分布的路程遠近不同,開箱時間會稍微有些偏差,但一天開一次是肯定的。」楊世銀說,雖然投遞的信件類別無法精確分類,但絕大多數都為商業信件,其中尤以消費類帳單居多,近些年來郵筒中收到的個人信件呈下降趨勢。  楊世銀說,在元旦、春節等節假日時,信件量會明顯增多。但在平時,有些郵筒裡可能連開幾天都見不到一封信。
  • 見字如面,你有多長時間沒有寫信了
    一連跑了幾家都沒找到那種舊式的信紙,尋到一家很大的文體用品商店還是沒能找到。只有那種跟從前的信紙很像的報告紙,年輕的店員說這就是信紙了。報告紙是用來寫報告的,怎麼能用來紙短情長呢?可再也沒有尋到更心儀的信紙,只好用報告紙來報告一下姐妹之情了。端一杯熱茶,在檯燈下鋪開信紙。
  • 街頭郵筒一整天沒一封信 南京郵政部門稱仍會「堅守」
    央廣網南京3月29日消息(南京臺記者闕方海 孫浩人 江蘇臺記者朱萍)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隨著通訊手段的越來越發達,很多人幾乎不再寫信了。而郵筒對於很多現代人來說也被歸入「老物件兒」的行列了。在南京街頭,有800多個郵筒,它們中很多一整天都不會有一封信投遞。不過,南京市郵政部門表示,儘管使用率不高,南京的郵筒還是會「堅守」。
  • 一個郵筒 兩周時間 只有信1封 垃圾若干
    調查顯示,有39人都表示自己曾與人書信交流,而家中大多也珍藏著以往的信件。當50位市民被問及「如果有一天書信完全消失後的感受」時,有42人都最終選擇了「十分痛心,建議保留」。親愛的讀者:見信好!你還記得那些趴在桌上,給遠方親人朋友寫信的日子嗎?字斟句酌,恨不得把心掏出來寫在紙上。你還記得收到遠方朋友、家人來信時的激動嗎?
  • 網友明信片一年沒寄到 郵政:郵筒每天至少開兩次
    12月17日,瀋陽網友「趙大明先森」在微博中爆料,投入郵筒的明信片,等了快一年還沒盼來,他猜測郵政的工作人員好多年都不看郵筒裡有無信件。對此,瀋陽市郵政局回應,雖然常年「飢腸轆轆」,但目前,市區內的400個郵筒都在「堅守崗位」,按照規定,郵遞員每天上午、下午各取一次,少取一次的話都將受到處罰。
  • 郵筒寄信,半年都沒收到
    吳小姐投信的解放西路郵筒。 記者 李幸 攝  本報記者 李幸  「我半年前在郵筒投了一封信,但是,至今朋友都還沒有收到。」  據吳小姐介紹,半年前,她給家住南岸區的朋友寄了一封信,信是投到渝中區解放西路的郵筒裡,但至今朋友還沒有收到。吳小姐很是疑惑:「這個郵筒的開鎖處有灰塵,是不是已經很久沒用了?」  1月27日上午,記者來到吳小姐所指的那個郵筒旁等候郵差來開箱。在這裡擺攤的劉阿姨告訴記者,隔三差五還是會見到一位50來歲、戴著眼鏡的老郵差來收信,順便給郵筒「洗個澡」。
  • 海口郵政花12萬元換郵筒遭質疑:有人寫信嗎(圖)
    海口街頭更換的新式郵筒。南國都市報記者秦銘攝  有市民認為寫信少了花巨資換郵筒是浪費,郵政部門稱為延伸服務而設置  「近一個月來,海口街頭新增了一批新郵筒,似乎都成為擺設。隨著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飛速發展,還有多少信件需要通過這裡寄出?」
  • 你有多久沒寫/收過一封信了?
    我們之間相隔的距離,使我意志消沉,沒有你的時光和旅程對我來說毫無意義。與你相愛是我做過的最輕鬆的事,沒有什麼比你更重要,在我活著的每一天我都會深深地感覺到,遇見你的那天,我就已愛上你,餘生也會繼續愛你。
  • 想寄封信,卻不太容易找到郵筒
    張先生告訴記者,當時,他就是通過家附近的郵筒給那位日本男孩郵遞的信件、賀卡。那會兒,他家住在第一樓街附近,現在那裡的郵筒已經沒有了,已成了小時候的記憶。而且,市區的郵筒也越來越少了。   如今 寄信的人越來越少   現在,還有多少人會郵寄信件呢?
  • 日本人把郵筒都設計得這麼讓人心動!看完又想拿起筆給別人寫信了
    大家有什麼事就是直接發qq或者微信過去,即使是電子郵箱也只在傳文件的時候使用,文本什麼的也可以直接列印出來,現在想想你有多久沒有提起筆寫過字了?那麼你給別人寫過信嗎?以前還流行有相互寫信的筆友這樣的說法,現在估計給別人寄信別人都不一定會拿到吧……日本街頭卻還有好多外形十分令人心動的郵筒,看完真的少女心泛濫了!
  • 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你還會往郵筒裡寄信嗎?
    原標題: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你還會往郵筒裡寄信嗎?   紅網郴州站12月13日訊(通訊員 周慧)在電子郵件、電話、簡訊、QQ、微信、視頻聊天等科技手段的「圍剿」下,曾經承載著厚重情感的信件和郵筒,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寫信這種與遠方親友溝通的方式,被新潮的年輕一代視為過時、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