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關於高三的紀錄片,道盡了應試教育的悲哀一面

2020-08-30 電影溫度計

應試教育究竟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我想很多人的答案是利大於弊,

因為在中國,寒門想出貴子的唯一途徑便是高考,

高考是現今相對地較為公平的篩選人才的方式,只要學生足夠努力,還是可以依靠高考走出大山,改變曾經的命運的。

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大,每年都有近千萬的高考生相競爭,這其中的大部分來自農村、縣城,

最近有個叫做「內卷」的流行詞,用這個詞形容高考再為適合不過了,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必然是殘酷的,應試教育對於中國的國情來說暫時是利大於弊的,這也是一個客觀事實。

一方面它令貧困地區的學生上學的動力,讓出身農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家庭有希望,另一方面又使得人口素質進一步提升。

但應試教育的弊端以及背後的殘酷性同樣不容小覷。

紀錄片《高三》便是這樣一部記錄真實高三的故事,影片上映2005年,實拍地是福建省武平一中,全程真實跟拍,無任何虛假。

影片一開始,是主角王錦春側對著攝影機談論應試教育的看法,他不僅是影片中一個高三班級的班主任,更是劇情線的主要人物。

王錦春坦言,這部紀錄片在不同的人眼裡有不同的看法,搞教育的人會真正明白應試教育的無奈,那些專家、學者大多會對這部紀錄片以批判的眼光對待。

而事實也是如此,縱觀批評應試教育最起勁的大多是那些公知和專家,這一點和王錦所說極為切合。

《高三》的故事正式開始於林佳燕的畫外音,

林佳燕正式步入高三,進入王錦春的班級學習,

這天的天氣沉悶無比,就像此刻王錦春的班級氛圍一樣,

王錦春賣力地在講臺上為學生打氣,他活躍的樣子和臺下悶聲悶氣的高三學子格格不入,

只有偶爾被班主任王錦春的玩笑話逗笑時,才能體會到他們的生命力。

這是他們步入高三的第一堂課,可能他們還不知道即將面對的是什麼,

之後,政治老師、英語老師、都將高考的形勢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使得他們能為高考做好準備。

另一方面,王錦春在家長會上又給學生的家長們打了一劑強心針,說服家長們要以孩子的未來為大,將繁瑣的事情先放一放。

臺下的家長們大多皮膚皺黃、頭髮粗糙,他們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生長在這片土地,從未離開過,

他們對於孩子的希冀都藏在一雙雙渾濁的眼睛裡,

之後的鏡頭對準了一個學生的家長的臉上,

「種田是辛苦的,希望她將來考上好大學,為政府,為人民做好事」

鏡頭下的這位家長每天六點起來,一直在農田幹活,晚上七點回家,只為了13塊錢的工錢。

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拉力賽,

每天過著同樣的日子,學習、複習,聽課、做題,

日復一日,這些孩子們面臨著生理與心理的雙重折磨,

終於,學生張興旺堅持不下去了,由於數學太差,他感到苦悶異常,

他只好去喝酒買醉,

班主任王錦春找到他,不停地為他打氣,告訴他要堅強一些,不要再喝酒買醉,

鐘聲明和他的好哥們是一對網癮少年,本來下決心進入高三之後不再去網吧的他們一次又一次逃課上網,

班主任找到他們,苦口婆心地勸說,要求兩人做出儘量少去網吧的承諾,

二人點了點頭,表示儘量少去網吧,

網癮少年還好,但早戀現象著實讓王錦春頭疼不已,

王錦春發現班裡的一對情侶整天泡在一塊,他深知這些貧困的孩子們根本沒有條件談情說愛,不能將未來的命運賭在愛情上,

無奈之下,王錦春只好拉下臉皮跟二人語重心長地談論戀愛的利弊,希望二人做出合理的抉擇,不要拿命運當兒戲。

張興旺也是個不安分的學生,臨近高考只有兩個月的時間了,張興旺感到自己根本沒有考上大學的希望,決定離家出走。

王錦春無奈之下,跑到車站,挨著一家一家飯店,希望找到張興旺還未離開的身影,

一番找尋之下,終於找到張興旺,又是一番苦口婆心,王錦春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了,

