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漸行漸遠 郵筒作為便民設施數量不減反增

2020-12-22 福州新聞網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薛堯 見習記者 黃語晴 圖/記者林鴻銘)書信曾是人們的主要交流方式之一,很多大街小巷都有收集外寄信件的郵筒。隨著通訊工具發達,家信逐漸減少,但郵筒數量不減反增。近日,本報記者走訪了負責郵政公司平郵業務的相關負責人,聽相關負責人講述廈門郵筒及平郵業務的變遷。

  「近五年來,郵筒數量保持穩定,略有增加。」曾分管廈門市郵政投遞業務的資深業務骨幹、如今是廈門郵政公司思明區分公司的總經理康火燦告訴記者。根據郵政公司提供的數據,廈門全市現存289個郵筒。

  為何郵筒數量不減反增?這個情況似乎有點出乎人們的預料。康火燦告訴記者,原因是國家郵政局曾在《郵政普遍服務標準》中規定,地級市城區主要人口聚居區半徑1公裡至2公裡內都應設有郵筒——隨著城市區域延伸、樓盤增加,郵筒也隨之增設。

  即使數量穩定,這些郵筒大部分已鮮有人光顧。如今大多數郵政公司已將業務重心轉移到快遞業務上,郵筒作為便民設施,主要滿足的是各地遊客、集郵者的寄件需求,即便常常「空箱」,也依然得到保留。

  平郵信件寄件數

  近10年少了一半

  根據廈門郵政公司提供的數據,在2008年,廈門郵政公司單年的平郵信件寄件數達到1737萬件,平均一天近5萬件;此後平郵信件的年寄件數上下波動,直到2014年,平郵信件年寄件數較上年銳減21%至1263萬件,到2017年平郵信件年寄件數僅剩下820萬件。

  2014年是平郵信件業務明顯減少的轉折點,而同年,和郵筒一樣以綠色作為主打色的微信App月活躍用戶數突破5億,微信紅包功能開啟,大家逐步習慣於通過手機軟體發送節日紅包和祝福。

  往前追溯,平郵業務的繁榮期在20世紀90年代。「當時,我一天最多能收寄上萬封信件,每天要在郵局和各個郵筒間來回奔波五六趟。」從業30多年的廈門郵政分公司鷺江投遞部郵遞員陳明利向記者透露,如今他所負責的9個郵筒,每天平均只能收到七八十封信件,和鼎盛時期相比有巨大落差。

  寄件主要是印刷件

  手寫信以明信片居多

  據康火燦透露,在每年寄出的800多萬封平郵信件中,大部分是商業廣告信函、銀行、保險帳單、稅務帳單等印刷件,而這些印刷件通常由郵政工作人員到相關單位上門取件,無須經過郵筒收寄;通過郵筒投遞的大部分是手寫類信件,包括明信片、家信、賀卡等。

  「以前家信多,到外地打工的、當兵的,都是寄平郵信;一到逢年過節,郵筒裡就有大量家信和賀卡。」鷺江投遞部的劉經理記得,以前部隊還有專門的通訊員負責到郵政收信送信,部隊信件還要蓋上特殊的義務兵免郵資的三角戳標誌。而現在,只有遊客聚集區的郵筒能收到較多信件,大部分是遊客寄往外省的明信片,還有少量集郵者寄的空信,家信、賀卡幾乎消失。

