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郵筒一整天沒一封信 南京郵政部門稱仍會「堅守」

2020-12-22 央廣網

  央廣網南京3月29日消息(南京臺記者闕方海 孫浩人 江蘇臺記者朱萍)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隨著通訊手段的越來越發達,很多人幾乎不再寫信了。而郵筒對於很多現代人來說也被歸入「老物件兒」的行列了。在南京街頭,有800多個郵筒,它們中很多一整天都不會有一封信投遞。不過,南京市郵政部門表示,儘管使用率不高,南京的郵筒還是會「堅守」。不僅數量不會減少,反而總體趨勢還會增加。

  在南京漢中門大街和嫩江路路口,就有一個郵筒孤零零的站在路邊,不僅被往來的路人忽略,就連附近的居民都表示,幾乎從來沒有看見過有人向郵筒裡投 信。甚至有的市民會有這樣的擔心,如果把信投到郵筒裡面,現在每天還有郵遞員來收信嗎?

  有市民表示, 「信件投進去,還能不能開箱?什麼時候開箱我們都不知道。所有不敢投進去,所以把信件直接送到郵局我們放心點。」

  寫信的人越來越少,像這樣的路邊郵筒,會慢慢消失嗎?南京郵政部門介紹,近年來市民投信的數量的確在不斷地減少。相對來說,學校和郵局門口的郵筒使用效率較高。而有的路邊郵筒,一整天都收不到一封信。不過,郵政部門還是會堅持每天上午和下午各開一次箱取件。

