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紀錄片引發討論 教育模式勿「以偏概全」

2021-01-12 快科技

8月19日,來自中英兩國的教育專家學者在北京就此進行了一場題為「中英教育跨國對話——BBC紀錄片之外的兩國教育」的沙龍。《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國式課堂》(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的BBC紀錄片在中英兩國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議論。

在這部紀錄片裡,5名中國教師被招募到一所英國公立學校對50名英國中學生進行「中式教育」,一個月後對這些學生進行測試並與其他英國學生進行比較。師生間經歷了一系列的文化碰撞和衝突。結果是「中式教育」下的這50名學生幾門考試的平均成績均高於英式教育下的其他英國學生。那麼這是否就能回答中英基礎教育模式孰優孰劣的問題呢?

紀錄片不足以反映中英教育全貌

對於該紀錄片作為電視節目所形成的影響力,與會專家學者紛紛表示認可,認為它充分激發了大家對兩國教育的思考和討論,但還需進一步客觀評價。

北京一零一中學副校長熊永昌表示,這三集紀錄片並看不出太多對中英教育的對比,更多的可能是一些「誇張化」了的表現。例如,中國的課堂如今已不同以往,已經不是人們原來印象中的「中國式教學」。在某種程度上說,這部紀錄片為了增加收視需要強調矛盾衝突,因此並不能就依此對中英教育模式以偏概全。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房莉傑則提到了這部紀錄片裡一個較大的誤區,那就是其關注點和描寫的衝突點特別強調了對紀律和規則的要求。然而,中英教育的差異根本之處並不在此。她從小學教育方面總結了中英教育四點差異:一是中式教育較為標準化和專業化,英國教育則較為個性化。因此,中式教育的優點在於學生的平均成績較好,而英國學校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能夠因材施教。二是中國多為個體教育,英國則重視小組學習。從紀錄片中也可以看到英國教育強調以小組、團隊學習的方式對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可能超出成績本身的意義,而中國強調教學紀律更多的是從一種便於管理的理念出發。三是對學生心理的關注不同。英國教育中對學生心理的保護和尊重非常普遍,中國教育中這一角色可能有所缺失。而英國本土對此也有批判聲音,認為過度保護會降低學生對社會的承受能力。因此,心理關注與「挫折教育」需要相互平衡。四是對權威和尊重的理解不同。中國教育中更多的是對權威的尊重,而英國則是一種「底線尊重」,是對主體的尊重,認為每個個體都值得尊重。她表示,這不是簡單的孰優孰劣的問題,而更多的是相互學習和度的把握。

不同教育模式可相互借鑑

杭州外國語學校副校長夏谷鳴表示,他們學校就有一位老師參與了紀錄片的拍攝,紀錄片只是一個很小的樣本,不能以此測試結果評判兩國教育,教育的好壞要結合社會形態和社會需要等來評定。英國、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教育分精英教育和大眾化教育,或者說私立教育和公立教育,二者會有很大的差異。媒體報導也會有側重點和選擇性,並不一定反映主流。作為中國的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要反思自身,不能以這一個案例來評價傳統應試教育模式。我們需要向英國借鑑的是給學生自我空間和時間,讓其自我思考、自我發現,與現行的嚴格管理進行平衡。通過改良教育方法,可以幫助培養中國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使其有更好的發展。

英國名校長協會(HMC)主席克裡斯·金(Chris King)則回應道,這部紀錄片所展示的關於兩國教育的有用信息其實很有限,並認為好的教育在於是否能幫助學生在未來職場中取得成功,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自信心以及應對生活中各種情況的意志力。一個月的實驗所展示的是一個短期的成果,教育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需要兩國及世界各國專家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和不斷改善。

只有相互借鑑互相學習,才能摸索著找到解決兩國教育問題的方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優秀教育。

