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奧斯卡最佳紀錄片,道盡印度女孩難以啟齒的秘密!

2021-03-01 每日英語聽力

▲關注每日英語聽力,每天學點英語

特別聲明:本文素材來源於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文中觀點不代表本號觀點,讀者可自行判斷思考!


一部描述印度的短片《Period. End of Sentence.》在第九十一屆奧斯卡贏得「最佳紀錄短片」

單看英文,或許你猜不出個端倪?

Period?句號?

而其實,period還有一個意思:月經。

所以,這部短片其實聚焦的是印度婦女羞於啟齒的月事問題。

月事革命


導演: 瑞卡·澤哈布奇
主演: Ajeya / Anita / Gouri Choudari / Shabana Khan / 
上映日期: 2018-04-05(克利夫蘭電影節)
片長: 26分鐘

這是一部關於「月經」「衛生巾」的紀錄片。

紀錄片僅有26分鐘,卻平實的敘述了來自印度德裡的婦女們,不屈的抗爭之路。

她們所要爭取的,是自己以及所有印度女性獲得衛生間的權利。

關於女性在印度的社會地位,或許大家從不少駭人聽聞的新聞中有所了解。

例如:2012年,印度德裡公交車輪姦案就震驚整個媒體世界。

這一事件,還直接促成了BBC的女性記者組織發起每年的「全球100位極具影響力的女性」評選活動。

不光如此,印度還被列為世界上對女性而言最危險的國家。

除了人身安全,印度女性的慘況還在於連基本的生理衛生都難以解決,例如短片所介紹的月事問題。

在印度,有數以百計的女孩子因為月事而選擇輟學。

我們實在很難想像,在數百種的輟學理由中,這竟然是女孩們最無奈而又艱難的選擇。

來了月事,對印度女人們來說,換月經條是很難的事。

她們很多人沒聽說過衛生棉,也不懂得如何去使用她,一旦來了月事,只會用最原始的方式來處理——用布條兜住。

每當布條溼掉,她們必須要跑到很遠的地方去換,躲避無處不在的男性。

久而久之,不堪其擾的女生便會選擇輟學。

在影片的一開始,當鏡頭背後提問到「什麼是月經」時,大多數的印度女人們臉上總會出現羞澀、難看的表情,甚至會直接拒絕回答,仿佛這是一種不能言說的病。

而印度男人們會像發出嘲諷又無知的口氣反問道:

「你說的是課時嗎?由鈴聲分隔的一節課一節課的那種?」

「女兒從不和媽媽說,妻子從不和丈夫說,月經是印度最大的禁忌。」

印度這麼大一個國家,使用衛生巾的女性不到10%。她們不是買不起,而是在男權社會下,月事被視為不潔或疾病。


來了月事的女人不能進寺廟,因為那被視為對神的褻瀆。

女人們在黑夜裡偷偷出門將用過的布條埋進土裡,因為她們不知道如何處理這汙穢的產物。

而一臺可以低成本、人工製造衛生巾的機器,無疑是一場革新。

女人們開始用自己的雙手製造她們真正需要的東西,看著棉花被壓成條,摺疊成塊,塗上膠水,背景裡歡快的音樂響起,那是自由的聲音,精神的自由和財富的自由。

女人們因為有了工作而收穫了尊嚴,因為用了衛生棉而獲得了健康與自尊。

衛生棉條的品牌叫做「飛翔」,其意義不言而喻。

影片並沒有過多地停留在對於這個男權社會的批判和諷刺上,而是更多地把鏡頭對準了那些工作的女人們。女人們的樂觀,積極,讓人感動。

一個女工因為賺錢能為自己的兄弟買衣服而欣喜,一個女工第一次上門推銷衛生棉而激動好奇。

每一個人都在跨出自己的舒適圈,為新的生活而奮鬥著。

像她們推銷的衛生棉條一樣,儘管不好看,很粗糙,但是好用。

這是這個國家正需要的真實。

正如阿魯納哈拉姆所說,神創造的世界上最堅強的生物,不是獅子,大象和老虎,是女性。

與印度社會中難以解決的月事難題相關聯的,還有印度的廁所問題。

有一部印度電影,《廁所英雄》,講的就是廁所有關的權益鬥爭。

這是一個由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一個印度新娘結婚後發現丈夫家沒有獨立廁所,無法忍受戶外解手的她向丈夫提出要建一個廁所,不然就離婚。

在印度,人們隨地大小便,被視為是自豪的事,因為誰也不願意把汙穢留在家裡。

男人們可以隨地方便,女人則困難得多。

她們往往有一個解手組織,在夜半時分相約出行,帶上尿壺,圍上沙麗,走上幾十裡路,來到一片人跡罕至的荒郊野嶺,集體蹲下方便。

不巧,遇上好事的流氓還會用車頭燈晃眼,毫無私密性可言。

美國記者米蘭達曾在《我在印度住了五年》一書中提到,她想僱傭一個打掃衛生的傭人,但由於種姓制度,不得不僱傭兩個。

賤民傭人負責打掃廁所,高種姓傭人負責室內其他區域,且堅決不踏入廁所。

印度人對廁所的執念可見一斑。

同時,扯出了印度又一大陋習——「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簡單地說就是依據姓氏來劃分人的高低貴賤。可以說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與規範。比如在種姓制度裡,打掃糞就是賤民的工作。

