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來自中英兩國的教育專家學者在北京就此進行了一場題為「中英教育跨國對話——BBC紀錄片之外的兩國教育」的沙龍。《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國式課堂》(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的BBC紀錄片在中英兩國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議論。
在這部紀錄片裡,5名中國教師被招募到一所英國公立學校對50名英國中學生進行「中式教育」,一個月後對這些學生進行測試並與其他英國學生進行比較。師生間經歷了一系列的文化碰撞和衝突。結果是「中式教育」下的這50名學生幾門考試的平均成績均高於英式教育下的其他英國學生。那麼這是否就能回答中英基礎教育模式孰優孰劣的問題呢?
紀錄片不足以反映中英教育全貌
對於該紀錄片作為電視節目所形成的影響力,與會專家學者紛紛表示認可,認為它充分激發了大家對兩國教育的思考和討論,但還需進一步客觀評價。
北京一零一中學副校長熊永昌表示,這三集紀錄片並看不出太多對中英教育的對比,更多的可能是一些「誇張化」了的表現。例如,中國的課堂如今已不同以往,已經不是人們原來印象中的「中國式教學」。在某種程度上說,這部紀錄片為了增加收視需要強調矛盾衝突,因此並不能就依此對中英教育模式以偏概全。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房莉傑則提到了這部紀錄片裡一個較大的誤區,那就是其關注點和描寫的衝突點特別強調了對紀律和規則的要求。然而,中英教育的差異根本之處並不在此。她從小學教育方面總結了中英教育四點差異:一是中式教育較為標準化和專業化,英國教育則較為個性化。因此,中式教育的優點在於學生的平均成績較好,而英國學校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能夠因材施教。二是中國多為個體教育,英國則重視小組學習。從紀錄片中也可以看到英國教育強調以小組、團隊學習的方式對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可能超出成績本身的意義,而中國強調教學紀律更多的是從一種便於管理的理念出發。三是對學生心理的關注不同。英國教育中對學生心理的保護和尊重非常普遍,中國教育中這一角色可能有所缺失。而英國本土對此也有批判聲音,認為過度保護會降低學生對社會的承受能力。因此,心理關注與「挫折教育」需要相互平衡。四是對權威和尊重的理解不同。中國教育中更多的是對權威的尊重,而英國則是一種「底線尊重」,是對主體的尊重,認為每個個體都值得尊重。她表示,這不是簡單的孰優孰劣的問題,而更多的是相互學習和度的把握。
不同教育模式可相互借鑑
杭州外國語學校副校長夏谷鳴表示,他們學校就有一位老師參與了紀錄片的拍攝,紀錄片只是一個很小的樣本,不能以此測試結果評判兩國教育,教育的好壞要結合社會形態和社會需要等來評定。英國、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教育分精英教育和大眾化教育,或者說私立教育和公立教育,二者會有很大的差異。媒體報導也會有側重點和選擇性,並不一定反映主流。作為中國的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要反思自身,不能以這一個案例來評價傳統應試教育模式。我們需要向英國借鑑的是給學生自我空間和時間,讓其自我思考、自我發現,與現行的嚴格管理進行平衡。通過改良教育方法,可以幫助培養中國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使其有更好的發展。
英國名校長協會(HMC)主席克裡斯·金(Chris King)則回應道,這部紀錄片所展示的關於兩國教育的有用信息其實很有限,並認為好的教育在於是否能幫助學生在未來職場中取得成功,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自信心以及應對生活中各種情況的意志力。一個月的實驗所展示的是一個短期的成果,教育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需要兩國及世界各國專家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和不斷改善。
只有相互借鑑互相學習,才能摸索著找到解決兩國教育問題的方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優秀教育。