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幼兒園生活是怎麼樣的?一部揭秘孩子幼兒園生活紀錄片告訴你

2020-09-07 1分鐘育兒知識

不知不覺已經開園一周了。

孩子入園後,大概很多家長都會很關心孩子在幼兒園裡究竟過得怎麼樣啊?孩子有沒有受欺負,能交到朋友嗎?會不會一直哭著找爸爸媽媽呢?

除了在家念叨牽掛的,也有「親眼看一下」才放心的,比如別人家的硬核外婆:

圖片來源@頭條新聞微博截圖

孩子在想什麼,我們又該如何更好地去了解孩子?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自己的孩子又在經歷怎樣的成長曆程呢?

我們都渴望自己可以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卻往往不知道如何做。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內心也經歷過無數「崩潰」瞬間,如何更好地理解孩子深入孩子內心,進行更有效的親子溝通?今天我們就來通過國內首部兒童行為解密記錄片《小孩的神秘生活》為我們揭秘。

一群四五歲的孩子在幼兒園裡的初相識,在新環境中他們又如何認識自我,與他人相處?讓我們通過這所特殊幼兒園裡的高清攝像頭,來一起尋找答案吧!

1

第一天來到幼兒園的小朋友,按規定可以拿一個巧克力球。其他小朋友來到後都遵守了規定,來之後坐在座位上安靜吃著屬於自己的那一份。

而4歲的昂米諾卻無視規則,不僅吃一顆拿一顆,在發現了地上的口水後,第一反應就是再吐兩口。

其他小朋友阻止反而讓昂米諾變本加厲,「熊孩子」讓其他孩子都束手無策。

熊孩子真的就「無可救藥」了嗎?

節目中的兒童心理學家解釋到:

3~4歲的年紀正處於人生的第一個反抗階段,反抗的對象是管教者。站在孩子的角度,孩子挑戰權威和規則,其實是為了找到自己跟別人的不同之處,凸顯自己的個性。

因此,叛逆期是一種正常也是一種健康的行為方式。

2

而與「熊孩子」昂米諾截然不同的是一出場就是小哥哥角色的王昱堯,自我意識發展很好,有非常強的責任感。

老師給了王昱堯一個看守糖果的任務,誰也不能私自打開糖果。王昱堯不僅自己遵守規則還讓別的小朋友也一起看著糖果不被打開。

但中途王昱堯被老師故意支走後,糖果卻被「熊孩子」昂米諾打開灑落了一地。

回到「案發現場」的王昱堯非常生氣,但當昂米諾道歉甚至還哭了的時候。他選擇的卻是和昂米諾一起承擔後果,還安慰她,糖果灑落了「不是因為你,是因為咱們」。

安慰了昂米諾後,還動員其他小朋友一起把糖果撿起來。在事後,被問及為什麼這樣做的時候,王昱堯的回答是:

同伴的相處,不僅可以增強孩子的自我意識,還能培養責任心。

以身作則,比苦口婆心的勸戒往往更有教育意義。這也啟示了家長在孩子「搗亂」時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3

孩子遇到挫折要怎麼辦呢?

在玩遊戲中,白曼可因為玩滑梯把手上的紙手環弄斷了,因此沒能贏得精美的禮物。

沮喪的王曼可跑到草地上躺著,說自己只想躺著掰樹葉子。兩位小朋友通過將樹葉子作為自己的禮物,來轉移自己沒能贏得禮物的失落。

這也給了家長一個啟示,「在失敗面前家長如何引導孩子自我調節?」

節目組的兒童心理學家這樣建議:

《小孩的秘密生活》探討的問題包含孩子的社交能力、規則意識、同理心、性教育等等許多父母都關心的,一共有8集。

節目通過結合中國孩子的特質,特別設置一些「科學的遊戲」來考察孩子的共情能力、耐挫能力、延遲滿足能力,甚至是協調性和社會性。

通過對鏡頭前孩子的行為觀察,給予科學理論的解釋,這不僅對家長意義重大。也讓看節目的人從中找到成年人社會的影子,通過幼兒園這個微小社會裡折射出許多重要信息,帶給我們思考的將遠遠不止於「孩子世界」。

喜歡今天的內容記得點擊關注和查看更多有趣育兒知識喲!最後別忘分享給更多人知道哦!