好在張興旺心回意轉,決定回去參加高考。

高考的日子即將到來,校園裡的氣氛也漸漸緊張了起來,

王錦春像高三剛開學時那樣,激勵學生們拋棄一切緊張和不安,全力備戰高考。

高考轉瞬即逝,學子們無論考得怎樣都已經脫離苦海,

而彼時的王錦春又一次站在了講臺上,

原來,下一屆的高三已經開學,王錦春要給他們上高三的第一節課,

還是熟悉的臺詞,還是熟悉的老師。

我想,每個看完《高三》的觀眾一定會對影片的真實性感到無比震驚,也令無數人回憶起曾經的高三歲月,

應試教育的弊端是什麼?

毫無疑問的是,應試教育壓榨了學生們的生命力,牢牢地被綁定在高考這個大船上,有的人不想乘船,卻又無可奈何,有的人明明不是水手的料,卻不得不劈波斬浪,

這樣的壓力加諸在一個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身上,他的身心會健康地成長嗎?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於人生中最為躁動的階段,但應試教育卻粗暴地將人的原始躁動打壓下來,沒有任何可以疏導的出口,一切,都是為了高考。

時代有時代的無奈,

應試教育雖然弊端明顯,但對於我國的國情來說,卻又是不得不實行的教育理念,

應試教育的悲哀一面我們不會否認,但它的積極一面絕不能被掩埋,

也許將來有一天會有一個更好的教育理念被廣泛使用,那個時候,應試教育或許才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相關焦點

