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到高考,有關讀書,應試教育以及讀書所帶來的更多可能性都會被人討論一番。一直以來被人抨擊、質疑的應試教育是農村山區孩子與大山外孩子競爭的唯一機會,在脫貧攻堅中,教育脫貧同樣被賦予了一代人脫貧,代代人脫貧的厚望。
說應試教育不好,但更現實的情況是我們還找不到比高考制度更不壞的制度。高考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它是最不壞的制度。
如果只因為覺得不好就抵制就抨擊,拿不出解決方法的否定實則是在耍無賴。回顧來時的路,中國的學生大多數都趟過獨木橋,高三不僅僅是年紀的定義,更是每個有過這段經歷的人的青春。
《高三》是中國首部完整記錄高三生活的紀錄片,紀錄片以學生林佳燕的日記為主線,完整記錄了福建省武平縣一中2005屆高三(7)班的高三生活。
78個學生和背後的家庭,班主任王錦春以及各科任課老師,紀錄片用95分鐘的時間濃縮了一群人的高三一年,該紀錄片在豆瓣上獲得了8.4的高分,在2006年獲得了香港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一位美國導演是這樣評價這部紀錄片的:如果有人讓我推薦一部可以讓他們了解當代中國的紀錄片,我慎重地提議推薦《高三》,這部片子觸及了不少中國基本的生活和社會問題。
因為真實所以珍貴,作為一部合格的紀錄片,記錄本身未必是觀眾們想看的,但一定是最真實的。因此這部紀錄片中沒有苦戀也沒有無病呻吟,有的只是普普通通,但卻能對所有經歷高考生而言觸及記憶的感同身受。
非濾鏡式的高三生日常生活記錄中,教室裡,書桌上是堆得滿滿當當的書籍,班上有尖子生也有「差生」,有對學生負責的班主任王錦春,還有滿心寄望孩子能走出農村,面朝黃土地朝天的家長。
同樣的,班上總有那麼一兩對的高三情侶,為逃避學業沉迷網絡的迷失青年,真實而多面,但其實大概每個人的高三,都會有類似的記憶才對。
高三群體指的不單單是學生,包括老師,家長也是陪著學生們過獨木橋的人。在這場競賽中,高三老師註定要承受很多。
1)班魂,班主任王錦春
高三老師的肩上自然而然地會擔起更多的責任,教師的職業屬性註定了老師們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而對於王錦春來說,他更知道在78個學生背後,是滿心希冀孩子走出武平縣的父母期盼。
從高三開學的第一天,王錦春就告誡自己的學生:你們要像一頭狼那樣勇往直前,向前,你們別無選擇!一次升學考卻意味著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抉擇。
背負著12年寒窗苦讀的付出和身後的希冀,這不僅僅是鏡頭下78個孩子需要面臨的沉重,全國絕大多數高三考生皆是如此。在家長會上,王錦春會直接而現實地要求家長,全力配合自己的孩子備戰高考。王錦春在家長會上是這樣說的:
高三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對武平這個地方尤其是如此,你說鐵路,鐵路也不從我們這邊過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目前為止還沒有。
你這樣的地方,要說資源也沒什麼資源,呆在武平能有什麼出息,你們很清楚;我覺得武平人沒有辦法,自古華山一條路只能通過高考這一條路考出去。
「你放心把孩子交給我,你只要在生活上對他多關心,其他學習方面的事都交給我」教育對貧困文化階層來說,依舊有打破命運枷鎖的重要意義。
因此他費盡心力要讓家長們重視高考,在資源匱乏的地區,家長的認知和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以和何種姿態走上獨木橋。
毫無疑問王錦春是盡職盡責的優秀老師,但這其實也是廣大高三教師的形象,平凡而又偉大。
2)家長是隱於人後的陪跑者
紀錄片中家長出現的畫面不多,一是家長會,二是採訪的小片段。紀錄片中的家長多來自農村,大多學生的父母都幹著高付出低回報的勞動,但他們同樣知道教育的重要性。於貧困階層而言更是如此。
「種田是很辛苦的, 你們要認真讀書、讀好書。」在鏡頭下家長們說出短短幾句話卻顯得有些緊張,但他們說起孩子,眼裡卻泛著光,天下父母皆是如此。
通過高考走出大山、改變命運,這是中國底層群體特別是貧困山區的普遍心理,同時這也側面印證了「寒門」突破自我階層上升之路的艱辛。
3)班級百態,尖子生有迷茫,「差生」亦有不甘
林佳燕,也就是這部紀錄片的日記主線人是班上的第一名,但她在高三時的顧慮也很多,糾結自己不夠努力。高三頂著的壓力是巨大的,但在班主任的鼓勵以及自我激勵下,大多數高三生會越來越有幹勁。
當然選擇「逃避」的也有,「差生」鍾生明並不是真的差,他也會說出「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的話,鍾聖明也曾是尖子生。
但進入高中後產生了落差,開始選擇逃避,整日想著上網,上課就睡覺。但他內心對上大學的渴望和其他人一樣,到了高三,滿心的只有無奈和迷茫。
紀錄片最後,78個學生中有985有211,一本、二本,有的選擇職業院校,落榜的18人一個選擇去打工,17人選擇復讀,又一年的「戰鬥」又開始了。
多年過去了,當年的人都怎麼樣了呢?班級第一林佳燕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學,畢業後一直北漂,但在北京也買不了房。
有些積蓄後林佳燕在老家買了房,孩子因為戶口問題也回到了老家參加高考。階級的跨越依舊艱難,但至少有向上邁出了一大步。
遊戲人生的鐘生明,復讀一年後考上了泉州的一所三本院校,大學時接觸到物流公司,那時物流公司還算「稀有」。
如今他也成了帶領100多號人的副總經理。但鍾生明依舊記得那句話:門檻很重要。他很羨慕考到被北京的林佳燕,後悔沒能去北京讀書。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人生的機會就那麼幾次,而高考算是很明確的,知道時間,可以有所準備的一次機會,沒有抓住的話,下一次一切都充滿了未知數。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