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分《高三》,還原現實,一部觸及中國高三學生的紀錄片

2020-08-27 親子書堂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到高考,有關讀書,應試教育以及讀書所帶來的更多可能性都會被人討論一番。一直以來被人抨擊、質疑的應試教育是農村山區孩子與大山外孩子競爭的唯一機會,在脫貧攻堅中,教育脫貧同樣被賦予了一代人脫貧,代代人脫貧的厚望。

說應試教育不好,但更現實的情況是我們還找不到比高考制度更不壞的制度。高考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它是最不壞的制度。

如果只因為覺得不好就抵制就抨擊,拿不出解決方法的否定實則是在耍無賴。回顧來時的路,中國的學生大多數都趟過獨木橋,高三不僅僅是年紀的定義,更是每個有過這段經歷的人的青春。

《高三》是中國首部完整記錄高三生活的紀錄片,紀錄片以學生林佳燕的日記為主線,完整記錄了福建省武平縣一中2005屆高三(7)班的高三生活。

78個學生和背後的家庭,班主任王錦春以及各科任課老師,紀錄片用95分鐘的時間濃縮了一群人的高三一年,該紀錄片在豆瓣上獲得了8.4的高分,在2006年獲得了香港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還原現實,一部觸及中國基本生活和社會問題的紀錄片

一位美國導演是這樣評價這部紀錄片的:如果有人讓我推薦一部可以讓他們了解當代中國的紀錄片,我慎重地提議推薦《高三》,這部片子觸及了不少中國基本的生活和社會問題。

因為真實所以珍貴,作為一部合格的紀錄片,記錄本身未必是觀眾們想看的,但一定是最真實的。因此這部紀錄片中沒有苦戀也沒有無病呻吟,有的只是普普通通,但卻能對所有經歷高考生而言觸及記憶的感同身受。

非濾鏡式的高三生日常生活記錄中,教室裡,書桌上是堆得滿滿當當的書籍,班上有尖子生也有「差生」,有對學生負責的班主任王錦春,還有滿心寄望孩子能走出農村,面朝黃土地朝天的家長。

同樣的,班上總有那麼一兩對的高三情侶,為逃避學業沉迷網絡的迷失青年,真實而多面,但其實大概每個人的高三,都會有類似的記憶才對。

高三群體的眾生相

高三群體指的不單單是學生,包括老師,家長也是陪著學生們過獨木橋的人。在這場競賽中,高三老師註定要承受很多。

1)班魂,班主任王錦春

高三老師的肩上自然而然地會擔起更多的責任,教師的職業屬性註定了老師們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而對於王錦春來說,他更知道在78個學生背後,是滿心希冀孩子走出武平縣的父母期盼。

從高三開學的第一天,王錦春就告誡自己的學生:你們要像一頭狼那樣勇往直前,向前,你們別無選擇!一次升學考卻意味著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抉擇。

背負著12年寒窗苦讀的付出和身後的希冀,這不僅僅是鏡頭下78個孩子需要面臨的沉重,全國絕大多數高三考生皆是如此。在家長會上,王錦春會直接而現實地要求家長,全力配合自己的孩子備戰高考。王錦春在家長會上是這樣說的:

高三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對武平這個地方尤其是如此,你說鐵路,鐵路也不從我們這邊過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目前為止還沒有。

你這樣的地方,要說資源也沒什麼資源,呆在武平能有什麼出息,你們很清楚;我覺得武平人沒有辦法,自古華山一條路只能通過高考這一條路考出去。

「你放心把孩子交給我,你只要在生活上對他多關心,其他學習方面的事都交給我」教育對貧困文化階層來說,依舊有打破命運枷鎖的重要意義。

因此他費盡心力要讓家長們重視高考,在資源匱乏的地區,家長的認知和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以和何種姿態走上獨木橋。

