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想你時,我想起了愛荷華州美麗的平原。我們之間相隔的距離,使我意志消沉,沒有你的時光和旅程對我來說毫無意義。與你相愛是我做過的最輕鬆的事,沒有什麼比你更重要,在我活著的每一天我都會深深地感覺到,遇見你的那天,我就已愛上你,餘生也會繼續愛你。
親親孩子們
」
電影《綠皮書》裡,Tony 因為這封信,為 Don 優美的文筆和學識所折服。這是整部電影最浪漫的鏡頭之一,也是觸動無數觀眾的一段。
木心先生在《從前慢》裡寫: 從前車馬慢,書信很遠。
古往今來,書信都自成一種浪漫。但現在,信好像成了一份逐漸消失在我們生活中的回憶。
單向君大學時,朋友在美國讀書,寄一封跨洋的掛號信給她,要貼六七張郵票,郵資是 14 元,到達大洋彼岸需要不到兩周的時間。
現在,外賣袋子裡有感謝便利貼,護膚品禮盒裡有列印的卡片,人們卻要在搜尋引擎裡查詢怎樣寄出一封信。
有人說,書信寫作是失落的藝術。而 就在我們都以為書信已經消失的時候,它在疫情中「復活」了。
「隔離的第 15 天,太陽已經落山了。這樣的生活這麼快就變成了常態,這不是很瘋狂嗎?」 NYTimes 的專欄作家 Jordan Salama 在疫情期間收到了他的第一封信——來自兒時的密友。
他們過去通過即時簡訊和 FaceTime 保持聯繫,跟現在所有 20 多歲的年輕人一樣。
在物理距離受限,人們無法接觸彼此時, 書信這種不受阻隔的、更深層次的情感溝通方式,回到了生活中。
書信的重要性,我們早有體會。它是朱生豪的「醒來覺得甚是愛你」,是王小波的「你好哇,李銀河」,是梁思成給女兒的那句「寶貝思順」。
除了傳遞情感,它有時候還是歷史的記錄者。
書信集《見信如晤·私密信件博物館》中,有 一封航天工程師發給公司副總裁的信,信裡寫到:「我由衷並非常迫切地擔心,如果我們不迅速採取措施,成立一個小組,將解決安裝連接處的問題作為首要任務,那麼我們的處境將會非常危險,不僅會發射失敗,所有發射臺設備也將付之一炬。」
這封信並沒有得到重視。六個月後,他所說的太空梭發射了。發射僅 73 秒後,飛機爆炸解體墜毀,機上的 7 名太空人都在該次事故中喪生。這艘太空梭叫「挑戰者號」。
這本書裡,還有陀思妥耶夫斯基逃過一場槍決之後給兄長的信、公元前 1350 年 刻在溼黏土板上的 阿卡德楔形文字、 貝多芬的遺書……
信紙上藏著歷史的暗示,藏著最深的痛苦與愛。
《見信如晤》的第 14 封信,是維吉尼亞·伍爾夫的丈夫在家裡的壁爐臺上發現的,彼時她已經穿著那件口袋裡裝滿了石塊的上衣沉入歐塞河。「我撐不下去了。我知道我正在破壞你的生活——沒有我,你本能夠做自己的事。很快你就能這樣了。」她在信中這樣寫。
第 77 封信,是海明威回給菲茨傑拉德:「你可以寫得比任何人都好,你才華橫溢,你必須——哦,見鬼吧。天啊,斯科特,你要寫,寫得真實,不管這會傷害到誰、損害到什麼事,不要做這些愚蠢的妥協。」
第 100 封信,是《怪獸電力公司》的編劇兼導演 Pete Docter 回給一位希望獲得籤名照的年輕粉絲:「你問我要一張親筆籤名照,但我並不出名,沒有那樣的東西。不過,這是為你而畫的我的自畫像。」 信紙上有他畫的自己,和《怪獸電力公司》裡的毛怪、大眼怪。
書信的奇妙之處,在於等待,在於筆劃間的真摯、情感上的直接與深刻。
在單向會員群裡,會員朋友們也分享了他們的「見信如晤」:
@紹
