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紀錄片揭露了,為什麼現實生活中很多的家長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2020-12-23 花落花又落

這幾天,有人一直催促著我看一部紀錄片。因為這幾天有點忙就沒有看。昨天看了以後,給我的感觸很深刻。

這部紀錄片,花了整整六年才拍攝完成,從09年一直到10年。這部紀錄片一直記錄著三個孩子的成長史。

你或許認為,三個本不是同一個世界上的人,為什麼會湊在一起,那是因為,這三個孩子都有同樣的特點,那就是:

尋找自己的夢想,以及對於夢想的追求探索,以及自己會走什麼樣的道路,為自己尋找出路

視頻中第一個出場的孩子,名字叫馬百娟,是一個來自甘肅的小姑娘,今年12歲。從小家境貧寒,毫不誇張的說,全家一年的開銷所有加在一起。

總共不到50塊,她所在的學校全學校只有兩個老師,還有5個學生,小娟很喜歡讀書,她最大的夢想就是

希望通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小娟說自己的夢想,從小就是去北京上大學,她從沒有出過遠門,他也並不知道北京在哪裡。

小娟始終相信讀書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一直都在努力。

出場的第二個孩子,叫做徐佳,現在是一名高中復讀生,當時對他進行拍攝時,19歲的徐佳正在進行第三次復讀。

其父親是個農民工,沒有什麼文化,父親一直都希望兒子能夠考上一所好的大學,沒什麼文化的父親。吃夠了沒有文化的苦,所以一直很努力的供養著兒子讀書。

哪怕是自己在臨終前也拉著自己的妻子,囑咐自己的妻子,爬也要供自己的孩子上完學

好在最後徐佳沒有辜負父親的希望,通過自己的刻苦學習,考上了一所很好的學校,

在這三個人中,甚是家庭最好的就要屬於袁晗寒,北京人,從小到大都是上的最好的學校。最好的幼兒園,小學,高中。

但當時的他,對於自己的人生甚至可以說是一片迷茫

當我們把目光放到,三年後,那時候從拍攝完畢後,當導演再找到他們時,渴求知識的馬百娟現在正在陌生的城市打著工。

而徐佳正在上大四,面臨著畢業找工作,好在最後找了一份相當不錯的工作。還跟自己相戀多年的女友結了婚,生活應該說過的不錯。

袁晗寒應該是裡面最好的,起了歐洲留學,考上了自己心儀的學校,現在還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公司。

三個不同家庭,不同環境的孩子,一開始的他們都有相同的處境,甚至可以說是對於夢想的追求都是一樣的

而結局卻不同,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很少有人在真正意義上能夠生活在屬於袁晗寒那樣的家庭,甚至可以說現在的我們更像是生活在徐佳那樣的家庭。

我們作為家長對於孩子的要求都是希望孩子能夠考個好學校,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能夠考個好的學校。未來我們的孩子能夠找到好的工作。

當然還有就是馬百娟那樣的家庭,當然對於現在來屬於馬百娟那樣的家庭只能算是很少數了。認為孩子學習小一點就行了,不用這麼多文化,跟徐佳父親一對比,簡直就是天差地別。

不同的家長眼界不同,我們是不是也該思考一下我們自己,其實有很多的孩子並不是不喜歡讀書,或許只是單純的不喜歡學習而已

真正的教育,其實就是父母的見識、觀念以及格局,如果我們只有眼前的苟且,怎能期盼孩子的詩和遠方。

中國復旦唐世平曾呼籲大家多讀世界史,因為讀史可以讓我們的孩子從真實歷史中進行思考,讓我們的孩子從大局、時間觀去看待問題,讓他們從小做個有志氣,有志向的人。

對於孩子不喜歡的東西,你讓他死記硬背,他也愣是給你寫不進去。作為家長的我們又生氣有那孩子沒有辦法。

我們不妨學小聰明一點的方法,就還比說,對於歷史,孩子怎麼也不喜歡,我們不妨換個思路,用有趣的歷史小故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從而誘發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

曾經看過一本書,特別適合孩子的啟蒙教育思想,翻看裡面的第一面講真的,被震撼到了。

是百家講壇著名主講人魏新先生所著,專門給兒童看的。書中脈絡清晰,有邏輯,很容易激起孩子對於讀書的樂趣。

書中某個階段都會有清晰的時間線幫助孩子梳理劇情和歷史上的大事件。

孩子看完這本書就會覺得像看完了宏大的歷史紀錄片,讓人看後,難以忘記,這套書同時也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孟慶龍、張煒的權威認定,全書只需要128元,原價316,真的值得。