  • 8.4分《高三》,還原現實,一部觸及中國高三學生的紀錄片
    每到高考,有關讀書,應試教育以及讀書所帶來的更多可能性都會被人討論一番。一直以來被人抨擊、質疑的應試教育是農村山區孩子與大山外孩子競爭的唯一機會,在脫貧攻堅中,教育脫貧同樣被賦予了一代人脫貧,代代人脫貧的厚望。說應試教育不好,但更現實的情況是我們還找不到比高考制度更不壞的制度。高考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它是最不壞的制度。
  • 應試教育的悲哀:英語四六級"姚"不可及
    應試教育的悲哀?媒體評論說,「若真不過關,不知是姚明的無奈還是應試教育的悲哀。」對於四、六級考試,大學生們的苦痛最多,對它的非議也最多。一門「工具」往往成為學位證書和繼續深造的攔路虎,哪怕是在一些並不需要倚重英語的研究領域。而且,四、六級考試對考生英語能力的培養,更重形式而不注重實質,這一點一直遭人詬病。
  • 紀錄片《中國的教育》:讓中國教育鮮為人知的一面被看到
    不僅對一群孩子和一個小鎮的印象有了新的了解,而且能見到中國教育鮮為人知的一面。片子涉及的問題很多。城鄉差距、貧富差距、應試教育、人權、價值觀……短短5個小時卻深刻並且嚴密的剖析了當代中國學校的殘酷現狀,的確讓人膜拜。不過令我不爽的一點是,為啥非選安徽,還是個縣城。要表現應試教育那最典型的就是山東了。而且很多地點很多場景已經不是現在中國的普遍面貌了,怎麼看都有點醜化的感覺。
  • 高分紀錄片《高三》:95分鐘背後折射出,普通人的人生可能性
    這部紀錄片將視角放在高三學子這個特殊的群體,影片真實、直白,毫不修飾的向我們展示了真實的高三生活:一個教室裡滿滿當當的六七十人,書桌前成堆成摞的書籍和試卷,低頭投入題海裡的學生們,這裡沒有我未曾旁觀過苦戀、墮胎以及無病呻吟,和那些有著濃濃濾鏡和不真實的青春記憶有著天差地別,只是單純地映射著真實的你我。
  • BBC紀錄片引發討論 教育模式勿「以偏概全」
    在這部紀錄片裡,5名中國教師被招募到一所英國公立學校對50名英國中學生進行「中式教育」,一個月後對這些學生進行測試並與其他英國學生進行比較。師生間經歷了一系列的文化碰撞和衝突。結果是「中式教育」下的這50名學生幾門考試的平均成績均高於英式教育下的其他英國學生。那麼這是否就能回答中英基礎教育模式孰優孰劣的問題呢?
  • 採用素質教育的南京名校,敗給了應試教育的普通縣級中學,悲哀!
    昨天寫了一篇關於前幾天發生在南京一中的事件,竟然被判為新聞,限制推薦,不得已,我只能再就此事重新寫一篇文章了。我之所以抓著這個事件不放,是因為這個事件很值得我們父母思考,我們到底應該支持素質教育還是應試教育呢?這個事件很有啟迪意義。
  • 紀錄片推薦|華德福教育-與應試教育對立的全人教育改革:萬物皆有時
    應試教育已經是我們幾代人所熟悉的一種教育方式,其有利有弊,成就了大量人才也使大多數人深陷殘酷的「考試地獄」,那麼在應試教育之外有沒有其他教育模式呢?答案是:有,今天我們就通過紀錄片來認識一下這個與應試教育有諸多不同甚至有所對立的教育方式——華德福教育擺脫應試,讓孩子認識到學習是快樂的,世界是一個整體而不是被割裂成的一個個學科,在自然和遊戲中接受全人教育,成為新時代的合格公民,這樣的教育不知道你敢讓孩子嘗試嗎?簡介
  • 【教育大山】這部十分真實的紀錄片,深深戳到中國教育的最痛點
    這部記錄當下教育現狀的紀錄片,縱橫跨越中國教育時空,聚焦了首都、特區、貧困區、普通城鎮;教育家、特級教師、留洋學子、留守兒童;問題癥結、利益衝突、不同理念、改革痛點;故事、人物、事件、觀點;憂憤、反省、希望、行動……《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共有10集,每集30分鐘。
  • 中學生教室內猝死是「中國式」教育的悲哀
    而這些原因又是現當下中國孩子所面臨的普遍問題,2014年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中介紹到中小學生自殺並不是單純的心理脆弱,而是高度的學習壓力導致普遍心理崩潰,從而產生自殺行為。而統計的數據更是表明,有75%的自殺案例都是與學習壓力有關,可見壓力等因素在學習中扮演著怎樣的一個角色,在教育中扮演著怎樣的一個角色,甚至在孩子的一生中扮演著怎樣的一個角色。
  • 耗時56年,跟拍14個孩子,英國紀錄片《人生七年》道盡教育真相
    《人生七年》被稱為「最偉大的50部紀錄片」之一。上世紀60年代,導演保羅·阿爾蒙德在精英階級、倫敦東區的貧民階層和鄉村挑選了14個7歲的孩子。參與拍攝的14個孩子,有10個男孩,4個女孩。記錄下他們當時的出身、家庭、教育和生活狀態。從1964年到2019年,《人生七年》已經相繼拍攝了9部。當年的孩子也已經長成了老人,更有一些人已經離世。
  • 當代爸媽的教育焦慮良藥,這部豆瓣9.2分教育紀錄片,值得一看
