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今年夏天過後就要上幼兒園了。
趕著疫情過後,各個幼兒園陸續複課,自己也去湊了個熱鬧。把選園過程中的一些所思所想,做了梳理和總結,做一些分享和交流。
選擇或者是參觀幼兒園的關鍵,還是在於「問對問題」。
畢竟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問題的水平決定了選擇的質量。
我從以下幾個維度入手,希望幫助大家問出門道,給大家一些啟發。
1)關注師資
教育最核心的資源是師資。只是,幼兒園看多了,難免失落。
「你放心,我們的老師都是專科以上學歷...」
「你知道我們這個行業的老師,都比較年輕,都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般是可以保證一年不換老師的.....」
基本上,這就是目前國內幼兒園教育的現狀了:老師普遍學歷低,年齡小,穩定性不足。
很多時候,自己都會懷疑把孩子交給她們能否放心。但是無奈終歸是無奈,融入社會,這是孩子和父母必須邁出第一步,放手,沒有辦法。
Tips:
如果你的鄰居或者朋友有推薦你比較靠譜的老師,穩定性高且口碑很好,而且你確定自己的孩子可以進到這老師的班級,這就是好比你跳過了醫院,直接找到了名醫一樣。選他,準沒錯。畢竟孩子每天在園的幾個小時,就是交給這位老師的;如果你能有機會在園看到老師們的教學狀態,或者是直接跟老師們溝通,直接感受老師 ,那也是不錯的。多問老師問題,你會得到最真實的感受。如果上述條件都無法實現,只能任由校方安排,那你就接著讀下面的內容吧。2)關注環境
這裡的環境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軟體環境,一個是硬體環境。
當你走進幼兒園的時候,園內工作人員的聚焦點是你身上還是孩子身上?這很重要。
在你諮詢的過程中,老師或是園長問過你多少關於你的孩子的問題?除了談及他們的教學和回答你的問題之外,他們問到了你的需求了嗎?
當你在園內參觀的時候,是否有看到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的地方,或者讓你覺得有衛生不足的細節問題?
Tips:
如果你遇到的園長和老師一開始就關注孩子,團隊氛圍熱情陽光,並且能夠很快讓你的孩子喜歡上這裡,同時細緻問詢你的需求,並且結合他們的特點匹配你的需求,選他,準沒錯。如果幼兒園的硬體設施齊備,而且處處對於安全和衛生的設計合理,這也是不錯的。如果上述條件依然無法達成,園方一味的陳述自己的特色,不顧及孩子的特點和你的家庭需求,那我們就看下一點吧。3)關注理念
在具體展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明確的知道我們自己的孩子特點是是什麼樣的,以及我們的需求是什麼?
舉我自己孩子為例,因為家裡有良好的英文環境,學習氛圍濃厚,目前2歲9個月的情況下,他能做到:
1)英文詞彙量近500個,26個字母認識且開始學習自然拼讀;
2)1-10以內的數字三種語言熟練轉化並且可以認讀,20以內數字都有概念;
3)掌握十來首古詩詞以及幾十首英文歌曲歌謠;
所以,對於幼兒園,知識和語言層面的內容,我們並不看重。
但是,因為孩子的性格相對靦腆,害怕社交,而且不愛運動,所以,我們的需求也很明確:
1)善於觀察和鼓勵孩子的老師;
2)足夠安全的運動環境;
3)相對高知家庭出身的同學;
基於上述的自我定位和分析之後,我們在跟校方溝通,對方所陳述的理念和我們是否一致就很清楚了。
Tips:
如果園方的陳述教學理念和課程設置,能夠較大層面的滿足你的需求,選他,準沒錯;如果你所接觸的園長教學理念不錯且為師可親,也是好的跡象,畢竟園長就是整個幼兒園教學高度的天花板了;如果上述條件依然無法達到,對方的教學無法滿足你的需求,或者你不是很清晰自己的需求是什麼,那就接著往下看。
4)關注指標
這些都是多數家庭會關注的硬指標了,具體維度我們逐一展開一下。
師生比一般幼兒園學生在30人左右,2師1保。不算生活老師,本質上的師生比是1:15.
如果可以達到1:10,其實是個不錯的選擇,如果高於1:15,就不是很理想了。
一個老師應對20個3-5歲的孩子,這是多麼可怕的畫面啊。
距離老人接送的情況下,最好步行距離不超過十分鐘,如果有校車接送更好。
超過十分鐘或者需要開車或者乘坐公共運輸,其實是相對麻煩的。
但是為了更有優質的環境,這個點是可以犧牲的。
班級總數班級總數意味著在校學生總人數,畢竟學校就這麼大,教室外的資源都是公共資源,學員多了,一定意味著給到我們孩子的資源就少了。
一個有150個學員的幼兒園和400人幼兒園是存在本質差異的,這一點很多家長會忽略。
教室環境主要包括教室的面積以及教具的豐富程度。
寬敞的環境其實對於孩子的活動會好一些,但是過大的教室反而不利於老師進行有效的課堂管控。
教具在很大程度上彌補老師的能力不足,所以有心的家長可以多看看教具,多問一句 「這個教具,你們平時怎麼玩?」,就可以看到園內教學水平的真相了。
夥食這是奶奶們最關心的問題,作為一個直男爸爸,一般會說 「不餓著肚子,吃了不拉肚子,都行。」
擇校不易,從幼兒園就是如此。
為人父母,我們先要努力給孩子在物質上去創造「選擇」的權力,然後還要配上懂得「選擇」的智慧。
養育孩子百般難,與君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