在印度這樣一個傳統、落後、封建的國家中,人一出生就被分成三五九等,這種階層的固化本來就讓人匪夷所思。而其中,女性地位的低下程度更是讓人震驚,甚至恐懼。

但另一個方面,同樣是這樣一個社會,它又能孕育出如此多大膽又發人深省的記錄與創作,吶喊出如此嚴重的社會問題,著實可貴。

 「It breaks your heart to think that people think that the period is a source of shame. We’re excited to be a little part of breaking that taboo.」

相關焦點

  •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名單新鮮出爐!
    毫無疑問,在這個頒獎季裡,最引人矚目的肯定還是奧斯卡金像獎。 據悉,今年的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將定於2020年2月9日在加州洛杉磯好萊塢的杜比劇院舉行,屆時,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將頒發出共計24個類別的學院獎。
  • 《徒手攀巖》這部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拿命拍的!
    1905電影網訊 北京時間2月25日,第91屆奧斯卡獲獎名單揭曉。 憑藉《徒手攀巖》,華裔攝影師金國威和妻子伊莉莎白·柴·瓦沙瑞麗首次獲提名就斬獲最佳紀錄長片獎。影片還原了亞歷克斯·霍諾爾德Free Solo登頂酋長巖的過程。 什麼是Free Solo?
  •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導演發新作 紀念雷鬼教父馬利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導演發新作 紀念雷鬼教父馬利
  • 奧斯卡主辦方公布15部最佳紀錄片候選片單(圖)
    搜狐娛樂訊 奧斯卡主辦方——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今日公布了第81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15部初選影片的名單。本屆最佳紀錄長片的報名影片多達94部,創下歷史之最,經過學院的第一輪初選,15部影片將角逐五部提名影片的名額。提名影片評選的截止日期是2009年1月12日,1月22日主辦方將向全球公布提名名單。
  •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導演金國威現場用中文表白:我們都很愛中國
    當地時間24日晚,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在美國洛杉磯的好萊塢杜比劇院舉行,電影《徒手攀巖》(Free Solo)獲得最佳紀錄長片獎。有意思的是,該影片製作團隊在後臺接受一位中國記者提問時,導演金國威(Jimmy Chin)用一句中文結束他的發言——「我們都很愛中國」。
  • 奈飛今年僅獲兩項奧斯卡獎 《美國工廠》獲最佳紀錄片
    據外媒最新消息,儘管奈飛在今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之前獲得了24項提名(是所有參加奧斯卡獎爭奪的電影公司中最多的),但它的電影最終只獲得了兩項大獎。據國外媒體報導,蘿拉·鄧恩因在奈飛電影《婚姻故事》中扮演諾拉——一個浮華的離婚律師——而獲得最佳女配角獎,這是《婚姻故事》六項提名中唯一獲得的獎項。儘管獲得了10個獎項的提名,奈飛推出的電影《愛爾蘭人》還是空手而歸。
  • 紀錄片《佛教—古老智慧》成都做後期 將衝擊2021年奧斯卡最佳紀錄...
    導演劉樂和監製克裡斯·裡比最近一段時間,裡比正呆在成都為另一部中國題材的紀錄片做後期剪輯和撰寫英文解說,這部名為《佛教—古老智慧》的紀錄片導演是本土新銳電影人劉樂,該片不僅在樂山大佛和峨眉山取景拍攝,還將在成都完成初剪,然後明年在洛杉磯完成後期製作,緊接著進入美國電影院線公映,同時也將報名參賽2021年的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
  • 最佳影片《寄生蟲》!第92屆奧斯卡獲獎名單出爐
    《寄生蟲》也憑此徹底改寫了奧斯卡的歷史,成為了史上第一個獲得最高榮譽最佳影片獎的非英語電影,更何況它還拿下了由「最佳外語片」改名為「最佳國際電影」後的第一個獎盃,並且獲得了最佳導演和原創劇本的肯定,可以說是「吃裡又扒外」,大獲全勝!導演奉俊昊更藉此打破李安之前在奧斯卡締造的多項紀錄,成為了亞洲電影市場最成功的導演之一。
  • 2021年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獎已公布影片概覽 (美洲
    女演員帕斯的這部紀錄片聚焦於她的伴侶、阿根廷-巴西導演赫克託·巴本科,這是她的導演處女作,她曾出演過巴班克2015年的劇情片《我的印度朋友》(My Hindu Friend)。,2012年的《奇可和麗塔》(Chico And Rita)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的提名。
  • 歐巴馬紀錄片《美國工廠》獲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
    來源:金融界網站北京時間10日消息,第2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當地時間周日晚舉行,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夫婦投資製作的《美國工廠》獲最佳紀錄長片獎。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演茱莉亞·賴克特和史蒂芬·博格納爾夫婦在領獎時用中文說:「謝謝曹德旺。」 去年8月上映的《美國工廠》因本身話題性十足的題材和精良的內容迅速引發中美兩國的同時熱議,更獲得外界的一致好評。
