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書,大白兔,鏈條槍,泡泡糖。
這些童年時的物件都承載著許多回憶。
那些美好的回憶中,有著許多歡聲笑語。
同樣也有著曾經又愛又怕的老師們。
今天要說的這部電影。
就將我們曾經珍貴的回憶,變成了影像,呈現在我們面前。
《樹上有個好地方》
故事發生在1996年的陝西農村。
巴王超過(杜旭光飾)是個調皮搗蛋的孩子。
活潑聰明,卻並沒有把心思用在學習上。
上樹下水掏鳥蛋,除了學習什麼都幹。
是校長老師們口中的「壞學生」。
他有一個好地方,那是一顆長歪了的樹。
樹上藏著他的好東西,那是他的童真。
某一天來了一個實習的大學生,粉提老師(劉盼飾)。
她看到了巴王超過身上的機靈勁。
和其他老師不同,她和巴王超過成為了好朋友。
在她的鼓勵下,巴王超過的學習成績進步巨大。
兩人結下深厚友誼的同時,巴王超過也從調皮走向了懂事。
這段友誼也就此改變了巴王超過的人生軌跡。
故事很簡單。
就是一個調皮孩子受到漂亮女老師感化而努力學習。
這樣的故事其實已經屢見不鮮。
但是代入中國的地方特色就完全不一樣了。
因為我國所實行的是應試教育。
校長和其他老師們都是應試教育堅定的擁護者。
他們唯成績論,填鴨式教學。
因為學生的成績就是他們的業績,關乎到他們的收入。
他們代表了非常典型的體制下老師的形象。
粉提老師則不同,她溫柔善良。
教育方式比較理想化,偏向於對學生進行鼓勵教育。
她願意去花時間了解孩子,明確他們的興趣點。
以便更好的讓他們自己找到學習的動力。
兩種不同的教育方法對孩子的影響大不一樣。
遵循填鴨式教學法的老師們被孩子們起外號叫「尹神仙」,「滅絕師太」。
因為他們不近人情,對學生又兇又刻薄。
用成績高低將孩子們分為好孩子和壞孩子。
像巴王超過這樣的整天不好好學習的「壞孩子」,就是他們刁難的主要對象。
學生們也當面乖乖學習,背後依舊調皮搗蛋。
而遵循鼓勵教育法的粉提老師則非常受孩子們歡迎。
她會融入到孩子們中,和他們一起玩耍。
孩子們喜歡她,也會為了得到粉提老師的讚賞而努力學習。
以往最調皮的孩子都會在她的鼓勵下不斷進步。
就從這一點來說,鼓勵教育法對孩子的正面影響確實要比填鴨式教育法多得多。
不過兩種教育方式並沒有對錯之分,都各有優劣。
粉提老師這樣鼓勵教育的方法呢,見效慢,不穩定。
勝在教育全面,能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而校長和其他老師們所遵循的填鴨式教學。
也是現在應試教育的主要教學方法。
專注於教導學生知識,見效快,非常穩定。
只要學生用功,立馬就能出成績。
可這也正是應試教育的弊端所在。
教育不僅僅是教導知識,更應該教孩子怎麼做人做事。
應試教育只注重智力方面的開發,完全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
片中特別魔幻的一段是。
校長為了能夠在這次全縣學校成績評比中拔得頭籌。
暗示學生們在考試的時候要相互幫助,鼓勵他們作弊。
這樣的行為完全不應該是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提倡的。
在如願拿到全縣第一的情況下,校長春風得意將錦旗掛到了辦公室的牆面上。
牆上的錦旗寫著「辦一流名校,育濟世英才」何等的諷刺。
這樣用作弊換來的榮譽,真的值得驕傲嗎?
老師是學生學習的目標。
如果老師都倡導學生作弊不講誠信,那他們的將來還能夠誠實本分的做人嗎?
曾經爆火的印度高分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中。
一直和主角蘭徹作對的賈圖爾,就是遵循填鴨式教育的成果。
賈圖爾為了能夠在考試中得到更高的名次,在考試前往其他同學的房間裡塞成人雜誌。
以此來擾亂他們的心神,不擇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長大以後也是為了一己私慾,為了籤約給人家送禮。
反觀三人組,除了蘭徹一直第一以外,另兩人在學校常年墊底。
卻在蘭徹的感染下,三人都各自奔向了自己真正熱愛的行業。
這樣的人生,難道不比賈圖爾表面光鮮,內心卻依舊弱小的人生更有意義麼?
這才是現代教育應該推崇的教育,也就是「有教有類」。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應該用不同的方式去進行教育。
這樣才能夠最大程度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讓他們能夠找到自己願意努力的方向。
而不是一味地通過填鴨式教學造出來一模一樣的孩子。
可是很遺憾。
這種理想化的教育方式,至少在目前的中國行不通。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2019年統計,我國小學生在校人數共10564萬人。
初中在校人數5736.19萬人。
高中在校學生4527.49萬人。
三者相加約20828萬人次,也就是2億多學生。
而在校教職工人數呢?
僅僅約為1782萬人。
也就是說,平均下來,每個老師至少要負責12名學生。
這只是人數上的對比。
還沒有考慮到科目分科,地區差異,教育水平等等。
加上這些標準,每個老師要負責的學生更是成倍增加。
像沿海城市的普通高中,平均一個班45個學生。
每個任課老師起碼是負責兩個班,也就是90個學生。
除了上課以外,還要備課,批改作業,準備考核等等。
私人時間幾乎都奉獻在崗位上,根本沒有其他的空餘時間。
每個在崗一定時間的教師幾乎都患有大大小小的職業病。
連教育資源相對豐富的沿海城市都是如此。
更別說內地和偏遠山區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了。
這樣就導致了他們只能負責到學生的知識教學。
沒有更多的時間去了解每個學生的興趣點在哪裡。
這是一種現實的無奈。
像本片中,粉提老師一直遵循邊玩邊學的道理,卻依舊被校長所勸阻。
這是在大環境下的無奈妥協。
你很難只依靠理想去打破這種秩序。
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儘量不被這種秩序所改變。
有人說,每一位粉提老師最終都會變成滅絕師太。
但是每一位滅絕師太曾經也都是粉提老師。
因為國情的原因,最適合我們國家的還是應試教育體制。
每個人都會從理想化逐漸變得現實。
作為孩子,無論是像巴王超過這樣調皮搗蛋的,還是像賈苗紅一樣認真聽話的。
都還是要學著遵守規則,慢慢長大,變得現實。
不過導演卻並沒有絕望,在影片的結尾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美好的嚮往。
巴王超過的父親把巴王超過的好地方給砍掉了。
巴王超過雖然傷心,但是也把自己的好東西埋在了樹墩下。
最後的樹墩上,慢慢地長出了綠芽。
這象徵著他埋藏了自己的童真,開始變得成熟。
或許他以後也會變成下一個「尹神仙」。
但是至少在曾經,他有過這一段美好的經歷。
雖說理想終究敵不過現實,但是不能放棄希望。
希望,才是我們能認真生活下去,最重要的倚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