我們不光從裡面能看到山川河流,星辰大海。也能培養孩子對於眼光與格局。

相關焦點

  • 一部紀錄片揭露殘酷現實:低眼界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有這麼一部紀錄片,它用時6年,記錄了不同地區,不同家庭背景的三個孩子不同的人生軌跡。讓大眾看到了社會的殘酷、人生的殘酷。這部紀錄片叫《出路》,從2009年拍攝到2015年,一共花了整整六年的時間才製作完成。
  • 拍了6年的紀錄片揭露教育現實:眼界低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娃
    這幾天又重溫了一部經典紀錄片《出路》。這部紀錄片拍攝跨度從2009年到2015年,分別講述了三個出身不同,階層不同的青少年從學校步入社會的成長經歷,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境,都用自己的方式尋找「出路」。
  • 8.4分《高三》,還原現實,一部觸及中國高三學生的紀錄片
    一直以來被人抨擊、質疑的應試教育是農村山區孩子與大山外孩子競爭的唯一機會,在脫貧攻堅中,教育脫貧同樣被賦予了一代人脫貧,代代人脫貧的厚望。說應試教育不好,但更現實的情況是我們還找不到比高考制度更不壞的制度。高考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它是最不壞的制度。如果只因為覺得不好就抵制就抨擊,拿不出解決方法的否定實則是在耍無賴。
  • 60位高考狀元家庭教育揭露:低格局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60位高考狀元家庭教育揭露:低格局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離不開的是家庭與學校的教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的教育。在孩子的一生當中,父母的教育佔主導作用,因為在孩子一生的時間中,是與父母待在一起的時間是最長的。
  • 比爾·蓋茨現身說法的紀錄片,揭露美國教育之痛!
    然而,無論卡特如何為公立教育奔走呼號,他依舊改變不了無奈的現實——他的前輩和繼任者們,都在振振有詞地強調公立教育價值的同時,私底下心照不宣地把子女送入私立學校。這到底是為什麼呢?8年前,一部名為《等待超人》的紀錄片上映,在美國教育界掀起了軒然大波。
  • 窮人家的孩子為什麼會更窮?日本NHK紀錄片揭露了真相!
    2014年時,日本NHK電視臺拍攝了一部【看不見明天--越來越嚴重的年輕女性之貧困】的紀錄片,來記錄下日本社會中的驚人現實。 這部紀錄片報導了日本光鮮的繁華下面都市的貧困女性。日本15-34歲的女性非正式僱員中,80%屬於政府界定的低收入人群。
  • 臺灣紀錄片揭露教育真相:情緒失控的父母,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發脾氣時面目猙獰的你,在孩子眼中與一頭怪獸無異。這句話並不誇張,因為我們容易發現,在身邊的家庭中,父母如果情緒溫和,友善待人,孩子的性格也是落落大方,家庭關係融洽,自信有愛。《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指出, 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情緒焦慮的家長習慣於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無意識地將負面的情緒輕易釋放在幼小的孩子身上。這樣的「愛」,很容易被轉化成為「恨」。
  • 能讓一個孩子不斷優秀的原因是什麼?一部時光紀錄片告訴你答案
    所以不要嫌棄孩子不學習,也許孩子就是以前的你。很多家長拼盡全力,為什麼孩子照舊普?。能讓一個孩子不斷優秀的原因是什麼?‍來看一部時光紀錄片,幫你找到答案‍日本有一部紀錄片叫做《人生七年》,選取了14個家庭的孩子,在孩子7歲時開始記錄,最長的記錄用了接近60年。
  • 這5類家長,累死也養不出好孩子!很多家長第一個就中了
    因此,極課家長在此總結了5種不同類型的家長行為。這樣的家長,累死也養不出好孩子,您中招了嗎?:活出自我;中國父母要求孩子:活給別人看。喜歡攀比的父母,總是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放在天平上衡量,比別人低了就要立刻加碼。在學校,和其他同學攀比家境、攀比學習、攀比誰報的課外班多,在生活裡,攀比誰過的好,誰家有錢。不知不覺中,孩子成為參照物。
  • 各位家長都長長心吧,把孩子當孩子養,才能養出好孩子
