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你還會往郵筒裡寄信嗎?

2020-12-12 東方網

原標題: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你還會往郵筒裡寄信嗎?

  紅網郴州站12月13日訊(通訊員 周慧)在電子郵件、電話、簡訊、QQ、微信、視頻聊天等科技手段的「圍剿」下,曾經承載著厚重情感的信件和郵筒,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寫信這種與遠方親友溝通的方式,被新潮的年輕一代視為過時、落伍。豎立在街頭的郵筒常常因為信件過少而「吃不飽」。在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你還有情懷寫一封書信嗎?

  市民觀點:

  

  發簡訊寫電郵比書信更經濟快捷

  「我平時與朋友聯繫,早就習慣了用QQ、電郵或打電話,從經濟和快捷的角度來說,發簡訊電郵都要比寫信來得實惠、方便。現在的微信、微博功能強大,馬上就能交到天南地北的朋友,誰還會花十天半個月等待一份來自遠方的信?」一位衣著時尚的女青年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在市城區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陳女士是一位「80後」,她向記者回憶起自己高中時交筆友的經歷。「我的筆友在江西,和我同齡,那時候我們經常通信,聊生活、學習和理想。那種鴻雁傳書的溫情至今讓我難以忘懷。雖然現在已經和這位筆友沒有了聯繫,但和她來往的信件我還珍藏著。」陳女士說。

  郵政回應:

  

  郵筒作為公共設施不會「退出」

  12月12日上午9點半,投遞員唐建湘按時打開了位於蘇仙北路市委門口的一個郵筒,裡面空空如也,一封信件也沒有。如此「寂寞」的郵筒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對此,市郵政部門工作人員回應:街頭郵筒作為一種基礎設施,是為了服務群眾,短時間內不會被取消。

  「粗略估計,近十年來,郵筒的寄信量減少了三分之二,但作為一種基礎設施,市城區的郵筒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目前,郴州城區有三十多個郵筒還在為市民服務,郵筒的作用還是無可替代的。」市郵政投遞局幹事胡建輝告訴記者。

  胡建輝表示,目前寫信的主要是一些大中學生,除了學校門口和郵局旁邊的郵筒使用率較高外,那些孤零零守在路邊的郵筒則是常年「吃不飽」。雖然現在很少有人往郵筒裡寄信,但是郵局仍舊每天安排投遞員前去開箱取信。

  專家建議:

  

  有空不妨寫寫信

  市民間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張式成認為,書信文化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杜甫更留下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著名詩篇。相比手機簡訊、QQ等通信方式,書信更易保存,書信所蘊含的情感更真切、持久。

  在張式成看來,人們為了方便、快捷,創造出高科技來縮短時間和距離。但即時通信工具雖然縮短了時間,卻簡單化、模式化,讓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無法很好地交流。而書信卻能讓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溝通、友誼的傳遞、親情的融合很自然地展開。寫一封信,對人們文學素養也是一次檢驗。那些名家和文人墨客的書信,就像一條歷史與文化的河流靜靜地在大地上流淌。

  「我建議市民有空時不妨提起筆來,給遠方的親友寫封書信。這不是守舊,而是傳承一個好的傳統。」張式成說。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