相關焦點

  • 紀錄片《小孩子的神秘生活》:曝光孩子在幼兒園真實一面
    熊孩子不可怕最近看了一部叫《小孩的神秘生活》紀錄片,很有意思,當爸媽的人都該看一看,會有不同程度的啟迪。節目記錄了10位平均年齡4歲的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節目組借鑑了西方經典心理學實驗,如延遲滿足的棉花糖實驗、公平意識的玩具分配實驗、風險意識的倍率賭博實驗等,而且專家會將實驗調整到適合中國孩子的模樣。
  • 一部幼兒園紀錄片,看哭無數媽媽
    1剛剛進入幼兒園的孩子,面對的第一關就是,分離焦慮。2001年,導演張以慶跟拍過一部紀錄片:《幼兒園》,記錄了孩子們在幼兒園的真實生活。這是一家全託幼兒園,寄宿制,孩子們一周才能回一次家。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分離焦慮可想而知。時隔20年,如今重看這部紀錄片,依然為之動容。
  • 幼兒園錄像告訴你,什麼樣的孩子容易受排擠,什麼樣孩子更受歡迎
    幼兒園開學快一個月了,有不少娃已經陸續適應了幼兒園生活。前段時間媽媽們主要關注孩子哭到了什麼時候,吃的怎麼樣,睡的怎麼樣。孩子的狀態明顯好轉之後老母親們的操心開始轉向更深層次:孩子在幼兒園受歡迎嗎,是怎麼交朋友的?有沒有被欺負,被孤立,受到排擠怎麼辦?
  • 孩子幼兒園那些事兒:怎樣讓孩子提前適應幼兒園生活?
    幼兒園開學已經快要一個月了,不管是新生還是老生,基本上都已經適應了幼兒園的學習生活節奏,步入了正軌。但我們回顧這一個月孩子的狀態和情緒,會發現有的孩子非常快就能夠適應幼兒園學習生活節奏,基本上是無縫接入;但有的孩子每天總是哭鬧著不想上幼兒園,爸爸媽媽為此操碎了心。為什麼同樣是上幼兒園,孩子們的表現各不相同呢?作為我們家長,又為孩子入園做了哪些提前適應工作呢?
  • 紀錄片《幼兒園》:小孩子在上幼兒園前後,會經歷什麼變化
    你還記得自己小時候上幼兒園的經歷嗎?或者你有沒有想過,以後自己的孩子上了幼兒園,會經歷哪些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呢?今天竹林要說的一部紀錄片,就記錄了孩子們的幼兒園生活。它就是評分8.8分的《幼兒園》。這部片子的導演叫張以慶,是一位資深的紀錄片導演。
  • 紀錄片《幼兒園》,道出殘酷事實:不懂反抗的孩子,只能受欺負
    提到學習生涯最幸福的階段,很多家長都覺得幼兒園應該是孩子最幸福的時光吧! 每天除了吃,就是玩的日子,想想就很舒適啊。 然而幼兒園的生活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2004年上映的紀錄片《幼兒園》,殘酷地揭露了孩子在幼兒園的真實情況。
  • 紀錄片「幼兒園」:孩子入園第一天會發生什麼?笑著笑著看哭了
    今天我們借一部國產經典紀錄片「幼兒園」,跟大家一起探討,孩子在幼兒園中的經歷、感情世界、社交挑戰,以及我們能為此做些什麼。大家可以跟我們一起點開看看開頭五分鐘,反正我沒堅持過 1 分鐘眼淚噴湧而出,飯都吃不下去了。
  • 寶寶剛入幼兒園,父母該做什麼?孩子才能更好的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今天早上送孩子去幼兒園,看到剛入園的小班的小寶貝抱著爸爸的脖子哭著鬧著不要去幼兒園,爸爸又心疼又無奈在那給寶寶做了半天的工作,可是寶寶一直搖著頭說不去。每年的開學季幼兒園都會有這樣場面發生,雖然最後爸爸媽媽咬咬牙狠狠心給孩子送進去了,可是內心卻充滿了煎熬,心裡一直在擔憂孩子在幼兒園怎麼樣?會不會一直哭,會自己上廁所嗎?需要幫助會找老師嗎?總之心裡有太多的不舍和擔心。
  • 這4種類型的孩子,孩子在幼兒園裡不合群,難融入集體生活
    不知道你家孩子是不是這樣?老師誇他真的是個懂事的好孩子,愛分享,願意拿自己的玩具到幼兒園。久而久之,幼兒園的小朋友都不願意和鵬鵬玩,甚至後來鵬鵬主動把自己的玩具給小朋友玩,都沒有人接受。像鵬鵬這樣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應該存在不少,到底什麼樣的孩子,在幼兒園老師很喜歡,但可能被其他孩子孤立呢?
  • 掌握這三點,迅速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
    從早上睜開眼睛的那一瞬間,就開始擔心,給孩子穿衣服的時候,洗臉的時候,吃飯的時候,包括送孩子去上學的路上,操心的老母親只有一句話要交代:如果有人欺負你,一定要告訴老師!孩子入了幼兒園,家長就開始了不停的擔心,擔心孩子吃不飽,擔心孩子被小朋友欺負,擔心孩子想上廁所不敢說,還擔心老師照顧地不周到。總想著看看手機上有沒有老師發的信息,班級群裡有沒有分享的圖片視頻。