  •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尋找小糖人》:一個傳奇修理工的平行世界
    7年前的2013年2月,在第85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影片《尋找小糖人》(Searchingfor Sugar Man)奪得最佳紀錄長片殊榮。這是一部奇特的紀錄片,講述了一個南非樂迷去美國尋找精神偶像的故事。
  • 韓國電影《寄生蟲》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大獎!
    前言出人意料,描繪韓國階級分化狀況的影片《寄生蟲》獲得了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這不僅是奧斯卡歷史上亞洲電影首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也是繼1956年《君子好逑》之後時隔64年坎城金棕櫚電影第二次斬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 6部印度高分電影,顛覆你對印度電影的認知,不可錯過的經典
    6部印度高分電影,顛覆你對印度電影的認知,你看過幾部?一、最初的夢想被帕塔克寄予厚望的兒子拉加夫高考失利,因無法忍受「失敗者」的標籤而發生意外。面對病床前喪失信心的兒子,帕塔克講述了大學時代,自己與朋友們以及前妻瑪雅,為了完成「失敗者」的逆襲,在冠軍聯賽中「損招」盡出的故事。一段啼笑皆非的青春往事揭開帷幕。
  • 預測第92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蜂蜜之地》
    喀迪絲—悲壯中的溫情採蜂孤獨行者《蜂蜜之地》在第92屆奧斯卡獲得最佳紀錄片、最佳外語片兩項提名。而最終的結果將在北京時間2020年2月10日上午揭曉,我們與各位影迷共同期盼,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木子記錄團隊著重推選預測《蜂蜜之地》將會贏得最佳紀錄片獎項,讓我們共同期待!
  • 奧斯卡92年來首部非英語最佳影片,這部韓國電影絕了!
    然而,在好萊塢大片雲集的「戰場」上,毫無好萊塢血統的韓國電影《寄生蟲》卻成為了本屆奧斯卡獎項最大的贏家,斬獲了最佳影片、最佳國際影片、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導演四座大獎。這是韓國電影首次斬獲奧斯卡,也是奧斯卡92年來首部非英語最佳影片,還是亞洲電影時隔多年以後再次獲得奧斯卡獎項,對於奧斯卡、對於韓國甚至對於亞洲電影行業都是高光時刻,不得不說這部電影真是絕了!
  • 奧斯卡紀錄片獎發新規 選片範圍更廣防止佳作漏網
    在美國紀錄片導演、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得主麥可·摩爾(代表作有《華氏911》、《醫療內幕》等)的推動下,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1月10日發布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評選新賽制。
  • 大疆ACTION 攜手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導演金國威挑戰極限攀巖
    由全球著名探險攝影家、第91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徒手攀巖》導演金國威(Jimmy Chin)使用大疆ACTION運動相機拍攝的短片《行走人生》,於12月17日全球發布。是極限大神,是著名探險攝影家,更是奧斯卡獲獎導演金國威是全球著名華裔探險攝影家、專業攀巖運動員、攀巖紀錄片導演。因攀巖與攝影而知名的他,在大學時期就愛上了攀巖這項運動,畢業後開始四處旅行攀巖,多次組織探險隊去世界各地攀巖和滑雪,足跡遍布全球。
  • 因「英語對白太多」,奧斯卡取消加拿大影片「最佳國際電影」入圍...
    據《好萊塢記者報》12月18日消息,因為「英語對白太多」,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取消了加拿大電影《Funny Boy》(滑稽男孩,暫譯)的入圍資格,該片是本屆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原最佳外語片)的加拿大選送作品。
  •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候選片單揭曉 15部影片入圍
    搜狐娛樂訊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今日公布了第83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的候選片單,共有15部電影獲得了初選資格。儘管諸多年度佳作都被學院青睞,但其中也不乏漏網之魚,來自美國本土的媒體認為,這份片單顯然不能完全服眾,譬如被視為今年好萊塢最美的紀錄片《瓊-裡弗斯:作品一瞥 》(Joan Rivers: A Piece of Work)就被無情忽視了,此外,還有《鯰魚》(Catfish)、《敗家子》(Prodigal Sons)、《8號提案》(8: The Mormon Proposition)、《數到零》(Countdown
  • 2021年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獎申報片單概覽(歐洲篇)
    在一個特別炎熱的夏天結束時,所有三個人共享一個秘密,將她們永遠地綁在一起。保利切維奇編寫了這部比利時與法國聯合拍攝影片的劇本。這是她與豐臺納聯合導演的第一部作品,後者2012年導演的《自由的探戈》(Tango Libre),編劇也是保利切維奇。這部電影1月份在鹿特丹國際電影節上首次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