    我們的孩子怎麼了?這世界上有太多讓人難過的事情,但是每當看到與孩子相關的家庭悲劇的新聞,例如校園欺凌、自殺殉情、未成年人犯罪、當街毆打父母等等,我都會感到極度不安,這可能是因為我初為人父,對這些事情感同身受,但這些惡劣事件的頻繁發生也確實值得我們仔細思考,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孩子變得這麼暴力、這麼脆弱和這麼的不孝?
  • 紀錄片《出路》,揭露壓倒窮人的「招生騙局」
    對於很多學生、家長來說,讀大學就是擺脫貧窮的出路,但是現實狀況卻告訴我們,寒門子弟雖可出狀元,但是這種榮耀門楣的機會實在是太低了,以至於一個村裡出了一個清華北大學生,就是整個村、甚至整個縣的榮耀。這說明了什麼?
  • 維根斯坦的一句反問話,卻揭露了現實中很多人愛撒謊的原因!
    而那些不得不撒謊的人,很多人只是想掩蓋真相,不讓讓別人知道,所以要撒謊。也可能就是善意的謊言,現實中,我們也經常遇到過,有些人家裡出了事,父母不幸雙亡,親戚就騙孩子說父母出差了,拖他們來照顧,就這樣把孩子接到自己家裡去養了。這還是比較不錯的親戚,有些親戚是不管事的。也有人撒謊是做錯事了,害怕被人責罰,也會選擇撒謊。
  • 一部紀錄片揭露人生的殘酷:父母無論有無文化,眼界真的很重要
    人們生活在同一個城市,卻只能在不同的時間出來活動,因而在空間上永遠無法相逢。那麼,現實世界呢?如果不是紀錄片《出·路》,這三個孩子的人生永遠不會發生交集。鄭瓊導演跟拍了他們3個6年,忠實地記錄了他們的成長曆程和重要的人生選擇。第一個女孩叫馬百娟,2009年,11歲的馬百娟在甘肅白銀市會寧縣野鵲溝小學讀二年級。
  • 槍枝、性愛、動物,《養虎為患》的導演料到了這部紀錄片能成爆款
    劇照/Netflix當埃裡克·古德著手調查珍奇動物培育者的世界時,他不會想到,有一天將拍出Netflix的大熱系列紀錄片《養虎為患》。這部影片僅僅推出兩周,已經爆火。古德:理論上,我的職業道路的確不太尋常。我從小就特別喜歡戶外,還有野生動物。在紐約的公寓裡,我斷斷續續養過海龜、陸龜,應該還有條蛇。有時沒多想就養了,的確欠考慮。我還對特立獨行的人感興趣。無論是博士、喬野生,還是卡羅爾,他們都創建了唯我獨尊的邪教小世界。很多時候,他們的想法非常有創意,但有時,也相當暗黑。
  • 豆瓣8.8分紀錄片《幼兒園》,揭露一個殘酷真相:它就是個小社會
    一提起小時候,很多人就會將回憶自帶濾鏡,那是讓人神往的「象牙塔」!但事實真就如此嗎?一部豆瓣8.8分紀錄片《幼兒園》,給我們揭露了一個殘酷的真相!這部紀錄片拍攝於2001年,歷時14個月時間拍出來的紀錄片,記錄了寄宿制幼兒園的真實生活。張以慶導演最初是抱著「象牙塔」的心態去拍攝這個紀錄片的,但事實並非如此。
  • 央視教育紀錄片《鏡子》:中國式家長的愛,正在「養廢」孩子
    毋庸置疑,父母都愛著自己的孩子。可是,為什麼每年都有如此多的青少年,因為父母和家庭的原因,草率地結束自己的生命呢?這或許和父母表達愛意的方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01中國式家長的愛,正在"養廢"孩子央視有一部名叫《鏡子》的教育紀錄片,聚焦傳統的中國式家庭和中國式教育。
  • 為什麼父母含辛茹苦,也養不出優秀的孩子?理由是你想像不到的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優秀,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大家的思想也都跟著轉變,對於孩子的成長教育更是十分注重。身為父母更是以孩子為主,生活物質、健康教育,生怕孩子有一點閃失。但是有些家長卻發現:自己這麼辛苦地培養孩子,怎麼越來越差?其實,很多家長認為地對孩子好,並不是真的好,方法不對,只會起到反效果。
  • 這6類媽媽累死也養不出好孩子!很多家長第一個就中了
    前幾年,有一電視新聞:一個媽媽含辛茹苦把兒子養大,兒子大學畢業後很快就有了工作。可是,他每每幹不到一個月就辭職,總是抱怨工作任務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兩年了,兒子心安理得地賦閒在家,要麼上網打打遊戲,要麼用媽媽不多的工資去社會上消遣時日。
  • 孩子為什麼沉迷手機?紀錄片《智能陷阱》:與意志力沒有關係
    幾乎所有家長都為孩子使用手機的問題頭疼過,而家長們都關心一個問題:喜歡玩手機的孩子,是不是意志力不強?不是的,沉迷手機和意志力沒什麼太大關係。豆瓣評分8.6的紀錄片《智能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揭露了這個答案,讓家長和孩子鬆了一口氣。
  • 揭露社會殘酷真相的高分紀錄片《出·路》
    這句袁枚的小詩在2018年的《經典詠流傳》中,被鄉村支教教師梁俊和烏蒙山的孩子所演唱,觀眾聽後不禁為之落淚。不小看自己,不被眼前艱難生活束縛,這是他們的故事帶給我們的心靈觸動。 歌曲《苔》 然而,能成為牡丹開的畢竟是少數。還有不到兩個月,就是新一輪高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