  南京郵政投遞局副局長李寧說,「雖然總的需求量減少,但南京作為一個大城市,外來人口還是比較多的,所以信箱筒的設置是方便全社會。」

  目前全南京大概有800多個郵筒,其中主城區大概有500多個。作為城市基礎設施,這些郵箱筒不僅不會減少,總體趨勢還會增加。

  李寧表示, 「新城區建的比較快,過去大片的農田現在建成樓房,在這些區域我們會設置新的郵筒。老的城區,有的廠房企業遷走了,需求減少,我們可能會少量的拆除一些。」

相關焦點

  • 800個郵筒的深圳堅守
    深圳商報記者 肖晗 有多久沒有寫信或者收到信了?對,是那種一筆一划、字斟句酌在紙上寫出來的信,不是電子郵件,更不是簡訊或者微信。在通訊日益發達的今天,提筆忘字已成為書寫常態,可是深圳仍有800郵筒還在堅守那份書信情懷。
  • 傳統書信逐漸被冷落 10個街頭郵筒僅有20封信
    然而,隨著手機和網際網路的普及,傳統書信逐漸被冷落。隨之而來的,是街頭郵筒少有人問津。經郵政部門統計,鹿城區目前共有街頭郵筒71個(藤橋除外),每天所收信函一兩百封,業務量僅為鼎盛時期的一成。前天下午,記者跟隨一位投遞員,一路探訪市區的郵筒使用情況。
  • 網友明信片一年沒寄到 郵政:郵筒每天至少開兩次
    12月17日,瀋陽網友「趙大明先森」在微博中爆料,投入郵筒的明信片,等了快一年還沒盼來,他猜測郵政的工作人員好多年都不看郵筒裡有無信件。對此,瀋陽市郵政局回應,雖然常年「飢腸轆轆」,但目前,市區內的400個郵筒都在「堅守崗位」,按照規定,郵遞員每天上午、下午各取一次,少取一次的話都將受到處罰。
  • 書信時代漸行漸遠街頭郵筒「餓得慌」
    雖然郵筒確實幫了他不少忙,但對於這位「好朋友」的前途,郭師傅心裡卻是隱憂重重。市民印象:街頭郵筒成擺設 偶爾「客串」垃圾桶郭師傅告訴記者,只要沒什麼事,他每天候車的時間都十分固定,總能趕上郵局的工作人員到郵筒這兒開箱取信。「那名取信的小哥非常準時,可以說是風雨不誤。」
  • 桂林43個郵筒每天只收到300封信,很少寄信的我們依然感謝這份堅守
    在路上,小唐感嘆,社會發展這麼快,寄信的人越來越少,沒多少人會選擇這樣『漫長』的方式了。孤獨的郵筒越來越寂寞,只有每天開啟郵筒的郵遞員們,是它們的老朋友。珍貴的信件時間接近10點30分,是開啟鳳北路郵箱的時間了。小唐提前10分鐘到達郵箱旁邊,卻沒有打開郵箱。
  • 寄信跑幾條街才見一個郵筒 信太少!郵遞員取信一周僅取到幾封
    &nbsp&nbsp&nbsp&nbsp愛好全國集郵的王先生,當新郵發行時均會買來一些特別的信封,以平信的方式寄送到各地交換紀念封的郵迷手上。不過,住在主城區的王先生卻發現,隨著道路的拓寬,綠郵筒經常會「遷徙」他處。記者從郵政了解到,由於快遞便捷,加上簡訊、微信的快速,傳統平信郵寄正被都市人忽略,綠郵筒也被人忽略。
  • 傳統書信逐漸冷落 你知道市區哪個郵筒信件最多嗎
    圖為一一八醫院附近的郵筒,裡面有兩封信。徐曉春 攝  溫州網訊 「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好嗎?」20年前,歌手李春波憑藉《一封家書》唱紅大江南北。在那個年代,書信是互通信息、聯絡感情的一種重要的社交方式。
  • 寫信的人越來越少 海口海甸島7個郵筒一天收不到一封信
    你寄或者不寄,綠色郵筒它都在那裡一天開箱兩次,郵遞員常常空手而歸  寫信的人越來越少 街頭那抹「綠」會消失嗎?  海口市郵政分公司海甸島投遞部工作人員介紹,除去服務網點前固定配置的郵筒,整個海甸島片區一共有7個投遞郵筒,每天早上9點過後,會有郵政專車出發到各個郵筒進行開箱、掃碼和取件。而根據6月29日的開箱記錄統計,海甸島7個郵筒的收件數量均為0。「現在寫信的人少了,郵筒空箱是常態,有時連續一個星期都沒有收到一封信件。
  • 海口郵政花12萬元換郵筒遭質疑:有人寫信嗎(圖)
    海口街頭更換的新式郵筒。南國都市報記者秦銘攝  有市民認為寫信少了花巨資換郵筒是浪費,郵政部門稱為延伸服務而設置  「近一個月來,海口街頭新增了一批新郵筒,似乎都成為擺設。隨著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飛速發展,還有多少信件需要通過這裡寄出?」
  • 一個郵筒 兩周時間 只有信1封 垃圾若干
    昨日,離劉文高在該郵筒開出上一封信已經有2周時間。他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依然沒有從郵筒再開出一封信來。省郵政公司提供了一組數據:2003年全省郵政函件收入為15692萬元,而2012年該數據已經提高到38930萬元。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近十年來,全省的函件投遞業務量出現了大幅增長。
  • 想寄封信,卻不太容易找到郵筒