    最近有一部紀錄片,它悄然上線,沒有經過過多的宣傳,卻憑藉口碑吸引了眾人的關注。它就是豆瓣9.2分國產教育旅行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教育,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當代爸媽,不管是將孩子留在身邊,還是把孩子送去國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 紀錄片:《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
    這部記錄當下教育現狀的紀錄片,縱橫跨越中國教育時空,聚焦了首都、特區、貧困區、普通城鎮;教育家、特級教師、留洋學子、留守兒童;問題癥結、利益衝突、不同理念、改革痛點;故事、人物、事件、觀點;憂憤、反省、希望、行動……」《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共有10集,每集30分鐘。總編導劉曉梅表示,雖然十集紀錄片各有側重,但無外乎圍繞了幾個中心,即人文教育和現代公民等等。
  • 這部奧斯卡最佳紀錄片,道盡印度女孩難以啟齒的秘密!
    所以,這部短片其實聚焦的是印度婦女羞於啟齒的月事問題。月事革命這是一部關於「月經」和「衛生巾」的紀錄片。紀錄片僅有26分鐘,卻平實的敘述了來自印度德裡的婦女們,不屈的抗爭之路。關於女性在印度的社會地位,或許大家從不少駭人聽聞的新聞中有所了解。例如:2012年,印度德裡公交車輪姦案就震驚整個媒體世界。這一事件,還直接促成了BBC的女性記者組織發起每年的「全球100位極具影響力的女性」評選活動。
  • 來論|BBC紀錄片:教育與階層流動之困
    階層流動焦慮:英美為何反思「素質教育」 很多看熱鬧的人不太了解的是,BBC 精心設計的這部紀錄片,有它深刻的英國背景。在英國,關於教育改革的爭論持續多年,已有兩任教育部部長對中國式教育模式頗有興趣。去年,英國政府還實施了一項計劃,把70多名小學數學老師派到上海,來學習中國同行的教學方式。
  • 這部關於熱刺的紀錄片很震撼:穆帥是片中主角
    不知道各位球迷朋友們有沒有看過關於熱刺隊的專題紀錄片《孤注一擲》?也許您之前通過各種媒體的報導,了解過這部紀錄片,也看過一些片段,但是相信完整地看完它的球迷朋友應該不在多數。最近作者從第一集開始完整地看起這部由亞馬遜製作的史詩紀錄片《孤注一擲》,感覺相當的震撼!
  • 這部豆瓣9.8分的全新紀錄片,是對孩子最好的生命教育!
    團長在感慨的同時,發現現在對孩子的生命教育做得並不夠。要知道,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時還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如果你想用不同視角,帶孩子理解生命、探索世界,觀看自然紀錄片是非常好的方式,不僅能為孩子們打開一扇窗拓展視界,還能讓他們學會敬畏自然和珍惜生命。
  • 在美國教育比買房更陰險?通過紀錄片了解各國教育狀況
    《學習的理由》的導演楊益帆從十四歲開始拍攝這部紀錄片,拍攝的對象是自己和同學好友,他們所在的「人文國中小學」是一所體制外的學校,沒有嚴格的課堂規範,教材也都是自編,依照孩子的不同興趣和能力,給予個別化的學習和指導,在這裡分數不是最重要的。
  • 這部8.0的國產新片,道盡了農村教育深深的無奈
    今天要說的這部電影。就將我們曾經珍貴的回憶,變成了影像,呈現在我們面前。因為我國所實行的是應試教育。校長和其他老師們都是應試教育堅定的擁護者。他們唯成績論,填鴨式教學。也是現在應試教育的主要教學方法。專注於教導學生知識,見效快,非常穩定。只要學生用功,立馬就能出成績。可這也正是應試教育的弊端所在。教育不僅僅是教導知識,更應該教孩子怎麼做人做事。
  • 英式教育的真相,都藏在這5部高分紀錄片裡
    到底這種教育好在哪裡,有什麼樣的魅力?真的適合我家孩子嗎?這些也是父母們,肉眼可見的焦慮。這些問題的詳細答案,都在這些評分9.0以上的神仙級的紀錄片裡說盡了...在這部紀錄片中,以一個中國母親的視角,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探尋各地不同的教育之道。
  • 這幾部紀錄片可以加入片單
    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教育問題,什麼樣的教育方式能夠更好地引導和開發孩子的想像力,學習好就是優等生嗎?成績與人格養成在成長道路上怎樣才能並駕齊驅?學習不好的孩子就是壞孩子嗎?這些問題被越來越多的人提及與思考。國家不同,文化不同,教育也不同,如何給孩子一種既符合國內家長認同又不局限與自我眼界的教育方式呢?看過以下這幾部紀錄片你也許會得到一點點想法與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