相關焦點

  • BBC紀錄片引發中英教育優劣之爭
    【財新網】(實習記者 羅瑞垚 見習記者 盛夢露)自去年秋季英國嘗試引進中國數學老師改善英國數學教學以來,關於中英教育的優劣之爭便不斷發酵,近日更達到新的高潮。英國BBC上周開播一部紀錄片,內容是在一所英國中學試點中式教學的歷程。紀錄片展現的教育理念和文化衝擊再度引發輿論熱議。
  • BBC紀錄片:中國教育模式真的贏了嗎?
    [摘要]「我不認為這就代表中國教育模式真的贏了。可以把這看作中英教育交流的一次機會,輸贏其實不重要,通過雙方的碰撞,各自探討可以交流學習的經驗,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原標題:BBC紀錄片「中英教學比較」出了成績單:中國班完勝 不代表中國教育模式真的贏了前情提要中國老師赴英"支教"一個月快被逼瘋 吐槽學生"開小差"赴英教學中國教師指責BBC紀錄片:挑最亂的播
  • 《告訴世界我可以》引發全民教育大討論,優酷加碼自製紀錄片
    近日,優酷紀錄片《告訴世界我可以》中的教育討論頻上熱搜:郎平稱人只要撒謊就不對、鄭淵潔認為應該在兒童不超過三歲時,對其進行到位的性教育、傅首爾拒絕給孩子貼負面標籤
  • 濟州島推國際教育,BBC紀錄片後的冷思考
    在這裡,英國學生將在中國教師的教育模式下度過4周時間。BBC 將藉此與觀眾探討中英教育的區別,紀錄片一經播出,就引發了引發中英主流媒體和網友對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大討論。 對於中國教育模式來說,集體主義、統一訓練、高強度練習和遵守紀律是鐵一般的原則,所以在這次前往英國的五位老師中,擔任班主任的鄒海連老師就將中國強調的「集體感和紀律」帶到了英國。
  • 200部BBC紀錄片(中英字幕),免費領取!
    第一步:關注公眾號 「最英語」可以長按下面二維碼快速關注👇第二步:「最英語」公眾號後臺回復「bbc」即可獲得>9、BBC紀錄片|南美失落王國㈠雲之子民查查波亞文化10、BBC紀錄片|南美失落王國㈡世界石心蒂瓦納庫王國11、BBC紀錄片|南美失落王國㈢金礦穆伊斯卡和泰榮納12、BBC紀錄片
  • 中式教育將會走向何方?從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談被「妖魔化」的中式教育
    漢普郡的博航特中學來了五位中國教師一個由50名13-14歲的青少年組成的班級為期一個月的中國式教學實驗4周後,與英國老師教學的班級來場中英教育模式的大PK近日,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再次把中西教育差異的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為了拍攝這部紀錄片,BBC大費力氣邀請了5位中國的中學老師到英國的漢普郡教學。結果,中國老師明顯「水土不服」,英國學生的不少舉動讓他們十分「抓狂」;而英國學生也無法適應高強度教學,甚至被中國老師訓哭。「究竟是中國式教育太嚴苛,還是英國學生太懶散」,一時引爆輿論,成為熱議焦點,由此也引發了一場關於中國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大討論。
  • BBC紀錄片對中式教育的影像構建
    摘 要:2015年8月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在英國和中國播出後,受到了國內外各路媒體和國內網絡受眾的關注和討論,成為頗具話題性的紀錄片現象。本文試圖從紀錄片文本出發,探究這部紀錄片對中式教育及中國教師進行影像構建的策略,又構建出怎樣的關於中式教育及中國教師的形象,並試圖從文化差異的角度評價這種影像構建。
  • BBC批中式教育 英國名校聯盟都看不下去了-英國,BBC,教育,中式...
    BBC在英國學校試驗中式教育,即便在英國教育界也引發爭議,英國名校聯盟主席近日稱,中英教育各有所長,BBC的方法並不可取,一些方式甚至「很荒唐」。近年來,中英兩國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合作開展得非常豐富多樣,包括中國老師赴英國教學、英國老師赴中國學習數學教學模式,以及英國購買中國數學教科書版權等。去年2月,時任英國教育次官的伊莉莎白·特拉斯還曾率領英國教育代表團赴上海「取經」,觀摩中國基礎教育發展模式,希望了解中國學生數學成績出眾的秘密,甚至想引進中國數學老師。
  • 來論|BBC紀錄片:教育與階層流動之困
    【編者按】近一月來,由英國BBC拍攝的關於中外基礎教育差異的紀錄片——5名中國老師在英國漢普郡博航特中學實施4周中國式教學試驗的故事,引發廣泛討論。時評人彭曉芸認為,這場大爭論真正需要面對的問題是:教育的目標究竟是什麼?英美語境中反思「素質教育」的真正訴求是什麼?
  • 中西教育方式對比不靠譜?BBC紀錄片被扒糞
    網絡圖【新民網訊】由BBC製作的紀錄片《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發布以來,吸引了國內外眾多教育人士的關注和思考,而在國內網絡上,更引發了大量的網友吐槽。在眾多「吐槽」聲中,也有人對BBC這部「紀錄片」的可信度提出了質疑。