相關焦點

  • 書信時代漸行漸遠街頭郵筒「餓得慌」
    通過多日的細心觀察,郭師傅一方面對郵局工作人員認真踏實的工作態度大加稱讚,另一方面也在心中漸漸產生了這樣的一個疑問—曾經在街頭比比皆是的郵筒,如今還有存在的必要嗎?「我發現他雖然天天來,可基本上很少能從郵筒裡拿得出信,估摸著一個月能取出一封就不錯了。」
  • 承德平郵書信逐年減少 網絡時代書信文化漸行漸遠
    資訊時代,作為情感依託、記錄歷史變更的書信,正從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淡出,並且漸行漸遠。鴻雁傳書,是否成為正在消失的歷史?    現象 紙筆逐漸失寵    「打電話多方便呀,為什麼要寫信?」在採訪中,記者發現,特別是在年輕人眼中,傳統書信更為陌生,有些人甚至不了解書信的正確格式。
  • 800個郵筒的深圳堅守
    在通訊日益發達的今天,提筆忘字已成為書寫常態,可是深圳仍有800郵筒還在堅守那份書信情懷。 15個郵筒一天收到13封信 3月23日上午,記者走上街頭,隨機詢問路人是否知道哪兒有郵筒,幾乎所有人都表示不清楚。一位阿姨好心地告訴記者,自己是片區的老居民了,附近沒有郵筒,但是可以坐兩站公交車找到一個郵局,那裡應該還可以寄信。
  • 書信漸行漸遠 郵筒作為便民設施數量不減反增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薛堯 見習記者 黃語晴 圖/記者林鴻銘)書信曾是人們的主要交流方式之一,很多大街小巷都有收集外寄信件的郵筒。隨著通訊工具發達,家信逐漸減少,但郵筒數量不減反增。近日,本報記者走訪了負責郵政公司平郵業務的相關負責人,聽相關負責人講述廈門郵筒及平郵業務的變遷。  「近五年來,郵筒數量保持穩定,略有增加。」
  • 漸行漸遠的修行
    孩子之於我們是漸行漸遠的修行 早上送兒子上學,快到學校門口時,兒子說:「媽媽,你不用送到門口了,我現在都六年級了「,我一想就十幾米了 聽到這一句話,突然發現兒子又長大了,其實想一想,孩子長大的過程就是一場與父母漸行漸遠的修行,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總有一天會展開有力的翅膀飛上更向更遠的藍天。 記得你第一次去幼兒園,不放開我的手,更不願意離開我的懷抱,但做為你的媽媽,我知道對你好就是讓你開始自己的生活,所以我們狠心推開你,聽著裡面的你哭著找媽媽,你可知道,媽媽也正在垂淚。
  • 家鄉的郵政編碼,你還記得嗎?
    文:朱迅翎圖:來自網絡家鄉的郵政編碼,你還記得嗎?說起郵政編碼,我油然想起了當年的那個書信時代。在微信、郵箱、簡訊、QQ、和視頻聊天盛行的今天,那個時代漸行漸遠,但那些郵筒還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崗位。它們佇立在街頭一隅,在大家的眼裡,更多的時候,只是一種擺設。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曾經的記憶深處,綠色郵筒讓人覺得那麼親切,盛滿著親情與友情的回憶。那年我入伍,軍營就在滔滔的富滕河畔,巍巍的猴子山下。
  • 父母與子女是漸行漸遠的緣分
    女兒是易烊千璽的粉絲,去影院看《送你一朵小紅花》,最初是奔著他去的。沒想到,看後她哭的是稀裡譁啦的,給我講了故事梗概,幾句簡單樸實的臺詞也讓我淚如泉湧。「媽媽以前特別膽小,怕黑,怕蟲子……,生了你以後,就天不怕地不怕了,嗯,也不是,生了你以後,我害怕得更多了,怕你生病,怕你挨欺負,怕你不學好……」。「兒女是父母的心頭肉」,說出了每一個為人父母的心裡話,真的是養兒方知父母恩。看到女兒不小心割破了手指,摔了跤,腿破了……心是那個痛啊,此時此刻,真恨不得受傷的是我。
  • 郵筒開箱時間模糊 天津市民:郵筒還能正常投信嗎?
    通訊設備和渠道的多樣化和快捷化,使盛極一時的書信郵寄漸漸退出聯絡樞紐的位置。記者來到河西區馬場道找到了張大爺準備投寄的那個大郵筒,正如張大爺所說,上面標註的開筒時間已經模糊不清。也許是郵筒的日漸落寞和開筒次數的模糊,讓那些仍然採取郵寄方式的人們對郵筒是否處在「工作狀態」產生懷疑,對此天津市郵政公司表示均可正常投寄。  市民疑慮  路邊郵筒還能正常投信嗎?  近日,市民張大爺找到記者,對自家附近的一個郵筒是否還在正常使用提出了疑問。