相關焦點

  • 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你還會往郵筒裡寄信嗎?
    原標題:書信時代漸行漸遠 你還會往郵筒裡寄信嗎?   紅網郴州站12月13日訊(通訊員 周慧)在電子郵件、電話、簡訊、QQ、微信、視頻聊天等科技手段的「圍剿」下,曾經承載著厚重情感的信件和郵筒,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寫信這種與遠方親友溝通的方式,被新潮的年輕一代視為過時、落伍。
  • 書信時代漸行漸遠街頭郵筒「餓得慌」
    對於大家的疑惑,長春市郵政局運行保障部負責投遞業務的相關人士表示:街頭郵筒作為一種基礎設施,就是為了服務群眾,短時間內不會被取消。「雖然這10年,郵筒的寄信量至少下降了70%,但存在即是合理,郵筒的作用還是無可替代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寫信的主要是老年人,年輕人一般是寄紀念明信片的比較多。
  • 承德平郵書信逐年減少 網絡時代書信文化漸行漸遠
    資訊時代,作為情感依託、記錄歷史變更的書信,正從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淡出,並且漸行漸遠。鴻雁傳書,是否成為正在消失的歷史?    現象 紙筆逐漸失寵    「打電話多方便呀,為什麼要寫信?」在採訪中,記者發現,特別是在年輕人眼中,傳統書信更為陌生,有些人甚至不了解書信的正確格式。
  • 廈寄信越來越少郵筒不減反增 郵筒成新建小區標配
    前兩天,來廈門旅遊的王小姐想給朋友寄一張明信片,才想起要使用郵筒。隨著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方式從書信到電報、電話,再到如今移動終端。曾經承擔「溝通聯絡」重任的一紙書信,漸漸淡出人們視線。
  • 漸行漸遠的修行
    孩子之於我們是漸行漸遠的修行 早上送兒子上學,快到學校門口時,兒子說:「媽媽,你不用送到門口了,我現在都六年級了「,我一想就十幾米了 聽到這一句話,突然發現兒子又長大了,其實想一想,孩子長大的過程就是一場與父母漸行漸遠的修行,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總有一天會展開有力的翅膀飛上更向更遠的藍天。 記得你第一次去幼兒園,不放開我的手,更不願意離開我的懷抱,但做為你的媽媽,我知道對你好就是讓你開始自己的生活,所以我們狠心推開你,聽著裡面的你哭著找媽媽,你可知道,媽媽也正在垂淚。
  • 父母與子女是漸行漸遠的緣分
    「媽媽以前特別膽小,怕黑,怕蟲子……,生了你以後,就天不怕地不怕了,嗯,也不是,生了你以後,我害怕得更多了,怕你生病,怕你挨欺負,怕你不學好……」。「兒女是父母的心頭肉」,說出了每一個為人父母的心裡話,真的是養兒方知父母恩。看到女兒不小心割破了手指,摔了跤,腿破了……心是那個痛啊,此時此刻,真恨不得受傷的是我。
  • 所謂父母子女,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緣分
    不覺想起龍應臺的《目送》: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用在那時那刻竟是該死的妥帖。晚上8點左右,兒子用寥寥幾個字微我:到了,不打電話了。
  • 800個郵筒的深圳堅守
    在通訊日益發達的今天,提筆忘字已成為書寫常態,可是深圳仍有800郵筒還在堅守那份書信情懷。 15個郵筒一天收到13封信 3月23日上午,記者走上街頭,隨機詢問路人是否知道哪兒有郵筒,幾乎所有人都表示不清楚。一位阿姨好心地告訴記者,自己是片區的老居民了,附近沒有郵筒,但是可以坐兩站公交車找到一個郵局,那裡應該還可以寄信。
  • 多少漸行漸遠的人,都曾交換過靈魂
    但有一段時間,我總為自己有一個好朋友而感到傷感,因為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好朋友也總會漸行漸遠。回憶小的時候,總是忘不了一個短髮、瓜子臉的女生,記憶中的她總是跟我們一幫男生廝混在一起,會踢球、會打遊戲,會跟我們一起扮演卡通人物,大大咧咧,無所畏懼。
  • 孩子與父母的緣分,是終究走向漸行漸遠的必然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曾經聽朋友說,父母與孩子最親密的時光也就從孩子出生到上幼兒園這三年,之後都是看著孩子的背影漸行漸遠,當時還沒有孩子,感受不到,如今我才發現真的很現實