毫無疑問王錦春是盡職盡責的優秀老師,但這其實也是廣大高三教師的形象,平凡而又偉大。

2)家長是隱於人後的陪跑者

紀錄片中家長出現的畫面不多,一是家長會,二是採訪的小片段。紀錄片中的家長多來自農村,大多學生的父母都幹著高付出低回報的勞動,但他們同樣知道教育的重要性。於貧困階層而言更是如此。

「種田是很辛苦的, 你們要認真讀書、讀好書。」在鏡頭下家長們說出短短幾句話卻顯得有些緊張,但他們說起孩子,眼裡卻泛著光,天下父母皆是如此。

通過高考走出大山、改變命運,這是中國底層群體特別是貧困山區的普遍心理,同時這也側面印證了「寒門」突破自我階層上升之路的艱辛。

3)班級百態,尖子生有迷茫,「差生」亦有不甘

林佳燕,也就是這部紀錄片的日記主線人是班上的第一名,但她在高三時的顧慮也很多,糾結自己不夠努力。高三頂著的壓力是巨大的,但在班主任的鼓勵以及自我激勵下,大多數高三生會越來越有幹勁。

當然選擇「逃避」的也有,「差生」鍾生明並不是真的差,他也會說出「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的話,鍾聖明也曾是尖子生。

但進入高中後產生了落差,開始選擇逃避,整日想著上網,上課就睡覺。但他內心對上大學的渴望和其他人一樣,到了高三,滿心的只有無奈和迷茫。

紀錄片後續,生活還要繼續

紀錄片最後,78個學生中有985有211,一本、二本,有的選擇職業院校,落榜的18人一個選擇去打工,17人選擇復讀,又一年的「戰鬥」又開始了。

多年過去了,當年的人都怎麼樣了呢?班級第一林佳燕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學,畢業後一直北漂,但在北京也買不了房。

