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究竟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我想很多人的答案是利大於弊,
因為在中國,寒門想出貴子的唯一途徑便是高考,
高考是現今相對地較為公平的篩選人才的方式,只要學生足夠努力,還是可以依靠高考走出大山,改變曾經的命運的。
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大,每年都有近千萬的高考生相競爭,這其中的大部分來自農村、縣城,
最近有個叫做「內卷」的流行詞,用這個詞形容高考再為適合不過了,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必然是殘酷的,應試教育對於中國的國情來說暫時是利大於弊的,這也是一個客觀事實。
一方面它令貧困地區的學生上學的動力,讓出身農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家庭有希望,另一方面又使得人口素質進一步提升。
但應試教育的弊端以及背後的殘酷性同樣不容小覷。
紀錄片《高三》便是這樣一部記錄真實高三的故事,影片上映2005年,實拍地是福建省武平一中,全程真實跟拍,無任何虛假。
影片一開始,是主角王錦春側對著攝影機談論應試教育的看法,他不僅是影片中一個高三班級的班主任,更是劇情線的主要人物。
王錦春坦言,這部紀錄片在不同的人眼裡有不同的看法,搞教育的人會真正明白應試教育的無奈,那些專家、學者大多會對這部紀錄片以批判的眼光對待。
而事實也是如此,縱觀批評應試教育最起勁的大多是那些公知和專家,這一點和王錦所說極為切合。
《高三》的故事正式開始於林佳燕的畫外音,
林佳燕正式步入高三,進入王錦春的班級學習,
這天的天氣沉悶無比,就像此刻王錦春的班級氛圍一樣,
王錦春賣力地在講臺上為學生打氣,他活躍的樣子和臺下悶聲悶氣的高三學子格格不入,
只有偶爾被班主任王錦春的玩笑話逗笑時,才能體會到他們的生命力。
這是他們步入高三的第一堂課,可能他們還不知道即將面對的是什麼,
之後,政治老師、英語老師、都將高考的形勢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使得他們能為高考做好準備。
另一方面,王錦春在家長會上又給學生的家長們打了一劑強心針,說服家長們要以孩子的未來為大,將繁瑣的事情先放一放。
臺下的家長們大多皮膚皺黃、頭髮粗糙,他們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生長在這片土地,從未離開過,
他們對於孩子的希冀都藏在一雙雙渾濁的眼睛裡,
之後的鏡頭對準了一個學生的家長的臉上,
「種田是辛苦的,希望她將來考上好大學,為政府,為人民做好事」
鏡頭下的這位家長每天六點起來,一直在農田幹活,晚上七點回家,只為了13塊錢的工錢。
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拉力賽,
每天過著同樣的日子,學習、複習,聽課、做題,
日復一日,這些孩子們面臨著生理與心理的雙重折磨,
終於,學生張興旺堅持不下去了,由於數學太差,他感到苦悶異常,
他只好去喝酒買醉,
班主任王錦春找到他,不停地為他打氣,告訴他要堅強一些,不要再喝酒買醉,
鐘聲明和他的好哥們是一對網癮少年,本來下決心進入高三之後不再去網吧的他們一次又一次逃課上網,
班主任找到他們,苦口婆心地勸說,要求兩人做出儘量少去網吧的承諾,
二人點了點頭,表示儘量少去網吧,
網癮少年還好,但早戀現象著實讓王錦春頭疼不已,
王錦春發現班裡的一對情侶整天泡在一塊,他深知這些貧困的孩子們根本沒有條件談情說愛,不能將未來的命運賭在愛情上,
無奈之下,王錦春只好拉下臉皮跟二人語重心長地談論戀愛的利弊,希望二人做出合理的抉擇,不要拿命運當兒戲。
張興旺也是個不安分的學生,臨近高考只有兩個月的時間了,張興旺感到自己根本沒有考上大學的希望,決定離家出走。
王錦春無奈之下,跑到車站,挨著一家一家飯店,希望找到張興旺還未離開的身影,
一番找尋之下,終於找到張興旺,又是一番苦口婆心,王錦春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了,
好在張興旺心回意轉,決定回去參加高考。
高考的日子即將到來,校園裡的氣氛也漸漸緊張了起來,
王錦春像高三剛開學時那樣,激勵學生們拋棄一切緊張和不安,全力備戰高考。
高考轉瞬即逝,學子們無論考得怎樣都已經脫離苦海,
而彼時的王錦春又一次站在了講臺上,
原來,下一屆的高三已經開學,王錦春要給他們上高三的第一節課,
還是熟悉的臺詞,還是熟悉的老師。
我想,每個看完《高三》的觀眾一定會對影片的真實性感到無比震驚,也令無數人回憶起曾經的高三歲月,
應試教育的弊端是什麼?
毫無疑問的是,應試教育壓榨了學生們的生命力,牢牢地被綁定在高考這個大船上,有的人不想乘船,卻又無可奈何,有的人明明不是水手的料,卻不得不劈波斬浪,
這樣的壓力加諸在一個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身上,他的身心會健康地成長嗎?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於人生中最為躁動的階段,但應試教育卻粗暴地將人的原始躁動打壓下來,沒有任何可以疏導的出口,一切,都是為了高考。
時代有時代的無奈,
應試教育雖然弊端明顯,但對於我國的國情來說,卻又是不得不實行的教育理念,
應試教育的悲哀一面我們不會否認,但它的積極一面絕不能被掩埋,
也許將來有一天會有一個更好的教育理念被廣泛使用,那個時候,應試教育或許才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