  • 那個中英教育PK紀錄片裡的英國中學,把BBC給封殺了
    紀錄片中,當英國博航特中學的校長面帶微笑對入駐該校的中國教師說出這句玩笑話時,他在心裡似乎已經總結出中英教育模式的主要差別:大部分英國學校會將學生按成績分成不同小班級,但在中國,不同能力的學生身處同一個大班級,而且總體學習時間是英國的兩倍。
  • BBC紀錄片:中國老師碰上英國學生(下)
    參考消息網8月12日報導 英媒稱,BBC二臺的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中式學校》自8月4日播出第一集以來,引發了大量的關於中英兩國教育的關注和討論。紀錄片講述了5名中國老師在英國南部漢普郡的博航特 (Bohunt)中學實施4周中國式教學試驗的故事。
  • BBC電視紀錄片《中式學校》:一場不可比的比較
    (BBC紀錄片截圖)  BBC電視紀錄片《中式學校》:一場不可比的比較  學者認為符合典型的電視真人秀特點  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以下簡稱「BBC」)的系列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中式學校》(以下簡稱《中式學校》)播出後,引起中英兩國對各自教育制度的熱議與反思乃至批判。
  • 羅藤深度|由一個紀錄片引發的教育思考(上)
    這些情景來自於紀錄片——《極有可能成功》《Most Likely To Succeed》,一個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值得一看」的教育紀錄片。這部紀錄片於2015年面世,在美國社會普遍對傳統教育感到失望的大背景下,該片一上映便獲譽無數,更是在全世界上萬所學校播放,可以說是美國歷史上最成功且最重要的教育紀錄片之一。紀錄片拍攝了一所非常「奇怪」的學校。
  • 耗時4萬小時 BBC拍攝360°恐龍紀錄片
    guides/bbc.co.uk  2013年,一位牧民在阿根廷丘布特省一個叫La Flecha農場發現了一塊巨大的骨骼化石。creativereview.co.uk  於是BBC決定做一部紀錄片。  兩年過去了,這部耗費4萬小時製作而成的紀錄片終於開始上映播放。  近日,BBC又在YouTube上線了一段關於該生物的紀錄短片。生物學家David Attenborough作為片中解說,向世人揭示了這一世界上最大恐龍的骨結構等信息。  然而,當你真正觀看這一部紀錄片時,你可能沒辦法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Attenborough的科學解說上!
  • 會引發抑鬱、焦慮等負性情緒的認知扭曲2:以偏概全
    大家好,我們將用幾節課的時間為大家介紹容易引發抑鬱、焦慮等負性情緒的認知扭曲。認知扭曲就是可能為我們帶來不利影響的不合理認知,以偏概全正是其中之一。當我們心情不好或者處於人生低谷的時候,很容易陷入的一個思維誤區。比如女朋友今天沒接我電話,她肯定是不喜歡我了;被男友劈腿之後,就認為天下所有男人都不可靠。把特例視為常規事件,將片面看作整體,這就是以偏概全。
  • BBC策劃拍攝紀錄片 中國教師赴英教學"水土不服"?
    最近兩天,來自中國的5名教師在英國一所學校進行中國式教育的「實驗」備受中英兩國民眾關注。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稱,這5名教師在英國漢普郡博航特(Bohunt)學校進行了為期一個月中國式教育,中國教師認為英國高福利造成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學生紀律性差等問題,這也引發了很多討論。
  • BBC網站除了精彩絕妙的紀錄片 還可以用來學英語!
    對於中國學生而言,提到BBC最多想到的是它精彩絕妙的紀錄片,其實,它還有另一個神奇的存在——BBC Learning English!網址:http://www.bbc.co.uk/learningenglish/BBC Learning English中國學生的福音,這上面的所有聽力材料都有稿子!
  • 這部聚焦中西方教育差異的BBC紀錄片,值得每一位家長觀看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歡迎轉載中西方不同教育模式的對比碰撞,是人們探討已久的話題。儘管過去對中國「填鴨式」教育的批判一度甚囂塵上,但近年來也漸漸出現對西方「散養式」教育的質疑。英國BBC廣播電視就曾聚焦於此,拍攝了一部名為《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的紀錄片。在紀錄片中,5名優秀的中國老師前往英國南部的漢普郡,在當地一所中學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教學實驗。5名老師的教學能力在自己任職的學校中已經得到過證明,帶出來的學生各個成績優異,管理的班級升學率也很高。
  • 【中式教育 VS 英式教育】BBC紀錄片的最後一集,我們贏了,然後呢?
    BBC紀錄片《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