有些積蓄後林佳燕在老家買了房,孩子因為戶口問題也回到了老家參加高考。階級的跨越依舊艱難,但至少有向上邁出了一大步。

遊戲人生的鐘生明,復讀一年後考上了泉州的一所三本院校,大學時接觸到物流公司,那時物流公司還算「稀有」。

如今他也成了帶領100多號人的副總經理。但鍾生明依舊記得那句話:門檻很重要。他很羨慕考到被北京的林佳燕,後悔沒能去北京讀書。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人生的機會就那麼幾次,而高考算是很明確的,知道時間,可以有所準備的一次機會,沒有抓住的話,下一次一切都充滿了未知數。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高分紀錄片《高三》:95分鐘背後折射出,普通人的人生可能性
    《高三》是中國首部完整記錄高三生活的紀錄片,以學生林佳燕的日記為主線,完整記錄了福建省武平縣一中2005屆高三(7)班,78個孩子和班主任王錦春一起經歷的高三一年的生活,2005年此片在央視和北大公開放映,2006年獲得香港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在豆瓣將近3萬人打出8.4的高分。
  • 這部關於高三的紀錄片,道盡了應試教育的悲哀一面
    ,只要學生足夠努力,還是可以依靠高考走出大山,改變曾經的命運的。>「內卷」的流行詞,用這個詞形容高考再為適合不過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必然是殘酷的,應試教育對於中國的國情來說暫時是利大於弊的,這也是一個客觀事實。
  • 《高三》:一個罵學生「很賤」的班主任,為何值得我們尊敬?
    而最能打動我的,依然是一部2005年拍攝的國產紀錄片《高三》。原為新華社、《南方周末》攝影記者的他,拍攝過一系列反映真實中國發展歷程的優秀紀錄片,比如《龍哥》《中國市長》《書記》《差館》等等。對於這一點,學生們那質樸勤勞的父母也深以為然。他們不如王錦春老師總結的那麼透徹,言語樸實但卻直擊要害。一個學生的家長,每天早晨5點開始幹活,一直幹到晚上8點,一天能賺12元。
  • 央視外語頻道全球發布山師附中紀錄片:《全球守護者》之《高三教師》
    5月25日,央視外語頻道(CGTN)全球發布紀錄片《全球守護者》之《高三教師》。該片以山東師大附中高三(3)班班主任苟強老師的教育教學生活為視角,向全球講述了中國人的抗疫故事,呈現了疫情防控形勢下學校、高三教師是如何悉心守護學生,為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試之一——高考保駕護航。紀錄片《全球守護者》之《高三教師》觀看方式:1.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觀看。
  • 破解高三困局:北京十一學校改造高三
    但評價一項教改的成敗,在當下的中國又無法繞開它。北京十一學校2012屆畢業生,三年前入校的中考錄取分數線排在海澱區的第6位,三年後,高考600分以上的人數位居全市前三名,這樣的成績無疑將提振十一學校繼續推進教改的信心。 上述高考成績,不是題海戰術的「戰果」,而是在保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關注學生個性發展與情感需求的前提下,水到渠成的體現。
  • 全市4.9萬名高三學生複課
    學生在進入教室前洗手消毒。  昨天是我省高三學年復學第一天,哈市百所高中4.9萬名高三學生重返校園。  普及防疫知識 精心設計開學第一課  7時40分,哈六中通過廣播進行了高中生涯最後一個學期的開學升旗校會。同學們起立唱國歌后,校長、學年主任、學生代表通過廣播與高三全體師生共同上疫情防控、高考衝刺等內容的特殊開學第一課。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各學校都結合自己的實際校情,精心設計了開學第一課。
  • 不經歷高三,不輕言失敗!高中提分主要在高三,一類學生容易失敗
    但是,由於高考的重要性,所以,一所高中,最優秀的老師,基本上都集中在高三,高三老師整體的業務水平和敬業態度,是高中三個年級中最好的,一個好的老師,能夠幫學生更快掌握知識,明確考點,在備考路上,起到非常關鍵的指引作用。
  • 高三學生向老師請假兩個月為當群演,老師稱:建議休學
    四川的一名高三學生為了要去劇組當群演,便向老師請假兩個月的時間,老師給他的請假條上寫了一行字稱:最好別當速成演員,建議休學,並且還帶了這名學生去看了紀錄片,暗示這名學生當演員不容易,要是真想進演藝圈,最好是休學專心研究,對於這件事情,有網友表示老師的做法很好,老師處理得挺棒的,觀眾看到的只是電影圈光鮮耀眼的一面
  • 河南高三學生4月7日返校復學
    本文中公考研小編整理「河南高三學生4月7日返校復學」相關資訊,關注一下~4月7日,高三年級返校復學 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四十四場新聞發布會舉行3月31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四十四場新聞發布會,就各級各類學校復學時間、音樂舞蹈專業考試等社會關切問題進行發布並答記者問
  • 高三數學新高考「8+4+4」小題狂練,45套含解析,高三生人手一份