  • 消逝的郵筒:除了寄明信片 平時你還會想到它嗎
    埋在廣告信裡的家書  幹了30多年鄉村郵遞員,張立才背包裡的手寫書信從七八十封減少到兩三封,藏在五花八門的廣告信裡。  他在河南西部山區送信,負責22個村。山路騎車不方便,張立才每次走路來回近80公裡。
  • 是什麼讓夫妻漸行漸遠?
    是什麼讓夫妻漸行漸遠? 世傳的美人,並不一定真美,古人考功名時有句話:「不願文章中天下,但願文章中考官」,不需要天下人喜歡,只要考官喜歡你的文章就行了。很多人的婚姻不幸福,現在知道為什麼了吧?
  • 智慧型手機普及的現在,你還會寫信,用郵筒寄信嗎
    以前手機不流行的時候,那綠色郵筒,就是人們最濃烈的情感期盼,期盼它能帶來遠方親人,朋友的關愛思念。如今智慧型手機這麼普及,人與人之間聯繫越來越方便,不在寫信郵筒漸漸被人遺忘。其實郵筒是需要珍視的一種文化的符號,它傳遞著綿延數千年的文化,那就是書信文化,郵文化。
  • 三觀不合,終將漸行漸遠
    1.相隔的不是歲月,而是漸行漸遠的價值觀。從年少到現在還能保持三觀一致太難太難了。
  • 昔日朋友漸行漸遠,聊齋《王六郎》篇告訴你為什麼
    批判歸批判,從文中六郎封神之後兩人再沒見過可見:朋友是有時段性的,朋友是兩條人生路交叉時精神的共振,其後兩條路會漸行漸遠。傳說朱元璋當皇帝後,他兒時的兩個玩伴來求官,一個見到朱元璋說道:我主萬歲!當年微臣隨駕掃蕩蘆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 帥和豆將軍半途逃跑,後又殺來了紅小子,幸虧最終菜將軍解決了問題。
  • 漸行漸遠的紙媒還能創造輝煌嗎?
    請點但是紙媒的輝煌已經漸行漸遠,人才也開始往新媒體集聚,再要做出如此高質量的期刊,已經很不容易了不去調查發行量,我也知道,現在已經到了低谷。
  • 所謂母子父女一場真的是漸行漸遠嗎?
    看過龍應臺的一篇文章《目送》,裡面有句話非常觸動我:「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生活嘰裡咕嚕推著人前行,越來越衰老的父母已追父母在不遠行不上子女的腳步,漸行漸遠地在後面向我們揮手
  • 傳統書信逐漸冷落 你知道市區哪個郵筒信件最多嗎
    圖為一一八醫院附近的郵筒,裡面有兩封信。徐曉春 攝  溫州網訊 「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好嗎?」20年前,歌手李春波憑藉《一封家書》唱紅大江南北。在那個年代,書信是互通信息、聯絡感情的一種重要的社交方式。
  • 多少漸行漸遠的人,都曾交換過靈魂
    怎麼分辨誰是你的好朋友?其實很簡單,就是在你不大的心裡,總有他的一席之地...但有一段時間,我總為自己有一個好朋友而感到傷感,因為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好朋友也總會漸行漸遠。我有些錯愕,卻也有些釋然,原來生活是一條條不同的軌道,有些人看起來好像漸行漸遠,但實際都在對方的生命裡,交換過靈魂。從那以後,每一個至交過的好友我都會在心底存下他們的一塊位置,等到相見時,再拿出來促膝長談。
  • 要好的朋友卻漸行漸遠,逐漸成為陌生人,為什麼?
    有的時候說真的,也會有一點心痛,因為明明之前你們那麼的要好,可是現在連對視對方的眼睛,都做不到,自己的眼神會飄忽,內心會心虛,仿佛對面的那個人,再也不是你當初最好的朋友了,而是一個最尷尬的存在。那這麼些年,我們是怎麼漸行漸遠的呢?為什麼好朋友就不能一直陪到最後呢?
  • 夫妻間關係漸行漸遠,中兩條就要警惕了
    如果夫妻間有以下徵兆其中的兩條,就說明夫妻間關係漸行漸遠了,你一定要警惕:一:有愛無性或者無愛無性。男女都一樣誰都不是聖人,維繫男女之間情感的紐帶就是夫妻之事,夫妻之事能實現男女精神與身體的完全融合。夫妻之事還能化解家庭矛盾。如果夫妻之間有愛無性,那麼雙方的生活其實就是出於煎熬狀態,而無愛無性更是一種精神折磨。
  • 漸行漸遠的背影,是父母亦是故鄉……
    入取通知書送你去到想見識的世界裡,追尋你想要的理想與遠方。這也意味著,你會在餘生與父母漸行漸遠,與故鄉漸行漸遠。走到他鄉的你,不知歸期何年……就像你可以體會到的:「從此,不見父母老去,故鄉只剩回憶,確實只剩寒暑沒有春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