  • 三觀不合,終將漸行漸遠
    1.相隔的不是歲月,而是漸行漸遠的價值觀。從年少到現在還能保持三觀一致太難太難了。
  • 素質教育已經漸行漸遠
    每年中考高考之後,鋪天蓋地的都是看錄取的數量,考試的成績,孩子的辛苦,家人的付出。似乎每個人,每個家庭都在參與著國家的教育大事。可以對錄取發表各自認為客觀看法,也可以對教師的各種問題指指點點。唯獨,沒有人再談論素質教育!教育的根本還提高素質,掌握知識。只是我們的教育,只做到了掌握考試技能,至於其他方面的素質水平提升,似乎與教育無關一樣。
  • 漸行漸遠的背影,是父母亦是故鄉……
    這也意味著,你會在餘生與父母漸行漸遠,與故鄉漸行漸遠。走到他鄉的你,不知歸期何年……就像你可以體會到的:「從此,不見父母老去,故鄉只剩回憶,確實只剩寒暑沒有春秋了」。  記得有一個朋友跟我說:「今年因為咦情難得在家多住幾個月,有天陪我媽出去散步,看見好多人家的地裡都種著油菜花,我感慨說今年好多種油菜花的,往年都沒見過,我媽說:每年都這樣,你往年哪在家待到過油菜花開呢?
  • 是什麼讓夫妻漸行漸遠?
    是什麼讓夫妻漸行漸遠? 先生:相怡曰「佳人」,這跟長相無關,重要的是「對不對胃口」。環肥燕瘦各有其美,無論長成什麼樣子,都能嫁出去,所謂佳人,就看符合不符合對方的審美需求。
  • 人口危機漸行漸遠,80、90後,為何想生卻不敢生?
    人口危機漸行漸遠,80、90想生卻不敢生!1,新生人口大幅下滑2019年人口出生率為10.48%,創了1049年以來的新低!隨後,新生人數數量轉跌,2018年大幅下降達200萬,2019年繼續保持下滑58萬。二胎政策從16年全面放開後,新生人口數量卻大幅下滑,一孩出生人口從2016年981萬逐年降至2019年的593萬。可見全面二胎政策效應明顯消退。
  • 所謂母子父女一場真的是漸行漸遠嗎?
    看過龍應臺的一篇文章《目送》,裡面有句話非常觸動我:「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看這篇文章時,我的孩子在讀高中,住校,每周回來一次,每到周五下午我的心就不在工作上了,早早準備好去學校接孩子回家,校門口是排成長龍的接孩子的車隊,一個個家長翹首等待在校門口,掂著腳,伸長脖子,看到孩子出來了,緊揮著手並喊著孩子的名字,生怕沒有第一時間看到自己,滿臉的幸福。周日下午再大包小包吃的用的準備一大堆把孩子送回學校,看著孩子的背影消失在通向宿舍的小路拐角。
  • 漸行漸遠的蒸饃習俗_新聞中心_洛陽網
    送時也有個規矩,就是饃的數量一定要是單數,意為「一心相敬」。  高新區孫旗屯村60多歲的孫靈召老人說,以前一過臘月二十三,村裡人都開始忙著蒸饃。七八口人的家庭一般會蒸100多個饃,得用大半袋麵粉,往往得忙活一天。年前大家見面寒暄,也總會問「饃蒸好了沒」。這些饃至少要吃到正月初五,蒸饃較多的人家甚至要吃到元宵節。
  • 小熊遇到了一個煩惱,它的朋友全都漸行漸遠了……
    有這麼只小熊,它與朋友們漸行漸遠,然而,在一次危機中,它為朋友們挺身而出。它的命運會怎麼樣呢?一個溫馨可愛的童話故事,娓娓道來人生道理。《小熊的煩惱》點擊圖書封面可直接購買 出版社:中國中福會出版社作者:阿咚 文/圖出版時間:2020年09月要是有一天,你和朋友們漸行漸遠
  • 漸行漸遠的紙媒還能創造輝煌嗎?
    請點但是紙媒的輝煌已經漸行漸遠,人才也開始往新媒體集聚,再要做出如此高質量的期刊,已經很不容易了不去調查發行量,我也知道,現在已經到了低谷。至少我也不知道答案在哪學會在新時代的情形下的變通,才有可能實現華麗轉身,化蛹危蝶。但,說實話,一旦真的變成蝴蝶了,那也就意味著是一個新事物的誕生。之前的所有都變成回憶。
  • 總有一天,孩子會和你漸行漸遠
    是啊,他已經十歲了,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愛好,甚至有時候,想法都比我們大人深刻,作為父母倒是父母,帶著滿滿的不放心,想盡辦法製造一場「偶遇」,然後和他結伴回家。此刻,他播放的音樂是那首網絡上很火的《少年》,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已經走到了我的前面,望著他的背影,我不禁感慨,想起龍應臺的那句:「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看著孩子的背影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