    今天我們來說說高三數學的問題。緊張的高三複習倒計時172天,按照進度很多地區高三二輪複習已接近尾聲。在這裡也提醒高三的學弟、學妹老師帶著我們複習是一個輔助,雖然是跟著老師的教學進度,但是也要有自己的學習節奏,跟住老師複習的同時,做好自己四輪複習的計劃。切不可追著老師跑,亂了學習的節奏,結果每一個知識點都複習的模模糊糊。
  • 高三英語30分怎麼逆襲?學好高三英語的方法
    高三英語30分怎麼逆襲?學好高三英語的方法很多學生在高三的時候像是忽然醒悟了一樣,都紛紛的開始把自己薄弱的科目再學習一遍,有的學生表示自己在高三的時候英語只有30分,希望自己能有些提升,下面小編就推薦幾個學好高三英語的方法。
  • 開平市初三高三學生正式開學
    告別「史上最長寒假」,4月27日,開平市高三、初三的學生終於返校複課了!開平廣播電視臺多路記者前往開平一中、開僑中學、金山中學、世界譚氏中學等多所學校,直擊開平初三高三返校復學第一日現場。
  • 高三學生如何提高睡眠質量
    高三學子應該學會調節自己的睡眠。如果夜間睡得少,睡眠質量不高,可以通過午睡來調節。午睡的時間不宜太長,一股應在10分鐘至蚪糾、時之間。下面帶你一起了解—下高三學生如何提高睡眠質量,歡迎閱讀。情況三:過分貪睡,經常是一副睡不醒的樣子,無力應對高三,睡覺成了逃避現實的方法。顯而易見,失眠、睡眠紊亂、睡眠不足、睡眠質量不高、早醒等睡眠問題給高三學子帶來的不良影響還不小。睡眠問題將導致精神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學習效率降低、作業和考試錯誤率升高等。
  • 全球十大必看紀錄片精選推薦
    全球十大必看紀錄片:《高三》 2005  本片聚焦中國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學——武平一中,記錄了一個山區小縣城的年輕的學子們瑣碎、重複和瘋狂的高三生活王錦春老師。一首班上學生謝怡輕聲哼唱的《那些花兒》掀開了紀錄片的序幕,也串起了整個高三備考的酸甜苦辣、深厚的同學情,凝結了作為高三學子所有情愫。
  • 2021高三大事表:高三學生必看!附自主招生和高職單招簡介
    對於新一屆高三的學生而言,面臨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高考,而是升學。高考只是高三畢業生升學的途徑之一,這也是最普遍的高三學生升學方式。但是,高三學生升學的方式還有很多種,比如自主招生、定向招生、高職單招等等。
  • 2021高三大事表:高三學生必看!附自主招生和高職單招簡介
    對於新一屆高三的學生而言,面臨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高考,而是升學。高考只是高三畢業生升學的途徑之一,這也是最普遍的高三學生升學方式。但是,高三學生升學的方式還有很多種,比如自主招生、定向招生、高職單招等等。
  • 疫情之下,高三學生如何調整心態應對高考
    今年的高三學生真是非常不容易,原本緊張的高考複習遭遇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開學無期,高考是否推遲也沒有準確消息,每天憋在家中上網課,效率和效果都是問題。這種情況下,高三學生情緒有起伏,心態有變化,非常正常。這是非常態下的正常反應。
  • 小歡喜:高三分班折射生活現實,快慢班代表的不止是學習成績
    小歡喜:高三分班折射生活現實,快慢班代表的不止是學習成績《小歡喜》正在各大平臺熱播,因為太過接近生活的臺詞和劇情,屢屢被送上熱搜,該劇的話題討論度也很高。該劇聚焦高三學生的高考問題,通過三個不同家庭的三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展示出了現實生活的眾生相。 在最新播出的劇情中,方一凡因為開學的分班考墊底被分到了基礎班,讓作為家長的童文潔和方圓焦慮不已,而作為插班生的表弟卻拿到了年級第一,兩個孩子冰火兩重天的成績刺激之下,童文潔對孩子的未來更加焦慮。而這次分班代表的不止是成績,更折射出了生活的現實。
  • 高三學生因追夢,想請假兩個月,老師回復:建議休學
    就在前幾周,一位高三的學生因為想成為一名演員,於是居然大膽提出想請假兩個月的想法,認為自己可以利用這些時間進劇組跟團,做一名群眾演員。但是當老師看到這名高三學生請假條的時候,老師直接回復「建議休學」,畢竟老師是過來人,演員真的是人人可以短期當的嗎?顯然不是!學生看到老師的回覆,當時是有些氣憤的,甚至發朋友圈暗示老師太古板。
  • 一位高三老師對高三學生的忠告!高三學生必看
    很苦,沒關係,這就是高三;很累,應該的,這就是高三;不要命,這才對,這就是高三;想偷懶,沒機會,這就是高三。      高三是大苦與大樂的結合點,惟有大苦,方能大樂。一、能持之以恆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天給他的學生上課。他說:同學們,我們今天不講哲學,只要求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動作,把手往前擺動300下,然後再往後擺動300下,看看誰能每天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