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你還會往郵筒裡寄信嗎?
紅網郴州站12月13日訊(通訊員 周慧)在電子郵件、電話、簡訊、QQ、微信、視頻聊天等科技手段的「圍剿」下,曾經承載著厚重情感的信件和郵筒,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寫信這種與遠方親友溝通的方式,被新潮的年輕一代視為過時、落伍。豎立在街頭的郵筒常常因為信件過少而「吃不飽」。在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你還有情懷寫一封書信嗎?
市民觀點:
發簡訊寫電郵比書信更經濟快捷
「我平時與朋友聯繫,早就習慣了用QQ、電郵或打電話,從經濟和快捷的角度來說,發簡訊電郵都要比寫信來得實惠、方便。現在的微信、微博功能強大,馬上就能交到天南地北的朋友,誰還會花十天半個月等待一份來自遠方的信?」一位衣著時尚的女青年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在市城區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陳女士是一位「80後」,她向記者回憶起自己高中時交筆友的經歷。「我的筆友在江西,和我同齡,那時候我們經常通信,聊生活、學習和理想。那種鴻雁傳書的溫情至今讓我難以忘懷。雖然現在已經和這位筆友沒有了聯繫,但和她來往的信件我還珍藏著。」陳女士說。
郵政回應:
郵筒作為公共設施不會「退出」
12月12日上午9點半,投遞員唐建湘按時打開了位於蘇仙北路市委門口的一個郵筒,裡面空空如也,一封信件也沒有。如此「寂寞」的郵筒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對此,市郵政部門工作人員回應:街頭郵筒作為一種基礎設施,是為了服務群眾,短時間內不會被取消。
「粗略估計,近十年來,郵筒的寄信量減少了三分之二,但作為一種基礎設施,市城區的郵筒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目前,郴州城區有三十多個郵筒還在為市民服務,郵筒的作用還是無可替代的。」市郵政投遞局幹事胡建輝告訴記者。
胡建輝表示,目前寫信的主要是一些大中學生,除了學校門口和郵局旁邊的郵筒使用率較高外,那些孤零零守在路邊的郵筒則是常年「吃不飽」。雖然現在很少有人往郵筒裡寄信,但是郵局仍舊每天安排投遞員前去開箱取信。
專家建議:
有空不妨寫寫信
市民間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張式成認為,書信文化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杜甫更留下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著名詩篇。相比手機簡訊、QQ等通信方式,書信更易保存,書信所蘊含的情感更真切、持久。
在張式成看來,人們為了方便、快捷,創造出高科技來縮短時間和距離。但即時通信工具雖然縮短了時間,卻簡單化、模式化,讓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無法很好地交流。而書信卻能讓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溝通、友誼的傳遞、親情的融合很自然地展開。寫一封信,對人們文學素養也是一次檢驗。那些名家和文人墨客的書信,就像一條歷史與文化的河流靜靜地在大地上流淌。
「我建議市民有空時不妨提起筆來,給遠方的親友寫封書信。這不是守舊,而是傳承一個好的傳統。」張式成說。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