  • 如何知道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孩子的這些言行已經告訴你了
    有些中班、大班的孩子嫌煩,直接告訴家長「每天都問,不要再問了,太煩了。」家長也只好轉移話題了。說實話,每位家長都很想知道孩子在幼兒園一天的生活如何。尤其是我們這種幼兒園不開放監控的家長,只能從孩子嘴裡往出「撬」了。家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通過這些,我們也能了解孩子在幼兒園過得怎麼樣。
  • 幼兒園就是孩子未來的一面鏡子
    有一部中國紀錄片突然火了,他是中國唯一長時間記錄孩子成長的紀錄片。2006年,攝製組開始在一所幼兒園跟蹤記錄了十多位00後的孩子,記錄孩子們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中學的個人成長,時間長達十年。有人拿它與英國BBC拍的成長紀錄片《人生七年》相比,其實他們有很多不同之處。
  • 如何幫助孩子快速適應幼兒園生活?
    解析……孩子從家裡生活了三年的熟悉的環境轉到陌生的幼兒園生活,換做大人從一個熟知的環境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也需要適應幾天,何況孩子?而父母也需要適當的做些情緒疏導的工作,比如在家和孩子玩幼兒園的遊戲,可以角色扮演老師和學生等,這樣也是喚醒孩子對幼兒園的印象,進一步了解和接受幼兒園的生活方式;另外,在送孩子去幼兒園分開的時候告訴孩子什麼時候去接他,你們分開的這段時間你在幹什麼,並在開始兩個月左右要按時去接孩子,這是在幫助孩子建立家和幼兒園的安全感,慢慢地他就知道原來家是家
  • 幼兒園淪為成人化的世界。真正意義上的孩子已經不存在了
    最近有一部評分極高的記錄片《幼兒園》一直出現在大眾的生活圈裡面。該紀錄片是圍繞一群幼兒園的全託孩子展開的。著部紀錄片上映之後,網友的評價是好罵各佔一半,有家長認為孩子被過度催熟,存在這導演「誘導」孩子說話的成分。
  • 一部紀錄片揭露了,為什麼現實生活中很多的家長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這幾天,有人一直催促著我看一部紀錄片。因為這幾天有點忙就沒有看。昨天看了以後,給我的感觸很深刻。這部紀錄片,花了整整六年才拍攝完成,從09年一直到10年。這部紀錄片一直記錄著三個孩子的成長史。你或許認為,三個本不是同一個世界上的人,為什麼會湊在一起,那是因為,這三個孩子都有同樣的特點,那就是:尋找自己的夢想,以及對於夢想的追求探索,以及自己會走什麼樣的道路,為自己尋找出路。
  • 如何判斷孩子有沒有適應幼兒園生活
    1.一放學,立即要上廁所9.1正式上課到今天9.10號,上課天數7天,有好幾次剛接到她,立馬就要尿尿,都憋不住了,只能在路邊找個草叢尿一下的,我問她,你在幼兒園尿了嗎?她說老師不許她尿,老說等一會。於是,我懂了,當然也有點理解,因為老師要面對太多的學生了,可能她會讓孩子稍等一下,講完這個口頭的事情,再去,別中斷了。
  • 幼兒園——孩子走向集體生活第一步
    轉眼我3歲的閨女絨絨已經上幼兒園一個星期啦,每天接送不哭不鬧,還在幼兒園裡交了一個好朋友,如何讓孩子不懼怕上幼兒園,如何在入園前教孩子適應規則呢?下面我來分享一下我的方法。每個即將入園或者剛剛入園的小朋友都會面臨兩個問題,一是分離焦慮,一是適應規則。如果把這兩個問題解決好,就能幫孩子做好入園心理準備。
  • 高情商媽媽這樣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
    下面是一段來自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裡面的一段故事。他告訴我們,高情商媽媽是如何對待孩子入園前的哭鬧。約翰.戈特曼是與榮格齊名的心理學大師,是「美國心理治療師眼中具有影響力的10位心理治療大師」之一,是暢銷書《幸福的婚姻》的作者。
  • 幼兒園監控告訴你,什麼樣的孩子容易受「排擠」,真相戳心
    想說個入園後,很多父母都關心的問題——孩子在幼兒園到底怎麼交朋友?他們會不會很孤獨?萬一孩子在幼兒園交不到朋友、被「排擠」、被「欺負」怎麼辦?下面,我想結合一部幼兒園生活主題紀錄片,來講講孩子的社會化問題。
  • 陪伴孩子順利適應幼兒園生活,家長的"宜"與"忌"
    小寶今年也要上幼兒園了,和大家分享下我認為要更好地陪伴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家長需要注意的三個方面:宜客觀認識自己的焦慮情緒,忌將焦慮轉嫁給孩子;宜多傾聽孩子,忌主觀給孩子製造壓力;宜用故事的方式傳達想法,忌強加自己的觀點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