    張先生告訴記者,當時,他就是通過家附近的郵筒給那位日本男孩郵遞的信件、賀卡。那會兒,他家住在第一樓街附近,現在那裡的郵筒已經沒有了,已成了小時候的記憶。而且,市區的郵筒也越來越少了。   如今 寄信的人越來越少   現在,還有多少人會郵寄信件呢?
  • 街頭雕塑"郵政牛"可否寄信? 有入口沒出口引市民疑惑
    青年報記者日前接到市民李女士的來電,稱有一城市雕塑「郵政牛」讓她感到十分困惑。近日,青年報記者實地尋訪了「郵政牛」,發現很多市民對這頭雕塑牛是否肩負有信使功能模稜兩可。  寫著「郵政」二字  有入口沒出口引市民疑惑  3月7日,記者前往靜安區南京西路的波特曼酒店,尋訪了半天沒有看到傳說中的「郵政牛」的蹤影。一名保安人員告訴記者,「郵政牛」是奔牛主題雕塑展中的其中一頭牛,現在雕塑牛已經被運到了其他地方展示。
  • 成都郵政信筒被指每天只收幾封信 淪為「垃圾桶」
    (作者:成都市民李渝生)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網際網路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以及減少森林砍伐的環保意識增強,我肚子裡的郵件越來越少,更多的是被塞進廣告單、廢紙屑……」  昨日,本報接到一篇讀者來信,作者在信中化身成都街頭的立式郵筒,反映信件越來越少的現實,並希望能讓綠色郵筒成為城市的一道風景。
  • 路邊郵筒還有人用嗎 郵遞員:每天開兩次不管有無信件
    一張照片引發網友群體回憶——路邊的郵筒,還有人用嗎杭州主城區還有255隻郵筒在堅守,郵遞員每天開箱兩次,不管裡面有無信件「城市發展越來越快,手寫信的人也越來越少。2004年的時候,哪怕上午收過一次信,下午再去收,隨便打開一個郵筒,裡面的信能塞滿整整一麻袋。「現在變了,回單位的時候,電瓶車後座的麻袋沒有重量了。」鄧亞東苦笑了一下。記者跟著鄧亞東又跑了附近兩個郵筒,他跟記者抱歉地笑笑,「我們開郵筒是有規定時間的,郵遞員得準時到達取件啊。你騎著共享單車太慢了點。」
  • 一張照片引發網友回憶殺,路邊的郵筒,你還安好否?
    (鄧亞東打開浣紗路郵筒)(浣紗路的郵筒裡空空如也)鄧亞東說這是常態,「我已經好幾個下午沒有收到一封信了。」2004年的時候,鄧亞東說那時哪怕上午收過一次信,下午再去收,隨便打開一個郵筒,裡面的信能塞滿整整一麻袋。
  • 郵筒寄信,豈能失信?
    中國最大郵筒竟然只是藝術品!昨日下午,廣州市郵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大郵筒」不是郵政通信設施,也從未開辦寄給30年後的慢遞服務。  寄出一封信,三十年後再送達,寄託了很多人的浪漫期許和夙願,也正基於此,15米高的大郵筒自2011年立起來之後,幾乎成了廣州的一張文化名片,將被拆的消息傳出之後,請求保留的聲音也不絕於耳。
  • 北京5000信筒堅守書信情懷 郵政:信筒不會「退出」
    原標題:全市5000信筒 堅守書信情懷   目前郵寄信件中家書不到十分之一 郵政:信筒作為公共設施不會「退出」 又到了年根兒底下,多年前這個時候,遠方的親人捎來一封家書,幾乎成了家家戶戶的期盼,郵遞員在這個時候也成了「最可愛的人」。時過境遷,在通信手段日益發達的今天,寫信的日子早已離我們遠去。再過兩天,手機會空前繁忙,拜年的信息、群裡的紅包,都會接踵而至。不過你有沒有想過,有多久沒從書信上讀過節日問候了?記憶裡讓人倍感親切的「郵政綠」信筒,是否早已讓你視而不見了?
  • 郵筒一收信 手機有提醒 安徽郵政升級郵筒讓普遍服務更智慧
    本報訊(記者 方懷銀) 3月12日,隨著「叮鈴……」提醒鈴聲的響起,安徽省馬鞍山市郵政大廈支局負責人魏戎手機微信上顯示,與她手機綁定的郵筒中,有一封待被攬收的信件。微信提醒是智慧郵筒管理系統後臺發出的。目前,這樣的智慧郵筒在安徽共有1970個,佔全部郵筒(箱)近90%。
  • 老伯連寄3封平信無一收到 郵政稱平信不可查詢
    日前,80多歲的讀者王老伯向本報反映,自己接連寄出3封平信,但對方卻無一收到,「信丟了,郵票錢打水漂了,郵局卻說不會賠償。」無獨有偶,市民陳小姐在春節前寄給朋友一張明信片,眼下清明都過了,對方也仍未收到。
  • 她一年寫700封信,其中一封寫給了郵政
    2月一位在武漢抗疫的醫生找到她請她幫忙給紅十字會寫一封感謝信此後,來求信的人絡繹不絕到現在,她已經幫人寫了700多封信讓我們能夠在二十年後,還能拿起一封封實實在在的信,拾起一份份難能可貴的情! 「別看大哥每次給你寫信都是批評、教育,你應該知道,這是大哥愛護兄妹的心情。你以後會慢慢懂得,當沒人給你說批評、教育之類的話時,你也就沒有上進了。忠言逆耳利於行,仔細體會這句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