高中的時候開始寫信,給她,因為在她面前比較害羞,兩個人紅著臉,誰也不敢看誰,望著地笑著,仿佛上面反射著是對方的紅透的臉,我每周給她寫詩,寫詞,寫文言散文,紅線劃出的老信紙,上面的鋼筆字格外稚嫩,後來來了這裡,也寫,給朋友,也是一樣,寫詩寫詞寫體悟,等待回信,變成了堅持下去的甜蜜希望,變成了一種支撐,讓長長的日子,疊進信封裡,難熬的時候,憤懣無助的時候,找出來,就能找到朋友的陪伴,這種心情,可能是來了這邊才能真正體會到的吧。
@歐卉靖
幾年前在海牙街頭偶遇一位荷蘭老伯,他很熱情地帶著我們小小遊覽了一下這座城市。臨別時我們互留了郵箱,這幾年一直和他保持郵件聯絡。我們聊得最多的是考古和歷史話題,老伯很喜歡中國文化特別是秦始皇,對秦始皇陵的執念不亞於咱們中國人。他應該就是我特別罕見的,完全靠「寫信」維持的朋友了吧~
@小F
之前偶然機場遇見一位瑞士的 buyer,錯過了末班擺渡車,但一句中文都不會,然後我把她送回酒店,她給我留了名片,疫情期間來往寫過幾次信件,非常奇妙。
@壹瓶星河
我也覺得寫信真的很浪漫,等待的過程讓人期待,因為信紙有長度限制下筆的話會想怎麼說說什麼。電子信件收到也讓人驚喜,想起上次我朋友在一個 app 上寫了一封信給將來時期的我,收到的時候有很多感慨,聯繫現在真實發生的變化。信裡也可以把一些聊天說不出口的話寫上去,我感覺是這樣。
@jiashi
不寫信了,高中的時候還給好朋友寫過信,有些現在還留著,都是些小女生內心的不安情緒,現在想寫也不知道給誰寫了,但是會寄明信片,到了一個地方就喊一聲誰要,我會密密麻麻寫一大堆,也不管別人愛不愛看哈哈,可能我天生是話嘮~
@自己
高中的時候我也寫過一次,是給初中同學。初中時候我倆經常輪番拿第一名,後來臨近中考我成績退步,最後和她去了不同的高中,那次寫信是碰巧班上來的暫時旁聽生和她高中一個班級,就託這位同學人肉帶了信去,又人肉帶了信件回來。信件的內容無非就是高中一些互相鼓勵的話,和對已過去的爭做第一的初中的小感悟。但信件往來的回憶倒是極難忘記的。
@染素
收了我朋友很多信,寫過回信,只是從來沒有送出去過。
@糖滋滋
現在這個時代我已經很少寫信了,但是給親近的朋友寄禮物的時候會附帶一封信,每一封開頭都會寫上見字如面,不過我不要求回信,這似乎已經變成了我自己的一場私人活動。
@數峰青
記得以前最喜歡寫情書,這也算信的一種,這幾年寫的少了,因為談的少。最近一次是 6 月份,給前對象送生日禮物,手寫了一份情書放在禮物裡,送到她手上,打電話來被她笑著責罵字寫的醜。後來 7 月份去找她的時候,讓她帶著那封信,在江邊散步的時候,坐下來親自念給她聽。
念的很慢,風很舒服。
@SeaTar
前兩天收到了朋友在鼓浪嶼寄來的快遞,以為會是廈門特產之類,拆開卻發現是明信片。上面寫道:這是一張從鼓浪嶼寄出,途徑 XX(以前和朋友一起去過的那些地方),最終到達帝都的明信片。不只是見字如面,那些朋友獨有手寫風格的地名滿載著回憶撲面而來。突然想起以前在各地景點給朋友們寫明信片的時候,總要很有儀式感地給自己也寫一張,然後回去查收。
@Jian
我閨蜜說我從魯迅故居寄的明信片一股臭豆腐味,我是在魯迅先生家吃著臭豆腐,給她寫的明信片,裡面也寫了我在吃臭豆腐。
關於書信,你有什麼樣的回憶和故事呢?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
同時,你也可以向「單向樹洞」投稿——把生活中無處安放的情緒、難以向親朋好友訴說的秘密發給單向君,我們將在周六擇優刊登,並於周日給你回信(讀者朋友也可以加入到回信隊伍哦)~
來信請發送至:stillanonymous@owspace.com
標題格式:【Words In Air+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